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1《有理数的乘法》教案(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6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变式探索,培养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学重点】能按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教学难点】含有负因数的乘法.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做一做 1.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算出结果.(1)2.5×4=;(2)31×61=; (3)7.7×1.5=;(4)92×27=. 【教学说明】教师出示上面的算式,让学生通过口算和计算器计算的方式算出结果,从而使学生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正数的乘法.2.再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思考.(1)5×(-3)=;(2)(-5)×3=;(3)(-5)×(-3)=;(4)(-5)×0=.【教学说明】上面的算式只要求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不要求写出结果.教师适时引出新内容.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学说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师:刚刚同学们阅读了一下教材的内容,现在让我们先看看教材第28页第一个思考题;先观察上面正数部分的乘法算式,每个算式的后一乘数再逐次递减1,它们的积有什么变化?学生:它们的积逐次递减3.师:那么要使这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下面的空应填什么?【教学说明】此处学生可能有点疑问,教师可让学生回顾前几个课时学的有理数的加减法内容再填.学生:应填-6和-9.师:现在我们交换一下乘法算式因数的位置,再看第二个思考题,你觉得应该怎样填?学生:应填-3、-6和-9.【教学说明】师生共同探讨此两个思考题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比较3×(-1)=-3和(-1)×3=-3两个等式,你能总结出正数与负数相乘的法则吗?(教师可提示让学生从符号和绝对值的方面去考虑.)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答案:①正数与负数相乘或负数与正数相乘的结果都是负数.②积的绝对值和各乘数绝对值的积相等.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补充,形成以下结论.【归纳结论】正数乘正数,积为正数;正数乘负数,积为负数;负数乘正数,积也是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教学说明】在完成以上结论后,师生共同探究第三个思考题,用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归纳,最后得到有理数乘法法则.【归纳结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回到栏目一“做一做”第2题,教师让学生算出结果,并结合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师生一起总结应注意的问题:①有理数相乘,可以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②在有理数中,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个结论仍然成立.③负数乘0仍得0.试一试 教材第30页练习.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判断题.(1)两数相乘,若积为正数,则这两个因数都是正数.( )(2)两数相乘,若积为负数,则这两个数异号.( )(3)两个数的积为0,则两个数都是0.( )(4)互为相反数的数之积一定是负数.( )(5)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答案】(1)X (2)√(3)X (4)X (5)√【教学说明】根据有理数和乘法运算法则来作出判断.例2 填空题.(1)-141×-54=________; (2)(+3)×(-2)=________;(3)0×(-4)=_________;(4)132×-151=________; (5)(-15)×(-31)=________; (6)-|-3|×(-2)=________;(7)输入值a=-4,b=43,输出结果:①ab=_______,②-a ·b=________,③a ·a=________,④b ·(-b )=________.【答案】(1)1 (2)-6 (3)0 (4)-2 (5)5 (6)6(7)①-3 ②3 ③16 ④-169 【教学说明】乘号“×”也可用“·”代替,或省略不写,但要以不引起误会为原则,如a ×b 可表示成a ·b 或ab ,而(-2)×(-5)可表示成(-2)(-5)或(-2)·(-5),凡数字相乘,如果不用括号,用“×”为好,例如2×5不宜写成2·5或25.例3 计算下列各题:(1)35×(-4);(2)(-8.125)×(-8);(3)-174×114;(4)1592×(-1); (5)(-132.64)×0;(6)(-6.1)×(+6.1).【分析】按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第(6)题是两个相反数的积,注意与相反数的和进行区别.解:(1)35×(-4)=-140;(2)(-8.125)×(-8)=65;(3)(-174)×114=-711×114=-74; (4)1592×(-1)=-1592; (5)(-132.64)×0=0;(6)(-6.1)×(+6.1)=-37.21.【教学说明】通过例2和例3的训练和讲解(例3和例2类似,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讲),教师向学生进一步强调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应注意的问题:①当乘数中有负数时要用括号括起来;②一个数乘1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1等于它的相反数.例4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3,-2,32,-411,0.2,-5.4. 【分析】不等于0的数a 的倒数是a1,再化为最简形式. 解:3的倒数是31,-2的倒数是-21,32的倒数是23,-411的倒数是-114,0.2的倒数是5,-5.4的倒数是-275. 【教学说明】负数求倒数与正数求倒数的原理是一样的,教师讲解此例应引导学生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求倒数方法:若a ≠0,则a 的倒数为a1.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直接按这个数分之一即可;求分数的倒数,把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求小数的倒数,先将小数转化成分数,再求其倒数;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先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其倒数.例5 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某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 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3km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教材第30页例2)【答案】(-6)×3=-18,即下降了18℃.例6 在整数-5,-3,-1,2,4,6中任取二个数相乘,所得的积的最大值是多少?任取两个数相加,所得的和的最小值又是多少?【答案】6×4=24,为最大的积;-5+(-3)=-8,是最小的两数之和.例7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运算程序:输入x →×(-3)→-2→输出.当输入的x 值为-1时,则输出的数值为.【分析】程序运算式是有理数运算的新形式,该程序所反映的运算过程是-3x -2.当输入x 为-1时,运算式为(-3)×(-1)-2=1.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2)×(-3)=_______,(-32)·(-121)=_______. 2.(1)若ab>0,则必有( )A.a>0,b>0B.a<0,b<0C.a>0,b<0D.a ,b 同号(2)若ab=0,则必有( )A.a=b=0B.a=0C.a 、b 中至少有一个为0D.a 、b 中最多有一个为0(3)一个有理数和它的相反数的积( )A.符号必为正B.符号必为负C.一定不大于0D.一定大于0(4)有奇数个负因数相乘,其积为( )A.正B.负C.非正数D.非负数(5)-2的倒数是( ) A.21 B.- 21 C.2D.-23.计算题.(1)(-321)×(-4); (2)-732×3. 4.观察按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9×0+1=1 9×1+2=119×2+3=21 9×3+4=319×4+5=41 ……猜想,第n 个等式(n 为正整数)用n 表示,可以表示成______.5.现定义两种运算“*”和“”: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 、b ,有a*b=a+b -1,a b=ab -1,求4[(6*8)*(35)]的值. 6.若有理数a 与它的倒数相等,有理数b 与它的相反数相等,则2012a+2013b 的值是多少?【教学说明】以上几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举手回答1~2题,第3题让4位学生上台板演,教师评讲.【答案】1.6 12.(1)D (2)C (3)C (4)B (5)B3.(1)14 (2)-234.9(n-1)+n=10(n-1)+15.1036.根据已知可求出a=±1,b=0,所以2012a+2013b的值为2012或-2012.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自己操作实践如何应用计算器来计算有理数的乘法.阅读课本第37页内容,并练习用计算器来计算:(1)74×59=4366;(2)(-98)×(-63)=6174;(3)(-49)×(+204)=-9996;(4)37×(-73)=-2701.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是学生在小学学习的数的乘法及刚接受有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后面有理数除法的铺垫,所以,教学时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本质;另外,要求学生在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鼓励学生归纳和总结,形成良好的数学心理品质.第2课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能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想一想 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掌握得较好.那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思考多个有理数相乘该如何来计算?做一做 你能运算吗?(1)2×3×4×(-5)(2)2×3×(-4)×(-5)(3)2×(-3)×(-4)×(-5)(4)(-2)×(-3)×(-4)×(-5)(5)-1×302×(-2012)×0由此我们可总结得到什么?【归纳结论】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0.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学说明】运用上面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做教学中的例题.例 计算:(教材第31页例3)(1)(-3)×65×(-59)×(-41);(2)(-5)×6×(-54)×41. 【分析】(1)先找出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为3个,故积的符号为负,再将绝对值相乘.(2)同理,我们可以找出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为2个,故积的符号为正,再将绝对值相乘.(1)(-3)×65×(-59)×(-41) =-3×65×59×41=-89 (2)(-5)×6×(-54)×41 =5×6×54×41=6. 试一试 教材第32页练习.像上面的例题那样,规定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后,就可以使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中的运用.探究 学生活动:按下列要求探索:1.任选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内,并比较两个结果:□×○=________和○×□________2.任选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中,并比较计算结果:(□·○)·◇=________和□·(○·◇)=_________3.任选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中,并比较计算结果:◇·(□+○)=_______和◇·□+◇·○=_______【归纳结论】有理数的乘法仍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式子表示为a ·b=b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积不变.用式子表示成(a ·b )·c=a ·(b ·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用字母表示成:a (b+c )=ab+ac.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计算(-2009)×(-2010)×(-2011)×(-2012)×2013×(-2014)×0【分析】不管数字有多么复杂,只要其中有一个为0,则积为0.例2 计算:(1)-43×(8-34-1514); (2)191918×(-15). 【分析】(1)利用乘法分配律.(2)将191918换成20-191,再用分配律计算. 学生板演、练习.试一试教材第33页练习.2.计算题.【教学说明】以上两大题,均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第1大题可让学生举手回答,第2大题可让4位学生上台板演.【答案】1.(1)±9或±6(2)ab>0 ab<0(3)6.2832(4)101(5)-0.004(6)-15 141 -15 141 -5975 (7)0 (8)< <2.(1)-151 (2)68.78 (3)8 (4)-35995389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的成果是探究出多个有理数的算法,以及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并进行了应用.可见,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应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要寻找最佳解题途径,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3.选做题.(2)已知x、y为有理数,如果规定一种新运算※,定义x※y=xy+1.根据运算符号的意义完成下列各题.①2※4;②1※4※0;③任意选取两个有理数(至少一个为负数)分别填入下例□与○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与○※□④根据以上方法,设a、b、c为有理数.请与其他同学交流a※(b+c)与a ※b+a※c的关系,并用式子把它们表达出来.【答案】①9 ②1 ③相等④a※(b+c)+1=a※b+a※c本节课主要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结果的符号的确定,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的运用,教学时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有理数的乘法1教案1.4.1有理数的乘法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见课本p28.二、学情分析^p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究有理数加法法那么的经历,多数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探究问题。
由于学生已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我们仍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掌握有理数乘法法那么,能利用乘法法那么正确进展有理数乘法运算。
2、才能与过程目的经历探究、归纳有理数乘法法那么的过程,开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才能。
3、情感与态度目的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出法那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那么正确进展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那么的探究过程,符号法那么及对法那么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六、教学方法注意创设问题情景,选择“情景---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法为主,从而到达进步学习才能的目的。
七、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接下来就应该学习有理数的乘除法.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问题〔出示蜗牛爬的动画幻灯片〕老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那么,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2、学生探究、归纳法那么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活动,进展乘法法那么的探究。
〔1〕老师出示蜗牛在数轴上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理解。
蜗牛如今的位置在点o,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向左的方向为负;如今时间后为正,如今时间前为负.a.+ 2 ×〔+3〕+2看作向右运动的速度,×〔+3〕看作运动3分钟后。
结果:3分钟后的位置+2 ×〔+3〕=b. -2 ×〔+3〕-2看作向左运动的速度,×(+3)看作运动3分钟后。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4.1《有理数的乘法(1)》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1)》是七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减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学生来说,有理数的乘法是一种新的运算方法,需要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有理数的加法、减法、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乘法,他们还是初次接触,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教师讲解有理数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采用示范法,教师示例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采用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有理数乘法的概念、运算方法、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理数加法、减法、除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有理数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乘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解解题过程。
接着,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组练习,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跟随讲解。
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1.4.1 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灵活应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的定义和性质;2.教学难点:应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上册)》;2.教具:黑板、粉笔、习题册。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步:导入新知1.引入新课:通过举例子启发学生对乘法法则的思考;2.让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并请他们举例说明乘积的定义。
第二步:学习与讲解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1课时的内容,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教师重点讲解有理数乘法的定义和性质,并运用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第三步:巩固与拓展1.在黑板上列举几个有理数乘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规律;2.引导学生总结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并进行小结。
第四步:练习与应用1.让学生通过教材上的习题进行练习,巩固乘法法则的运用;2.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第五步:归纳与总结1.让学生总结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并进行概括;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有理数乘法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包括乘法的定义和性质;通过练习和应用,我们能够灵活运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第1课时的习题;2.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有理数的乘法有哪些性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2、 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3、能计算多个有理数相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稳固:〔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2〕计算: 3X2= 3X0= 3X = X =2、引入负数后,有理数的乘法有几类?又应该怎么计算?〔揭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在数轴上,向东运动2米,记作+2米;向西运动2米,记作-2米。
例:(1):2x3其中2看作向东运动2米,“x3〞看作沿此方向运动3次,用数轴表示如下:2361230 1 2 3 4 5 6结果怎么样呢?〔向西运动了6米〕所以2x3=6[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按照〔1〕的方式完成〔2〕—〔5〕(2)〔-2〕x3(3)2x(-3)(4)(-2)x(-3)(5)(-2)x0 ,0x3 , 0x(-3) , 2x0〔学生小组汇报〕2、从上面一组题中,同学们觉得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有没有规律可行?建议大家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积的符号与两个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2)积的绝对值与两个因数的绝对值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活动时间〕学生答复,老师完善,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利用数轴不仅前后知识加以联系,还形象的表达出有理数的乘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加深理解,同时锻炼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
)活动1:1、确定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
〔教师任意说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口答这个算式的积的符号,最后归纳计算步骤。
〕2、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出题计算,初步熟悉运算法则。
三、稳固练习1、计算6×(-4)= (-8)×(-1 )=(-0.5)× = (-3)×(- )=教师说明:在最后一个运算中我们得到了(-3)×(--)=1.与以前学习过的倒数概念一样。
1.4.1有理数的乘法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第一章第四节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计算的进一步计算,同时又为有理数的除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既是有理数运算的延续,又是有理数除法、乘方等复杂运算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协助引导,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学会有理数乘法计算步骤;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感受归纳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借助数轴,小组合作学习,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作用;通过对公式的一般运用,体会并认识利用不同的方法猜想和发现一些新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乐于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欣赏合情推理价值,认识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方法解决,得到最简便的方法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精神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步骤及性质难点:有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四、学情分析作为新初一的学生,已拥有基本的自制力,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同时爱发表意见。
因此,在课堂上善于提出疑问,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同时进行表扬。
于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增强。
五、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设计(一)生活小志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可是今天,兔子和乌龟又要赛跑了,兔子觉得老是让乌龟占便宜,不舒服,于是它决定换一种方式来比赛,以前都是同向跑步,今天反向跑。
兔子往南方乌龟的家,乌龟往北方兔子的家。
此时它们在同一个点。
(1)如果兔子一直以每分50米的速度前进,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2)如果乌龟一直以每分5米的速度前进,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3)如果兔子一直以每分50米的速度前进,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4)如果乌龟一直以每分5米的速度前进,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请同学们当当裁判,来看看它们在哪里?[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从小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着手,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又以学生所知的故事的不同形式,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故事过程中的问题又为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归纳埋下伏笔。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1《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包括同号有理数的乘法、异号有理数的乘法以及零的乘法。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正数、负数、整数、分数等,对加法、减法、除法等基本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有理数的乘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特别是在处理异号有理数乘法和零的乘法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教学难点:异号有理数乘法和零的乘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乘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探究一种情况,最后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3.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2.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或多个数的乘法.难点:灵活运用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源微课、知识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问题1 我们知道,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按照这种分类,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类的角度考虑,区分出有理数乘法的情况有:正数乘正数、正(负)数与0相乘、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负数乘负数.设计意图: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由此引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几种情况,既复习有关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又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二)合作探究问题2 下面从我们熟悉的乘法运算开始.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3×3=9,3×2=6,3×1=3,3×0=0.追问1:你认为问题要我们“观察”什么?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仍然有困难,教师给予提示:(1)四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左边都有一个乘数3.(2)其他两个数有什么变化规律?——随着后一个乘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递减3.设计意图:构造这组有规律的算式,为通过合情推理正数乘负数的法则做准备.通过追问、提示,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如何发现规律”.小结: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3×(-1)=-3,这是因为后一个乘数从0递减1就是-1,因此积应该从0递减3而得-3.追问2:根据这个规律,下面的两个积应该是什么?3×(-2)=,3×(-3)=.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构造算式,加深对运算规律的理解.追问3: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指师生给出的所有含正数乘负数的算式),你能说说它们的共性吗?师生活动: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正数乘负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设计意图:先得到一类情况的结果,降低归纳概括的难度,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问题3 观察下列算式,类比上述过程,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3×3=9,2×3=6,1×3=3,0×3=0.师生活动:鼓励学生模仿正数乘负数的过程,自己独立得出规律.设计意图:为得到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做准备;培养学生的模仿、概括的能力.追问1: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你认为下面的空格应各填什么数?(-1)×3=,(-2)×3=,(-3)×3=.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追问2:类比正数乘负数规律的归纳过程,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指师生给出的所有含正数乘负数的算式),你能说说它们的共性吗?师生活动: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负数乘正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追问3: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种情况下的结论有什么共性?你能把它概括出来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已有的讨论过程,自己得出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并进一步概括出“异号两数相乘,积的符号为负,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既使学生感受法则的合理性,又培养他们的归纳思想和概括能力.问题4 利用上面归纳的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3)×3=,(-3)×2=,(-3)×1=,(-3)×0=.追问1:按照上述规律填空,并说说其中有什么规律?(-3)×(-1)=,(-3)×(-2)=,(-3)×(-3)=.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负数乘负数的结论.问题5 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自己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课堂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看教科书.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追问:你认为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你能举例说明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如果有困难,可先让学生看课本第29页有理数乘法法则后面的一段文字.有理数相乘,可以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归纳乘法法则,明确按法则计算的关键步骤.问题6 观察下列各式,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2×3×4×(-5).2×3×(-4)×(-5).2×(-3)×(-4)×(-5).(-2)×(-3)×(-4)×(-5).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计算各题,并观察其结果的符号情况.归纳: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问题7 你能看出下列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7.8×(-8.1)×0×(-19.6).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才能解释其中的道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三)例题分析例1 计算:(1)(-3)×9;(2)8×(-1);(3)()122-×-⎛⎫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教师说明:在(3)中,我们得到了()122-×-⎛⎫ ⎪⎝⎭=1.与以前学习过的倒数概念一样,我们说12-与-2互为倒数.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追问:在(2)中,8和-8互为相反数.由此,你能说说如何得到一个数的相反数吗?设计意图:本例既巩固了乘法法则,又引出了倒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同时说明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与这个数乘-1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有-8=8×(―1)).例2 用正数、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 气温的变化量为-6 ℃,攀登3 km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解:(-6)×3=-18.答:气温下降18 ℃.设计意图:利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3 计算:(1)()5913654-××-×-⎛⎫⎛⎫ ⎪ ⎪⎝⎭⎝⎭; (2)()415654-××-×⎛⎫ ⎪⎝⎭; 解:(1)()5915919336546548-××-×-=-×××=-⎛⎫⎛⎫ ⎪ ⎪⎝⎭⎝⎭; (2)()4141565665454-××-×=×××=⎛⎫ ⎪⎝⎭.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多个有理数的运算规律进行运算.(四)练习巩固1.计算:(1)6×(-9);(2)(-4)×6;(3)(-6)×(-1);(4)(-6)×0;(5)2934×-⎛⎫ ⎪⎝⎭;(6)1134-×⎛⎫ ⎪⎝⎭. 解:(1)6×(-9)=-54;(2)(-4)×6=-24;(3)(-6)×(-1)=6; (4)(-6)×0=0;(5)293342×-=-⎛⎫ ⎪⎝⎭;(6)1113412-×=-⎛⎫ ⎪⎝⎭. 2.商店降价销售某种商品,每件降5元,售出60件后,与按原价销售同样数量的商品相比,销售额有什么变化?解:(-5)×60=-300,即销售额减少300元.3.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1,-1,13,13-,5,-5,2233,-.解:1,-1,13,13-,5,-5,2233,-的倒数分别为:1,-1,3,-3,15,15-,3322,-.4.计算:(1)(-5)×8×(-7)×(-0.25);(2)5812121523-×××-⎛⎫⎛⎫ ⎪ ⎪⎝⎭⎝⎭.解:(1)(-5)×8×(-7)×(-0.25)=-5×8×7×0.25=-70;(2)58125812212152312152327-×××-=×××=⎛⎫⎛⎫⎪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法则的应用,深刻理解法则的内容和含义.六、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内容:(1)你能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2)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第一步:确定乘积的符号,第二步:确定绝对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小结.七、板书设计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2.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