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简答实验题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9
五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第18课材料的导热性同步练习(含解析)18 材料的导热性一、选择题1.将三种大小、形状和厚度都相同材料缠在不锈钢杯子外壁上,高度相同,杯子中倒入热水1分钟后,这些材料外层的温度各为75℃、60℃、40℃。
这说明()。
A.温度为40℃的材料导热性能好B.温度为75℃的材料导热性能好C.这三种材料导热性相同2.下列物质中热传导能力最强的是()。
A.铝B.胶皮C.泡沫3.热水倒在_______里面凉得快。
A.塑料碗B.铁碗C.陶瓷碗4.下列材料中,最适合用来做锅身的是()。
A.铁B.塑料C.木头5.下列物体导热性最强的是()。
A.钻石B.铁C.铜6.将3个长短、粗细相同的塑料勺、木勺、钢勺的勺口同时浸入热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勺柄,可以感觉到()最热。
A.塑料勺B.木勺C.钢勺7.做饭的锅用金属做锅身是利用了金属()的性质。
A.不易生锈B.容易导热C.耐高温8.太阳能热水器的吸热装置是()的。
A.白色B.黑色C.红色D.绿色二、填空题9.热可以在不同的固体材料中。
不同的材料导热性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非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
10.通常情况下,( )比非金属导热快。
11.容易导热的常见金属按导热性从强到弱排列,依次是、、等。
(排序:铁、铝、铜)三、判断题12.夏天人们喜欢穿白衣服的原因是看起来干净漂亮。
( ) 13.非金属材料的导热性都很弱。
( )14.只有金属材料才可以导热。
( )15.锅身一般用铁或铝是因为它们的导热性差。
( )16.平底锅利用了金属材料热传导能力强的特性制造的。
( )四、简答题17.锅铲的铲头和铲柄分别是什么材质的?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材质呢?18.把铝勺和瓷勺同时放入热水中,用手捏住两个勺柄的一端1分钟后,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五、实验题19.比较金属材料导热的实验实验要求:(1)实验前后,检查和整理实验器材(2)观察三种材料上火柴掉落顺序(3)实验现象。
摆的快慢一、填空题1、在做摆的实验时,改变摆锤的质量,摆的摆动次数();改变摆绳长度,摆的摆动次数()。
【选填“改变“或”不变“】2、在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每次实验测量摆动的时间是()秒。
3、如图,在做摆的实验时,小明在30厘米长的细绳下端系一个20克的螺母,小刚在20厘米长的细绳下端系一个15克的螺母,在实验过程中()的摆摆动得快,()的摆摆动得慢。
二、判断题1、摆的快慢只与摆绳长度有关。
()2、摆锤的质量越大,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就越多。
()3、摆幅大小对摆的快慢没多少影响。
()4、摆长与摆幅不变,使摆锤的质量增加,不影响摆的摆动次数。
()三、选择题1、关于下面三个摆摆动的快慢,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B.摆①摆动得最快C.摆③摆动得最快2、有三个相同的摆锤,分别用长度不同的摆绳悬挂起来,在同样的时间内,摆动次数最多的是摆绳长为()的摆。
A.30厘米B.20厘米C.10厘米3、在观察摆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摆()。
四、简答题一开始小松自己在荡秋千,后来小松和小枫坐在同一个秋千上荡秋千,秋千摆动的快慢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五、实验探究关于摆的研究,轩轩设计了实验,如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轩轩在这组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我猜测轩轩同学研究的问题是摆的快慢是否与()有关。
2、实验结果:在30秒内摆动的次数多的是图中的()装置。
3、下表是乙装置的实验记录,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推测,该装置1分钟摆动的次数()60次。
【选填“多于“或”少于“】实验次数所用时间摆动次数第一次10秒8次第二次20秒15次第三次30秒23次4、如果乙装置连续摆动了30次,估计所用的时间最接近()秒。
A.35 B.40 C.455、如果要使乙装置1分钟摆动60次,可以通过()实现。
A.增加摆绳长度B.缩短摆绳长度C.减轻摆绳质量。
五年级科学上册简答题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这种说法对吗?举例说明火山喷发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2.说说都有哪些地方需要光?至少说出两种。
3.地震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地震能在短时间内摧毁房屋、道路等。
如果遇到地震,我们怎样抗震避险?(至少回答出两条方法)4.彩虹为什么总在雨后天晴的时候才会出来?5.地球越往内部温度越高,甚至高达几千摄氏度,为什么从地下挖出的石油、煤的温度却不高,而且没有燃烧掉呢?6.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你推想自然界中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7.火山喷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8.地震发生时,身处高楼的你应该怎么做?9.地震来临之前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你知道哪些现象,写一写吧。
10.生活中的反光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利的方面?11.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经常运动能锻炼身体不同的部位,例如运动能增加肺活量。
你知道运动对身体健康还有什么好处?(试举两例)12.我们平时走路时迈动双腿需要大脑考虑吗?为什么?13.骨、关节和肌肉各有什么作用?14.家长和老师教育我们要重视锻炼身体,请你把其中的好处写在下面(至少写3条)。
15.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4种)16.生活中没有电的时代里,夜晚人们会点燃一枝铅笔状拇指粗的蜡烛,来计量时间。
如果你也想用这种方法来计时,你将怎样用它来计量出5分钟这样的时间长度?17.为什么运动后人的每分钟心跳次数会增加?18.请举一个生活中光发生折射的例子。
19.下图是古代的一种水钟构造示意图。
在这水钟的结构中,有两处条状的刻度表。
一处在出水口上方的漏斗中,即刻度表A。
另一处在有浮标的容器外,即刻度表B。
这两处刻度表都是用来指示它测量的时间的吗?为什么?20.请将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后的光谱按顺序写下来。
21.你知道人眼看放在水杯中的铅笔会发生什么现象吗?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22.请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答:影子的产生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影子的形成需要光和不透明的物体两个必要的条件。
2、通过观察阳光下地面物体的影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答:通过观察阳光下地面物体的影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太阳的大概高度,了解到大概时间、大概气温,我们还可以用它来辨别方向。
3、使用手掌日晷时,为什么上午和下午必须要有左右之分?答:因为在做手掌日晷时,面对正南方,左手正好是东方,而上午太阳的位置正好在东边,影子正好落在手指端,也正好可以用手指的距离来测量时间,下午用右手也是同样的道理。
4、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哪些弊端?答:使用太阳钟只能计算有太阳的白天的时间,无法计算晚上或阴天的时间,不同季节或不同的地方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计时不准确,不方便携带。
5、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6、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7、月相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答:从新月开始,经过蛾眉月、上弦月、凸月到满月,每天大一点,再从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到新月,每天小一点,直到看不见,蛾眉月、上弦月、凸月出现在农历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残月、下弦月和蛾眉月等出现在农历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
8、小孔所成的像左右颠倒吗?为什么?答:是的,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物体左侧发出的光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右侧,物体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左侧9、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东西,反射效果越好。
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0、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
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1、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如近视眼镜的镜片。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种子发芽实验(二)》练习一、填空题1.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
2.在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分的对比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和()。
3.将绿豆完全浸没在水中,四五天之后种子会停止发芽,这种实验现象说明种子发芽需要()。
4.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和()。
二、判断题1.在地球的南极看不到植物,是因为那里一年四季都非常寒冷,植物的种子即使到了那里也无法发芽、生长。
()2.光照是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3.种子要发芽除了要满足一定能够的条件之外,还要求种子必须是活的、结构完整、饱满的、保存时间短,已度过休眠期等自身条件。
()4.把种子放到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发芽。
()三、选择题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千万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A.种皮B.花C.根D.芽2.已被虫蛀过的种子,一般不能萌发,原因是()。
A.种子的胚被破坏,无法存活B.外界条件不适宜C.感染虫子的病毒,无法生存D.种子还在休眠期3.下列常见的食物中,()不是种子。
A.花生B.菜豆C.大蒜D.黄豆4.在测定绿豆种子发芽的试验中,下列绿豆种子中,()最符合条件。
A.随机抽取的绿豆种子B.挑选颗粒饱满的绿豆种子C.被虫子蛀过的绿豆种子D.种皮破损的绿豆种子5.下面()不是种子发芽最关键的因素。
A.肥料B.温度C.水分D.空气四、简答题1.选择豆子时,为什么要选择绿豆,而不是选择黄豆?2.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三要素是什么?《种子发芽实验(二)》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0-40℃解析:植物种子的发芽温度可以从0-40℃的范围,但每一种植物都有其发芽适温,也就是最适合于发芽的温度。
植物的发芽适温因原产地而异,一般而言,温带植物以15-20℃为最适,亚热带及热带植物以25-30℃为适。
[来源:学|科|网Z|X|X|K]2.水、空气、光解析:在做对照实验时,我们所要控制的是一个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其余的是都是不变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4.3心脏和血液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心脏________,推动血液由心脏进入血管(动脉)流到全身各处;心脏________,血液由血管(静脉)流回心脏。
(填“收缩”或“舒张”)2.成年人的心脏每分钟大约跳________次,每次约有________毫升的血液送出。
3.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到一次________。
4.我们在运动时,身体上的变化会有____和____加快,还会出汗。
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慢慢恢复。
5.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火柴____( )____,使澄清石灰水变___( )___,经常用这个性质检验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
6.人的正常呼吸次数是每分钟___( )___,人的正常脉搏跳动的次数是每分钟___( )___。
A、20次左右B、80次左右C、140次左右7.实验中洗耳球代表______( )______,输送的水代表______( )______,塑料管代表____( )____,手的捏力代表_______( )_______。
8.心跳加快时,血液流动就会_______,从而运送到全身的营养和氧气就会______。
9.心脏就像一个机器,由于它不停的________和________,血液就不停的在体内循环。
二、选择题10.关于运动与呼吸和心跳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心跳和呼吸与平静状态下一样B.运动时心跳加快而呼吸变慢C.运动时心跳加快同时呼吸也加快11.通过学习,佩佩知道了运动过后,心跳和呼吸变化的原因是()。
A.运动让人太累了B.运动需要更多的营养C.能够增强运动效果D.运动需要更多氧气12.下列关于心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测量心率时一定要保持平静B.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C.心脏每秒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13.心脏内部有()个腔,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
A.2 B.3 C.414.同一个人,在()时的心率最快。
一、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②蔷薇→蚜虫→瓢虫→小鸟③落叶→蚯蚓→小鸟⑤水稻→田鼠→黄鼠狼→老鹰二、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保护我国现存最大一片红树林)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我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主)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兔子→鹰”中,如果: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
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3、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希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四、实验分析。
1、在“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中,仔细观察根的生长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我发现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
出现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在“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水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少甚至没有;而水少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较多。
这是因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就空间减少了,氧气量也跟着减少,所以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较多。
3、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这是因为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课练|含答案|可下载1.1《种子发芽试验(一)》一、基础过关1.填一填(1)在研究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
(2)做对比试验时,只有_____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_______。
(3)做对比试验时,和我们的猜测一致一组叫_____,和我们的猜测不一致一组叫_____。
(4)在做“水是否影响种子的发芽实验”时,实验组是,对照组是。
(5)农民伯伯一般在春天播种,是因为:。
(6)播种后,下一场雨,种子发芽会更快,这是因为:。
(7)我们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只能改变:个条件。
(8)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能正常发芽,最适宜温度为℃,最高为℃。
二、综合训练1.选择题(1)把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放在常温下,一组放在冰箱内,保持低温,同时都加适量的水,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A、光B、温度C、水(2)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盖住,加少量的水。
这个实验设计()A、是科学的B、是不科学的C、无法判断(3)种子发芽的自身条件()A、完整的活的胚B、适宜的温度C、充足的空气(4)1班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是这样的:准备两个同样的花盆,取同样的土壤洒同样多的水,然后种下种子,摆在同一和桌子上,但把其中一盆用暗箱罩上“我们可以推断1班同学要研究的是()对种子发芽的影响A、水B、温度C、光照D、养分(5)农民伯伯在()的条件下播种的最容易发芽A、阳光温和,土壤潮湿。
B、非常寒冷C、阳光曝晒,土壤干燥D、土壤含水量过多2.判断题。
(1)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随风飘飞,它们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芽。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3)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都应放三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三、拓展应用1.你曾经做过研究种子发芽的实验吗?有什么收获?1.2《种子发芽试验(二)》一、基础过关1.填一填(1)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等。
2019年秋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试题(一)学校班级姓名成绩一、判断。
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实际上并不是生物。
()3.凡是生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4.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5.当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植物生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6.在研究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需要保证光照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不变。
()7.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8.小明画了一条食物链:老鹰→蛇→青蛙→蝴蝶→花。
()9.在做生态瓶时,水生植物的数量要与水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
()10.当水质受到污染时,一些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
()11.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但可以栽种一些新品种的植物。
()12.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13.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但动物的数量变化不会影响环境。
()14.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生物的结构特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继续生存下去,不会被淘汰。
()15.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6.减少丢弃、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17.给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
()18.水污染大多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重新被利用。
()19.防止空气污染,就是要多扫地、多洒水,防止尘土扬起来。
()20.人类面临着垃圾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加速灭绝等环境问题。
()二、选择。
1.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A制养者B生产者C消费者2.()不能自行制造养料,而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养料。
A利用者B生产者C消费者3.各种生物之间在食物关系上形成的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
五年级上册科学简答实验题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越冬是为了适应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二、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兔子鹰”中,如果: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答:鹰少了,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答:兔子少了,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答: 草少了,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
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等等。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三、制作。
制作生态瓶。
(见书上16页)四、实验分析。
1、在“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中,仔细观察根的生长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我发现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
出现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在“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水多时,小雨浮出水面的次数少甚至没有;而水少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较多。
这是因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就空间减少了,氧气量也跟着减少,所以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较多。
3、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这是因为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4、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在植物多时,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这是因为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
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5、经过实验,你认为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应该注意些什么?答:①生态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
②必须有足够的氧气。
七、实验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放大镜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条件:水实验方法:①先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并把它们画下来。
②准备两个种植盒,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③在盒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实验组的纸巾上滴水,保持湿润,对照组保持干燥。
再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
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2、种子发芽实验(二)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放大镜相同条件:水、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条件:温度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三颗大小相同绿豆种子,然后把实验组放在常温下,对照组放到冰箱里。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3、种子发芽实验(三)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放大镜、黑色塑料袋。
相同条件:温度、水、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条件:阳光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然后把实验组放在窗台上,对照组用黑色塑料袋罩起来(留有气孔)。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4、绿豆芽的生长条件(一)实验名称: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推测: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两个花盆相同条件:温度、水分、空气、养分,各三棵长势相同的绿豆芽不同条件:阳光实验方法:把发芽的绿豆种子种在两个花盆中,过一段时间后,将其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
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绿豆芽长得茁壮且颜色深绿,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绿豆芽比较嫩且颜色浅。
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5、绿豆芽的生长条件(二)实验名称: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水?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一个盘子、吸水纸、水实验过程: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3天后,提起一层吸水纸,仔细观察绿豆种子根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
实验结论:这说明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6、蚯蚓的生活环境(一)实验名称:蚯蚓喜欢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蚯蚓5条、吸水纸实验过程:①找一个长方形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②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的生活环境。
7、蚯蚓的生活环境(二)实验名称: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潮湿的环境?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蚯蚓10条、干土和湿土。
实验过程: ①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②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
8、改变生态瓶的环境(一)实验名称: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改变非生物环境)实验材料:制作好的生态瓶、水槽。
实验过程:将生态瓶里的水倒掉一半,保持生态瓶里的生物的数量不变,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
实验现象: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实验结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9、改变生态瓶的环境(二)实验名称:增加生态瓶里的小鱼(改变生物环境)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小鱼若干、漏网。
实验过程:选择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小鱼,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
实验现象: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实验结论:小鱼数量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10、改变生态瓶的环境(三)实验名称:增加生态瓶里的水草(改变生物环境)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生态瓶、水草若干。
实验过程:选择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水草,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
实验现象:水草增多,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实验结论:由于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所以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2第二单元《光》一、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2、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②医生带的额镜③照明灯上的灯罩④教师的墙壁涂成白色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3、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灶……二、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③光的速度很快,每秒30万千米。
④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