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2
- 格式:docx
- 大小:16.57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部分技能二基础练2022·江苏南通模拟)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和阿德莱德降水资料图,完成1~2题。
1.有关阿德莱德地区区域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C )A.地势西高东低B.夏季高温多雨C.植被常绿耐旱D.冬季河流结冰2.图中,乙地比甲地土壤肥力高,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 )A.甲地坡度较小B.乙地位于河流下游C.甲地盐碱化重D.乙地地势相对平坦【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分布,东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A错误;根据降水量分布图,该地夏季12—2月)降水少,B错误;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河流无结冰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耐旱,D错误,C正确。
第2题,图示乙地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搬运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甲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土层浅薄,甲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蒸发量大,土壤盐碱化严重,A正确。
2022·湖北模拟)科西嘉岛属于法国,冬季温和,夏不酷热,年均温度15.5 ℃,降水量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
下图为科西嘉岛河流及主要城镇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科西嘉岛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位于岛屿的 A )A.东部B.西部C.南部D.北部4.影响科西嘉岛城镇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C )①洋流②气候③地形④河流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在科西嘉岛旅行可以看 D )①成片的葡萄园②美丽的珊瑚礁③幽深的峡湾④漂亮的滑雪场⑤迷人的温泉A.①②③ B.①②⑤C.③④⑤ D.①④⑤【解析】第3题,科西嘉岛地处地中海气候区,西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而北部、南部相比于东部而言,东部由于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所以东部地区降水比北部、南部地区偏少。
故选A。
第4题,科西嘉岛地势崎岖,地形起伏大,城镇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的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取水方便,③④正确。
科西嘉岛面积不大,气候差异不是很大,气候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无明显的洋流影响,①②错。
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区域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对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人文特征等方面的认知。
区域认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包括对地理位置的认知。
地理位置是指地理区域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对位置。
个体通过地理位置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所处的纬度、经度以及所处的大陆、国家等信息。
这种认知有助于人们对地理区域的整体了解,从而形成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模型。
区域认知还包括对地形地貌的认知。
地形地貌是指地理区域的地面形态和地貌特征。
个体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从而对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区域认知还包括对气候环境的认知。
气候环境是指地理区域的气候特征和气候条件。
个体通过对气候环境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的气候类型、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从而对地理区域的气候条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区域认知还包括对人文特征的认知。
人文特征是指地理区域的人口、民族、文化等特征。
个体通过对人文特征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的人口数量、民族分布、文化传统等信息,从而对地理区域的人文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区域认知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地理区域的认知,个体可以了解到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深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区域认知有助于人们形成对地理区域的整体认知模型,提高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水平。
区域认知是个体对自身所处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人文特征等方面的认知。
区域认知对于个体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形成对地理区域的整体认知模型,提高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水平。
通过区域认知,个体可以了解到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区域认知的名词解释区域认知是指一个人对特定地区的知觉、认知和理解的能力。
它源自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经验积累,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区域认知使我们能够辨识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地域环境。
一、地理方面地理是区域认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
这些特征对于人类在不同地域中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多岛屿和海港,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而内陆山地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干燥,农业和工业发展相对困难。
通过地理知识,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有所了解,为未来的活动和决策提供基础。
二、历史方面历史也是区域认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俗和行为。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耕作方式多以水稻种植为主,而北方地区多以小麦种植为主。
这种差异源自不同地理和历史条件下的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适应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方面文化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之一。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
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引发的误解和纷争。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舞狮、打麻将等,而北方地区则有著名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不同的地域环境,与当地人交流和互动。
四、经济方面经济发展也是区域认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深入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地区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例如,世界的发达国家多集中在北半球,因为这些地区具备更为发达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
通过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可以为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2022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区域认知及其育人价值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化了地理课程的育人导向,凝练了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标准以及教学实施与评价之中。
因此,要求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育人价值及目标要求要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本文以区域认知为例进行解析。
一、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球是一个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星球,“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形象地告诉人们地球表面是极其辽阔且复杂多样的。
如何认识如此巨大、复杂多样的地球表层呢?地理学家认识到,地球表层范围太大了,可以采取将其区划成便于研究的较小区域(或块块)的方法加以认识;“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但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的某些重要特性有其内在的相似性,又有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独特性”,因此,可“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状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即不同类型的区域来分别加以认识。
可见,划分区域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空间概括,从而便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
《地理学与生活》将地理学中的“区域”与历史学中“年代”做了这样的类比:区域相当于历史学家的“年代”或“时代”的空间等价物,它是一种把极其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划分为可识别组分的策略。
这一策略“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
因此,课标对区域认知做了这样的界定:指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从空间—区域的视角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对学生在地理思维方式上的学习要求。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视角是一个框架,可以用来解释经验、事件、地点、人、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含义。
地理视角为提出和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估行动的后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
地理学与人类经验的空间维度(空间和场所)相联系。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力。
据此,本文探究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策略,以期能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高中生笔者认为,区域认知能力是对地球表面的地理性状的客观理解和深度感知,即能够准确、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
对高中生来说,具备区域认知能力是深入研究地理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笔者尝试通过有效的培养策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具体如下。
一、区域认知概述1.区域认知的定义。
区域认知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分为“区域”和“认知”两部分,即认知某处地理区域,能够详细、全面地了解该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从而总结该区域的综合地理特征。
总的来说,区域认知体现了学生的地理综合学习情况,是学生最重要的地理核心素养之一。
2.区域认知的作用。
笔者分析,区域认知共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分析和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情况,综合分析以获得最科学的地理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第二,让学生正确的运用地图、地标准确地描述某个区域的地理状况,并具体分析该区域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通讯等要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1.观察力。
学生要认知某个区域,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某个区域,如果学生的观察力不行,那区域认知能力自然变差。
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实地观察的机会,所以其观察力明显不足,对区域的认知常停留于表面。
2.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影响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想象力不行的学生往往也无法准确地描述某个区域的地理情况。
例如我国云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那为了防潮,云南建筑应修建成什么样?这就需要学生根据云南当地的自然情况进行合理的想象。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在空间中感知,理解和操作信息的能力,包括空间定向、地图阅读、空间关系和空间思维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区域认知能力越来越重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也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在地理学科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利用地图教学。
地图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地理学科中,学生需要通过地图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例如地形、气候、文化等等。
通过使用各种地图,学生可以加强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定向能力。
2. 进行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利用技术手段。
现在,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例如使用GIS软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4. 融入多学科教学。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地理、生物、历史等等。
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融入多学科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
科的知识中积累和提升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
总之,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加强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定向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近年高考试题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察越来越深入。
认识一个地理事物,地理学的基本方法是把它放在相应的区域中去认识。
地理试题通过提供位置及其他相关信息,考查学生在特定区域中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区域尺度不同,认知区域的视角与关注的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区域尺度越大,越忽略区域内部的差异,而关注区域的共性;区域尺度越小,越关注区域内部的差异,突出局部区域的个性。
地理学习既需要掌握地理事物在大尺度中的基本分布格局,如中国热量、降水、光照的分布等;更要意识到在小尺度区域的变化。
比如西北地区气候总体比较干旱,西北内部各别区域如宁夏平原因为黄河水的灌溉确展现了不同的风貌,而这个总体下的小区域的差异往往是考察的重点。
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对小尺度区域的关注。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从时空结合的视角看待地理事物,即重视区域时间尺度的变化。
如分别设问:“未来几天”乌鲁木齐易发生寒潮灾害的原因?“冬季”乌鲁木齐易发生寒潮灾害的原因?图5时间尺度不同,选取和时间尺度匹配的空间尺度也有不同。
前者答案应为“冷锋即将过境”,后者应该是“距冬季风源地近,容易受冷锋影响”。
地理学在认识和解释世界时,有什么独特的方法,使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呢?那就是区域的视角。
经由区域认知的视角,可以让学习者掌握全球不同尺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性,形成“将地理事物或地理问
题置于特定区域空间内加以分析和解决”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地理问题来选择和确定将其置于何种尺度、何种类型的区域内加以分析,并能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