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内贬值背后是财富转移,普通百姓掉肉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原因分析引言:汇改以来,人民币外汇升值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人民币兑美元从2006年的8.0630元到今年的6.4990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超过20%;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对内价值却呈下降趋势,例如现今的北京商品房房价成交均价14127元/平米,相比较 2006年北京市商品房平均价格为6776元/平方米,增长了一倍之多。
那么人民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对内贬值的原因什么是对内贬值?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内价值的高低是通过购买力来体现的,而衡量购买力的是一般物价水平指数(通货膨胀率)。
物价指数持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通胀压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数据显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5.5%,食品价格上涨11.7%。
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工业、纺织业商品的来源。
价格上涨的根源是需求过热,需求过热的根源呢?是什么炒热了粮食能源呢?涌入中国的“热钱”到底有多少?2011年02月17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第一个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首度披露了中国官方对“热钱”的估算数据:2010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占当年GDP的0.6%。
抛多少热钱,央行就得要兑换多少,而央行的兑换,实际是靠新发行人民币换来的。
央行回收的外汇愈多,发行的人民币就愈多,人民币当然贬值。
二、对外升值的原因什么是对外升值?人民币升值是相对于其他货币而言的,就好像1元人民币可以买到更多外币,这种升值在国内市场基本无法显示。
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是多个因素、各种力量共同压力下的产生的。
一是我国的国际贸易上出口大于进口,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即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使我国的国际货币储备持续增长,这意味着我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外币将贬值,而人民币必将升值。
人民币贬值的原因影响人民币贬值的原因1)贬值源于外储缩水。
人民币本身是一种商品,价格由供需决定,而外汇储备是衡量人民币汇率供需的重要指标。
过去外储持续增加时人民币有升值压力,现在外储持续缩水,过去1年外储减少3000亿美元,过去一个月减少425亿美元,所以有贬值压力。
所以从年度角度观察,人民币贬值是从去年年初开始的,因为从去年起外汇储备出现持续明显的下降。
2)贬值的背景是中美利差缩窄。
在中国当前的外汇储备中,每个月顺差依然保持在500亿美元左右,FDI稳定在100亿美元左右,因此外汇储备的下降主要源于广义上热钱的流出。
而其中中美利差是重要影响因素。
美国9月将加息,中国持续降息后利率大幅下降。
以标志性的无风险利率为例,去年一直到今年年初中国1年期国开债利率在4%以上,美国几乎是零利率,中美利差超过3%,即便人民币贬3%在国内持有有息资产是有利可图的。
现在几乎逆转了,中国1年期国开债利率只有2.6%,而美国1年期国债利率上升到0.4%,中美利差只有2%左右,意味着如果人民币汇率贬值超3%的话持有美国有息资产将更加有利可图。
3)为何现在启动贬值,源于经济下行以及货币超增。
一方面,刚刚公布的7月外贸数据不佳,7月出口增速再度转负,意味着出口依然拖累经济增长,一个重要背景是过去人民币跟随美元升值,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升值了3%,降低了出口竞争力。
另一方面,今天罕见提前公布了货币数据,M2达到13.3%,超过12%的目标。
而货币超增的原因与以往的外占超增或者实体贷款超增有本质区别,央行在2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货币M2仍有上行压力,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商业银行购买地方债,目前每个月超过5000亿。
另一个原因是商业银行放贷证金公司购买股权,7月这部分贷款超过8000亿。
而且这部分因素在未来很难退出,这意味着M2增速易升难降,因而目前的通胀上升有货币超增的推动而非单纯的猪价上涨,因此央行此时启动贬值有一石二鸟之效,一边刺激出口、一边缓解国内货币超增的压力。
人民币外升内贬到底有多可怕?人民币外升内贬到底有多可怕?近日,CCTVNEWS记者随机街采“你最关心的改革”话题,民众纷纷吐槽:空气污染严重,就业难,房价高,异地医疗贵,退休工资差距大……一名小伙感慨地说:“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啊!”感慨物价增长过快。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现象近来引起广泛关注。
生活中,不少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人民币不是一直在升值吗?为什么现在买东西比以前要贵得多,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这不是贬值吗?人民币为何境外值钱国内不禁花?【大量外资追逐人民币】数据显示,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是8.2765。
如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变为6.1450。
“8年前8.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当时1000元人民币只能购得120.77美元。
8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34%。
今天,人们手中的人民币可换更多的美元,就交换美元而言,汇率上升使人民币越来越值钱了。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兰纪平表示。
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形势出现大变迁。
深圳城市研究会专家顾问颜安生认为,以前中国的生产力落后,出口的产品很少,大量的生产和消费品需要进口,没有人愿意持有人民币,而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也是世界出口强国,同时,由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大量国际资金涌向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出口所形成的巨额外汇还是由外涌入的大量外资都需要通过人民币进行转换,这就形成了大量外资追逐人民币的格局。
颜安生表示,按照市场规律,在国际交往中,只要人民币供不应求,那么,就会出现汇价上升,也就是说,只要中国的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外汇和外资仍在持续增加,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市场动力就不会改变。
与此,相应证的是,国际清算银行在9月公布的基准三年期外汇交易额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人民币已经飙升至交易最频繁的十大货币行列,这也是人民币历史上首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之一。
?【货币投放量居世界第一】对于生活在国内的人而言,人民币贬值的感觉越来越明显。
人民币升值对老百姓的影响:人民币升值,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将更值钱。
比如,如果人民币升值10%,1000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32.90673美元。
从狭隘的角度来看,升值对老百姓有好处,但如果从整体的国家或者经济层面考虑的话,人民币升值以后,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不确定性,甚至给就业带来困难,个人收入很有可能会减少。
比如,人民币升值后,到中国直接投资的成本就会加大,外商就会减少在华投资,新的投资企业可能会停滞,已有的企业规模也可能会缩小,这当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就业;同时,由于升值的原因,国外游客就会减少来华旅游和消费,这也会对我们的服务业、旅游业等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这部分的就业人群。
人民币升值,也会使进口商品大量涌进国内市场,这会让国内的部分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占领。
这两个方面都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国内部分企业需要重新调整,很多人可能会因此失业。
有研究表明汇率升值10%,全国就业人员将减少381.2万。
人民币升值对各行各业的影响:1、外汇负债类行业将明显受益,主要包括航空、贸易等行业。
这些行业由于有较多的外汇负债(特别是美元负债),因此人民币升值将给这些行业带来汇兑损益,特别是像航空类公司,往往都有巨额的美元负债,因此将明显受益。
2、原材料或部件进口型行业也会有所受益,主要包括造纸(纸浆进口)、钢铁(铁矿石进口)、轿车(部分重要零部件进口)、石化(原油进口)、化纤及塑料(原料进口)、航空(航空器材进口)、服装(高档面料进口)等行业。
由于这些行业每年均需要进口相关的原材料及部件,因此人民币升值将使得这些行业的成本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如中国造纸行业中的纸浆成本占70%,而纸浆中的38%是进口的,因此人民币升值将使得造纸行业的成本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从而明显提升造纸行业的盈利水平。
3、投资品行业也会受到一定的资金追捧,主要包括具有土地价值的房地产、园区开发等行业、具有资源价值的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
由于此次升值幅度不大,因此境外资金有可能对通过投资这些行业中的公司所拥有的土地或房产来获得升值收益,从而加大资金对这些投资品行业的吸引力,从而引发价格的上涨。
人民币贬值的影响有什么人民币7.2是升值还是贬值,需要根据以前人民与美元的兑换汇率来比较,如果以前需要7.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则人民币7.2是升值,反之,如果以前需要7.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则现在的人民币7.2元是贬值。
其中人民币贬值会带来以下影响:对人民的影响:1、当人民币贬值,意味着手中的人民币不值钱了,老百姓如果出国留学或旅游,将会花比以前更多的钱。
2、人民币贬值,间接的使国外商品价格上涨,老百姓购买国外商品的花费更多。
3、人民币贬值对出口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人民币贬值会使出口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百姓的就业压力。
对股市的影响:1、进口型行业在人民贬值的情况下,会提高其进口的成本,间接的减少企业的利润,比如,一些交通运输、钢铁、造纸行业。
2、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一些以本币计算的外债金额就会上升,这对债务人来说,是一种利空,因此,在人民贬值的情况下,对外债较高型行业是利空,比如,航空行业。
3、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人民币不值钱,其他货币升值,以人民币标价的产品价格下降,这样有利于出口外贸行业,比如,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出口外贸行业。
总的来说,人民币贬值,对中国股市是一种利空消息,会导致股市下跌。
人民币贬值有什么影响?人民币汇率是浮动的,一时升值一时贬值。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关于人民币贬值的事情。
那么,人民币贬值有什么影响呢?贬值之后,老百姓怕钱不够用。
那么,钱贬值老百姓该怎么办呢?人民币汇率,其实也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大家要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以前,很多人都认为人民币贬值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说明自己的钱不值钱了。
其实,人民币只要不是大幅度贬值,这都是正常的。
至于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也是有好有坏的。
如果你不知道有何影响,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话,下文能帮到你。
人民币贬值,首先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的购买力下降,对于要出国,要使用外币的居民来说是坏事,意味着他们需要用更多的人民币才能完成本来的消费。
人民币的外升内贬人民币的外升内贬说到宏观经济,就绕不开通货膨胀。
比如最近很多人热议人民币的对内贬值,说的就是通货膨胀,或者叫物价上涨。
其实老百姓最听得懂的名词是物价上涨,但是媒体经济学家就喜欢说老百姓不太听得懂的,这样绕几下,一般人就找不着北了,所以现在叫“人民币的对内贬值”。
物价对老百姓来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有人说十年前去超市买一种同样的大米,才1元一斤,现在涨到了3元一斤。
这就是说,在过去十年间,大米的价格上涨了200%。
换成时髦的,但不太听得懂的说法,就是现在的人民币对内贬值了66.7%。
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在过去的十年间就因为这大米价格的上涨而困顿不堪了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呢?一般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水平首先,我们会发现,尽管大米的价格上涨了200%,但是手机电脑的价格可能跌了90%都不止。
这一类的商品还有很多,比如以电视空调为代表的家电,以家具汽车为代表的大件商品,以公共汽车火车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服务,他们的价格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下降的过程。
就算不考虑现在手机电脑汽车的性能远远超过过去的水平,就是绝对价格而言,还是在下降。
我记得我刚工作那会儿,我的同事发了年终奖,去商场买了一个29英寸的电视机,要一万元,一个人还扛不动,叫我帮忙去搬,两个人累的气喘吁吁。
所以,拿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来衡量我们面对的整体价格水平,是不合理的。
这时经济学家不得不提出一个大家不是很明白的抽象概念:一般价格水平。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所有商品价格的平均水平。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具体的商品价格,拆解成两个组成部分:一般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水平。
当然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真实生活中水果摊上的价格不可能标明:苹果10元一斤(其中一般价格4元,相对价格6元)。
但是为了方便思考,我们可以这样去想象。
现在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商品价格上升了,比如上面举的例子:过去十年间大米的价格上升了200%,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可能的原因:其一是因为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也就是说,可能是水涨船高,各种各样的商品价格都上升了,那么大米的价格也上升了,这个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通货膨胀。
浅析我国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及其原因摘要: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从2004年的8.2764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不断升值至2011年8月的6.387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且升值态势不减。
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明显上涨,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让居民倍感压力。
本文主要对人民币出现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简述其原因。
关键词: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一、人民币的“外升内贬”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日益突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也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注意。
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趋势。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2007年7月3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升至7.5951,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接近6.35%。
人民币对外持续不断升值,且升值态势不减。
而对于国内的物价水平,人们却明显感受到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人民币对内贬值的问题也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话题。
从2000年至2010年,贸易顺差由241亿美元增至1831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从8.2781降至6.6227。
2010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3.3%,而2000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0.4%。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怪现象十分明显。
为何人民币会有如此现象,下面本文将阐述其产生原因。
二、人民币对外升值原因(一)外因1.国际收支失衡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处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
由于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国际收支失衡势必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国际收支顺差表示出口大于进口,且由于我国出口量庞大,使得人民币在国外市场上供小于求,因此,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原因分析提要继2006年我国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后,2007年、2008年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趋于加大;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初起源于国际社会,但国内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经济政策也构成了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外汇储备;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汇率机制改革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成为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1987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莱德勒和帕金将其定义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从等同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自公告发布之时起调整为8.11元/美元,人民币升值了2%。
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序幕,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为7.0752元/美元。
一、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因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能简单归为上述几种类型中任意一类。
其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上涨。
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通胀压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1、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
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解析2019-05-24摘要:⼈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看似⽭盾,实际上是⼀致的,后者是前者的推⼿,其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即重投资,轻消费,出⼝导向。
主张汇率升值来抑制通胀,乃是混淆了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即便是名义汇率升值,从理论和实践两⽅⾯看,都不能抑制国内通胀。
治本之策乃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投资、消费和出⼝协调发展。
关键词: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实际汇率;⼈民币中图分类号:F820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14-03引⾔2005年7⽉⼈民币名义汇率形成机制改⾰,汇改核⼼内容就是⼈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美元,⽽是参考⼀篮⼦货币,此后,⼈民币即启动单边升值过程。
到2013年7⽉19⽇,美元兑⼈民币中间价为6.1751。
⼋年的时间,⼈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达34%。
与此同时,CPI却从2005年的1.4%⼀路上升到2008年7⽉份令⼈忧⼼的8%以上(2013年5⽉回落⾄3%左右),导致国内真实利率长期为负,普通存款者为此付出⾼昂的代价――这相当于存款者补贴银⾏等⾦融机构。
资产(房地产、字画等)价格⾼企,就连⽣活⽤品价格也轮番上涨,“⾖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糖⾼宗”不绝于⽿。
由此可以明确,⼈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确属事实。
⼀、⽂献综述⼈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趋势愈加剧烈,业界和学界纷纷给出解释。
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史焕平(2007),王朝阳、何德旭(2008),贺根庆、王国瑞(2008)等认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个阶段性表现。
国内基础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导致国内通胀;另⼀⽅⾯⼈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预期刺激热钱滚滚流⼊,加剧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和信⽤创造。
政策建议多是主张汇率升值,遏制国内通胀。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商敏肖(2013),陈传兴、何丽亚(2011),曹红辉、刘华钊(2007)。
人民币对内贬值背后是财富转移,普通百姓掉肉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从10月26日零时起将汽油价格每吨提高230元,柴油价格每吨提高220元;也就是说,在现价基础上,汽油每升涨0.17元,柴油每升涨0.19元。
不言而喻,此举即意味着又将有数亿元的民间财富要从有车一族的钱包中分离。
具体而言,则是一部分会以营业利润的形式流进“石化双雄”的口袋,另一部分则会以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形式去充实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
对此,国家发改委的解释依旧是顺应市场变化,将油价与国际接轨。
同理,老百姓也会一如既往地将油价上调,归咎于发改委的思维惯性和加价定律。
其实板子还真有打错的时候。
国家发改委作为整个宏观经济的主管部门,可谓时时刻刻都要踩在全国的鸡蛋上跳舞,没必要老是去偏疼“石化双雄”。
换言之,发改委此次上调油价除了基于市场因素和眷顾央企的利益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即着眼于撬动价格杠杆的另一只手——正产生流通性过剩的人民币。
人民币已“发毛”了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M1(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的持续泛滥,人民币尤其是人民币的币值一直是个焦点问题,也是整个宏观经济的症结之一。
尽管有关部门一直讳莫如深,各路专家学者亦是巧舌诠释,但日渐沉重的“菜篮子”和“米袋子”还是直观地告诉咱老百姓,人民币已经和日益高企的油价一样,明显“发毛”了,即对内大幅贬值了。
至于说发了多少毛呢,以9月份的物价指数为例。
9月份我国的CPI、PPI同比分别上涨了3.6%和4.3%(前三季度则分别上涨了2.9%和5.5%)。
但这仅仅是统计局“统计”出来的数据,实际的物价指数兴许会比这个数值更高。
自年初以来的“蒜你狠”、“姜你军”以及入夏后的“(绿)豆你玩”似乎都已说明了这个问题。
当然,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还是中国老百姓,毕竟当家方知柴米油盐贵。
毛多了自然就会肉少。
在相关保值措施(银行存款利率、价格补贴等)不能同步跟进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即意味着老百姓碗里的肉在不知不觉地减少。
至于人民币的对内贬值让老百姓碗里的肉减少了多少呢?先看两组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10.6%。
另据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9月我国财政收入63039.51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同期GDP总额(268660亿元)的23.46%。
但是,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只增长了7.5%,仅为财政收入增速的三分之一。
可见,尽管中央连年强调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但时至今日老百姓的钱包还是没有鼓过GDP的腮帮子,也未能硬过财税收入的金袋子。
此何故?除了分配关系显失公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币发的毛卷走了老百姓盘子里的蛋糕。
换言之,人民币的对内贬值推高了物价,高企的物价又抬升了GDP和税基,因而社会财富和财税收入均出现大幅增长,即实现了“国富”。
按理,居民收入也应保持同步增长,进而实现“民强”。
但是由于老百姓在分配关系中的弱势地位,该分得的那块新蛋糕未能分到,因而“民强”成了一句空话。
此外,在人民币不能对外贬值的情况下,通胀的泡沫就只能在国内稀释,即通过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全面涨价去由老百姓的钱包消化。
简言之,人
民币的对内贬值非但没有让老百姓分享到新增的蛋糕,反而将老百姓盘子里原有的那块蛋糕咬掉了一角。
当然,老百姓碗里的肉并非都飞进了国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卷进了商家和炒家的腰包。
因为社会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往往是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
据统计,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远高于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
这是不是说明如今的老百姓比金融危机爆发前敢花钱了或是更加有钱可花了呢?事实并非如此。
通常在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老百姓产生消费冲动的可能性很低,相反,其会保持一种量入为出、持币待购的心理。
那为何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出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的一倍多呢?原因只有一个,即豆、姜、蒜等消费品的变向涨价让老百姓不得不打开钱包,于是老百姓碗里的肉就有一部分被那些商家和炒家叼走。
不过这种情况下“掉肉”的是所有老百姓,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有特定的群体会因人民币的贬值而“瘦身”。
比如买了高价房的“房奴”。
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房价的持续飙升实际上吸附了不少通胀泡沫,也在一定程度上和谐了物价指数(通常计算CPI、PPI值时不考虑房价,房价在投资中计算),但这是以广大“房奴”的“被幸福”为代价的。
今年9月底中央出台“国五条”后房价已呈趋稳之势,对老百姓而言这是好事。
不过房价趋稳也就意味着未来的通胀少了一个出口,相反,房地产以外的行业和领域就多了一份压力。
因为通胀泡沫终归是要有口可出有地方可去的,倘若不能合理地引其往某些特定的行业转移,则其将会往衣、食、住(租)、行等民生领域奔涌,在老百姓的饭碗里聚集。
换言之,像上半年“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那样的闹剧将会愈演愈烈,从而老百姓的饭碗会变得越来越沉。
反之,则是众商家和炒家的腰包越来越鼓。
正如本月初发改委公布的那个电价阶梯收费意见稿的初衷一样,此次油价上调,既有变向收费之嫌,亦不乏定向转移通胀之意。
在当前M1已高达24.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的情况下,通胀的泡沫是急需要引导和转移的。
与其让所有老百姓碗里的肉被叼走,还不如让特定领域的特定人群去挑一下大梁,多承受一些通胀压力。
于是发改委掰着指头一比对,就打起了电价和油价的主意。
当然,这也就有意无意地让“石化双雄”等垄断性央企获了利。
人民币的对外“发飙”
以上仅是人民币对内贬值背后所隐藏的财富转移。
遗憾的是这几年人民币在对内贬值的同时,还在对外尤其是对美元大幅升值。
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由当初的8.27∶1升至目前的约6.67∶1,升值超过19%。
即便是自2010年6月1 9日的汇率弹性化调整以来,其对美元的升值亦超过了2%。
可见人民币的对外“发飙”还远胜过其对内“发毛”,而且因其“发飙”而被礼送出境的财富也不亚于其“发毛”所卷走的蛋糕。
一者,人民币升值后,国家持有的2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将会大幅缩水。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即意味着美元对人民币发生了贬值,随之而来的就是美元资产的大幅缩水。
仅以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国国债为例,截至今年8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达8684亿美元,即便是平均贬值10%,国家财富亦将缩水数千亿元人民币。
二者,人民币升值后,外国资本回流时会卷走巨额财富。
如某外商在2005年汇改前对华投资1亿美元,按当时的汇率可换得人民币8.27亿元。
即便是不考虑经营收益和银行利息,如该外商现在撤资的话,按目前的汇率8.27亿元人民币可换得1.24亿美元,比其初始投资额溢出了0.24亿美元,套利收益率高达24%。
为何这几年境外的热钱不断涌向中国呢?
原因就在这里。
境外的热钱只要能进入中国,哪怕是放在银行不动,亦可因人民币的升值而获利。
三者,人民币升值后,外国人在华消费时会侵蚀巨额财富。
如某外国人在2005年汇改前携100万美元来华旅行,按当时的汇率将100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827万元存入银行,然后到处游山玩水。
假如这五年中其总共花掉了160万元,现在玩腻味了又将剩下的667万元兑换成美元带回去。
按目前的汇率(6.67∶1)折算667万人民币可换得100万美元。
等于说这厮一分钱没花,在中国白吃白玩了五年。
因此,也就难怪北京、上海的地铁里都挤满了老外。
四者,人民币升值后,国家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即出口退税会贴掉巨额财富。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了19%,同时即意味着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了近20%。
对于那些利润率原本只有几个点的沿海加工企业而言,这无异于致命一击。
为了确保这些企业不破产,员工不会大面积失业,国家只好提高出口退税。
在过去两年中,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多次提高轻工、机电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有的甚至提高到了17%。
虽说出口退税是退税给境内企业,但因这些企业的产品的消费者绝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因而此举就无异于给老外发了“红包”。
据财政部统计,今年1-9月我国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共计5312.07亿元,同比多退449.54亿元。
可见,这个“红包”着实不小。
近年来人民币的币值一直呈内贬外升之势。
这一畸形态势除了制造一种“两高一低”(高物价、高汇率、低利率)的表象之外,还隐藏着巨额的财富转移。
一方面是民间财富中的一部分被转移到了政府的金库和某些垄断企业、商家、炒家的腰包;另一方面则是国家财富中的一部分被转移到了老外的钱包。
所幸日前央行已开始采取加息措施,加息后人民币的内贬外升之势已有所改观。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预计这种加息措施仍会延续或有新的举措被推出,届时相信财富转移的问题会有所缓和。
众所周知,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人民的信任。
因此,人民币的币值应该首先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们的主管当局在制定相关政策以及进行市场操作时,一定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切莫因为西方国家的脸色或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让人民币卷走了国家的财富,亏待了自己的人民.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网,作者系UNIOCEAN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