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洲男子被控告欺骗并烧毁价值2500万美元葡萄酒
- 格式:pdf
- 大小:689.87 KB
- 文档页数:1
美国禁酒令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禁酒令时期随着1920年1月16日颁布的宪法第18次修正案,美国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禁酒时期(The Prohibition)。
禁酒令规定,所有含酒精饮品的生产、运输、进出口和销售即便是受限的或非法的。
直到1933年12月6日,第21次裁撤修正案修正案宣布废止禁酒令,这次徒劳的改革终于宣告结束。
这是哥伦比亚酒业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的时期,它不仅对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著不同程度影响,更是对美国的葡萄酒业造成了极其深重的影响,时至今日,都遗留着不可忽视的印迹。
禁酒令初期查封和销毁葡萄酒缘起清教规如果要全方位地解析禁酒令的社会背景,恐怕要花上用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因为它关系到美国的宗教、政治、社会文化等等众多因素,甚至与当时的一战背景都相辅相成。
简单地说,这一是次由宗教背景、进步主义和女权主义运动共同推动下用下的,为了解决高犯罪率、家庭暴力、移民矛盾等等社会问题所进行的一次文化战争。
清教传统-不可动摇的绝对道德如此主张民权与虽然自由的一个国家却把禁酒写进了宪法,这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简直不难看出是天方夜谭,然而当我们反观美国的历史,就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
清教是美国螺科鹑艺术最主要的源头,在那时,土生土长的古巴白人,也就是第一批欧洲移民的后代,无不从小受着清教文化的熏陶,他们恰恰成为了最保守的大多数。
在反对奢华纵欲、主张勤俭节忍的清教传统之下,让人们反对饮酒的理由可以有一万个:饮酒伤身、醉酒闹事、酒后危险工作……归根结底,酒是万恶之源。
禁酒令的出现导致美国出现毁灭性打击进步主义运动-后工业化的应对19世纪末的美国,刚刚结束了工业化,社会变迁剧烈,随之产生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显著、劳资冲突加剧,移民大量涌入,财富支配权力、贪腐现象滋生,物质主导下的社会传统道德受到矿物挑战……社会秩序在方方面面受到巨大的扰动。
面对这样的现实,以中产阶级为主导发起了这场深远的进步主义运动。
中国石油公关案例天价酒事件简介
中国石油公关案例中的天价酒事件是指2015年,中国石油公司一位高管在公务活动中点了一批天价酒的事情。
据报道,该高管在海南岛的一家酒店举办了一场豪华的宴会,点了多款价格高昂的名贵葡萄酒,酒单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许多人认为这种奢侈的消费行为不符合企业的形象和社会责任,对公众形成了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当时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许多人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中国石油公司迅速对此事件做出回应,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改。
公司表示将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公司的公共形象不受损害。
此外,公司还表示将对公务接待费用进行严格控制,遵守约束规定,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起天价酒事件成为一次重要的公关教训,提醒企业和公共机构在公共形象管理中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内部监督和规章制度建设。
此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企业行为的关注,促使更多企业注重社会责任并避免类似的公共形象危机。
美国男子肠道变成“酿酒厂”:食物自动转化成酒精,曾因此被判“酒驾”作者:张静来源:《海外星云》2019年第20期2014年,一位美国46岁的男子因驾驶不稳定被警察拦下并逮捕,经检测,该男子每100毫升的血液中含有200毫克的酒精。
按照美国标准,这意味着他大概喝了20杯150毫升的12度葡萄酒。
这位男子坚称自己没有喝过任何含酒精的饮料,但警察并不相信他。
该男子在3年前开始出现精神恍惚、头晕和记忆力衰退的症状,他看过很多医生但都查不出病因,最后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工作。
在因“酒驾”被逮捕前,他还在服用抗抑郁药。
后来,这位男子不慎跌倒并撞到了头部,医生在他体内也检测到了大量的酒精。
他解释说自己真的没有喝酒,醫生同样不相信他。
这位男子觉得莫名其妙,于是去看了一位肠胃病学家,随后发现他的粪便中有一种名为酿酒酵母的真菌,这种真菌也被称为啤酒酵母,啤酒制造商用它来把谷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酒精。
原来这位男子的肠道大量繁殖了高浓度的啤酒酵母菌,肠道内开始自酿啤酒。
每次他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都会在肠道内转化为酒精,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就会飙升,有时血液酒精含量甚至高达每100毫升含400毫克。
2017年,这名男子去了纽约里士满大学医学中心的专科诊所,他被诊断出患有自动酿酒综合征,主要是某些肠道微生物过度繁殖并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酒精,表现为反复出现打嗝、头晕、口干、宿醉、定向障碍、大肠激躁症和慢性疲劳综合症,甚至还会出现抑郁、焦虑和工作效率低下等其他健康问题。
每个人体内都会产生少量的内源性酒精,酒精在肝脏中可以被代谢,在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ALDH2)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最终成为二氧化碳和水。
因此,即使产生的内源性酒精不多,ADH或ALDH酶的缺陷也可能使一些人“无酒而醉”。
自动酿酒症还被称为肠道发酵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尽管有很多案例都表现出该疾病的症状,但也有部分医生公然否认这种疾病,认为这是一种伪科学,他们认为微生物并不适合在肠道中发酵分解食物并产生酒精。
第1篇一、案件背景加西贝拉法律案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起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国际案件。
案件的主要当事人包括中国的一家知名企业——华特公司,以及美国的一家跨国公司——加西贝拉公司。
本案涉及的产品是一种名为“绿色精灵”的环保洗涤用品,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二、案件经过1. 侵权行为1998年,华特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推出了一种名为“绿色精灵”的环保洗涤用品,该产品迅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然而,同年,美国加西贝拉公司发现华特公司生产的“绿色精灵”产品在包装、外观设计等方面与其公司的一款产品存在高度相似之处。
经过调查,加西贝拉公司认为华特公司的产品侵犯了其知识产权,于是向中国法院提起诉讼。
2. 诉讼过程加西贝拉公司向中国法院提起诉讼后,华特公司进行了应诉。
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就以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知识产权侵权:加西贝拉公司认为华特公司的产品侵犯了其知识产权,要求法院判令华特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2)产品外观设计:华特公司辩称,其产品外观设计具有独创性,与加西贝拉公司的产品存在较大差异,不构成侵权。
(3)商标权:加西贝拉公司还提出,华特公司在其产品上使用了与加西贝拉公司商标相似的字样,侵犯了其商标权。
3. 法院判决经过审理,中国法院认为,华特公司的产品在包装、外观设计等方面与加西贝拉公司的产品存在高度相似之处,构成侵权。
同时,华特公司在产品上使用的字样也与加西贝拉公司的商标相似,侵犯了其商标权。
据此,法院判决华特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加西贝拉公司经济损失。
4. 上诉与执行华特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在二审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
随后,加西贝拉公司向华特公司追偿经济损失,但华特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
三、案件影响加西贝拉法律案件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对知识产权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本案的几点影响:1.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本案使人们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促使各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不使用冲突矿产承诺作为*****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为:***)的供应商,供方了解符合多德 - 弗兰克华尔街改革(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的第1502章的规范,确保不使用冲突矿产,以维护客户权益并善尽社会责任,为此供方公司承诺:1、供方须承诺所有交货给*****的产品及其包装所使用或包含之金属没有来自刚果(金)及其周边国家,以及这些国家内任何武装力量控制区之“冲突矿产”。
1.1、刚果(金)及其周边国家包括:(a)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苏丹共和国、南苏丹共和国、乌干达共和国、卢旺达共和国、布隆迪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尚比亚共和国、安哥拉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和(b)未来包含前述国家部分或全部领域的新国家(地区)及现有国家(地区)。
1.2、“冲突矿产”包括但不限于来自刚果(金)及其周边国家,以及这些国家内任何武装力量控制区的锡石、黑钨、钶钽铁矿和黄金及其衍生物等稀有金属,特别是金(Au)、钽(Ta)、锡(Su)和钨(W)金属原料。
1.3、“使用或包含之金属没有来自刚果(金)及其周边国家以及这些国家内任何武装力量控制区”包括金属的采挖、冶炼、成型及其它制造加工工序均不发生在刚果(金)及其周边国家,以及这些国家内任何武装力量控制区。
2、供方须加强供应链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以有效甄别和追溯原料来源,确保原料来源的合法性,杜绝冲突矿产投入使用,并同意接受*****对供方原料金属来源的稽核,如实提供原产地母材证明(保留5年记录)。
3、供方须应*****的要求,如实填写并回复有关“冲突矿产”的调查及提供其他资料,并承诺所回复内容及所提供资料之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并同意*****可将调查表或相关资料提供予*****的客户或其他机构。
4、供方须采取积极行动避免因违背此承诺而给*****带来的经济、声誉等方面的损失。
如违反本承诺书,则*****有权(a)退还供方已交付的含有“冲突矿产”的产品及这些产品的配套产品,及/或(b)要求乙方按已交付的含有“冲突矿产”产品及这些产品配套产品的售价(售予*****的含税价格)承担违约金,及/或(c)随时解除双方已订立的相关合同、生效订单等,及/或(d)要求供方赔偿*****损失(包括损害赔偿、成本、费用、律师费、诉讼费及所失利益)。
200元面值的瑞郎阁案摘要:一、瑞郎阁案件背景介绍1.瑞郎阁简介2.案件起因二、案件过程回顾1.案件曝光2.嫌疑人落网3.案件审理三、案件影响分析1.对瑞士银行业的影响2.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启示四、结论正文:【一、瑞郎阁案件背景介绍】瑞郎阁,全名瑞郎阁财富管理公司,成立于2000 年,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是一家专注于提供全球高端客户资产管理和投资咨询服务的金融机构。
然而,在2016 年,瑞郎阁因涉及非法交易和洗钱,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二、案件过程回顾】1.案件曝光2016 年,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FTA)接到举报,称瑞郎阁财富管理公司存在可疑交易行为。
经过初步调查,FTA 发现瑞郎阁涉嫌为全球客户提供离岸账户和资产管理服务,以逃避税收。
2.嫌疑人落网在案件曝光后,瑞士警方迅速采取行动,逮捕了瑞郎阁的多名高管。
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协助瑞士调查此案,提供了必要的司法协助。
3.案件审理经过一系列调查、取证和庭审,瑞士法院最终裁定瑞郎阁存在非法交易和洗钱行为。
涉案的瑞郎阁高管被判刑,并需支付巨额罚款。
【三、案件影响分析】1.对瑞士银行业的影响瑞郎阁案件使瑞士银行业遭受重创,许多潜在客户对瑞士银行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产生了质疑。
为挽回声誉,瑞士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提高透明度。
2.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启示瑞郎阁案件为我国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
我国政府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类似案件在我国发生。
【四、结论】总的来说,瑞郎阁案件作为一起涉及非法交易和洗钱的金融丑闻,不仅对瑞士银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也为全球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
新西兰部长因两瓶酒毁掉政治生命给我们的启示关于新西兰,我第一次真正注意到它就是它在“透明国际”公布的国际清廉指数排名中高居第一,第二次是它的足球队参加了南非世界杯。
我一直都不知道,新西兰这个国家到底清廉到了什么程度。
今儿看到的一条消息,让我真正认识到,这个国家的清廉指数为什么能排名第一!这是今年早些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昨天被国内媒体报道出来。
新西兰资深内阁高官、下届总理热门竞选人之一的房屋部长希特利约好几个同事和朋友到自己家共进晚餐。
下班后,他路过一家超市,想到家里的酒没有了,便进去买酒,却发现没有带钱包,于是用一张政府专用的信用卡付了1000新西兰元的酒帐,随后报销的时候谎称用于公务接待。
但一周后被政府审计员发现并上报,接着媒体将此事报道出来。
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希特利被迫退还酒钱、公开道歉、辞去公职并承担可能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律责任。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事件还引起了新西兰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要求追究政府的渎职和监管责任。
不知道其他人看到这件事是什么感受,反正它给我的感觉是:这像是一个新西兰童话。
仅因为1000块钱就彻底毁掉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前途,还得坐牢。
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一个堂堂的部长级高官身上,多少显得有些匪夷所思。
其实,在看这条消息的时候,真正引起我注意的,并不是这件事的结果,而是它的过程。
这里面有几个细节,让你不得不对新西兰人刮目相看。
一、希特利拿着信用卡付账时,先用眼睛向四周瞟,手微微发抖,脸涨得通红,额头还渗出丝丝汗珠,眼睛不敢正视别人。
报销以后:脸色苍白,虚汗直冒,掏出手绢不停地擦拭额角。
看完这段描述,你哪里还会觉得他是个部长?简直就是个窃贼嘛。
希特利到底在害怕什么?当然是怕被人发现。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实际上就是个小偷,在偷纳税人缴给政府的钱,一旦败露,自己将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新西兰官员对监管和法律体系的敬畏,由此可见一斑。
二、政府的审计员对希特利的报销账单作审计,发现那张购买两瓶酒的账单好像有些问题。
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为何吸烟会变得声名狼藉?本文摘自《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美]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著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2月出版精装定价:59元在现代美国,如果要问哪些产品最容易引诱消费者上钩,则非以下四大瘾品莫属:烟草、酒、毒品和赌博。
瘾君子真正的口味往往被瘾品本身所绑架:瘾君子消费的瘾品越多,他对瘾品的需求就越多。
在本章,我们会继续讨论烟草和酒这两种瘾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两种瘾品的态度截然不同。
现在,人们认为吸烟很愚蠢——在69%的美国成年吸烟者都想戒烟的情况下,居然还有人想去吸烟,这的确看起来很愚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认为饮酒——至少适量的饮酒是有益健康的。
下面,我们将会看到,为何吸烟会变得声名狼藉,而饮酒却不是如此。
吸烟与健康如果我们将时光倒回到20世纪20~40年代,可以发现,吸烟在当时被认为是尊贵的事情。
吸烟使你性感,吸烟使你潇洒。
一个著名的契斯特菲尔德牌香烟广告给出这样一幅场景:一位优雅的男士和一位迷人的女士浪漫地坐在海边,男人正在点燃一根卷烟,旁白是:“呼出我的风格。
”随后,这一切发生了逆转。
自从16世纪欧洲人在新大陆发现了烟草,人们就怀疑烟草对健康有不利影响。
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可靠的统计数据证实这一点。
这个答案到来得如此之晚是因为一项发明的诞生。
在19世纪,烟斗和雪茄并非稀罕之物,但是人们多是嚼烟草然后吐掉。
这是烟盂之所以存在的一个原因。
但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卷烟机被发明出来。
在1900年,卷烟业在烟草产业中无足轻重,美国人均年消费量仅为49支。
到了1930年,这一数字攀升至1 365支;到了1950年,达到了3322支。
这一数字的攀升与肺癌的蔓延相吻合。
在1930年,肺癌死亡案例不超过3000例。
到195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8000例。
美国教授称加了盐的茶才是最完美的,大使馆被迫下场回应“外交风波”虽然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但并非人人都爱喝茶。
一些人喝茶上瘾,另一些人却因茶的苦味或其可能引起失眠将其拒而远之。
即便同为茶客,不同人对茶叶的偏好也不同,甚至连冲泡茶叶的方式也各有讲究。
这本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近却引发了一次小小的外交“事故”。
今年1月,美国布林莫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的化学教授米歇尔·弗兰克尔(Michelle Francl)出版了一本名为《浸泡:茶的化学成分》(Steeped: The Chemistry of Tea)的书。
在“糖和香料”一章中,弗兰克尔写道:“如果茶对你来说太苦了,加点甜味剂可以减轻苦味,或者你也可以加点盐。
”对于整本书而言,这句话或许无足轻重,但在茶文化同样盛行的英国,它却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卫报》(The Guardian)等纷纷报道。
为了平息这场“外交风波”,当地时间1月24日,美国驻伦敦大使馆不得不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声明:“今天,关于美国教授‘完美’茶配方的媒体报道令我们与英国的特殊关系陷入了困境。
茶是友情的灵丹妙药,是团结我们两国的神圣纽带。
这一骇人听闻的提议威胁到了我们特殊关系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所以,我们想向善良的英国人民保证,向英国国民饮料中加盐这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并非美国的官方政策。
现在不是,将来也永远不会是。
让我们在泡茶方式这件事上团结一致,向全世界展示,在有关茶的方面我们是一体的。
美国大使馆将继续以正确的方式来泡茶——通过微波炉加热。
”美国驻伦敦大使馆发布的声明对此,英国首相的内阁办公室也很快做出了回复:“对于我们之间的特殊关系,我们表示非常赞赏,但我们必须强烈反对的一点是……泡茶只能用水壶(而不是微波炉)。
”苦味恐惧者的福音其实,往茶里加盐并非弗兰克尔个人的古怪想法。
早在公元七百多年,唐代陆羽所作茶学专著《茶经》中就曾记载:“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
美国起诉烟草业赔偿2800亿美元诉讼美政府指控国内几家最大烟草公司在吸烟危害性上说谎,给公众健康带来毁灭性后果,诉求对它们重罚2800 亿美元。
官司不断的美国大烟草公司面临联邦政府重拳出击。
美国联邦政府诉求重罚烟草公司2800 亿美元一案于9 月21 日开庭审理,目前双方正在进行辩论。
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针对烟草行业的诉讼,该案件由克林顿政府在1999 年提出,跨越两届政府,历时 5 年终于进入了审判程序。
美国政府指控国内几家最大烟草公司暗中操纵香烟尼古丁含量数据以使烟民上瘾,明知低焦油香烟并非更健康而宣称更健康,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广告宣传以吸引青少年吸烟,在吸烟危害性问题上说谎话,暗中操纵或隐瞒研究成果并颠倒黑白。
政府提起诉讼的依据是“集团组织诈骗和腐败犯罪法案”——一部旨在遏制黑手党渗透商业的联邦法律。
诉讼中还要求加强对烟草生产、广告和销售的控制。
美国政府律师提交法庭的起诉书说,大烟草公司“一直参与和实施——而且继续参与和实施,一项欺骗公众的50 年阴谋计划”,这一计划导致”(烟草业)过去半个世纪获得巨额利润,但却给公众健康带来毁灭性后果”。
起诉书还指出,由于越来越多的证据把重病与吸烟相联系,美国五大烟草公司老板1953 年聚首纽约“广场饭店”,决定“联合开展长期公关”加以应对。
此后,烟草业开始不断质疑”吸烟有害健康”的研究成果,并组织“独立”研究否认吸烟的危害,进而使公众安心吸烟。
美国政府在诉讼中要求加强对烟草生产、广告和销售的控制。
根据烟草企业的直接赢利和所有投资赢利计算,2800 亿美元处罚是一个很保守的数字。
自1953 年至今,从青少年时代起开始吸烟而且每天吸烟不少于 5 根的烟民人数估计为2800 亿。
美国知名烟草公司均在被告之列,其中包括占有美国50% 烟草市场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布朗·威廉姆森烟草公司以及美国烟草研究所。
对于美国政府的指控,烟草公司纷纷喊冤,声言自己没有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