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膳指导(1)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39
骨科辩证施膳指导
1、辩证施膳指导是指根据人体的不同情况和需要,科学地制定膳食计划和营养方案,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2、辩证施膳指导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都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而不是一刀切地适用于所有人,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辩证施膳指导一般是由专业的营养师或医生进行,并且需要针对个人的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控,同时也需要个人的自我管理和配合。
辩证施膳的意义
辨证施膳,就是依据中医辨证理论指导饮食,以达到食疗和药疗协同一致的目的。
辨证施膳遵循中医学整体观的基本理论,注意协调人体内部,人体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疾病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各种肾病看中医如何“辨证施膳”中医食疗药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理和治疗慢性病及改善某些肾脏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但应当明确,药膳有别于一般的食物,亦有性味的不同,治疗作用的不同,其应用不是针对西医的病,而是针对中医的证,即中医对西医病进行辨证分析后而诊断的“证”,这个“证”包括的范围很广泛,首先应分其虚实,继则辨其寒热,这是最简单的区分方法。
也就是说,病人在选择药膳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药膳处方,即“辨证施膳”。
常用的肾脏病食疗药膳有:(1)水肿药膳①赤小豆粥:赤小豆100克,大米100克。
用水适量熬成粥,每日1餐。
功效:清热利水消肿,用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水肿为湿热者。
②西瓜翠衣茶:西瓜青皮10克,绿茶适量。
新开水适量沏茶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水肿,伴有上呼吸道感染,且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发热者。
③薏苡粥:薏苡仁30克,大米100克。
加水适量熬成粥,每日1餐。
功效:健脾利水消肿,用于肾脏病水肿而表现为脾气不足,纳呆食少,大便软者。
④葱白紫苏粥:葱白3~5段,紫苏叶10克,粳米100克。
先将粳米熬粥,将成之时加入葱白及紫苏叶,盖紧盖闷一会即可,宜趁热食用,每日1餐。
功效:湿阳利水消肿,用于脾肾阳虚而见水肿者。
⑤千金鲤鱼汤:活鲤鱼1尾(约500克),砂仁5克。
收拾好鲤鱼后,将砂仁,亦可加用生姜、葱白少许,放于鱼腹中,不宜加盐,采用清蒸,熟后食肉喝鲜汤,亦可作为每日之副食。
功效:健脾消肿,可用于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而表现为脾虚者。
⑥鲜闷冬瓜:冬瓜(含青皮)200克,白糖1匙。
将洗净冬瓜切块,合白糖放入锅中加水少量,小火闷熟。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用于肾炎水肿而偏热者。
(2)肾炎血尿药膳①清炒藕片或凉拌鲜藕片:鲜藕片200克。
清炒时可放少许低钠盐调味,凉拌时可先将藕片于水开时抄一会儿,起后滤水,加少量盐或糖凉拌。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肾炎血尿而属于血热或湿热者。
肝病科常见饮食指导及辨证施膳黄疸:1.阳黄:①湿热兼表:以清热化湿,佐以解表为法②热重于湿:以清热利湿,佐以通腑为法③湿重于热:以除湿化浊,泄热除黄为法。
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清热利湿饮食,如西瓜、冬瓜、绿豆粥、玉米须煎汁、鲤鱼汤等。
宜少食多餐,可适当食用瘦肉、牛奶、鸡蛋、鱼汤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但不要勉强多吃,少食糖类甜食、油腻之品以及辛辣或海鲜发物,严禁饮酒。
2.阴黄:①寒湿证: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为法②脾虚证:以补养气血,健脾退黄为法。
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温散湿寒食物,可适当食用鱼类、瘦羊肉、猪肉牛肉、乳、蛋等,食物应在温热的时候服用,严禁生冷瓜果,以及油炸、滋腻之品、合并积聚、故障者还严禁食用坚硬的食物,以免损伤血络,少食用产气食物防止腹胀,可食用茵陈大枣粥、薏仁粥等调理脾胃,宜少食多餐,且勿过饱。
3.急黄:①胆腑郁热:以泄热化湿,利胆退黄为法。
②疫毒发黄: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为法。
饮食原则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包括西瓜、冬瓜、绿豆粥、木耳汤、红枣汤、果汁、稀粥、面条等。
鼓励病人多饮水,不宜给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饮食,严忌辛辣、肥厚、油炸之品。
频繁呕吐者可暂禁食,给予鼻饲或补液,昏迷不能进食者可采用鼻饲法,高热者可饮用梨汁、藕汁以清热生津。
鼓胀:1.气滞湿阻:以疏肝理气、除湿散寒为法,给予患者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蛋白而易消化的饮食,如青菜、豆腐、赤小豆、白菜、冬瓜等,忌食狗肉、羊肉等温补之品及辛辣。
2.寒湿困脾:以温阳散寒、化湿健脾为法,饮食宜温热,多进健脾温阳利湿之品,如山药、鲤鱼等。
忌食生冷瓜果,可配合食疗:赤豆苡仁红枣汤,煮烂加糖,每天吃一碗。
严格限制液体摄入量。
3.湿热内蕴:以清热利湿,收下逐水为法,宜给偏凉、滑利、渗湿的食品,如菠菜、黄瓜、西瓜、鲫鱼等;可多吃清淡蔬菜,常食冬瓜、赤豆、葫芦等利尿食物。
4.肝脾血瘀: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法,饮食不可太热,以温热为宜,低脂肪、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饮食(肝昏迷先兆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宜食用鲤鱼、鲫鱼、冬瓜、西瓜等,食物切忌质粗、干硬。
食疗的三大基本原则之辨证施膳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以相应的治疗。
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食疗的三大基本原则之辨证施膳
中医认为,临床病证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
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为寒证;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热证。
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
另外,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
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
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多雨,宜
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豆、西瓜、鸭肉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如乳类、蛋类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干姜等。
九种不同体质的辩证施膳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稳定的固有特质〔1〕。
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 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2〕。
根据2009年4月中华医学会的《中医体质分类判断标准》,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
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地改善体质的偏颇,起到调整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
本院治未病中心自2009年l1月建立以来,贯彻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为来医院体检的人群做中医体质辨识,笔者按时间顺序提取400份体检中无器质性病变的人群,根据其体质特点,提供详细的饮食调养方案,以期达到未病先防、改善人们健康状态的目的。
现报告如下:1 气虚体质1.1 气虚体质的特点:平素气短懒言,语音低怯,精神不振,肢体容易疲乏,易出汗,舌淡等,脉象虚缓。
1.2膳食指导1.2.1 普通饮食调理气虚体质宜吃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品,果品类有大枣、葡萄干、苹果、龙眼肉、橙子等。
蔬菜类有白扁豆、红薯、淮山、莲子、白果、芡实、南瓜、包心菜、胡萝卜、土豆、山药、莲藕、香菇。
肉食类有鸡肉、猪肚、牛肉、羊肉、鹌鹑、鹌鹑蛋等。
水产类有淡水鱼、泥鳅、黄鳝等。
调味类有麦芽糖、蜂蜜等。
谷物类有糯米、小米、黄豆制品等。
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1.2.2药膳黄芪蒸鸡:嫩母鸡1只(1000g左右),黄芪30g,精盐1.5g,绍酒15g,葱、生姜各10g,清汤500g,胡椒粉2g。
隔水蒸,吃肉喝汤。
四君蒸鸭:嫩鸭1只,党参30g,白术15g,茯苓20g,调料适量。
隔水蒸,吃肉喝汤。
人参莲肉汤:白人参10g,莲子15枚,冰糖30g。
将白人参与去心莲子肉放碗内,加水适量浸泡至透,再加入冰糖,置蒸锅内隔水蒸炖1小时左右,早晚餐服食。
中医诊断学如何指导中医药膳烹饪技巧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论治。
而中医药膳则是将中医理论与烹饪技术相结合,以食物为载体,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对于中医药膳的烹饪技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认识世界和人体的基本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并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并且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六腑也分别对应着五行,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是中医特有的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联系,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学说则是对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二、中医诊断学在中医药膳中的应用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药膳烹饪的重要指导原则。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属于何种证型,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应该选择温热性的食材,如羊肉、韭菜、核桃等,并且采用炖、煮、蒸等烹饪方法,以增强其温补阳气的作用;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则应该选择滋阴清热的食材,如百合、银耳、甲鱼等,并且采用清蒸、凉拌等烹饪方法,以避免燥热伤阴。
2、体质辨识体质辨识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类型。
“辨证施膳”的说明书
药名:辨证施膳
功能主治/适应症:因气候的异常变化、过度的劳累、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节制等诸多因素所致气血、阴阳的平衡失调或慢性病。
依据: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食物的食性、各器官的功能状况,用食物的四气五味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失衡,采用辩证论治的理论进行调整补养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法。
功效:寒凉性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来辅助治疗火热病证;温热性食物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于寒性病证;而平性食物其寒热性质不明显,比较平和,则有健脾、开胃、补益身体的作用。
食物的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酸味能收涩、止汗、止泻;苦味能燥湿、坚阴,泄热;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辛味能发散、行气、活血;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
此外五味还与五脏相对应,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食物还具有升降浮沉及归经作用。
升浮的食物可发汗解毒、散寒;沉降的食物具有理气、泻下、止汗的作用。
合理的膳食可以充分利用食物的作用达到调节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
适用人群:男女老少可以正常进食者或鼻饲者。
使用说明:民以食为天,在正确的辩证基础上,明了不同食用者的病变所在,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食材,方可达到目的。
用法用量:一日三次,一月见效,三月改变,六月成效,一年巩固,终身践行。
副作用:长期坚持后,喜欢上了规律饮食和合理膳食及平衡膳食,离偏食、暴饮暴食、冷饮、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越来越远,旧疾顽疾有所改善或直接消声匿迹,抵抗力好,喜欢在家里吃饭,面红肤靓,精神好,身体棒!迷恋食疗,喜欢下厨,热爱生活,粉丝太多!。
肿瘤病人的辩证施膳肿瘤病人的辩证施膳辨证施膳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证”是施膳的前提,“施膳”以“证”为依据,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辨证施膳包括因证施膳,因时施膳、因地施膳和因人施膳四个方面。
(1)因证施膳:就是根据病人的不同证候,结合不同药膳的药性,进行配方治疗。
心气虚:莲子龙眼汤。
心火上炎:灌藕汤。
肝血不足:红杞田七鸡。
肝火上炎:菊花粥。
肝气郁结:金橘饮。
肝阳上亢:菊楂决明饮。
脾气虚:山药肉麻丸。
脾气下陷:黄芪蒸鸡。
脾不统血:归脾鸡汤。
脾阳虚:壮阳狗肉汤。
寒湿困脾:砂仁粥。
脾胃湿热:茅根饮。
肺气虚:百合冰糖饮。
肺阴虚:百合蜂糖饮。
风寒束肺:姜糖饮。
风热犯肺:丝瓜花蜜饮。
燥热伤肺:饴糖豆浆。
肾阳虚:雀卵是仁汤。
肾阳虚:女贞鳖肉汤。
肾不纳气:核桃五味炖蜜糖。
肾气不固:羊脊粥。
(2)因时施膳: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自然与人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这一平衡一旦失调就会发生疾病。
人的生理功能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有所改变,食疗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天时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春天,适宜升补,首乌肝片、人参米肚。
夏天,适宜清补,清暑益气汤、健脾抄手、银花露。
长夏,适宜淡补,雪花鸡汤、薏苡仁肘子。
秋天,适宜平补,参麦团鱼、二仁全鸭。
冬天,适宜温补,双鞭壮阳汤、附子羊肉汤。
(3)因地施膳: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
食疗中,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手段。
不同地域所产的饮料食品也各有异。
例如普通的食物粳米,《本草纲目》中就指出“北粳凉,南粳温”。
说明当时已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域生产之食品,可以对不同地域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
总之,在选择应用食品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产地之不同,注意到由于产地之互异对食物性味之影响等多方面的问题。
(4)因人施膳:不同人体的素质秉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其体质及气血盛衰也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