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七年级生物上册2.2.4动物的行为第2课时社会行为课件济南版.pptx
- 格式:pptx
- 大小:416.27 KB
- 文档页数:6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及特点;(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2)通过电影《隐形的翅膀》及印度"狼孩"等资料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世界观和人生面教育。
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知识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如视频和图片等,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视频及图片资料;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
教学过程:3、动物的行为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分析“资料一”,说出其中动物通过运动完成自己行为的两个实例。
①②1、中考链接二资料一比如在蚯蚓走“T”形迷宫的实验中左为干燥暗室、右为潮湿暗室,蚯蚓要经过200次尝试,遭受许多次轻微的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
而家鸡则只需几次尝试就可以完成绕道取食。
结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经过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
资料二印度"狼孩"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
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
结论:学习行为形成都具有一定的;一旦错过某一时期,就很难在学会。
启示:。
济南版七上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动物的行为学案一、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鼓励创新;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3、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重点)4、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及意义。
(难点)二教学过程(一)创设境、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师生活动:议一议:刚出生的婴儿会做什么?当婴儿长到两岁时,她又会做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引出课题------动物的行为1.动物就有的,由动物的决定的行为,叫先天性行为。
动物通过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叫学习行为(后天性行为)。
2.在图中2.2—31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3.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
4.动物营,其行为具有一定,这类行为称为社会行为。
5.动物的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进行信息交流。
动物利用、、传递信息。
6.我们研究的动物行为的目的是:认识动物的,利用动物,控制和防范动物,使人和动物在生物圈中。
(三)合作学习1.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①蜘蛛结②鸟类筑巢③鲫鱼觅食④蚯蚓走迷宫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D. ②④2. 下列哪种动物比较容易建立学习行为?()A. 蝗虫B. 鲤鱼C. 家鸽D. 黑猩猩3. 下列动物不能形成社会行为的是( )。
A. 一窝蚂蚁B. 一个蜂箱中的蜜蜂C. 公园猴山中的一群猴子D. 麦田中的一群蝗虫4. 关于动物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动物行为都是对动物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害B. 所有的动物行为都是对动物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利C. 大部分动物行为都是对动物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害D. 大部分动物行为都是对动物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利5. 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 大雁南飞B. 心脏跳动C. 狗拿耗子D. 蚂蚁搬家6. 蜜蜂在向着太阳离蜂巢很远的地方发现了新蜜源,它会以哪种舞蹈方式告诉同伴?( )A. 低着头划着圆圈跳舞B. 抬着头划着圆圈跳舞C. 抬着头跳“8”字摆尾舞D. 低着头跳“8”字摆尾舞7. 下列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 )。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2单元第2章第5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多种动物生活的图片、制作课件学生准备: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查阅资料和调查,全面了解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自主学习探求新知(9分钟)播放图片资料:《重庆罕见蝗灾》2001年夏,重庆壁山县古老城遭受了罕见的蝗虫灾害,铺天盖地的蝗虫像收割机一样把当地近千亩的农作物和果树林蚕食得面目全非,眼看数年心血就要化为泡影。
古老城紧急呼救:请支援我们 20只万青蛙,2万只麻雀和5000条蛇。
教师总结:在一个生态地区,我们能不能随便灭杀一种或几种动物呢?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板书课题:第五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真默读课本100---102页的内容,5分钟后,合上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看谁自学的好。
1、动物能促进生物圈中循环。
动物必须以或为食,以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和。
动物通过分解看一看、析一析:引起蝗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第一组:蝗虫的天敌麻雀和鸟被捕杀的原因。
三组:人们捕杀吃掉了青蛙和蛇,导致蝗灾。
不同小组发言积极围绕事件的分析进入本节的学习轨道上来。
读一读,做一做:认真积极的看书,动手画出课本上的重点知识,独立完成自学指导题目。
通过实例的分析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很快的理清课本的知识结构体内的有机物获取能量的同时会产生、。
动物的粪便或遗体经过食腐生物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等,这些物质反过来又被所利用。
2、动物对于维持生物的和的相对稳定有主要作用,请填其关系()()展一展,改一改:每个小组选代表在小组黑板上展示自学的答案,不同小组的同学和老师互动纠正错误的内容,熟悉课本的大致内容。
分组协作共同探讨(5分钟) 问题过渡: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几幅图片,来探究自然界中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根据这两幅图提出思考的问题:观一观,论一论:小组的同学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讨论老师设计的问题1、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方面来考虑问题: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
J理论指导大单元整体教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其,化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物质与能量观交旦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度识任护实态意责噬学康会$科健苫解环问境题理论指导〉大单元整体教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O学评教一致性单元目标的确立课标分析教材分析O 学情分析1.课标分析♦\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探究实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主题二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度责任:科学态度、健康冗、识、社会责任概念2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2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2.2.3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如线虫动物(蛔虫):环苇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蜜蜂)等224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定2.2.5动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学业要求: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戚三定的特征耳其进行分类。
认识生物圈内的各种生物基础、方法系统全面地认识各类动物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奠定基础2.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多彩的生命世界第一章植物可以用种子或抱子繁殖后代2实践活动做一个校园“植物猎人”12第一节藻类、苔薛和蕨类植物能用抱子繁殖后代p第二节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能用种子繁殖后代第二章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4实践活动调查当地一种养殖动物74■m SMH第一节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76第二节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脊柱<_____第二节细菌是原核生物1)3第三节真菌是真核生物110第四章科学分类有助于认识和研究生物实践活动开展保护珍稀功植物公益宣传第一节依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二节“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附录1I8学情分析突破措施L视频资料、实物展示、解剖实验、模型建构2结合生活实例已知障碍点L生物分类的规律.1.对于一些结构简单的动物缺2.部分常见动物的夕卜形特点乏感性认识与生活习性.、,、『.,2部分学生害怕动物单元学习目标1.观察图片,视频以及进行分组实验,描述不同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分析并顺其功能特点,初孝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济南版生物七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单元二学科生物年级七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2.知道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特征。
3.知道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
重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特征。
难点分析、归纳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容易被混淆的脊椎动物。
如下面图片,你能区分出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哪些是爬行动物吗?那么,如何区分二者呢?其实,它们与鱼类一样,都各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尝试区分引出兴趣,引出课题讲授新课一、两栖动物视频:两栖动物及特点两栖动物的代表——青蛙你一定知道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
大体是从水生到陆生的变化。
两栖动物中的两栖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幼体必须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成体可在水中或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蝌蚪是蛙的幼体,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在水里介绍两栖的含义生活,发育成蛙后,尾和鳃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
青蛙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发育成蝌蚪,蝌蚪逐渐发育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尾逐渐消失,发育成成蛙,成蛙再产卵。
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是相似的,也是保护色。
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这是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青蛙的头部为三角形,可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青蛙的头部有口、鼻孔、眼、鼓膜等发达的感觉器官,鼓膜可感知声波,鼻孔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
这些都蛙是对陆地复杂环境的适应。
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青蛙的肺不发达,结构简单,不能独立完成呼吸作用。
需要靠湿润皮肤辅助,在水中和陆地均可呼吸蟾蜍也是常见的两栖动物,它俗称癞蛤蟆。
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是皮肤腺,眼晴后面有一对大型的毒腺,能分泌白色毒液,可制中药蟾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