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三节 社会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27
第三节社会行为01知识管理1.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注意: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相似点是社会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个体之间通过信息进行交流;社会群体中有等级之分等。
区别是人类社会行为要比动物复杂得多,如人类社会的行为需要由道德法律来规范;成员之间需通过复杂的语言来进行交流等。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蚂蚁、蜜蜂、白蚁、狒狒、象和鹿等。
注意:并不是所有生活在一起的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
判断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是否具有社会行为,就要从社会行为的特征进行分析。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首先要营群体生活,其次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不同的等级。
3.狒狒群体的等级关系等级划分依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
“首领”的权利和义务: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通讯: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反应。
信息交流方式: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意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意:动物的信息交流是发生在同种动物之间的,如乌贼释放墨汁,就不是信息交流。
5.探究蚂蚁的通讯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进行通讯的。
制订计划:①可以给蚂蚁提供水果汁、白糖等作为食物。
②本实验中,蚂蚁如果是从蚁穴里捕获的,需要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实施计划:按照修改完善过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注意:是否要用同一蚁穴的蚂蚁?是。
能否直接用手移动“桥”呢?不能。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意义。
3、养成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4、运用已有的知识经历进展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各种动物的通讯行为。
5、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分析: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动物各种行为的存在都是对其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利的,其中社会行为是否也具备同样的作用呢?通过对课本中和同学们提出的群体生活的动物的分析,使学生们理解分工合作对于个体和种族延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一个好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一定是这个学生在对所观察动物有很大兴趣,且有了一定了解的根底之上提出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并进展科学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好的探究实验,并进一步进展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如果学生平时就对生物缺乏兴趣,是不可能提出并设计出好的探究实验的。
功到自然成!相信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究实验,同学们的探究能力是会不断增强的。
教学策略: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使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能够把大自然中的、动物园里的、课下随时观察到的场景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想把这一难点突破,对动物社会行为和信息交流的特征、意义的学习中一定要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
而利用大量视频、图片形象地把动物的社会行为展示给学生,进一步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像一个生物学家一样去寻找答案是我们的最好收获!本节课需要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各种资料。
设计并制作课件。
捕捉、饲养和观察蚂蚁。
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2课时:探究实验汇报每组大概时间5-8分钟,汇报中组员可以分工;汇报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请汇报的同学解释;最后由教师进展评价;还可以进展打分评出等级,在期末考评中有所表达。
《社会行为》说课稿(一)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群居动物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的特征,和具有社会行为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从而使学生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材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概念和社会行为的特征。
(2)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并通过课堂表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及体验成功。
(2)通过学习让学生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四)、说教学程序1、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生活方式的了解,设问“你知道动物界中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从而导入新课。
2、发挥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1)通过观看录像“群体生活的蚂蚁”认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在学生观看录像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蚂蚁生活的特点,启发学生提出蚂蚁生活中有明确的分工。
然后出示图片请同学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同时提出蚂蚁的群体中明确的分工有什么意义。
雌蚁的庞大体形对种族延续的意义。
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一起分析。
(2)再通过观看图片狒狒的生活。
和学生一起找首领,看看首领要具备哪些条件?首领享有哪些特权?(提示: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同时启发学生提出狒狒生活中的特点,有一定的组织、存在严格的等级。
(3)然后进行总结。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存在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有严格的等级。
初中生物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阅读教材P54—56,回答下列问题:探究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环节一:师友解惑】教师出示新课互助提纲,师友先自主学习,再互助交流。
基础知识,友说,师补充。
拓展知识,师引导友探究。
标记疑问所在。
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阅读教材P54—56,回答下列问题:1. 你知道动物界中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什么是社会行为?3. 在一个蚁群中白蚁的组成和职能是什么?4.观察并思考狒狒群体的等级关系,狒狒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首领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5.总结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环节二:教师点拨】出示重点图示、实验和知识点,引导师友在全班展示交流。
先学友展示讲解再师傅纠正完善。
其他师友补充。
教师补充讲解。
师点评,补充。
什么叫通讯?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的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通讯。
探究:3.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有什么意义?蚂蚁是进行群体生活的,没有通讯,蚂蚁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无法交流食物信息,无法协作将大型食物搬回蚁穴,从而严重影响蚂蚁的生存。
4.如何利用性引诱剂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就会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
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环节一:师友巩固】①社会行为的概念是什么?②社会行为的特征有哪些?③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有何意义?【环节二:教师指导】【环节一:师友竞赛】学友大比拼师傅展风采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A、主要表现在攻击行为上总是得胜者B、最后享用食物者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D、负担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2、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A、蜜蜂的舞蹈行为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3、下列几种动物群体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A、蜜蜂的群体B、蚂蚁的群体C、白蚁的群体D、绵羊的群体4、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A、生理活动的需要B、留下气味做“记号”3.我最想对自己和对师傅(或学友)说的话是……【环节二:教师总结】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1.概念2.特征信息传递的方式、意义、应用教学后记。
第课时主备人:授课人:签字:日期: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
3.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教学重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认知目标】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
在洪水来临时火蚁会有这样的行为: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另一些工蚁则忙着把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
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地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地。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由此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尝试解疑】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54~58文字内容,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圈划出相关答案。
若有疑问,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解决。
学习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1.什么是社会行为?2.你知道动物界中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3.列表比较: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成员功能蚁后蚁王兵蚁工蚁4.结合教材图5-35狒狒的群体生活及教材文字,说说狒狒群体的等级关系。
(1) 等级划分依据的依据是什么?(2)“首领”的权力和义务有哪些?5.通过对白蚁、狒狒等群体动物生活的学习,请总结一下“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有哪些?【思考与讨论】(1)牧羊人只要管理好“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他羊会跟着这只“头羊”走。
这是否是一种社会行为?(2)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学习任务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1. 列表比较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哪些?方式实例主要动物动作声音气味光2. 说出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意义。
3.什么是动物的通讯?4.列举动物个体间的通讯方式。
探究蚂蚁的通讯:(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问题引导,自主探究】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2、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4、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白蚁和狒狒群体成员的分工,他们各行其职,共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