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名符其实——浅谈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105.75 KB
- 文档页数:3
全科医学在基层医疗中的作用与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
作为基层医疗中最重要的医学科目之一,全科医学在保障基层民众健康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全科医学在基层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发展。
一、全科医学的定义全科医学是一门广泛的医学学科,它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疾病防治学。
全科医学要求医生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全面负责诊疗,涉及整个个体及家庭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
全科医生不仅仅需要掌握疾病学知识,更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保健学、医学伦理学等多领域知识。
二、全科医学在基层医疗中的地位在基层医疗中,全科医学是最接近基层居民的医学科目之一。
基层医疗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在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中,基层医疗一直承担着社会医疗服务的主体部分。
然而,在许多地方,基层医疗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医疗服务短缺、人才缺乏、医疗质量不高等等。
而全科医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门高效的医学科目,先进的全科医生可以在基层医疗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进而推进基层医疗的升级和改变。
三、全科医学在基层医疗中的作用1.提高基层医疗质量随着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全科医生越来越多地成为基层医疗中的重要力量。
在基层医疗中,有了专业的全科医生,可以更好地进行病情的观察和诊断,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和效率,使基层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2.加强慢性病预防和控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慢性病已成为当前的重大威胁之一。
许多慢性病都是长期管理的,患者需要得到连续的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中会进行更全面的健康管理,制定更合理的治疗计划和预防措施,增加患者的健康管理意识,促进患者的健康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3.提高医患关系随着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医患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
全科医生以普通人的身份进入社区,与基层居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沟通,熟悉患者和家庭的历史、需求、文化背景等,能够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建立更加稳固和谐的医患关系。
全科医学科2024年工作计划及目标2023年已经过去,全科医学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需要制定新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以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全科医学科的发展水平。
一、加强全科医学科的团队建设首先,全科医学科需要加强团队建设。
我们将继续招聘和培训全科医生,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和全科医学知识,以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们会加强团队沟通交流,促进全科医生和其他科室医生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医疗协同机制。
二、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全科医学科将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改进方案。
首先,我们将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错误和不足,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其次,我们将注重患者教育和健康宣传,提升患者对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意识,减少非必要的就医和复诊。
同时,我们会建立健全患者投诉与意见反馈机制,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三、开展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全科医学科将继续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提升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计划组织定期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全科医学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同时,我们会鼓励全科医生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申报与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与服务全科医学科作为社区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全面、连续、终身的医疗服务。
我们将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健康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方案。
此外,我们还将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等合作,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控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
五、推动全科医疗的发展全科医学科将积极践行全科医疗模式,推动全科医学的发展。
我们将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建立良好的转诊机制和医疗协同网络,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与思考作者:蒲佳琪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10期摘要: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现阶段中国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制度尚不完善,存在部分问题。
然而,全科医学有着专科医学不能替代的作用,是我国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故本文主要就全科医学的发展历程,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全科医学; 现状;发展;趋势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
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
但在我国,现阶段的全科医生人才缺乏,全科医学的发展停滞不前,这可能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1.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发展过程很不完善直到1997年,我国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才提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任务,国家才首次将培养全科医生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但在这之前,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全科医学无论是在全科医生的绝对数量还是制度的完善方面都已经遥遥领先。
而相对来说,我国就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2.部分全科医生水平不高我国目前全科医生大多数都是以前的赤脚医生或者乡村医生转化而来,他们文凭多数是中专或者更低文凭,其中有部分人甚至是靠拜师学艺成为医生的,并未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
虽然中国人依靠经验治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经验也的确有些效果。
然而这种大多依靠经验的治疗有时候可能会和疾病谱的转变发生一些冲突。
这时候可能经验就“失灵”了,新的经验积攒可能意味着病人会遇到未知的副作用或者伤害。
除此,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很匮乏,检验设备也很简陋。
甚至有些中医也在不明不白开西药,但他们对西药的药理却知之甚少。
CHINA HEAL TH INDUSTRYDOI:10.16659/ki.1672-5654.2023.14.220国内综合医院全科医学培训现状探讨与展望骆俊朋1,王俊康2,李博3,陈力3,王静31.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转化医学中心,河南开封 475000;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三医院烧伤整形科,甘肃武威733000;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全科医学科,北京 100853[摘要] 全科医学是我国正处于不断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兴的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等连续性医疗服务。
近年来我国全科医学培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仍有部分不成熟。
考虑到全科医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全科医生需要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素养也更为广泛,培养方式也应与专科医生不同。
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全科医生的培养现状,指出目前国内全科医学培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相应启示与建议,旨在能通过培训的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提升全科医学培训的综合效果。
[关键词] 全科医学;全科医学培训;教学查房[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3)07(b)-0220-05Explor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neral Practice Training in General Hospitals in ChinaLUO Junpeng1, WANG Junkang2, LI Bo3, CHEN Li3, WANG Jing31.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enter, Huaihe Hospital, Huaihe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Province, 475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Burn Plastic Surgery, Joint Logistic Support Force 943rd Hospital, Wuwei, Gansu Province, 733000 China;3. Department of General Medicine, the First Medical Center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Abstract]General practice is an emerging clinical secondary discipline that is constantly thriving in China, cover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common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s, preventive healthcare,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other continuous medical services. In recent years, the achievements of general practice train‐ing in China are eviden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immatur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Consider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ubject of general practice, general practitioners need to master a wider range of med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literacy, and their training methods should also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specialized physicians.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current training statu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n recent years, points out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faced by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in China,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nsights and suggestion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e aim is to further systematize and standardize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ivenes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General practice training; Teaching rounds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是一个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等连续性医疗服务[1]。
浅谈我国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内地。
全科医生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守门人”,负责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主力军,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资源。
然而,我国目前全科医生队伍又是什么样呢?目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数量明显不足,素质偏低。
由于缺乏岗位吸引力,基层医生不愿晋升和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
全国城镇人口约59379万人,按照全科医生资格与配置要求的最低标准,城市社区需配置近12万名中级及以上全科医生。
目前我国具有全科医学技术资格人员仅占配置需求的9.0%,注册全科专业占配置需求的5.3%,且具备全科医学技术资格或执业注册人员中,排除不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虽然岗位培训人数多,但培训对象中相当一部分是医生、医士等初级资格人员。
一级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承担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全科医学专业优势的地方。
这些机构迫切需要全科医生,不改变全科医生现状,必将影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职能的实现。
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全科医学社区发展很快,上述情况明显改观。
全科医生被誉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落实基层首诊和推进分级诊疗是当前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
目前,用近期数据对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分析我国全科医生资源配置的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及公平性。
以2013—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描述我国全科医生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运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从人口、地理面积、经济3个维度分析我国全科医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结果发现,2012—2017年我国全科医生数由109794人增长至252712人,年均增长率为18.14%。
2012年和2017年我国全科医生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1和0.26,按经济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5和0.18,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74和0.72。
医院全科医学建设及发展策略摘要:本文从医疗机构全科医疗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着手,提出医疗机构全科医疗科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并对其建设内容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全科医学;建设;发展策略1 医疗机构建设全科医疗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1响应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等文件要求,明确“鼓励综合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尤其是承担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的医院必须设置全科医学科,开展全科医学医、教、研工作”。
医院作为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建设全科医疗科是响应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1.2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随着医疗卫生需求的改变,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全科医学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仅是治疗疾病,同时也是预防疾病、管理健康的过程。
建设全科医疗科,系统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对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服务能力,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医疗、预防、保健等为一体的连续性、综合性的卫生服务。
1.3培训基地建设的需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作为全科医学队伍培养、培训的平台,是区域全科医生培训的关键。
医疗机构全科医疗科建设是全科医生培训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 医疗机构全科医疗科建设的主要内容(1)组织管理。
医院责成专门部门负责学科建设项目的申请申报、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学科业务管理及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审核等。
全科医学科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晚、基础薄弱,发展速度和过程缓慢且曲折。
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的快速发展,医学理念和医学模式的不断革新,人们对于全科医学科的关注在不断增加。
部分学者认为综合医院具有强大的人才支撑和完善的教学科研体系,在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并开展合理、规范的学科建设和教研工作,对于促进全科医学科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学医师、提升综合医院的医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全科医学科的发展。
在2010年发布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该规划主要鼓励综合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并要求承担全科医师培训任务的综合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主要提出了培养全科医师实训的具体实施方法;2018年,国家又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设置指导标准(试行)的通知》两项关于全科医学科建设的政策,要求符合标准的相关医院需加强基地建设,以培养全科医师人才为目的,发展全科医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鼓励其和基层卫生机构联合培养全科医生,在2019年底前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建立完善的全科医师培养体系,壮大全科医师队伍。
这些政策都证明了国家对于综合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的重视程度。
但是,如何定位和发展综合医院的全科医学科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综合医院设置并建设完善全科医学科是一个少有经验能够参考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意见。
但是不管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首先明确全科医学科在综合医院的定位,只有精准定位该学科在综合医院的职责功能,才能更好的处理好全科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才能与其它学科协调发展。
首先,全科医学科要承担全科医师和高端人才的培养任务。
综合医院具有全面的医学资源,具备培养各层次全科医师的基础条件,全科医学科可以借助综合医院的病房开展教学活动,整合医院医学资源,通过规范“5+3”培训、“3+2”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及基层转岗培训等教学模式,培养高端全科医学人才。
新形势下医院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建议令狐采学社会变革的大背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带给医疗卫生工作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医院建设面临重要转折和挑战,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深人研究。
1、医院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医院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要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
展望新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将会出现更为迅猛的发展,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人类将更多地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世界将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展望新世纪,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将成为研究和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分支学科最多的科学领域,逐渐成为带头学科之一。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的进展和完善,后基因时代正在到来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将为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带来全新的革命性进展。
认知科学与脑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进展,将为科技、教育、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推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和综合,将成为认识和解决未来经济、生态、健康和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全科医学科设置标准中对全科医学科建设
提出了以下要求:
1.设立全科医学学科需要具有较完备的课程和师资队伍,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实践及科研条件。
2.全科医学学科师资队伍需要包括教授、副教授等资深教师,同时也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中青年教师,以确保教学工作的稳定性和科研成果的持续性。
3.全科医学学科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诊疗中心等教学、科研设施,以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教师有良好的科研条件。
4.全科医学学科需要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全面掌握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全科医疗模式。
5.全科医学学科教学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性,要通过临床实习、电子病历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全科医生的工作模式。
6.全科医学学科需要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浅谈我国全科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全科医学是现代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兴专业,也是初级卫生保健中的重要内容。
2O世纪8 0年代末引进我国后,得到了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务界的重视与支持,对于全科医学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助于促进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需求的全科医学以及根据学科建设如何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值得探讨。
本文论述了全科医学的内概念、发展、发展全科医学的必要性和全科医学的现状及展望,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全科医学论文;医学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新学科,也是初级保健(primary care)领域内的重要内容。
全科医学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及社会医学为一体,以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相互结合,按患者需求实施全科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立足于社区,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综合、连续、协调且方便、经济、优质而有效的全方位基层全科医疗、保健服务,深受群众的欢迎。
1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概念全科医学也叫家庭医学,它是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面向社区的,主动性、应用性、综合化的服务性学科。
它是随着社区医疗、基层保健和家庭医疗服务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I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
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
2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全科医学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十多年来在北京、天津、上海等许多省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试点,并在各地的医学院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
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造成了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状况,特别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状况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综合性医院中全科医学专科的建立与职责【关键词】综合医院全科医学专科设置【摘要】论述了全科医学作为一个独立临床医学专科的理由,根据综合性医院中全科医学专科建立的实践,提出了综合性医院中全科医学专科的职能:带动全科医学科研发展,确立全科医学学术地位;开展全科医学教学工作,推动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开展全科诊室、家庭病房、全科病房业务,提供人性化、综合性服务;作为连接社区与综合医院的桥梁,畅通双向转诊的通道。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家庭,整合生物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为一体的特定的医学专科?。
我国的全科与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从国外系统引进全科医学的理论,1998年才开始全面启动全科医学教育。
随着城市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出,卫生部门已明确城市医疗体系分为综合性或专科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机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医院先行建立了全科医学专科,承担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在职人员岗位培训的工作,并开展了具有全科医疗特色的人性化服务,对高素质全科医师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医院新型服务模式的一大特点。
他们的探索与实践对综合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极具提示意义。
1 全科医学作为一个独立临床医学专科的理由全科医学专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医学专科,是因为:(1)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无法确定问题所属专科的病人;问题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的病人;问题无法用“疾病”来定义的病人;可被明确定义为个性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病人;需要连续性、综合性服务的慢性病患者;有家庭功能障碍且明显受其影响的病人。
而这些服务内容是被其他专科所忽视的,或无法提供满意服务的。
(2)有自己独特的服务模式及服务原则:运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新型的医学模式,可为病人提供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心理咨询等一体化服务。
当前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随着全科医学在中国日渐兴起,全科医生在为居民提供诸如基本医疗、家庭病床、临终关怀、残疾和病后康复、精神心理卫生以及预防接种等多种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于国内日益增长的全科医学服务需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为使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更加切实、有效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297-021. 全科医学与全科医学教育1.1 全科医学随着社会公众对卫生服务的健康需求越来越高,一方面高科技的检测、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医疗成本在不断增加,但对改善人类的总体健康状况却收效甚微,于是,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全科医学便应运而生。
1.2 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医学和社区实习三个部分。
全科医学教育就是对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医学再到社区实习的全科医学学科进行全面、系统的讲授、培训和实践指导。
其中,基础理论教育包括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临床策略、家庭保健、预防医学、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以及医学心理学等;临床医学教育包括内、外、妇、儿、传染病学、精神病学、中医学等各学科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知识和技能等;社区实习部分则涉及到行为医学的内容,主要涵盖社区医学、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管理学等。
2. 当前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医学分科的历史起步较晚,一直处于不分科的状态。
古代的“郎中”,近代的“赤脚医生”、“保健医”均类似于目前的全科医生,可以说中国的全科医学存在历史久远,但系统化、正规化、规模化的全科医学教育却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2.1 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纵观中国全科医学教育20多年的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整体质量亟待提高,而提高的关键控制点之一就在于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加强和提高。
AA省综合医院全科医疗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全科医疗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全科医生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其范围涵盖了各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医疗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
第三条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立全科医疗科。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全科医疗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对全科医疗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证全科医疗科按照安全、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全科诊疗工作。
第二章执业条件第五条全科医疗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全科医疗科应当设置医疗区和教学区。
医疗区应包括全科门诊标准诊间,有条件的医院或教学培训基地应设置全科病房。
教学区应包括教学办公室和示教室。
第六条全科医疗科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应满足完整全科诊治流程及周边病源的需要。
全科医疗团队应包括两个以上诊疗小组,每个诊疗小组由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主持工作,作为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科室应当补充教学人员编制。
全科护士的配置应当达到病房和门诊护士配置标准,能完成全科团队的工作。
第七条全科医疗科主任应具有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和全科医学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全科临床工作5年以上。
第八条全科医师应当具有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全面开展全科诊疗工作。
第九条助理全科医师应当具有临床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通过AA省卫生厅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或岗位培训,执业注册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在执业医师法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全科医师开展诊疗工作。
基层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如何建设和发展刘洪峰李路路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基层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以最大限度挖掘、整合现有资源,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
确立目标基层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发展目标应与医院总体目标相一致。
与中医院不同,基层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发展应依托并服务于医院的整体发展,必须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
笔者所在医院办院方向是全区医疗、科研、急救中心,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因此,笔者所在医院中医科的发展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医整体优势,使优势科室与优势项目相互扶持和培育,在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同时,利用现有的优势,围绕医院的重点学科,形成中医科“大综合、小专科”的格局。
加强政策方面的扶持要想真正发展中医科,没有医院的大力扶持是万万不行的。
因此,医院要为中医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在经济指标考核方面。
有了优惠的扶持政策,才能稳定中医科医务人员的思想,使大家团结一致,各尽所能把中医科做大、做强。
扬长避短,发挥中医特色与中医院不同,基层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一般担当配角,协助西医各科室解决他们无法解决或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为患者提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
在这种形势下,基层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主任更要努力进取、正确定位,将不利因素尽量转化为有利因素,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医院的整体优势,协调好同各个西医科室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解除患者的病痛,促进综合性医院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科室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
基层综合性医院应重视对新分配来的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培养,可让他们与西医院校毕业生一样,先作为住院医师到各个科室轮转至少1年,为今后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打下基础;在其单独值班前及晋升主治医师前,都应对其进行临床技能的考核,合格后才可上岗;应派出人员到上级中医院学习、进修,或参加一些全国性的中医学术研讨会以及专业培训班;想办法引进在中医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壮大中医科的技术队伍。
突破瓶颈,名符其实——浅谈综合医院全
科医学建设
洛阳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赵瑞娟
全科医学是一门整合了预防、临床、康复以及社会行为学为一
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工作涵盖了各
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强调以人为中心、以
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针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
随着我
国群众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医改面临新的困境,
国家提出了分级诊疗、医药下沉、构建病人的健康管理档案等新措施,因此全科医学健康发展已成为影响我国新医改成败的关键。
全科医生就像音乐会的指挥家,为病人健康协调各方面的资源,确保病人获得最好的医疗体验。
病人不管大病小病首先要找全科医生,由全科医生总体评估协调推荐专科医生。
而我国的现状是基层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水平技术不高、带教能力不足,因此在三
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是进一步促进全科医学发展、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必由
之路。
虽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已纳入全科医生规范
化培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条件,但实际情况是:一、学科挂靠普遍存在,如全科挂靠老年病科、干部科、急诊科等。
二、学科建设有名
无实,学科的理念、诊疗范畴、服务模式模糊不清,严重影响全科
医学学科成长和发展。
三、带教师资岗位胜任力不足,致使高质量
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难以实现。
即使我国大多数三级甲等综合性
医院都开始设立全科医学科,但全科医生的培养始终处于专科医师
培养全科医生的状况,学生接受的是不系统的、零散的知识,没有
学科归属感,缺乏对全科医学特点及优势的了解,难以培养出高质
量的全科医生。
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我认为均是由于1、全科医学发展思路不
清晰,学科发展定位不准确;2、缺乏高质量的全科医师。
针对上述
三甲医院中全科医学发展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1、全科医学建设目标明确:全科医疗服务是一种以门诊为主体
的第一线医疗照顾,应有序开展全科门诊工作,如果条件成熟,也
可在三级综合医院设置全科病房,有利于全科学员全程了解未分化
疾病的转归及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但病种收治应严格界定为未分化
疾病(乏力待查、消瘦待查等)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病。
2、全科医学建设定位明确。
三级综合医院应将全科医学科的功能定位于教学与培训,作为连接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的纽带,促进社区全科医疗规范化发展。
全科医学科的工作始终坚持以培养全科医生为第一要务,着力提高其岗位胜任力。
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每位主治医师每周应有一天固定去社区卫生机构,“不挂号出诊,只做教学”,目的就是踏踏实实带住培学员和基层医生,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联系,为双向转诊扎实基础。
3、三级综合医院建立全科医生“首诊制”。
全科医生作为患者寻求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一站,发挥着“守门人”作用。
除了急诊患者和诊断明确需要专科治疗的患者外,未分化疾病和慢性病患者在条件允许下应该由全科医生的初步诊治,然后再由全科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转到相应专科诊疗。
有利于弥补目前三级综合医院过度专科化带来的弊端,为患者提供快捷、准确的医疗服务及分诊、转诊服务。
更有利于联合、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疗服务体系。
据调查,在国外所有病人中只有5%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而人群中9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来解决。
4、建立合理、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
三级综合医院在患者病情允许时则需要把病人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以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节省医疗费用。
但在目前情况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三级综合医院之间存在着利益竞争关系,两者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
最终形成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争抢病源的混乱局面,不但造成有限卫生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很可能贻误疾病诊治的最佳时期。
5、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全科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受工作条件与内容的限制,全科医生岗位往往难以出成果,也不易得到认同。
目前,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具有激励性的全科医生人事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分配制度。
这些因素打击了在职全科医生的积极性,很容易导致人员流失。
同时也造成全科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优秀卫生技术人才不愿从事全科医生职业,进而出现“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
6、建立高质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第一步,现阶段要充分利用现有基层卫生人员,应加强规范化培训,在培训质量上要严格把关,不能为了数量一哄而上。
应尽快建立全科医师资格标准,确立培养目标。
这个标准应按照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需要制定,而不应按照现有基层人员的素质设定,以保证进入全科医学队伍的人员质量。
第二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人才,保证全科医学健康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就必须采取措施
鼓励医学本科毕业生进入全科医学队伍。
措施包括加强医学院校的
全科医学教育,提高全科医师的地位及收入等,还可以参照其他国
家作法,规定医学本科毕业后到社区工作一定年限后才能从事专科。
总之,目前三级综合医院建设全科医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然而,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只要我们紧抓卫计委总的方针,明确全
科医学的目标和定位,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注重全科医学师资和从
业人才的培养,三级综合医学的全科医学建设道路将越走越宽,越
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