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六和敬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是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并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是具体的,可以通过“六个有”来展现。
有追求。
有追求才能让人振奋。
对企业而言,追求就是为办成什么样的企业、带出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而制定的目标,它反映了企业的价值理念、发展目标,体现了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确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目标追求,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在起步阶段虽然规模不大,却能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企业巨头,是与企业追求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密不可分的。
有标识。
有标识才能让人认得。
企业标识是的外在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一种形象符号。
人们往往是首先通过标识来直观认识一个企业的文化的。
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的标识。
好的标识能为锦上添花。
可以说,越简单、越具有文化内涵的符号越能打动人,越容易让人认识并记住。
有活动。
有活动才能让人快乐。
活动是的有效载体。
一个企业只有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读书活动、竞赛活动等,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参与热情,才能在给员工带来快乐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有的企业不仅有艺术团队、运动团队,还有广播电视、网络服务、企业小报、企业杂志等,并经常开展诸如“十佳员工”、“十佳案例”、“十佳服务”、“十佳感动瞬间”等评选活动。
正是有了这些活动载体,才得以生动展现。
有故事。
有故事才能让人感动。
理念的东西只有通过通俗化的故事才能吸引人,高深的东西只有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说才能说服人。
伟人所讲的愚公移山故事,让亿万人民记住了做事要坚韧不拔、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因此,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要通过能够打动人的故事来展现。
故事应与当地历史文化和企业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有历史厚重感和现实真实感,从而为人们所认同。
有典型。
有典型才能让人信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是最有说服力的。
典型犹如企业的“灯”与“火”,“灯”可照路,“火”可暖人。
企业团队建设的“六和”管理法则4企业团队建设的“六和”管理法则作者: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是文化中的核心之一,佛教传入中国后,继承和融合了汉文化的精华,其中和谐也被佛教所接纳,其中佛团管理的“六和”就是和谐管理的集中体现。
佛教团体的管理原则遵循六和敬原则,所谓六和敬原则就是:第一和:身和同住;第二和:口和无争;第三和:意和同悦;第四和:戒和同修;第五和:见和同解;第六和:利和同均。
六和敬是佛教僧团内部保持和谐的重要指导精神,他对佛团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管理万法同宗,佛团的“六和敬”原则对企业管理也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企业团队建设。
在企业这个组织中,团队建设很重要,管理的实质就是能把从四面八方的不同的个体通过制度的约束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变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对企业有高度忠诚感和归属感的一支高效率、高效益的团队。
打造一支能战斗、能吃苦、能付出的和谐团队方法很多,但运用佛团的“六和敬”管理原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佛团的“六和敬”中的身和同住就是要求大家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发生磨擦、打架等粗暴野蛮的举动。
身即员工的行为仪表,身和同住讲究的是礼仪。
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礼仪,礼仪的作用就是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让他们以一种良好的仪表展现在客户和同事面前,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
同住是员工之间和平共处,闹内讧的企业肯定不能长久,内部的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身和同住告诉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员工之间一定要讲礼仪,一定要相互礼让和包容,这样才能相互团结,企业才不会闹内讧,团队才有合力。
佛团的“六和敬”中的口和无诤就是要求员工之间一定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口即员工的语言表达,口和无诤不是说员工之间不能有不同的看法,而是要求员工不能因为私利而去争辩。
口和无诤需要企业要有正气,员工之间要有正规的沟通渠道,不要说闲话,打小报告。
佛教“六和敬”思想探析
彭瑞花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8)004
【摘要】六和敬是佛教僧团中人际关系处理的基本准则,包括六种和敬之法,具体内容在不同的经典中有不同表述,重点强调在身、语、意、戒、见、利六个方面彼此和敬,因此又称为“六和”.六和敬不仅是消除和预防僧团忿诤、维护僧团和合的基本条件,更是令僧宝不断实现“正法久住”的重要保障.破坏六和敬的六种根源是“六诤本”,具体表现为“四诤”,对治的根本方法为“七灭诤”.六和敬作为一种交往共处的准则,不仅对佛教的发展意义深远,在现代世俗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总页数】6页(P45-50)
【作者】彭瑞花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青海师范大学马列主义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6.5
【相关文献】
1.“六和敬”:佛教僧团的建制原则 [J], 吴之清
2."六和敬家庭"传统社会核心细胞 [J], 一二三
3.敬与静--二程"主敬"思想对先秦儒家之"敬"及佛道"静"的思想整合 [J], 刘玉敏
4.浅谈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带动农民增收——以鞍山六和敬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 [J], 关伟; 王浩
5.越南(西貢)六和佛教徒联合会会长释善豪和尚的发言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和企业文化一、宗旨养育人,创财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肉、蛋、奶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标志着物质文明程度的高低。
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是我们生产和经营的努力方向。
●生产企业的财富创造,来自于产品成本与质量之差。
我们追求原料、制造(加工)成本最低和最终产品的质优价廉。
二、企业精神点滴做起,追求完善。
●扎扎实实做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养成习惯。
●做事细致、准确,追求完美无缺。
三、企业愿景为优秀仁才提供舞台,植根用户,融入行业,共同发展。
●仁者爱人。
仁才是心中有他人、爱他人并有能力给他人创造价值、带来利益的人。
●为每一位优秀仁才创造专长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
●立足并完全融入畜牧行业,牢牢扎根终端市场,坚持与用户、与员工、与同行、与整个行业共同发展。
四、核心价值理念善、干、学、和。
●善是基础和前提,干、学是达成善的手段与过程,和是结果-------通过善、干、学自然实现的一切关系状态。
●善,是站在他人利益角度为他人利益着想,做人做事以为别人创造价值、带来利益为出发点。
●干,是主体,真干实干、埋头苦干,为自己而干;淡化权力,强化能力,少管多理,少说多干(试),先干再说。
●和,和自己、和员工、和用户、和供应商、和同行、和政府(社会)。
●学,不断提升能力并为他人创造价值,带来利益,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习的三条途径: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反省总结自己;永恒的奋斗主题:学习学习再学习,开放开放再开放,发展发展再发展。
五、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理念●企业的主体构成:用户是基础;员工是根本;自己是代表。
●市场三大策略:微利经营、服务营销、密集开发。
●质量观:质量是六和人的品格与自尊。
●人才标准:德、才、能、拼。
●人才要求:压力催长,磨炼成才。
●工作要求:主动认真,细致准确,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发挥。
●亲情化、本土化、专业化(家)、合作化、股份化。
●以人才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以合作求发展,并坚持与比自己能力更强、做事更优秀的人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是文化中的核心之一,佛教传入中国后,继承和融合了汉文化的精华,其中和谐也被佛教所接纳,其中佛团管理的“六和”就是和谐管理的集中体现。
佛教团体的管理原则遵循六和敬原则,所谓六和敬原则就是:第一和:身和同住;第二和:口和无争;第三和:意和同悦;第四和:戒和同修;第五和:见和同解;第六和:利和同均。
六和敬是佛教僧团内部保持和谐的重要指导精神,他对佛团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管理万法同宗,佛团的“六和敬”原则对企业管理也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企业团队建设。
在企业这个组织中,团队建设很重要,管理的实质就是能把从四面八方的不同的个体通过制度的约束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变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对企业有高度忠诚感和归属感的一支高效率、高效益的团队。
打造一支能战斗、能吃苦、能付出的和谐团队方法很多,但运用佛团的“六和敬”管理原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佛团的“六和敬”中的身和同住就是要求大家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发生磨擦、打架等粗暴野蛮的举动。
身即员工的行为仪表,身和同住讲究的是礼仪。
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礼仪,礼仪的作用就是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让他们以一种良好的仪表展现在客户和同事面前,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
同住是员工之间和平共处,闹内讧的企业肯定不能长久,内部的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身和同住告诉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员工之间一定要讲礼仪,一定要相互礼让和包容,这样才能相互团结,企业才不会闹内讧,团队才有合力。
佛团的“六和敬”中的口和无诤就是要求员工之间一定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口即员工的语言表达,口和无诤不是说员工之间不能有不同的看法,而是要求员工不能因为私利而去争辩。
口和无诤需要企业要有正气,员工之间要有正规的沟通渠道,不要说闲话,打小报告。
企业管理者可以批评员工,但绝不能恶语相向,不要对员工进行人身攻击,要就事论事,说话一定要以和气为本。
“六和敬”与企业、单位文化理念“六和敬”是佛教经文中所表现的一种僧团精神,现代企、事业管理中,如果能融入“六和敬”理念,管理则会出现新变化,两个效益也会明显提升。
现就“六和敬”与企业文化理念作一概述,以乡食读者。
“六和敬”泛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见和同解”,主旨是教育团队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价值认同、相互尊重的和谐组织。
着其中包括人文理念、人际礼赞等。
日本商社深悟“见和同解”的涵义,从言行礼貌等各方面来贯彻这一理念。
比如,企业的老总、经理,每遇到员工或客户,均会殷勤地与对方打招呼。
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彬彬有礼,其表现十分谦和与融洽。
“见和同解”一旦形成共识,则有利于员工相互间的尊重,增强团队的团结,减少内耗。
“戒和同修”,戒,指规矩、纪律、制度。
同修,指大家一起遵守。
戒,在佛教里是佛所制定的根本戒律,修法必须修戒,这一理念引申到团队中,是讲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既然制定,就必须共同遵守。
否则团队就松散无序。
据说,日本松下幸子助在一次巡视车间时,偶尔发现地面上有一粒大米饭,便派人追查这一粒米饭的来历。
因为有规定:任何人不得在车间吃饭或吃零食。
车间里如有食物碎屑,既污染车间,有招鼠、虫,破坏电线、电缆。
现在掉在地板上的饭粒,是谁的责任?经过分析调查,一名员工承认在餐厅用餐后,把饭粒沾在身上,不慎带入了车间,结果这名员工做了检讨又被罚款。
这一事例说明,企业中所有成员,在制度规矩上,人人平等,必须遵守。
要贯彻“戒和同修”的法则,以保持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
“身和同住”,佛经中是指众僧住在一起共修佛法。
大家相聚一起,十目所望,十指所指,相互约束、监督、鞭策,达到共修目的。
这一理念引申到企业文化中,是讲上下一致,同甘共苦之意。
礼贤下士,与民同体,休戚与共,团队将会产生亲和力、向心力。
“口和无诤”,是指语言友善和美,无口舌是非。
佛教认为,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的是“口业”。
言多必失,口惹祸端。
有时,讲者无心,听者有意。
几句话便会产生误会,在无形之中便产生了隔阂。
因此,团队中最忌讳的成员间的闲言碎语。
说话严谨,口和无诤,是一个人的良好素养。
企业文化中应涵盖这种素养。
“意和同悦”,意和即兴趣、志气相投。
同悦,是指共同喜欢、高兴。
企业要用价值观与成就感,来激活员工的兴趣,使员工的爱好与企业目标相得益彰,和谐地结合起来。
员工上班则会产生兴致与认同感,员工的聪明才智及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利和同均”,利,代表物质、荣誉、地位等实际利益;同均,是指共同拥有。
引申于企业文化中是利益共享,回报员工。
但是目前有些企业不关心员工疾苦,拖欠工人工资,闹出许多劳资纠纷。
实践证明,“六和敬”是一种文化,是一门可行的人文科学,于家庭、团队、企事业单位乃至国家,均有借鉴之处。
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并不长,但他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经济增长量,跃居世界第一。
其原因是他们学习、研究我国儒学文化,也研究佛学文化,学习中又善于应用这些文化理念,去管理企业,结果企业人气旺盛,效益大增。
据日本企业家讲:“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是企业发展的三条原则。
在日本,如果商社亏损了,高层的管理者可不发工资,而基层员工工资照发。
员工当然会感恩回报。
从全世界劳资关系看,日本企业的劳资关系最为和谐,我想这与其文化沉淀是分不开的。
近来中央电视台一台,在黄金时段播放着《乔家大院》电视故事片。
其中有乔致庸为了留住人才,大胆提出为每位愿意留在商号的员工,每工作满一年,给其积存一厘银子的“身股”。
经过掌柜们的激烈讨论,大伙还是同意了为员工(伙计们)增加身股,来挽留人才。
乔家商号这种举措,便是“利和同均”的具体表现。
这一故事发生在清朝,发生在晋商兴起年代,可见“利和同均”自古亦然。
这种理念是商业、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