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长度单位的由来

(完整word版)长度单位的由来

长度单位的由来

本来我国采用市制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用丈、尺、寸,重量单位用斤、两、钱,面积单位用亩等,这些单位在1990年已废除。现在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便于国际交流。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

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

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

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米.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如果用它来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误差不超过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人教版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专题练习 一、填一填。 1.测量铅笔的长度用( )作单位比较合适;测量床的长度用( )作单位比较合适。 2.油画棒长( )厘米。 3.2米=( )厘米300厘米=( )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45厘米+20厘米=( )厘米 4.甜甜的身高是90厘米,再长( )厘米,她的身高就是1米。 二、辨一辨。 1.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在下面画“√”。 2.下面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里填上“>”“<”或“=”。 1 90厘米 2 2厘米 100 1米 20 1米-80厘米 50 5米 1米80 2米 五、做一做。 1.量出下面线段的长度。 2.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六、解决问题。 1.你知道蚯蚓的身体有多长吗?

2.有一根绳子,剪去30厘米后,还剩70厘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3.小兔子要去外婆家。 (1)分别量出下面每条路的长度。 ①号路长( )厘米;②号路长( )厘米。 (2)小兔子走( )号路近些。 4.小动物赛跑。 (1)蜗牛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2)(2)蚂蚁比小虫子多爬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一、 1. 厘米米 2.6 3. 200 3 24 65 4. 10 二、 1. (√) ( ) ( ) ( ) (√) 2. 5 1 10 8 三、厘米米厘米厘米厘米米米米 四、 > = = = < < 五、略 六、 1. 15厘米+4厘米=19(厘米) 答:蚯蚓的身体有19厘米。 2.30厘米+70厘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答:这根绳子原来长1米。 3. (1)①4 ②5 (2)① 4. (1)1米-80厘米=20(厘米) 答:蜗牛离终点还有20厘米。 (2)90厘米-70厘米=20(厘米) 答:蚂蚁比小虫子多爬20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认识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演示法 学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小棒、硬币、回形针、小刀、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提出疑问。 3.全班交流测量结果、列表。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为什么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却不一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来量呢?(尺子) 过渡: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1)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2)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3)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1)每小组发一张纸条,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一量。 (2)学生汇报: 纸条几厘米?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数学书的长、宽。 三、拓展运用 1.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2.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的长度。 3.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尺子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4.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的?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一起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长度单位练习题[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内容:长度单位) _________班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填一填。(34分) 1、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 一端对着几。 3、1米=()厘米400厘米=()米 4、看一看,填一填。 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这支铅笔长( )厘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 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 ⑤一条跳绳长2()⑥哥哥的身高1()28() 6、30米+8米=()米12厘米-7厘米=()厘米 27厘米+6厘米=()厘米54米-4米=()米 二、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下面三条线中,( )是线段。 【①②③】 2、要知道学校的操场有多长,应该用( )来量。 【①三角尺②米尺③卷尺】 3、你的椅子大约高( )。 【①45厘米②45米】 4、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 【①厘米②米】

三、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5分) 1、一张单人床长2米。…………………………………………………() 2、一块橡皮擦的厚10厘米。…………………………………………() 3、一枝自动水笔的长是16厘米。……………………………………() 4、小红爸爸的身高有170米。…………………………………………() 5、长1米的木棒要比长100厘米的铁丝短一些。……………………() 四、量一量。(24分) 1、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号里,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 ( )厘米 第二条 ( )厘米 ①两条一共有( )厘米。②第二条比第一条长( )厘米。 2、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 估计长( )厘米估计长( )厘米 实际长( )厘米实际长( )厘米 五、画一画。(10分)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下面线段短2厘米的线段。 六、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你能举出三个例子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情境(大头儿子看到教室的玻璃烂了,想让小头爸爸帮重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你想用身边的小东西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2、同学们,其实在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手臂、一拃、一脚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用你的一拃作为测量单位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课桌,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要统一长度单位,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多数为0刻度线到1刻度线,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找出几个) 同桌交流尺子中的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比一比、看一看,1厘米究竟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大概有多长。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概是1厘米? (4)量一量:把各自找到的物体用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否真的很接近1厘米。 3、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1)2厘米、3厘米分别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2厘米、3厘米; (2)5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5厘米; (3)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来表示1厘米、3厘米、5厘米,再和尺子比较,比一比哪些同学比划得最准。 4、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新人教版长度单位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长度单位单元 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 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长度单位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厘米和米 重点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知识点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童物体的长度 问题导入你想知道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吗?我们的文具盒多长吗?用你手中的物品量一量。 1、测量注意 在测量时,应先选一种物品作为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如上图中的硬币、曲别针、小刀、三角形等),再找到被测量物体的边(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等),将作为标准物品的左端与要测量物体的边的一端对齐,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摆放作为标准的物品,要平放摆直,最后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作为标准的物品 2、测量过程 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虽然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如数学书的宽),但由于选用的标准不用(硬币、曲别针),所以量得的数据不同。如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是7个1角硬币长;用曲别针量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 虽然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但得到的结果去不相同。 (2)虽然测量的是不同一物体的长度,但由于选用的标准不用,量得的数据可能相同。如用曲别针量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是5把小刀的长。虽然量的不是同一物体,但量的结果却相同。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尽量选用同一物品作为标准去测量。 知识大盘点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同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知识点2 认识厘米,感受1厘米有多长

问题导入你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吗?1厘米有多长吗? 【过程解读】 K认识厘米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如上图),为了便于交流, 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上面正方体的一条边正好是1厘米。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从上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从中体验了1厘米有多长。 3、测量手指 分别将你的手指放到尺上,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知识大盘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讲义:长度单位(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讲义:长度单位(人教版) 一、知识点梳理 (一)厘米和米 重点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知识点1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问题导入你想知道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吗?我们的文具盒多长吗?用你手中的物品量一量。1、测量注意 在测量时,应先选一种物品作为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如上图中的硬币、曲别针、小刀、三角形等),再找到被测量物体的边(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等),将作为标准物品的左端与要测量物体的边的一端对齐,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摆放作为标准的物品,要平放摆直,最后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作为标准的物品 2、测量过程 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虽然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如数学书的宽),但由于选用的标准不用(硬币、曲别针),所以量得的数据不同。如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是7个1角硬币长;用曲别针量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虽然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但得到的结果去不相同。 (2)虽然测量的是不同一物体的长度,但由于选用的标准不用,量得的数据可能相同。如用曲别针量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是5把小刀的长。虽然量的不是同一物体,但量的结果却相同。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尽量选用同一物品作为标准去测量。 知识大盘点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同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知识点2 认识厘米,感受1厘米有多长 问题导入你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吗?1厘米有多长吗?

【过程解读】 1、认识厘米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如上图),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上面正方体的一条边正好是1厘米。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从上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从中体验了1厘米有多长。 3、测量手指 分别将你的手指放到尺上,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知识大盘点 了解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知识点3 用厘米量物体 问题导入 量一量纸条的长度 【过程解读】 1、认识几厘米 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在刻度尺上,从0到1就是1厘米,从0到2就是2厘米。 2、用尺测量物体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说明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 知识大盘点 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知识点4 认识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问题导入 长度单位除了厘米以外,还有别的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方法提示 测量时,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 对准尺的“0”刻度,而不是对准尺的一端

人教版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3.回形针的长大约是3()。 4.1米=( )厘米,操场跑道的长是250()。 5.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刻度要对准这物体的左端。 6.一张床的长度大约是2(),手指的宽大约是()厘米。 7.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8是()厘米,从6到13是()厘米。 10.三角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正方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 11.一条线段长是100个1厘米,这条线段长()米。 12.小红今年上二年级,她的身高大约是125()。 13.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 )条 二.正确的在( )里画√,错误的在( )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 ) 2、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 4、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 三.计算。 5米+8米=()米32厘米+40厘米=( )厘米 35厘米一25厘米=()厘米45厘米+54厘米=( ) 厘米 39厘米+17厘米=()厘米85厘米一26厘米=()厘米 1米一15厘米=()厘米36厘米+64厘米=()厘米=()米 四、比较大小。 20厘米()2米 5米()50厘米

1米8厘米()180厘米99厘米()1米 4米()400厘米3米10厘米()400厘米五.小小画家。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2厘米的线段。 4.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六.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支粉笔的长是7() 2. 铅笔盒长是23( ) 3. 教室宽6( ) 4. 一棵树高3( ) 5.小明的身高130( ) 6. 操场长80( ) 7.手掌宽7( ) 8. 毛巾宽29( ) 9. 教学楼高10( ) 10. 妈妈的身高165( ) 11. 铅笔长11( ) 12. 教室门高2( ) 13.一张床长2( ) 14. 茶杯高10( ) 15.黑板长3(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