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法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42
试论中药传统服法与合理用药中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药理学和临床经验,受到广大人民的普遍热爱和信赖。
中药的服法有着独特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促进药效的发挥,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中药服法和合理用药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从中药的传统服法和合理用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水平。
一、中药的传统服法1.煎服:煎服是中药最常见的一种服法,它是将中药配料加入适量的水中煮沸,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然后直接饮用药液。
这种服法适用于草药片剂、饮片等剂型的中药。
煎服的好处是药性温和,易于吸收,药效迅速,适合治疗急性病症。
煎服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煎煮时间、煮水的量和火候的掌握。
2.泡服:泡服是将中药放入适量的开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然后直接饮用药液。
这种服法适用于中草药颗粒、茶剂和片剂等剂型的中药。
泡服的好处是容易保存和携带,适合长期用药。
泡服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浸泡时间和开水的温度。
3.炖服:炖服是将中药配料加入适量的水中,用小火慢慢炖煮,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渗透入水中,然后将药液饮用。
这种服法适用于药材煮汤、炖煮肉类等剂型的中药。
炖服的好处是药效温和持久,适合治疗慢性病症和养生保健。
炖服需要注意的是药材的选择和炖煮时间。
4.煮服:煮服是将中药配料加入适量的水中,煮沸后用小火炖煮一段时间,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然后将药液饮用。
这种服法适用于草药片剂、饮片等剂型的中药。
煮服的好处是药效较强,适合治疗寒凉体质和病变较重的病症。
煮服需要注意的是煮水的量和火候的掌握。
二、中药的合理用药1.辨证论治:中药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根据五脏六腑的理论,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用药需要因人而异,抓住病症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2.剂型选择:中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情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基本形式中药的基本形式包括:干燥剂、煎剂、丸、散、片、胶囊和贴剂等。
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煎剂和丸剂。
1.煎剂将中药饮片或药材加水煮沸,煮成药汁即为煎剂。
煎剂应在温热状态下服用,不能过于热或过于凉,以免影响药效。
煎剂一般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2.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煎汁熬制成浓膏后制成的药丸,具有易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非常适合家用和旅游时携带。
丸剂在服用前可以用温水冲服或用热水煎开后喝下。
不要用热水煮沸,以免破坏药效。
3.片剂片剂是将中药煎汁浓缩后,制成药片。
片剂适用于那些不喜欢药味或者忙碌的人,片剂中的药物浓度更高,服用时要注意药量。
4.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以散装的形式出售。
散剂一般用来治疗外伤、损伤、疮疖等症状。
散剂服用时,要注意用温水调匀,不可保留在口中久吞。
5.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制成胶囊,适用于那些有药味的人。
胶囊剂容易携带,不受环境影响,更适合旅游时服用。
6.贴剂贴剂是将中药熬制成浓膏,涂布在贴纸上制成的一种外用药物。
特别适用于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
使用时应先将患处清洁干净,然后将贴剂贴在患处皮肤上,注意不要将贴剂贴在伤口处。
中药服用的方法因药而异。
下面主要介绍中药煎剂的服用方法。
1.泡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沸水中煮沸后,加糖、蜜或红枣等搅拌均匀即可,主要适合口中干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2.煎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0-20分钟,直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在水中。
去除渣,放凉后口服即可。
3.文火液体制剂法将中药饮片加入冷水煮沸后,加少许红糖、蜜或冰糖,一起用文火煮30分钟后,慢慢冷却,即可口服。
1.服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确定用药用量。
中药的煎服方法如下:
1.煎药前准备:砂锅、清水、炉灶,环境应宽敞通风。
2.煎药流程:煎药前先用清水将药物浸泡30分钟左右,把药物倒
进砂锅进行煎煮,加水量应以超过药表面约3厘米为宜。
3.煎药时间:第一煎药煮沸后煎20分钟;第二煎药煮沸后煎15
分钟;药的品质坚硬者可酌情多煎5-10分钟;清热、发表的药煎的时间要短一些。
4.火候掌握:一般中药未煮沸时用急火(大火),煮沸后用文火(小
火),煮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5.煎药次数和量:一般每副中药需煎两次,每次煎至药量约150
毫升,将两次煎的药量混合在一起共300毫升,分成两份,早晚各服一次。
滋补药可煎三次,混合在一起分成两份,早晚各服一次。
补肾的中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对于中草药什么时候,使用是一件比较盲目的事情,有很多的人呢认为,重要是调理的作用,不管是在餐前还是餐后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常识,重要在什么时候使用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还不回伤害我们的身体,我们来认识一下
1.中药一般是在饭后30分左右喝的就是你吃了饭感觉不是很饱的情况下,太饱不能喝,那么多喝了也不舒服,而且对吸收也不好,空腹喝对你的胃也不是很好,所以你吃过饭后 30分左右不觉得很饱有空间喝药的时候就可以喝了。
2.建议最好是错开吃饭的时间,以为滋补壮阳的药物都是多滋腻,而滋腻的药物多碍胃,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是饭后服的话可能影响消化,但是饭前服又影响食欲。
一般一天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晚上可以在睡前1小时服用,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3.中药服法,是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的。
一般来说,滋补药
宜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而安眠药物则应在睡前服。
无论食前或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如饭前后1-2小时左右,以免影响疗效。
补肾阳缩尿的中药是滋补药,所以应宜在饭前1-2小时左右服。
了解药物是什么时候使用,对我们是没有任何的伤害的,但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在使用中药药物的时候,一定不要在凉了之后在使用,这样是会影响我们药性的功效的,西药只是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中药就可以调理我们的身体。
中药的服药方法中药是我国传统的珍贵药物资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正确的服药方法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药的常见服药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疾病。
首先,中药的常见服药方法包括煎服、煮服、泡服和炖服等。
其中,煎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时,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一段时间,待药液煎煮浓缩后即可服用。
煮服则是将中药材和水一起放入锅中煮沸,然后直接饮用药液。
泡服是将中药材放入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饮用,而炖服则是将中药材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后饮用。
其次,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疾病情况进行选择。
比如,一些药材需要煎煮后去渣再饮用,而有些药材则需要整颗服用。
此外,对于不同的疾病,服药的时间和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进行正确的操作。
另外,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比如,服药前要注意清洁口腔,避免影响药效;服药后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另外,服药过程中要避免饮用浓茶或咖啡,以免影响药效。
此外,女性朋友在服用中药期间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影响月经和身体健康。
最后,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比如,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孕妇来说,服药方法和剂量都需要有所调整,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正确的调整。
总之,中药的服药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服药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
希望大家都能够正确地使用中药,早日恢复健康。
中药的五种常见服用方法
中药的五种常见服用方法如下:
1. 温服:不冷不热时服,如汤药为25—30度,丸药(片剂、颗粒)则以25度左右温开水送服,多数中药需要温服。
2. 热服:在煎好药后,药液还较热的时候服用。
用辛温解表药治疗表寒证时,热服可发汗多解表,治疗内寒症时,热服可助祛出沉寒痼疾。
3. 寒服:药液冷后服用,用苦寒清热药治疗内热症,寒服可助清热邪。
4. 顿服:一次将药服完,迅速发挥药效者叫“顿服”,此服法多用于重症和胃肠道疾病患者。
5. 频服:分数次频频饮用或含咽,多用于咽喉病患者。
请注意,以上五种方法并不是全部的中药服用方法,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中药。
《本草纲⽬》养⽣“服⾷法”精选《本草纲⽬》养⽣“服⾷法”精选服⾷法是中医诸多养⽣⽅法中的⼀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百⼆⼗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毒。
多服、久服不伤⼈。
欲轻⾝益⽓,不⽼延年者,本上经”。
这为后世服⾷法奠定了基础。
服⾷⼜称为“服饵”。
“服饵”多指通过服⾷药物,以求健康长寿。
中医服⾷法与道教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都是以中医中药理论为基础,然中医强调防病养⽣,健康长寿。
道家服⾷追求长⽣不⽼,得道成仙。
中医服⾷药物主要是草⽊动物药。
服⾷者认为,世间有某些药物,⼈⾷之可以祛病延年,乃⾄长⽣不⽼。
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
”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套采集、制作和服⾷长⽣药的⽅术,即为服⾷术。
《本草纲⽬》,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
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年⽽编成的⼀部巨著。
其中所收集的服⾷法颇为详尽,在阐述药物性味功效的同时,还详细介绍了药物的配伍和炮制⽅法,并对当时盛⾏的道教⽅⼠⾦⽯服饵法进⾏了批判,如《本草纲⽬》丹砂条,时珍⽈∶“叶⽯林《避暑录》载∶林彦振、谢任伯皆服伏⽕丹砂,俱病脑疽死。
张杲《医说》载∶张悫服⾷丹砂,病中消数年,发鬓疽⽽死。
皆可为服丹之戒。
”⽔银条:“时珍⽈∶⽔银乃⾄阴之精,禀沉着之性。
得凡⽕炼,则飞腾灵变;得⼈⽓熏蒸,则⼊⾻钻筋,绝阳蚀脑。
阴毒之物⽆似之者。
⽽⼤明⾔其⽆毒,《本经》⾔其久服神仙,甄权⾔其还丹元母,《抱朴⼦》以为长⽣之药。
六朝以下贪⽣者服⾷,致成废笃⽽丧厥躯,不知若⼲⼈矣。
⽅⼠固不⾜道,本草其可妄⾔哉?”。
深刻地指出了⾦⽯服饵法的弊端,极⼒推崇草⽊服饵法,为正确的养⽣防病⽅法作出了巨⼤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