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并发感染的规范诊疗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30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治疗原则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
其病情凶险,感染相关死亡率高。
常见病原体以细菌为主。
【治疗原则】
1.尽早开始经验治疗。
2.选择药物应覆盖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的常见和毒力较强的病原菌,直至获得准确的病原学培养结果。
3.常规使用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可作为首选药物。
4.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可联合抗革兰阳性球菌的药物。
【病原治疗】
参照《血流感染》中的表 4-17“血流感染的病原治疗”。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处理”课件 (二)
-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处理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白细胞,它们能够在感染或
炎症时迅速增加并攻击病原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可能会出
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情况,这会导致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
易感染并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而当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时,这更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
为发热是身体对于病原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身体就无法有效地对抗病原体,发热的反应也会减弱,这会给病情的
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那么,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治疗,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
1. 病因治疗:首先需要找出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病因,如药物过敏、感
染或癌症等,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支持治疗:针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病人,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包括输液、补充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等。
3. 抗感染治疗:由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会导致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因此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4. 中性粒细胞移植:在一些严重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病例中,可能需要
进行中性粒细胞移植,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总之,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同时进行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以尽快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造血系统遗传缺陷、药物反应、感染及其他疾病等。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关键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帮助患者克服感染并预防并发症。
本文将针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作出指南,以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诊断和分类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指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以及体温升高的情况。
诊断此病的确切原因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根据临床情况及病因,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可分为天生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
其中,天生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综合症(CGD)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LGL)等为典型疾病。
后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由于各种感染、药物等因素引起。
抗菌药物的选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病因和病情做出最佳决策。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非特异性抗菌药物长期使用非特异性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是不可取的。
因为非特异性抗菌药物往往不能有效地抑制由肠道产生的革兰阴性菌,这些细菌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感染。
特异性抗菌药物特异性抗菌药物是面对特定病原菌的药物,如链霉素、氟康唑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必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又能够避免药物的耐药性。
针对感染严重的患者,特异性抗菌药物是首选。
抗真菌药物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真菌感染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会对肝脏产生损害,因此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肝功能。
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是一类药物,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这些药物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免疫增强剂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应该根据治疗的具体情况选择。
以上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可以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化疗粒细胞缺乏合并发热的管理初步评估应着重确定感染可能的部位、致病菌和评估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立即进行特定部位的病史采集和体检,经验性的抗生素应该即刻使用。
发热和粒细胞缺乏患者常见的感染部位(如消化道、皮肤、肺、泌尿系、直肠肛窦等部位)应充分评估。
患者的主要合并症、药物治疗史、上次化疗时间、近期抗生素治疗及暴露于家庭感染成员的重要因素也应考虑。
最初的实验室影像学评估应该包括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根据症状决定是否行血氧饱和度和尿液分析。
所有存在呼吸道症状或体征的患者均应检查胸部X光片,然而合并肺部感染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胸片可能无阳性征象。
一、血培养在完善检查过程中或检查后应立即采集培养标本,且应同时培养两份血样。
血培养标本有如下3种采集方式:①一份采自外周静脉,一份采自中心静脉导管;②两份都采自外周静脉;③两份都采自静脉导管。
采自静脉导管的标本培养阳性率低于采自外周静脉的标本。
分别采集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血标本有助于鉴别静脉导管是否是血行感染的病源。
《指南》专家组的共识认为,采血量是血培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专家组建议分别培养一份外周静脉标本和一份静脉导管标本来区分导管相关感染和继发感染。
二、初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是处理发热和粒细胞缺乏的基础,在没有快速、敏感和特异性的检测诊断手段来区别感染性和非感染发热的现状下,这种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为降低严重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所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在出现第一个感染症状(如发热)时均应给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
基于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许多高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可供选择,并被《指南》推荐。
根据许多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专家组推荐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初步经验性抗生素使用方法如下:①静脉抗生素单药治疗(Ⅰ类推荐),如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广谱抗假单孢菌的头孢菌素;②选择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时应考虑当地检测机构报道的细菌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