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赴成都市锦江区五朵金花的考察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2.18 KB
- 文档页数:9
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篇一:关于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关于成渝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旅游的考察报告11月16日-20日,赴成都、重庆就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
期间,先后实地考察了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两江新区北碚区块水土组团、重庆农谷、和谐天香、台湾农民创业园、成都市双流县规划展览馆、三星镇南新社区、籍田镇地平村、锦江区三圣街道“五朵金花”以及重庆“山城”夜景、成都双流县黄龙溪古镇、青羊区“宽窄巷子”和锦江区“锦里”的城市旅游。
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成渝,思考淳安,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进一步明晰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旅游的思路和重点。
一、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一)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1、推进“六个一体化”。
成都市通过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大刀阔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全方位构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提出“四性”的规划建设原则:发展性,突出产业支撑和持续增收;多样性,确定多样形态避免千村一面;相融性,注重与环境和生产生活相融;共享性,让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
通过“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超越了社会公平的范畴。
以双流为例,按照“生态田园城市”、“全域双流”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等要素,在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全域覆盖。
双流县在西部率先实现了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镇村全覆盖和光纤电视“十元通”,推行城乡公交“一元通”,24小时内帮助解决工作,从20XX年开始免除农村高中学生学杂费,从今年起全面免除高中学生学费,群众幸福指数高。
赴成都市锦江区五朵金花的考察报告赴成都市锦江区五朵金花的考察报告为借鉴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探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按市委通知要求,20**年5 月16日-20日,由黄庆辉区长带队,我区组织相关部门、部分乡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负责人赴成都XX区“三圣花乡”考察学习。
在XX市XX区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发展乡村旅游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打造了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其发展模式被收入中央党校教材,列为“城乡一体化”的成功样板,是全国两个城乡统筹试验区之一,这对我区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五朵金花”的基本情况“五朵金花”位于XX市XX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原为三圣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公认的“农家乐发源地”。
主要包括花乡农居—红砂村、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这五个村。
2003年,XX区面对三圣乡“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农村状况,因地制宜,围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以提升农业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创造性地打造了“五朵金花”。
经过5年的努力,这里变为一座充满田园风光的开放式公园,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为一体,呈现出一派“产业兴、经济旺、环境美、农民富”的特有魅力,走出了一条农村土地不征用、不拆迁,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农民变市民、农村变新貌的发展道路。
——区位优。
“五朵金花”位于成都东南市郊,是城市的通风口、规划上的城市绿地,距市区仅7公里,快速通道车程仅需10分钟左右。
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经济发展模式运作模式“五朵金花”经济发展模式“春有红砂,夏有荷塘,秋有菊园,冬有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这就是让成都人津津乐道的锦江区“五朵金花”。
“花乡农居”以发展小盆景、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成为国家AA级风景区;“幸福梅林”依托幸福村腊梅种植的优势,围绕梅花文化安排了浅丘和环湖赏梅路线,开发了“梅花知识长廊”、梅花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打造休闲饮食、梅花盆景、旅游纪念品等组成的梅花产业链;“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以工坊为平台,将农民的一些民房改造成工坊,吸引聚集民间艺人,集中展示、传播濒临灭绝的民间手工艺;“荷塘月色”以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
一是打造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项目模式。
在成都市所辖的区(市)县中,锦江片区的农村较少,农业只占地区生产总值0.5%农民也仅有3.7万人。
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了各具特色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
农民依托“五朵金花”构建的经营、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多渠道增收,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由2003年的4426元增长到2 005年的5311元,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
二是探索休闲经济、产业支撑的发展模式。
锦江区围绕“以菊办节,以节扬文,以文兴旅,以旅活农”的理念,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做法是:1、以节会、民间习俗发展旅游业。
借节会、民间秋季赏菊饮酒的习俗,挖掘东篱菊园文化内涵,展现景区魅力,聚集人气,提升文化艺术品位,营造菊文化氛围,拉长菊花产业链。
2003年,锦江区以承办省首届花博会为契机,运用市场化大力发展现代花卉业,花卉产值由2000年的4124万元,上升到2004年的6168万元,增幅达49.6%。
新农村建设典范考察报告10月9日-14日,我带队组织市政府办、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城市四区政府有关人员,赴**市锦江区**乡"五朵金花"考察。
通过考察,大家受益匪浅,启示颇多。
一、耳闻目睹,走近"五朵金花"**市锦江区**乡"五朵金花"在全国很有名气,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是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
"五朵金花"其实就是**乡的5个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占地12平方公里,分别是红沙村的"花乡农居"、万富村的"XX月色"、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附马村的"东篱菊园"、江家堰村的"江家菜地"。
"春有花香夏有荷,秋赏菊韵冬梅香"。
"五朵金花"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品牌,成千上万的人群来此体验农耕生活,结伴度假、旅游、休闲和娱乐。
近几年,"五朵金花"年均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左右,年产值1.8亿元,村集体收入3583万元。
二、辨色识香,细研"五朵金花""五朵金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奇斗艳,关键之处是在于依托"花产业",融入"花文化",突出"四化"的建设方式:产业化发展。
**乡充分发挥传统种植梅花、菊花、荷花的优势,围绕做大做强观光休闲农业,破解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将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开发,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花乡农居"培育花卉基地;"幸福梅林"形成梅花森林;"江家菜地"体验协议种养;"东篱菊园"打造菊花品牌;"XX 月色"发展水岸经济。
采取自主经营、与别人联营、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出农家乐300多家,接待海内外游客千万人次,经济收入2亿元。
赴成都市考察报告9月24-28日,市农业局副局长沈洪学带领点军区、猇亭区农林水局负责人及局办公室相关人员一行5人对四川成都市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进行了考察学习。
先后听取了成都市农委的经验介绍,到成都市锦江区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实地考察,认真学习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资料,深刻感受到了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效益。
通过学习考察,解放了思想,找到了差距,坚定了信心,启发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全市辖9区4市6县,1.2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25万,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特点。
2003以来,成都市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到统揽全局的战略位置,在发展理念、思路目标、工作措施上大胆改革创新,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坚持重点突破,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抓规划引领,抓示范带动,大力促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突出改革创新,以市场化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全面激发城乡发展活力;全面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打造高效政府,努力提高服务城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2007年6月,成都市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今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近六年的实践,成都市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重要历史时期。
2008年与2003年相比,成都市的GDP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6倍。
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90元,同比增长12.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经验有:(一)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三个集中”,谋求规模化发展,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实践。
五朵金花绽放异彩——关于赴成都市“五朵金花”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为学习借鉴“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由镇党委书记张向阳同志带队,组织街办12个行政村、小溪塔工商分局、二家重点企业负责人一行18人,于2010年2月14日至2月19日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进行实地考察。
锦江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打造出“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五朵金花”的魅力所在“五朵金花”是指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原为三圣乡)辖属的五个村,即花乡农居——红砂村、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
五个村分别位于成都东南市郊,地理位置是城市的通风口。
从2003年初锦江区开始打造“五朵金花”,经过四年的努力,这里从过去的“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变成一座充满田园风光的开放式公园,呈现出一派“产业兴、经济旺、环境美、农民富”的繁荣景象。
于2006年4月,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公认的“农家乐”发源地。
产业兴。
“五朵金花”注重基础农业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转变,带动休闲经济、旅游经济共同发展。
2004年以来,引进成都维生、传化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37家,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同时,发展自主经营的农家乐300余家。
200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8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
经济旺。
“五朵金花”主要开发花卉、蔬菜生产经营和观光旅游等项目,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花卉产值增幅达49.6%,经营税收由2002年40.1万元增加到2006年532万元,年增幅达307%。
土地租金由每亩1500元上涨到2000元,土地拍卖价格由每亩50万元上涨到150万元,整个片区农户生产增值超过13亿元。
环境美。
“五朵金花”由点成片,各展芳姿,形成著名的乡村旅游片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进行。
五朵金花:重构农村商业模式成都市锦江区的三圣花乡以“五朵金花”闻名于世,在短短几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效益。
其成功,正得益于其先进商业模式的规划和有力推行。
五朵金花指的是三圣花乡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倾力打造的5个富民项目,按照时间顺序先后为: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
穷则变,变则通逼出来的定位三圣花乡流传着一句民谚:“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遭,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人均耕地不过7分,土质为酸性膨胀土。
这是先天不足。
而为了城市的长远发展考虑,这里被成都市定位为城市通风口和绿化用地,间接为三圣乡走工业化封死了道路。
这是后天没有条件。
先天不足,后天没条件,GDP比例占全区不到0.5%,但是走在这里的一万多农户也要走发家致富的道路。
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成了摆在锦江区和三圣乡政府领导班子面前得一道难题。
从2002年开始,政府开始思考探索三圣乡的发展之路。
2003年的非典风潮触发了政府领导班子的灵感。
其实,疾病横行,人群都希望往稀疏的地方走,城市里的公园地方小,环境差,根本满足不了市民的要求。
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成了一种新时尚。
这或许是三圣乡的机遇?三圣乡班子分析了本区域的优势。
第一,三圣乡是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从市区中心区驱车赶来不超过半小时;第二,三圣乡素有花香的美誉,在成都以至四川均有盛名,本地农户大多是花农,有资源的优势;第三,最近几年农家乐发展势头很好,方兴未艾,是一个有力的机遇;第四,农户发家致富的愿望普遍比较迫切,焦点在于政府能否拿出可行的发展蓝图。
但是,附近的农家乐星罗棋布,走别人的老路未必讨得了好。
经过讨论,调研和专家论证,三圣乡决定把将来的发展定位为高于一般农家乐的乡村旅游,利用三圣乡的有利地理位置,把市民吸引过来,用城市人的消费搞活区域内的经济,原有农户,花园和农地则因地制宜,不动迁,只改造,农户就地变成市民。
全乡一盘棋,一步规划,分布实行企业的战略导向分为三种:资源导向,目标导向和机会导向。
全文共计4760字关于赴成都市锦江区学习考察报告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成都市锦江区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成都市锦江区基本情况
锦江区位于成都市东南部,幅员面积62.12平方公里,辖16个街道办事处,59个社区,常住人口40余万人,其中涉农街道6个,涉农社区16个,涉农社区人口3.67万人。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45亿元,同比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22.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11.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5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19元。
2019年以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锦江区因地制宜,成功打造了“五朵金花”,走出一条农村土地不征用、不拆迁,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农民变市民、农村变新貌的道路。
2019年6月,成都市正式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锦江区抢抓试验区建设机遇,实施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积极探索城市近郊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同时,全面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基层治理机制和功能区管理机制等各项改革,加快城乡现代化建设,努力探索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新模式。
1。
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品牌借力打造成都新名片创意:音舞诗画工人来回穿梭,机器响声震天。
如今,来到幸福梅林的湿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繁忙的工地。
工地中央,一个巨大的舞台轮廓初显,石头垒彻的假山,木头搭成的舞台大架……站在舞台之上,环望四周,是连绵不断的湿地,是波光潋滟的湖面,是一片翠绿的浅山,是灰瓦粉墙的栋栋川西民居……“在这里,一出不亚于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大型音舞诗画演出,即将闪亮登场!”锦江区三圣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旭对记者说,这是一部“中国首个城市生态湿地实景旅游演出项目”——大型音舞诗画《花重锦官城》。
《花重锦官城》将彻底打破舞台中心论,彻底打破传统演出有限空间的局限,营造出气势恢宏的立体效果,让光与影的效果如诗如画地展现。
演出将分金色梦幻曲、绿色畅想曲、紫色圆舞曲、红色进行曲、蓝色小夜曲5个板块,分别以5种颜色营造色彩斑斓的现实世界。
其原生态、实景式演出模式,力争成为继音乐剧《金沙》之后,成都一张绚丽的新名片,一出能在全国叫响的旅游演出“拳头产品”!《花重锦官城》缘何情定幸福梅林?负责策划《花重锦官城》的负责人说:“中国还没哪个大城市能在城市里找到像幸福梅林一样拥有如此完美、多样环境的实景演出场地。
”他说,该演出地的“舞台”包括湿地、坡地、丘陵等多种环境,将令观众感受到丰富、别样的感官体验。
谁曾想到,这台总投资600万元的音舞诗画演出,全部是一家企业投资,是“五朵金花”的品牌,引来了这家财神,而《花重锦官城》的打造,也丰富了“五朵金花”的活动内容,满足了不同消费着的需求,让“五朵金花”成为阳春白雪。
舞台:湿地公园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深弄曲巷,步移景迁。
在这里,绿地有平有缓,视线又有畅有隔。
缓坡、垒石、木排和湿地水草自然结合,使游客成为邻水而息的水乡人。
去年11月,占地400余亩,开放式生态湿地公园亮相幸福梅林。
湖泊、溪流、水塘等人工湿地景观,木梯、木廊替代了钢筋水泥,带人们进入自然生态的怀抱。
二.考擦内容1.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洛城开,酒香不怕深巷埋。
三圣花乡位于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000亩,包括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等5个村。
三圣花乡一贯坚持“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理念,充分运用三圣辖区浅丘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工业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形成了花卉种植8千余亩,农家乐328户,各类旅游景点50余处。
2006年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0年,全年旅游接待量达70多万人次,是一个以观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集观光、旅游、度假、娱乐和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新农村示范基地,并形成了包括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花香农居的特色农家乐。
如今,“五朵金花”错位发展,“花乡农居”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音乐创作的艺术村。
置身此地,别有一番风景,或驻足于梅花三弄,静看梅花争奇斗艳,扑鼻而来的是阵阵清香,放眼望去的是翩翩光鲜;或留恋于岁寒三友,感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体会“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竹子,品味“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的松柏;或停驻梅花博物馆,欣赏闻所未闻的奇花异卉,惊叹造物之神奇,感慨自身之幸遇;或踏步木径,看遍一片翠绿,仿佛置身仙境,不知是“人在画中”还是“画在心中”了。
三圣花乡以其独特的魅力使人“束手就擒”情愿随它摆布,使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实施有惊喜,处处会着迷。
在这个“风情万种,身姿多变”的地方,你不会预想到下一刻会有怎样的风味,在你惊喜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时,轻移脚步,你却又着迷了。
三圣花乡何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其原因,主要是形成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主题目标和主体建设。
成都“五朵金花”一、基本情况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面积16.31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总人口20685人,其中农业人口17297人,耕地面积12676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常年花卉种植面积5500余亩,花卉总销售额接近6个亿,蔬菜种植6000余亩,年产值近4000万元,旅游收入达3.2亿元。
占地12平方公里的观光休闲农业区,以“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命名的“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内外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4A级旅游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
二、四大经验1、建立了高起点的规划平台。
成都市提出了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口号,设想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让广大城乡群众既享受高品质城市生活,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
成都市和锦江区对“五朵金花”的规划非常重视,在前期论证、规划编制、建设方案确定和实施方面,始终体现着政府的强势推动和主导地位。
一是土地开发集约化。
“五朵金花”的快速成长,主要得益于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突出连片联户开发,共同扩大发展的市场空间,走出一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春有花香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赏东篱菊园、冬游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
”这就成为了令成都人津津乐道的锦江区“五朵金花”。
二是农房建设景观化。
近年来,三圣花乡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办法改造了3000多户旧农居,注重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把原来的6个行政村合并成5个景区。
为使“五朵金花”更加自然、生态、有序,目前正积极引导农民向中心社区集聚,即将完工的2个农村新型社区占地500亩,能安置农民2.2万人。
学校、农贸市场、社区公共服务站、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已建成。
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
锦江区政府和三圣花乡先后投资9745万元用于水、电、路、气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井然有序,构筑了良好的生态空间,给企业和农户搭建了从事农村休闲娱乐业的市场平台。
四川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2017年9月,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座谈走访相关部门、乡镇及重点乡村旅游景点,并赴四川成都五朵金花、黄龙溪古镇等成功案例景点实地考察。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
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
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
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
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
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
锦江区打造“五朵金花”的做法与措施(一)突出连片开发经营。
“五朵金花”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规模化经营,用连片联户开发,共同扩大发展的市场空间,破解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走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在产业布局上,围绕共同做大做强休闲观光农业这一主导产业,五个景区实现“一区一景一业”错位发展的格局。
“花香农居”:以建设中国花卉基地为重点,全方位深度开发符合观光产业的现代农业,主办各种花卉艺术节,促进人流集聚。
“荷塘月色”:以现有水面为基础,大力发展水岸经济,建设融人、水、莲、蛙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东篱菊园”:依托丘陵地貌,构建菊文化村,引导游客养菊、赏菊、品菊,陶冶道德精神情操。
“幸福梅林”:用3000亩坡地培育20万株梅花,建设以梅花博物馆为主要景点的梅林风景。
“江家菜地”:把500余亩土地平整成0.1亩为一小块的菜地,以每块每年800元租给城市市民种植,丰富市民和儿童对发展绿色产业的兴趣。
(二)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五朵金花”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政府的强势推动。
近年来,在旧村庄改造中,涉及拆迁等各种农民实际利益的问题,各级政府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等办法进行旧农居改造,把原来的6个行政村合并成5个景区,农民在新景区就地转市民,统一缴纳“三金”,按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
区政府和街道办联合投资用于水、电、路、气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设施建设,给企业和农户创造出了投资搞农村休闲娱乐场所有利可图的市场空间。
同时,区政府推动引导,企业和农户投资建设花卉市场和游泳馆等经营性项目。
(三)以旅带农、农旅互补并重。
“五朵金花”走的是一条以旅游业为龙头,不断完善“公司+农户”的独特的经营和赢利模式。
他们首先营造环境,先把最基础的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完,再进行文化和旅游项目要素的包装,使土地大幅升值,实现了旅游和农业的完美结合。
将旅游产业巧妙地与农业生产嫁接,引导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
2011年1月刊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一、引言乡村休闲旅游,常又称为“农家乐”,它不同于一般的农业观光,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类型。
其兴起和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农民在保护环境为前提下进行增收,以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农舍建筑、节庆活动等为主体的农村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乡村旅游国内外发展概况虽然乡村旅游自20世纪6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在西方,休闲旅游农业亦称为农业旅游或乡村休闲旅游,英语为Agri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在东亚地区,称为“农业观光”。
我国学者王兵、黄冲平、朱志泉等也对乡村旅游也有一些界定。
尽管概念内涵外延略有区别,但关键词都锁定在“农业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农村文化”,“生态旅游”,“农村农业设施”,“休闲”,“农村风情”等,这表明各位学者有着求同存异的认识。
乡村休闲旅游最早起始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早在1855年,法国巴黎市的贵族就组织到郊区乡村度假旅游。
到1865年,意大利制定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
二战后,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城市居民到城郊休闲旅游的需求更加强烈。
此后,乡村休闲旅游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大力倡导和发展。
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以旅游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
到20世纪80年代,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性质向休闲、度假、操作、体验、教育、环保等多功能扩展,并出现了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的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
休闲旅游农业在我国作为一种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地区。
迄今为止,台湾地区已拥有1 000多家休闲农园。
在大陆,休闲旅游农业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沿海大中城市兴起,并在新农村建设运动中逐渐向全国推广。
赴成都市锦江区五朵金花的考察报告为借鉴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探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按市委通知要求,20**年5月16日-20日,由黄庆辉区长带队,我区组织相关部门、部分乡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负责人赴成都XX区“三圣花乡”考察学习。
XX市XX区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发展乡村旅游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打造了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其发展模式被收入中央党校教材,列为“城乡一体化”的成功样板,是全国两个城乡统筹试验区之一,这对我区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五朵金花”的基本情况“五朵金花”位于XX市XX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原为三圣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公认的“农家乐发源地”。
主要包括花乡农居—红砂村、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这五个村。
2003年,XX区面对三圣乡“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农村状况,因地制宜,围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以提升农业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创造性地打造了“五朵金花”。
经过5年的努力,这里变为一座充满田园风光的开放式公园,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为一体,呈现出一派“产业兴、经济旺、环境美、农民富”的特有魅力,走出了一条农村土地不征用、不拆迁,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农民变市民、农村变新貌的发展道路。
——区位优。
“五朵金花”位于成都东南市郊,是城市的通风口、规划上的城市绿地,距市区仅7公里,快速通道车程仅需10分钟左右。
XX市总人口1003万,其中市区人口310万,每天流动人口近150万,其居民历来就有休闲生活习惯,对回归田园的雅趣生活方式始终热情高涨,这让三圣乡拥有了发展观光农业的庞大旅游客源市场。
——规模大。
“五朵金花”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花乡农居面积3532亩,幸福梅林面积2155亩,花香农居面积5000余亩,东篱菊园面积3000余亩,荷塘月色面积1074亩。
20XX年,三圣乡从事多种开发经营的农民达3000多户,总计1.15万人,农家乐经营户达32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左右,旅游收入达3亿元;拥有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和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1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3家,花卉销售收入达5.6亿元。
——特色多。
XX区从2003年初开始,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文化营造环境,以文化提升经营,充分利用花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观光休闲产业,变单一的鲜花生产为吸引市民赏花休闲的旅游活动,创造性地打造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这“五朵金花”招牌,形成了春游花乡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赏东篱菊园、冬看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的四季休闲旅游景观。
——统筹好。
该区成立了11家公司化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各村土地权属和流转经营的主体,由其负责经营管理集体资产和土地流转经营的收益。
此外,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各出资10万元注册成立农锦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土地整理开发的实施主体,统一负责辖区内的土地整理、流转经营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农民每年享有“四金”,主要包括土地承包权流转每年1800元以上的租金,农民住房每年3-10万元的租金;到龙头企业务工月600以上的薪金;引导农户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乡村酒店、农家乐,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分享的股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每月364元的养老金和报销住院费保障金。
几年来,XX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在实现城乡统筹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政策活。
在耕地征用和流转方面。
对征地农转非的群众安置按“人头”一次性补偿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1.8-2万元;对企业搬迁涉及的搬迁损失、搬迁运费及水、电设施迁改费用等,按该企业建筑物补偿总额的10-15%给予补偿。
该区对大部分的耕地、山林地以长期租赁的形式进行流转,大部分租期为20年,在租赁的当年一次性付给青苗补偿费每亩8000元,第二年至第五年每年付给租金每亩1800元,租金每五年递增10%。
在拆迁安置方面。
该区按“人头”进行安置,农户按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以宅基地房屋置换新型社区住房,房前屋后的附着物按3万元/人均的标准进行补偿,住房面积少于人均安置面积的无需补差价,住房面积多于人均安置面积的,按300元/平方米给予补偿。
其安置住房超出人均35平方米的部分,按商品房价购买;以继承、增予方式(家庭成员死亡、户主不在)取得房屋产权的,实行终结安置,按600元/平方米予以一次性补偿;搬迁安置过渡费支付两年,第一年400元/人月,第二年600元/人月;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搬迁的给予每户搬迁费1000元,并予以奖励2000—3000元。
同时,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还为每个村民配套建设了10.5平方米的商业用房,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出租,收益按股分配。
在景区旧房改造方面。
该区按照景区的统一规划布局进行集中改造,政府对房屋改建和室内室外的改造、装修,以每平方米200元的基数予以相应的补助,第一期由政府补助80%,第二期出60%,第三期出20%,至群众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后,政府便退出了对旧房改造的补助。
此外,该区对经营农家乐的农户所购置的桌椅、床铺、遮阳伞等经营用具实行50%直补,同时政府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见效快。
5年来,“三圣花乡”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0.6%,下降为20XX年的0.16%,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20XX年,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08元,是2003年的2.3倍,全乡地价由每亩50万元升到220多万元,景区每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近1000万元。
仅5年的时间,“五朵金花”的成功运作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减少了对城市扩张的压力,消除了新的“城中村”形成,实现了农民就地市民化,有效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二、“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五朵金花”是XX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晶,通过以旅游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坚定不移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汗水,浇灌出了“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总结归纳“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1、突出市场导向,发挥优势。
根据XX市居住注重休闲的生活习惯和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五朵金花”紧扣市场,推动城市文明与农村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提升休闲层次,将成都“休闲”文化发挥至极致,打造出国内外富有盛名的“农字号”休闲娱乐品牌。
因此,按照市场导向,细分市场,发挥区位优势,确定城乡结合的发展方向,进而策划项目,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2、突出高起点规划,强力推进。
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规模时,XX市和XX区政府在广泛深入论证,确定高起点、细致的规划方案后,坚持抓规划蓝图不动摇、抓国家级名牌的标准不降低,从规划编制、建设方案确定和实施,始终体现了政府的强势推动。
该区原有的6个行政村合并为5个景区,通过打造“一村一品一业”特色产业,加强村庄改造,进一步突出了巴蜀文化民居风格,形成了如今5a级风景区风貌的“五朵金花”,建成了郊区这一道靓丽风景线。
3、突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
在“五朵金花”建设前期,政府完善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
XX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8亿元用于修建道路、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和补助农户改造房屋。
仅XX区政府和下属街道办就先后投资9745万元用于水、电、路、气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设施建设,降低了企业和农户后期经营成本,创造了农村休闲娱乐产业有利可图的市场空间。
在市场基本培育成熟、企业主动进入后,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投资溢价退出,既让出了市场空间,又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突出农民主体,促进和谐。
按照藏富于民的思路,政府把农民摆在创业和受益的主体位置,从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到经营管理等重要环节,各级政府都坚持让农民受益,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传统产业优势,提升农民产业规模,在发展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农民认可和支持。
“五朵金花”的打造涉及3000多户,1万多农民,在5年的建设发展中,没有因拆迁、占地等问题出现一例农民“告状”、“上访”,非法修建、违法经营等现象。
5、突出人文特色,汇集人气。
在“五朵金花”的打造和提升中,XX区始终坚持文化先行,注入文化因子,延伸文化产业链条,用独有的川西文化特色,提升“五朵金花”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该区通过文化塑造产业,汇聚人气,使旅游成为文化创建载体,初现创意村、画家村、雕塑村、摄影村、民俗村雏形,实现了人气旺,旅游热、产业兴,给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休闲观光新景致。
三、“五朵金花”的深刻启示“五朵金花”模式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出了城郊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战略举措。
我区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吸收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乘势而上,加快闽台农业合作步伐,加快推进海西东肖生态园建设,努力打造在海西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休闲观光生态园。
1、政府主导,政策先行。
海西东肖生态园运作前期,在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综合管理、整体形象宣传推介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当前,要充分发展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加大力度投入,尽快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绿化建设等。
要进一步简化用地审批手续,在旅游用地、用电、用水、税收、服务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在项目启动阶段给予一定的补助,税收减免等政策,推动项目顺利推进。
同时,要力争将海西东肖生态园列入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努力争取相关先行先试政策,为生态园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2、创新理念,规划先行。
“五朵金花”发展理念的最根本核心就是创新务实。
当前,要在思路理念、规划布局、多元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开拓创新,探索出台新的思路和举措,着力挖掘提升水平和档次。
借鉴其“景观打造生态化、配套设施现代化、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土地经营规模化”的经验,认真做好海西东肖生态园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和配套的专项规划。
要引进专业公司对景区内的景点布局建设、农房改造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品位的休闲农家乐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