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RJ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备课素材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
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经典散文(精选8篇)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他著有很多的散文作品。
下面是编给大家推荐的梁衡经典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梁衡经典散文篇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梁衡简介5篇梁衡简介(一):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
著名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内蒙古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2019年12月,梁衡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友奖。
梁衡简介(二):梁衡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是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
《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简介(三):梁衡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的人物故事
梁衡是山西人,他在明朝时期担任了莱阳知县,在孔有德叛乱时期,梁衡和宋之?都参与了抵抗叛军的行动,并因此有守御之功。
然而,在叛乱结束后,因为争叙不和,梁衡被控涉赃白银两万两,最终被投入大牢。
梁衡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人,他总觉得自己对国家负有责任。
在新闻出版总署当副署长时,他曾筹集了6大卡车棉衣代表出版总署送往贫困地区。
当被问起棉衣的事时,地方官员回答说,衣服还在仓库里,等着春节时“送温暖”。
这使得梁衡大怒,他指责官员要先自己温暖起来。
在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期间,梁衡在一次演讲中脱口而出:“还是做官”,他解释说做官就是做事,当大官者更容易成大事。
同时,他强调各个行业中,只有官员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为社会服务。
此外,梁衡对用诗作报告的官员表示不满。
他在文章《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中批评了这种现象。
他强调了官员需要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不能作秀。
梁衡的人物故事展示了他的责任感、正直和对社会的关注。
尽管他在明朝时期遭遇了困境,但他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注一直贯穿于他的职业生涯。
梁衡写诗人的文章梁衡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含蓄而著称。
梁衡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梁衡的生平、诗歌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介绍。
梁衡,字梁宾,唐代宜城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诗。
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
但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活,更加热爱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含蓄而著称,被誉为“梁氏风骨”。
梁衡的诗歌特点是清新自然、婉约含蓄。
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如“山色远如积翠,水声潺潺入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他的诗歌也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梁衡的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夜泊牛渚怀古》等。
其中,《登快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夜泊牛渚怀古》则表现出了他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总之,梁衡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含蓄而著称。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品《登快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夜泊牛渚怀古》等,都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梁衡的诗歌永载史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青山不老》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
《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作者: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6期梁衡(1946年— ),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山西霍州人。
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记协全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
散文《晋词》《觅渡,觅渡,渡河处》《夏感》《海思》《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等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梁衡说,“我写的人物都是我崇拜的,政治家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科学家如居里夫人,历史人物如辛弃疾、李清照、范仲淹、林则徐”,“我选择这些政治家,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业绩、故事、感情很符合我提倡的大事、大情、大理,会使作品有震撼力和生命力。
”梁衡的政治人物散文是从写瞿秋白开始的,从表现山水美过渡到挖掘人格美,不仅是散文题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梁衡自己人生体验的巨大转变,这一点应该比其文本意义更为重要。
1990年梁衡到江苏常州出差,拜谒了秋白故居。
其后,梁衡去了三次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
六年来一直惦记着写一篇文章。
他说,瞿秋白“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实在是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人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梁衡对秋白的纪念主要着眼于对人格的剖析,在《觅渡,觅渡,渡何处》文中设计了三个如果,表达了两层意思,耐人寻味:“第一个如果,‘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是想说他怎样看待‘生’,看待生命的价值。
(完整word版)梁衡简介梁衡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和《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教材。
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青山不老》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
《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跨越百年的美丽》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跨越百年的美丽》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木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
《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故事之三:“教女有方”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
美文欣赏:梁衡《深巷里的老墙》阅读过程指导+练习(附参考答案)作者简介梁衡,出生于1946年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主要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美文诵读老墙是丹青的记忆,新墙是史卷的蓝图。
老墙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内中有一种沧桑,有一种悲凉;有一种劲拔,有一种向上。
这在梁衡《深巷里的老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徽式建筑村落的老墙,记录了墙与人之间的景、情、境,似文字一撇一捺描绘着山川,叙写着人事,记录着历史,“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村落里处处可见。
“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精神永存,屹立不倒,老墙、岁月共绵长,山河、人事同邈远。
披文入情深巷里的老墙梁衡(“深巷”是潜藏不易发现的,需要人挖掘,“老墙”是久远年代泥瓦匠的作品,苍苔斑驳,写满沧桑,沉淀出自然与时光的年轮,暗示主题:怀想留恋、无奈惋惜、讴歌礼赞。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
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
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开篇自然,徽式民居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把墙比作读不完的书,立体形象地道出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
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
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
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
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
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
协会全委会委员。
相关文章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
《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相关习题
1.“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年零()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
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身体的()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
这项成就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索“其它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
2.“可贵的性可与高原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
()。
16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以下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的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二、多音字参:cān(参加)shēn(人参)三、词语解释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四、主旨归纳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后代的无私奉献精神。
五、段落划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
第二部分(第2-5 自然段):写老人改造山林的背景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巨大困难。
第三部分(第6-7 自然段):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六、句子解析1.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解析:“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了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解析:“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指老人执着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老人的精神永远在,青山也将万古长青。
梁衡简介
梁衡简介5篇
梁衡简介(一):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
著名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内蒙古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2018年12月,梁衡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友奖。
梁衡简介(二):
梁衡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
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是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
《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简介(三):
梁衡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梁衡简介(四):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他著有很多的散文作品。
梁衡简介(五):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粱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