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归纳法(市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8
课题:4.1数学归纳法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A 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的最后一章内容,数学归纳法在讨论涉及正整数无限性的问题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看:1.中学数学中的许多重要结论,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二项式定理等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由归纳猜想得出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有关知识.2.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许多数学命题(不等式、数列、等式、整除),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使他们受到推理论证的训练.3.数学归纳法在进一步学习数学时要经常用到,因此掌握这种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2)能以递推思想为指导,规范数学归纳法证明中的2个步骤,1个结论。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归纳、猜想到证明的数学方法;(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四、教学难点: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五、教学准备1、课时安排:1课时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经学习过归纳推理,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证明方法,并且已经开始使用与正整数有关的结论(例1的公式),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认知阶段;另外高二学生经过了一年半的高中学习之后,已初步具有了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节学习数学归纳法奠定了一定基础。
3、教具选择:多媒体六、教学方法:运用类比启发探究的数学方法进行教学;七、教学过程1、自主导学:复习回顾引入:<师>(1)请同学们回顾学习过的证明方法有哪些?<生> 请一名学生回答该问题。
数学归纳法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数学归纳法》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原理和运用。
重点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并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掌握其基本步骤和应用方法。
2.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特别是归纳假设的运用。
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基本步骤和证明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1+2+3++100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2)通过例题讲解,展示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如“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1+2+3++n=n(n+1)/2”。
(1)验证基础情况。
(2)归纳假设。
(3)归纳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类似例题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数学归纳法2. 板书内容:(1)数学归纳法的定义(2)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3)例题及证明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1^3+2^3+3^3++n^3=(1+2++n)^2。
(2)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1×3+2×3^2+3×3^3++n×3^n=(3^(n+1)1)/(2×31)。
2. 答案:(1)1^3+2^3+3^3++n^3=(1+2++n)^2(2)1×3+2×3^2+3×3^3++n×3^n=(3^(n+1)1)/(2×3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数学数学归纳法公开课教案高中数学归纳法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3.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例子:小明有一个塔,第一层有一个积木,第二层有两个积木,第三层有三个积木,依此类推。
现在要求计算塔的总积木数量,但是不知道有多少层。
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2. 数学归纳法介绍(15分钟)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命题的数学方法,它包括两个步骤: - 基础步骤:证明当n等于某个固定的值时,命题成立;- 归纳步骤: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然后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通过这个步骤的迭代,我们可以证明对于所有正整数n,命题都成立。
3.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20分钟)介绍数学归纳法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包括数列、不等式、图形等。
例子1:证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例子2:证明2的n次方大于n的阶乘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和应用。
4. 练习(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推理和证明。
练习题1:证明 1 + 3 + 5 + ... + (2n-1) = n^2练习题2:证明 1^3 + 2^3 + 3^3 + ... + n^3 = (1 + 2 + 3 + ... + n)^2提供指导和辅助,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5. 总结(10分钟)对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进行总结。
强调数学归纳法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
提醒学生运用数学归纳法的注意事项,如确定基础步骤、归纳假设的合理性等。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加强对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和理解。
6.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数学归纳法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数学数学归纳法公开课教案初中数学归纳法公开课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2. 掌握使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课件及相关教学素材。
2. 确保教师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应用有较深入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来引入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如:证明 1+2+3+...+n = n(n+1)/2。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使用数学归纳法的思路。
二、概念讲解 (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强调归纳法的两个基本步骤: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
3. 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这两个步骤的含义和作用。
三、示例分析 (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如: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 n,2n^2 + 3n + 1 是偶数。
2. 分步解析,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命题。
- 基础步骤:当 n = 1 时,可以验证命题成立。
- 归纳步骤:假设命题对于某个正整数 k 成立,即 2k^2 + 3k + 1 是偶数,那么证明对于 k+1 也成立。
a) 证明 2(k+1)^2 + 3(k+1) + 1 是偶数。
b) 将表达式展开并化简,证明左边可以被 2 整除。
c) 利用归纳假设,得出右边也是偶数,完成证明。
四、练习提高 (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完成一组相关的数学归纳法练习题。
2. 学生互相讨论解题思路和步骤,并在黑板上汇总每组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教师对每个题目的解答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
五、归纳法的应用 (10分钟)1. 教师介绍归纳法在数学中的广泛应用,如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斐波那契数列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归纳法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如递推关系式等。
六、拓展延伸 (10分钟)1.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归纳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