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透析抗生素剂量调整
- 格式:xls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肾功能不全患者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项一、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如果存在肾功能不全,慎用左氧氟沙星.2、对于肌酐清除率大于等于50ml/min患者没有必要进行剂量调整。
3、肾功能正常:250mg或500毫克缓慢静滴,时间大于60分钟,24小时一次。
或750mg缓慢静滴,时间大于90分钟,24小时一次。
4、肌酐清除率20~40ml/min:每48小时750mg 或首剂500mg,此后每24小时250mg。
或者250mg每24小时一次缓慢静滴。
5、肌酐清除率10~19ml/min:第一次给予750mg,此后每48小时500mg;或第一次给予500mg,此后每48小时250mg;或每48小时给予250mg.6、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患者:第一次给予750mg,此后每48小时500mg;或第一次给予500mg,此后每48小时250mg。
7、分子量:415。
85 蛋白结合率24%~38%87%由肾脏排出。
8、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不能有效清除体内的左氧氟沙星,故透析后不用补充.二、注射用阿奇霉素1、分子量:1465.59 蛋白结合率为7%~15%。
2、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主要经过胆汁排泄。
三、头孢曲松钠1、分子量661.59 蛋白结合率95% 60%经尿排出。
2、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大于5ml/min,每日剂量应少于2g。
3、血液透析对本品清除率不高,透析后不需要补充剂量.四、头孢西丁1、分子量449。
43 蛋白结合率80.7% 85%经肾排泄。
2、肌酐清除率50—30ml/min:1~2g,8—12小时一次。
肌酐清除率29-30ml/min:1—2g,12-24小时一次。
肌酐清除率9—5ml/min:0。
5-1g 12—24小时一次。
肌酐清除率小于5ml/min:0.5—1.0g 24-48小时一次五、头孢哌酮舒巴坦1、头孢哌酮约25%经过肾脏排泄。
舒巴坦84%经肾脏排泄2、肌酐清除率15-30ml/min时:舒巴坦每日最高2g,分12小时一次。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败血症下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等一日~g分~次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疗程~日. 泌尿系统感染和重度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一日~g分次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疗程~日. 对于某些危及生命的感染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酌情增量至一日.~.g/kg分次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 婴幼儿常用剂量为一日~mg/kg分~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
1.肌内注射溶液的配制:以3.6ml灭菌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或1%盐酸利多卡因加入1g瓶装中,制成每1ml含250mg头孢曲松的溶液。
2.静脉给药溶液的配制:将9.6ml前述稀释液(除利多卡因外)加入1g瓶装中,制成每1ml 含100mg头孢曲松的溶液,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100~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
成人常用量肌内或静脉给药,每24小时1~2g或每12小时0.5~1g。
最高剂量一日4g。
疗程7~14日。
小儿常用量静脉给药,按体重一日20~80mg/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
1.肌内注射溶液的配制:以3.6ml灭菌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或1%盐酸利多卡因加入1g瓶装中,制成每1ml含250mg头孢曲松的溶液。
2.静脉给药溶液的配制:将9.6ml前述稀释液(除利多卡因外)加入1g瓶装中,制成每1ml 含100mg头孢曲松的溶液,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100~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
成人常用量肌内或静脉给药,每24小时1~2g或每12小时0.5~1g。
最高剂量一日4g。
疗程7~14日。
小儿常用量静脉给药,按体重一日20~80mg/头孢哌酮静脉注射、肌内注射,成人1g~2g,每12小时1次,每日2~4次。
严重感染可增至1次4g,每12小时1次。
儿童每日50mg~200mg/kg,分2~4次给药。
静注或静滴可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稀释供输注头孢呋幸钠本品可深部肌内注射,也可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透析患者抗生素应用的原则随着透析治疗技术的发展,透析患者频繁地发生感染事件已成为一种常见并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
因此,对于透析患者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有一些原则和规范。
1. 应遵循合理化用药的原则,避免不必要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考虑是否有感染病因,如果能够确认病因,则需要根据病原菌的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并尽可能在有效时间内停用。
2. 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对于轻度感染,可以采用口服抗生素,而对于中度和重度感染,应采用静脉给药,以确保药物的快速输送。
3. 透析患者需要注意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肾脏是一种重要的药物代谢和排泄器官,当肾功能受损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因此不可盲目使用肾毒性药物。
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会加重肾损伤,导致肾毒性损害。
4. 监测抗生素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应及时监测患者的感染症状和体征,以及化验结果。
如有需要,可以重新调整药物的用量或更换其他的抗生素。
5. 不同的透析模式对抗生素的应用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抗生素的使用需注意剂量的调整与许可。
对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的抗生素剂量应做出调整。
6. 考虑透析患者的药物相互作用。
透析患者可能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需核实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总之,透析患者抗生素的应用需遵循合理化用药的原则,加强监测药效和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如有必要,需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才能进行药物使用。
万古霉素的剂量调整万古霉素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天然抗生素,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糖肽类抗生素, 也是糖肽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
广泛应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其他革兰阳性菌感染。
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患者,尤其是对于老人、儿童、重症患者等特殊人群,那么,该如何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万古霉素的剂量呢?现转载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剂量专家共识如下,供参考:万古霉素是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发挥药效的关键是延长和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T>MIC 值%时间段,是衡量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活性的主要药效动力学参数,也是最好的疗效预测参数。
一般情况下,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万古霉素常规推荐剂量是2g/ 天,每12h 1g。
美国感染病协会MRSA 指南推荐的给药剂量为每次15-20 mg/kg(依据实际体质量计算),每8-12 h 给药1 次,单次剂量不超过2g,日剂量一般不超过4g。
对于重症感染患者,首剂负荷剂量有助于迅速达到理想的血药谷浓度,并有效治疗疾病,推荐负荷剂量为25-30 mg/kg(依据实际体质量计算)。
万古霉素输注过快可发生红人综合征、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因此输注速率应维持在10-15mg/min(1000 mg 输注时间应>1 h)。
如因输注过快或剂量过大出现红人综合征,或发生过敏反应时的风险较高,可延长输注时间至2 h,或采用负荷剂量前给予抗组胺药。
一、负荷剂量万古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肾毒性和耳毒性,且体内基本不代谢,给药剂量的90%以原形经肾脏清除。
因此调整剂量时主要考虑老人、儿童、接受血液透析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
对于此类特殊人群,通常推荐负荷剂量为20-25mg/kg(依据实际体质量计算),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二、维持剂量1. 肾功能减退患者英国抗微生物化疗学会(BSAC) 进行了一项剂量调整研究,并推荐按照表1 调整万古霉素剂量。
注:* 为最大允许剂量。
应根据患者体质量、感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治疗反应决定实际使用剂量肾功能应用以下公式进行评估,即计算肌酐清除率(Ccr) 的Cockcroft—Gault 公式:Ccr(mL/min)=(140 一年龄)×体质量(kg)/(血肌酐值×K)。
老年人与抗生素剂量调整与药物选择在医学领域,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药物反应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存在差异。
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功能下降、代谢率减慢等因素,他们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往往较弱,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和药物选择。
本文将重点探讨老年人与抗生素剂量调整及药物选择相关的问题。
一、老年人抗生素剂量调整的必要性老年人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的特殊性,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能力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以确保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浓度维持在恰当的治疗水平。
否则,过高或过低的药物浓度可能导致药物疗效不佳或者药物毒性增加的风险。
二、老年人抗生素剂量调整的原则1. 肾功能的评估肾脏是体内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之一,而老年人的肾功能普遍下降,降低了抗生素的排泄能力。
因此,在考虑抗生素剂量时,首先需要评估老年人的肾功能,例如通过血肌酐浓度和肌酐清除率进行评估。
根据肾功能的减退程度,合理进行抗生素剂量的调整。
2. 老年人的体重和体积老年人常常伴随着身体的消瘦以及组织和器官的萎缩,细胞共有量减少。
因此,在确定抗生素剂量时,需要根据老年人的体重和体积进行合理的调整。
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剂量会相对较低。
3. 考虑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可能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抗生素的代谢或者增加其毒性,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三、老年人抗生素药物选择的原则1. 考虑使用窄谱抗生素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普遍下降,在抗感染能力方面相对弱势。
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通常建议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少对正常菌群的破坏,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 考虑常见病原体和药物耐药性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容易合并感染。
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考虑可能的病原体和药物耐药性,选择最适合的抗生素。
危重病人肾脏替代治疗中抗菌药物剂量的指南(2020完整版)引言急性肾损伤(AKI)通常与感染性并发症相关,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ICU),脓毒症相关AKI的特点是死亡率极高。
在这种情况下,肾脏替代疗法(RRT)通常与连续RRT疗法(CRRT)一样经常被需要。
大多数因急性肾损伤而接受RRT治疗的ICU患者都使用了抗菌药物,适当的药物剂量调整对于避免用药过量相关毒性以及用药不足相关治疗失败和/或细菌耐药性的潜在发作至关重要。
在这种临床情况下,应该通过调整单剂量和/或改变时间间隔来定制抗微生物治疗。
事实上,脓毒症相关的AKI通常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背景下发展,并导致几个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修改。
此外,在危重患者中常见的液体过负荷可能会显著影响几种药物的分布体积(Vd)。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RRT增加了许多抗菌剂体外清除的复杂性。
在这方面,对调节溶质通过透析膜转运的主要原理的了解可以在评估RRT效应对抗菌剂血液浓度的影响过程中克服这个问题,并且可以指导药物剂量的调整。
不幸的是,AKI患者药物剂量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并非针对所有抗生素。
本综述旨在总结指导RRT期间药物剂量调整的PK和药效学(PD)原则,并根据最新的文献,就更常用的抗菌药的使用提供实用的指导方针。
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综述在RRT期间影响药物药代动力学的最重要因素是Vd、蛋白质结合率和分子量;了解这些参数以及全身清除率,可以确定给定药物体外清除效率。
分布体积对应于给定时间体内药物量与当时血浆浓度的比值,换句话说,它代表在血浆中测量的相同浓度下包含给药药物总量所必需的理论体积,并且它应该被视为血浆浓度和全身中相应药物量之间的比例因子。
由于血浆药物浓度可能根据药物处置的状态而变化(即,在静脉注射后,在分配阶段,在药物处置的终末阶段或在平衡时),体内药物量和血浆浓度之间的比例将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不同的情形下获得的Vd也是不同的。
在临床实践中,平衡时的Vd(Vdss),在稳态条件下(即连续静脉药物输注或多药给药后一旦达到稳态血浆浓度,测量血浆浓度时获得),代表了计算“负荷剂量”的最合适的VD。
肾移植病⼈抗⽣素合理使⽤原则
by Jasmine Tang
原则:避免肾毒性药物,原型或者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的药物需要调整剂量量
维持原量量或者略略减(肝脏代谢或者主要来⾃自肝胆系统排泄的药物)⼤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林林可霉素(克林林霉素),利利福平,多⻄西环素,磺胺类药物
部分⻘青霉素:氨苄⻄西林林,阿莫⻄西林林,哌拉⻄西林林,苯唑⻄西林林,氯唑⻄西林林
新型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
主要经肾脏排泄,本身⽆无肾毒性,需要调整剂量量⼤大部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羧苄⻄西林林,阿洛洛⻄西林林,头孢唑林林,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西林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唑污
氟喹诺酮类:氟氧沙星
有明显肾毒性,主要经肾脏排泄,需避免使⽤用,如使⽤用要严密监测氨基糖胺类(G-):链霉素,请发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
万古霉素类(G+)
多粘菌素类
肾功能损害者禁忌四环素(多⻄西环素除外):加重氮质⾎血症
呋喃类、萘啶酸:体内积聚,神经系统毒性。
经典--- 常用抗生素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ICU常用抗生素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续1)ICU常用抗生素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续2)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用药的注意事项近年来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研究发现许多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与药物的高峰浓度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剂量(浓度)依赖性,体内抗生素不必始终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之上。
在PAE期中的细菌许多特征发生了改变,使得在治疗中可以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可降低用药费用。
1、β-内酰按胺类抗生素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球菌有较明显的PAE且呈浓度依赖性,对G╋杆菌的PAE属部分剂量依赖性,且药物浓度降低时,使细菌形成丝状体,其PAE 很短或为负值,在高浓度时使细菌成为球状体,产生明显的PAE。
如头孢孟多,头孢唑林,头孢哌酮,萘夫西林,青霉素的浓度大于最低抗菌素(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接触时间为1.1~3.8h时,对金葡菌的PAE分别是3.9、1.2~4.5、4.6、3.0、1.4h。
对粪肠球菌,青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在4倍MIC以上时显示较长的PAE,而头孢菌素类很小。
对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PAE较短,最长仅达1h左右。
而碳青霉烯类的PAE较长,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快速杀菌剂,但其消除速度快,半衰期短,以往多采用连续给药或一日多次给药。
因其只在细胞分裂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杀菌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所以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
目前结合PAE,主张采用快速静脉滴注给药方案,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约100ml输液中,于0.5~1h内滴完,即可在短时间内达较高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又可减少伴药物分解而产生的致敏物质。
据报导:采用青霉素1日1次给药治疗敏感金葡菌感染与1日2次给药法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良反应明显减轻,证实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1日1次给药的优越性。
抗生素与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生素选择与剂量调整抗生素在医学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但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谨慎进行。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以指导临床实践。
一、影响抗生素处理的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发生异常,从而影响抗生素在体内的药动学。
因此,在确定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时,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状态。
肝功能不全会导致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进而延长抗生素的半衰期,增加患者暴露在药物的时间上。
而肾功能不全则会影响药物的排泄,导致药物的蓄积。
二、抗生素的选择与剂量调整2.1 抗生素的选择-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生素选择首先要遵循病原学指导原则。
即明确病原体后,根据病原体的药物敏感性测定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同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较低肝肾毒性的抗生素。
例如,万古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肝肾的损伤较小,可优先考虑使用。
2.2 抗生素的剂量调整- 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降低需要通过肝脏代谢的抗生素的剂量。
一般来说,肝功能受损的患者,抗生素的剂量要进行相应减少。
可以根据患者的肝功能状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药物血药浓度。
-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抗生素的剂量调整常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GFR)。
通常,抗生素经肾脏排泄的剂量需要根据GFR的降低程度进行调整。
医生可以根据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调整剂量,并适时监测药物浓度与疗效。
三、常用抗生素的肝肾功能不全剂量调整策略举例3.1 青霉素类抗生素- 氨苄青霉素:肝肾功能不全剂量需减半。
- 青霉素G:肝肾功能不全需减少剂量和延长给药间隔。
3.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肝功能不全明显时需减少剂量和增加给药间隔。
- 克拉霉素:剂量仅需参考肾功能不全情况进行调整。
3.3 链霉素类抗生素- 阿奇霉素:肾功能不全时剂量需减半。
- 克林霉素:肝肾功能不全时剂量需减半。
以上仅为举例,具体剂量调整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透析患者万古霉素剂量该如何调整?案例患者,男性,43岁,体重55kg,因肺部耐甲氧西林⾦黄⾊葡萄球菌(MRSA)感染住院治疗,内⽣肌酐清除率ccr<10mL/min,临床使⽤万古霉素0.5g q48h抗MRSA治疗,患者为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需⼀周⾏两次低通量间歇性⾎液透析,该患者⾎透前后剂量是否需要调整?何时抽⾎检测⾎药浓度?药师指导⽤药作为第⼀个问世的糖肽类抗⽣素,万古霉素已⼴泛⽤于MRSA感染。
影响透析患者万古霉素⾎药浓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⑴透析患者肾功能状况;⑵药物可透析因素:包括药物分⼦质量、与蛋⽩质结合特性、药物分布容积;⑶及透析⽅式对药物排泄的影响等,其中透析⽅式对药物排泄的影响因素⾮常复杂,透析器膜孔⼤⼩、膜⾯积、膜结构、膜表⾯电荷、膜超滤系数;⾎流与透析流速、⾎液透析时间、间断透析或连续透析的⽅式等均是相关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分⼦,未与⾎浆蛋⽩、组织蛋⽩结合的药物容易被透析清除,药物分布容积越⼤被透析清除量越⼩。
万古霉素为中等分⼦量的抗⽣素,相对分⼦质量约为1446 Da,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体内蛋⽩结合率约为20%~30%,终末期肾病表观分布容积为0.72~0.90L/kg。
⽂献报道低通量间歇性⾎液透析⼏乎不能清除万古霉素,⼀次4 h传统的低通量间歇性⾎液透析对万古霉素的清除仅为6.9%;但是⾼通量间歇性⾎液透析能清除约30%的万古霉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万古霉素清除远⾼于间歇性⾎液透析。
该患者所⾏透析⽅式为低通量间歇性⾎透,该患者为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基本不考虑残余肾功能,透析后⽆需补充给药,为了确保临床疗效,可监测万古霉素⾎药浓度,根据药物浓度优化给药⽅案。
万古霉素是具有长PAE(抗⽣素后效应)的时间依赖性杀菌剂,其临床和细菌性疗效的PK/PD 评价指标指数为AUC0-24/MIC,对于MRSA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应达到AUC0-24/MIC≥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