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脑梗死108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2.79 KB
- 文档页数:1
无症状脑梗死36例分析无症状脑梗死(SB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常见于老年患者,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头颅CT、MRI或尸检发现梗死灶,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卒中史人群存在的脑梗死灶,二是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死灶,其病灶大多为小而深,在CT上具有“腔隙”特征。
随着头颅MRI广泛应用,检出率高达70%[1]。
病变多累及基底节或内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是危险因素,SBI可演变成有症状脑卒中或发展为血管性痴呆,故防治尤为重要,现将我院2005~2006年收治的36例SBI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其中无卒中症状无卒中病史,头颅CT或MRI发现有梗死灶者14例,男性11例,年龄在42~76岁,平均65.2岁,女性3例,年龄在46~70岁,平均60岁,男女比例为3.7:1,有卒中症状或卒中病史,头颅CT或MRI发现有与其症状体征无关的梗死灶22例,男性16例,年龄在46~78岁,平均67岁,女性6例,年龄在48~70岁,平均62.5岁,男女比例为2.6∶1。
2 临床表现SBI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头痛11例,头晕、头昏23例,主观感觉肢体麻木3例,无力4例,笨拙1例,健忘7例,假性球麻痹1例,反应迟钝19例。
3 讨论3.1 发病率国外报道数据不一,SBI发病率为5.9%~ 28.1%,比有症状脑梗死高5倍。
目前随MRI广泛应用,老年人中头颅MRI发现率高达47%,且男性多于女性[2];SBI在美国1990年脑血管病新分类标准中被列为第一种脑血管损害[3],Vermeer等提出,MRI上有1个或多个梗死的证据,但没有相应的卒中或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即可诊断为SBI。
实际上,SBI并非真的无脑缺血症状,多数患者经仔细询问病史,可发现相关症状,如头痛、头晕占72%,其次为肢体麻木占8%。
3.2 急性脑梗死病例中可发现10%~30%的患者有症状以外的梗死病灶存在,可以是新鲜的,也可以是陈旧的,但患者完全无主诉,病灶多发生在基底节、脑室周围的白质,其次为丘脑、脑干、皮质下、白质及小脑等,这些部位变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好发部位,但对于一些较小病灶,特别是直径<5mm的病灶要与其他一些情况相鉴别,如血管周围腔扩血管扩大、胶质增生、血管畸形和脱髓鞘改变等。
脑梗死86例临床表现与预后分析关键词脑梗死临床表现预后CT资料与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脑梗死患者86例,男47例,女39例;年龄49~83岁,平均63.2岁,其中53~68岁之间为多发,占70.6%。
发病至CT检查时间为3小时~7天。
临床表现:86例中,急性起病45例,缓慢起病41例;活动状态下起病34例,安静状态下起病52例;有意识障碍者12例,头昏65例,头晕32例,头痛21例,言语障碍27例,肢体瘫痪51例,恶心呕吐37例,吞咽困难24例,呛咳26例。
伴发疾病及并发症:高血压69例,糖尿病19例,脑萎缩23例,肺部感染31例,心房颤动25例,心肌缺血47例,电解质紊乱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血脂紊乱29例。
CT表现:①隐匿型11例;②腔隙型29例;③小脑型6例;④单脑叶型19例;⑤多脑叶型18例;⑥出血型3例[1]。
结果全部予住院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活血、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同时予降血压、抗炎、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胃黏膜、控制血糖、降血脂等对症支持治疗。
疗程10~14天。
经治疗,本组86例中治愈26例,好转42例,恶化11例,死亡7例。
讨论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2]。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逐渐上升。
随着CT的问世,脑梗死的诊断率大大提高,而且其快速、准确、无创伤等优点使之成为不可缺少的诊断工具的同时,也为判断预后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现对我院内科收治的经CT确诊的86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及分析,以探讨脑梗死的CT、临床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发病速度与预后:缓慢逐渐发病者,较易形成侧支循环,脑缺血可逐渐代偿,预后较好。
急性起病者,未能建立侧支循环,预后较差。
合并症与预后:如合并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糖尿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预后较差,无合并症者,预后较好[3]。
无症状脑梗死10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为了加强对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全面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近10多年来,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无症状脑梗死(SBI)病灶被检出,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下面我们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746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108例(14.58%),年龄好发于50~70岁,共80例(74.07%),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关键词】无症状性脑梗死影像学检查临床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 SBI)亦称静止性脑梗死(SCI),是指临床上无明确的卒中病史,年龄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轻微头痛,短暂性肢体麻木等。
CT/MRI显示病灶直径在0.5~1.5cm之间,88.89%为腔隙性梗死。
85.18%分布于内囊,基底节,放射冠区。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48.29%,糖尿病,高脂血症43.52%,冠心病,心房颤动均为SBI 的危险因素。
结论AC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应当引起重视。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
无卒中症状,无卒中病史,发现有梗死灶者108例,男70例,女38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6岁。
其中42~49岁9例(8.33%);50~60岁37例(34.26%);61~70岁43例(39.81%);71~80岁13例(12.04%);81岁以上6例(5.56%)。
本组有高血压病史52例,糖尿病史34例,高脂血症26例,冠心病史18例,心房纤颤12例。
本组因老年性痴呆,癫痫等,予CT或MRI检查时发现脑梗死病灶21例;首次脑卒中发现与此次脑卒中无关的脑梗死病灶者28例;既往有脑卒中病史,CT或MRI发现与既往脑卒中无关的脑梗死病灶者17例。
无症状脑梗塞102例临床分析
张丽萍;高志雄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6)002
【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塞临床特点.方法对大同市三医院102例无症状脑梗塞患者与98例有症状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卒中家族史、嗜好烟酒等多项因素以及血液流变、血脂、血糖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梗塞灶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病变部位直接影响脑梗塞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结论高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SCI和有症状脑梗塞共同的易发因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直接参与动脉血管病变.大多数SCI患者梗塞灶位于皮层下白质,很少累及运动通路,故临床症状轻微.【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张丽萍;高志雄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校医院,山西,大同,037009;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2.63
【相关文献】
1.无症状性脑梗塞238例临床分析 [J], 杨玉清
2.急性脑梗塞合并无症状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 [J], 任显芝;曹文晓;王宝平
3.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35例临床分析 [J], 刘央
4.无症状性脑梗塞238例临床分析 [J], 杨玉清
5.无症状脑梗塞58例临床分析 [J], 刘力;任艳;宫铁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症状性脑梗死70例临床分析1、无症状性脑梗死70例临床分析无症状脑梗死(SBT)是指无明确脑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山影像学或尸检发觉的梗死灶,包括?两种状况:一是无脑卒中病史人群中存在的脑梗死灶;二是脑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病灶。
本讨论以前一种人群为讨论对象,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21年4月至2021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无脑卒屮病史人群70例。
男48例,女22例,年龄35~75岁。
平均(58.5412.14)岁。
1.2临床表现岀现头痛、头晕52例(74.29%);出现留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20例(28.57%);出现抑郁、焦虑2、情感异样16例(22.86%);70例中60例(85.71%)患者有上述一种或多种症状,其余10例(14.29%)体检无任何症状发觉。
1.3伴随危急因素70例中有高血压病史53例(75.71%),糖尿病史18例(25.71%),脂代谢紊乱病史45例(64.29%),心房纤颤病史6例(8.57%),无明显病史12例(17.14%)o1.4影像学转变1.4.1本组患者均经头颅磁共振(MR)证明。
依据头颅MR的转变确立诊断方法,符合以下转变诊断为无症状性脑梗死: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液体衰减处转恢复(FLAIR)像低信号或低信号伴周边环3、状高信号;或者T1加权像呈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FLATR像呈高信号。
1.4.270例患者中,T2加权像发觉梗死病灶133个,FLAIR序列发觉病灶152个,英中T2加权像发觉而FLAIR序列未发觉病灶2个,FLAIR序列发觉而T2加权像未发觉病灶21个,两者结合共发觉病灶154个。
其中右侧大脑半球86个(55.84%),左侧大脑半球60个(38.96%)。
梗死病灶多发50例(71.43%),单发20例(28.57%)。
腔隙性脑梗死59例(84.29%),非腔隙性脑梗死11例仃5?61%)o 病灶位于基底节区96个(62.34%),放射4、冠区24个(15.58%),丘脑10个(6.50%),脑叶8个(5?20%),外分水岭区8个(5.20%),脑干6个((3.90%),小脑2个(1.30%)。
无症状性脑干梗死30例临床分析标签:脑梗死;无症状;MRI检查脑干梗死由于受后颅窝骨性伪影的影响,且病灶较小,CT常难以发现,随着MRI的应用,使多数无症状性脑干梗死得以诊断。
现把本院2002年7月至2008年3月经颅脑MRI检查证实无症状性脑干梗死30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1.1 既往有中风病史而再次急性中风入院的住院患者,头颅MRI检查发现与症状无关的部位有脑干梗死病灶者6例。
1.1.2 首次急性中风入院,既往无中风病史的住院患者,头颅MRI检查发现与症状无关的部位有脑干梗死病灶者16例。
1.1.3 非急性中风入院,既往无中风病史的住院患者,头颅MRI检查发现与症状无关的部位有脑干梗死病灶者8例。
1.2 一般资料1.2.1 性别与年龄本组共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5~84岁, 平均73.06岁,60岁以下者4例,60~70岁者8例,70岁以上18例。
1.2.2 合并症合并有高血压20例,高血脂25例,冠心病及心电图明显异常14例,糖尿病5例。
1.2.3 烟酒嗜好男性20例中嗜烟16例,嗜酒10例,女性10例中均无嗜烟酒者。
2 检查结果2.1 TCD检查本组18例行TCD检查,其中16例示椎-基底动脉有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2例无异常发现。
2.2 影像学检查本组30例均行颅脑MRI检查,脑干有单发腔隙灶26例,多发腔隙灶4例,其中2例为桥脑有多发腔隙灶,2例为桥脑、中脑各有1个腔隙灶。
共检出无症状性脑干梗死灶34个,所有梗死灶直径均≤5mm,病灶形态多为点状、小片状、条状或裂隙状。
34个病灶中位于桥脑者28 个,其中位于桥脑基底部20个,桥脑被盖部8个;位于桥脑右侧16个,左侧12个,其中双侧桥脑各有1个梗死灶者2例,其余24例均在单侧有1个梗死灶。
病灶位于中脑2个,延髓4个。
梗死灶在T2-W1均显示高信号,在T1-W1显示稍低信号或明显低信号。
3 讨论脑干是维持生命活动和意识状态的重要中枢,椎基底动脉血流缓慢或狭窄、闭塞均可引起脑干梗死[1]。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诊治分析无症状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无自觉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查体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CT扫描、脑MRI检查发现有脑梗死病灶。
标签:无症状性脑梗死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脑CT扫描、脑MRI等影像学检查,首次脑CT 扫描或脑MRI检查可以发现有腔隙性梗死或脑室周围白质病变,主要病变部位在皮质下而且在基底神经节附近,一般病灶范围较小在0.5~1.5cm,多数无症状脑梗死是单个梗死灶,无症状脑梗死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致相同,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无症状脑梗死病灶被检出。
笔者现结合临床资料做以下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CT或MRI证实确诊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75例,男51例,女24例,患者多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律失常等。
1.2 医学影像检查结果75例患者中CT检查26例,MRI检查27例,CT和MRI均检查22例。
有9例患者病灶CT未发现而MRI发现。
26例患者表现为单发性病灶,498例表现为多发性病灶。
6例MRI T2加权像表现为两侧脑窒旁、中央半卵圆区白质较广泛点状及片状高信号,同时伴基底节、内囊区、脑干点状高信号,脑室扩大,脑沟、脑裂增宽;大病灶脑梗死14例,病灶直径>2cm,形态不规则呈片状,均为单病灶,有15例患者伴脑萎缩。
1.3 治疗和预后全部病例均给予改善脑血供、营养脑细胞、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及抗凝剂等治疗,在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以及假性球麻痹、帕金森综合征等给予相应治疗,患者均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出院。
2 讨论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同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上之所以无症状而脑CT扫描或MRI检查有脑梗死病灶,分析其原因:梗死灶位于脑的非主要功能区或非优势半球;脑梗死造成的损伤缓慢发展,脑组织产生了代偿机制;梗死灶一般较小,一般65岁,左心房直径>5.0cm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并发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高。
无症状脑梗塞70例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梗死部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我院2018年2月至10月的70例无症状脑梗塞患者(观察组)与78例有症状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
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病例、嗜好烟酒等多项因素以及血脂、血糖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梗塞灶(CT)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病变部位直接影响脑梗塞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
结论:通过临床调查比较分析,发现高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无症状脑梗死易发因素。
关键词:无症状脑梗塞;易发因素Diagnosis of 70 cases of 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of insidious cerebral infarction, infarct location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70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observation group)and78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control group)from February to October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weight,case,hobby, alcohol and tobacco,as well as blood lipids and blood glucose(P>0.05),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farction(CT) (P< 0.01),suggesting that the les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severity of the patient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prognosis.Conclusion:Through clin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it is found thathigh age,hypertension,hyperlipemia and hyperglycemia are prone to cause 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Key words: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cerebral infarction;brain无症状脑梗塞是指病人未提供卒中病史而由神经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塞。
108例无症状脑梗死临床分析
刘美玲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
【年(卷),期】2007(0)S3
【总页数】2页(P946-947)
【关键词】无症状脑梗死;临床分析;脑细胞保护剂;放射冠;脑血管病;病理生理机制;血缺氧;症状体征;神经功能缺损;言语不清
【作者】刘美玲
【作者单位】山西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无症状脑梗死与有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J], 魏志鸿
2.首发急性脑梗死中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J], 冯强;于慧君
3.无症状脑梗死与有症状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比较 [J], 徐从英;张晓玲;王琰萍;黄海英
4.首发急性脑梗死中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J], 冯强; 于慧君
5.无症状脑梗死患者新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分析 [J], 于海荣; 滕继军; 谢安木; 李宏; 孙妍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症状脑梗死102例临床分析实践思考史正瑞发布时间:2021-10-22T08:01:40.808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8期作者:史正瑞[导读] 血糖与血压的特性做出针对性分析,并集中分析SCI患者病灶的分布情况,具体报道如下:(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新汶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271219)摘要:目的分析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脂、血糖与血压的特性,并分析其病灶分布的情况。
方法经本院医学学术委员会审批,回顾分析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102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有症状脑梗死患者102例为对照组。
统计两组患者血液流动,血糖与血脂情况。
同时使用超声检查的方式,统计患者病灶分布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血液流动情况、血糖情况、血脂情况与血压清情况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病灶主要集中在皮层与皮层下蛋白中,对照组病灶主要分布在基底核、脑干及小脑位置。
不同位置的发生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诱发SC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
而SCI 与有症状脑梗死的重要区别为临床病变部位不同。
若早期进行针对性检查,可以实现有效的诊断。
因而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需充分注意对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患者进行SCI诊断。
关键词:无症状脑梗死;脑梗死无症状脑跟塞(SCI)是临床中常见脑部疾病,临床研究提示[1]:SCI的发病率呈现显著提高的趋势。
SCI无显著临床症状,因而容易被忽略,容易延误治疗,严重时还未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而临床中提出了诊断中充分识别SCI的要求的,基于此,本次研究结合学术研究提示的重点问题,针对SCI患者的血脂、血糖与血压的特性做出针对性分析,并集中分析SCI患者病灶的分布情况,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本院医学学术委员会审批,回顾分析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102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有症状脑梗死患者102例为对照组,患者年龄介于35岁至72岁之间,平均45.23±2.37岁。
无症状脑梗死10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2-14T15:47:52.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5期供稿作者:齐振华
[导读] 11例为大病灶性脑梗死,病灶直径大于3~4cm呈片状或不规则,均为单灶性,分别为于枕叶,额叶,顶叶。
齐振华(河北北方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0075100)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5-0054-02
【摘要】目的为了加强对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全面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近10多年来,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无症状脑梗死(SBI)病灶被检出,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下面我们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746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108例(14.58%),年龄好发于50~70岁,共80例(74.07%),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关键词】无症状性脑梗死影像学检查临床分析
无症状性脑梗死( SBI)亦称静止性脑梗死(SCI),是指临床上无明确的卒中病史,年龄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轻微头痛,短暂性肢体麻木等。
CT/MRI显示病灶直径在0.5~1.5cm之间,88.89%为腔隙性梗死。
85.18%分布于内囊,基底节,放射冠区。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48.29%,糖尿病,高脂血症43.52%,冠心病,心房颤动均为SBI 的危险因素。
结论 AC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应当引起重视。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
无卒中症状,无卒中病史,发现有梗死灶者108例,男70例,女38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6岁。
其中42~49岁9例(8.33%);50~60岁37例(34.26%);61~70岁43例(39.81%);71~80岁13例(1
2.04%);81岁以上6例(5.56%)。
本组有高血压病史52例,糖尿病史34例,高脂血症26例,冠心病史18例,心房纤颤12例。
本组因老年性痴呆,癫痫等,予CT或MRI检查时发现脑梗死病灶21例;首次脑卒中发现与此次脑卒中无关的脑梗死病灶者28例;既往有脑卒中病史,CT或MRI发现与既往脑卒中无关的脑梗死病灶者17例。
本组在健康体检时发现脑梗死灶者5例。
1.2 影像学检查本组68例经头颅CT检查,其中单发24例。
多发41例。
其中3例CT未发现病灶而MRI发现病灶。
头颅MRI检查发现梗死灶43例,其中单发18例,多发25例。
经CT/MRI发现阳性病灶的患者中腔隙性梗死89例,病灶直径为0.3~1.5cm,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
病灶位于内囊58例;基底节区38例;放射冠区39例;丘脑6例;脑干2例。
11例为大病灶性脑梗死,病灶直径大于3~4cm呈片状或不规则,均为单灶性,分别为于枕叶,额叶,顶叶。
1.3治疗和预后全部病例均给予改善脑供血,脑细胞活化剂,活血化瘀,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抗凝剂等治疗,患者均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出院。
2 讨论
脑卒中死亡率在全世界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地区,80%为缺血性脑卒中[1].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其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高,因此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十分重要。
2.1 SBI 的发病率SBI被认为是CT/MRI或尸解发现脑梗死病灶而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2].有关SBI的发病率,郑玉国国立神经病学及研究会资料[3]表明,1203例急性脑卒中入院病例中 135例见有SBI,发病率为11.2%,国内一组医院尸解966例中发现SBI125例(12.9%)[4]。
而本组诊治的746例的脑梗死患者中发现SBI的发生率为14.58%。
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以50~70岁为主(占70.07%)。
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SBI的发病率相对也高。
因此SB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应当引起重视。
2.2 SBI的影像学诊断
准确诊断SBI是困难的,因为准确的诊断仅能通过神经病理证实。
在临床上,SBI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MRI,本组中有3例头颅CT未发现异常,而从MRI发现有脑梗死病灶,这是因为头颅CT的局限性所致,如脑干部位的脑梗死病灶,24h以内的梗死病灶以及直径<1cm的梗死病灶使用颅脑CT检查均不易检出。
SBI虽然无症状,但反复多次发作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假性球麻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等,且基础疾病和病理基础同样会导致有症状的脑梗死,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引起SBI的高危因素随着影像学发展,SBI日益受到关注,无症状脑梗死按美国1990年脑血管病新的分类标准被列为第一种脑血管损害[5],我国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上首次将SBI正式归入脑血管疾病分类。
近年来SBI发病率日渐增高,且发现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缺血性心脏病和TIA,血脂代谢异常及长期吸烟饮酒等脑卒中危险因素亦是SBI的危险因素。
许多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CT或MRI都证实既往存在SBI病灶,因此SBI也被列入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6]。
SBI治疗与预后的的关系研究较少,国内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SBI治疗与否和症状性脑梗死的转化率关系非常密切,提示一旦发现SBI患者,应正规治疗,防止发展为症状性脑梗死,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7]。
SB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确诊依赖影像学检查。
临床医师对于长期有非特异性症状的患者,应提高警惕,仔细检查,一旦发现应予以积极的治疗,避免症状性脑卒中及VD的发生。
有条件者要定期体检,及时干预存在的危险因素,是积极预防和治疗ACI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文,刘力生.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关系[J].高血压杂志,2003,11(2):106-108.
[2]王耀山.无症状脑梗死研究现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156-157.
[3]Codosh EH Fouldes MA,Kase CS,et al,Silent stroke in the NINCDS strlde data bank[J].Ncurology 1998,38:1674.
[4]王耀山,徐慧琴.无症状性脑中风190例脑出血尸解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3.
[5]高旭光.无症状性脑梗塞.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2):743.
[6]王耀山.无症状脑梗死研究现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156-157.
[7]刘丽艳,庄建光,王以翠.76例无症状脑梗死病人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5):46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