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脑梗病例分析案例报告1. 案例概述本次报告针对一名60岁的男性患者进行脑梗病例分析。
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疲劳以及面部表情僵硬。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我们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
2. 临床表现和病史患者作为一名60岁的男性,在近期出现头痛和疲劳的主要症状。
患者还反映自己的面部表情有时会变得僵硬,并伴有言语困难的情况。
根据病史,患者没有明显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相关病史。
3. 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评估在体格检查中,我们发现患者的血压正常,并没有明显的眼底异常。
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下降,面部表情有时会呈现僵硬的状态。
此外,其他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4. 辅助检查a) 头颅CT扫描: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后,结果显示左颞叶出血灶。
b) 脑磁共振成像(MRI):MRI显示左颞叶局限性皮质下梗死灶,与头颅CT扫描结果相符。
c) 血液检查:患者血常规、生化指标等检查结果正常。
5. 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和辅助检查结果,我们最终确诊患者为左颞叶脑梗死。
6. 治疗针对患者的脑梗死,我们立即将其转入神经内科进行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以及血脑屏障破坏治疗。
同时,我们也给予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帮助其改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
7. 疗效和预后目前,患者接受治疗的疗效良好,面部表情和言语能力有所恢复。
患者正在康复中,预后良好。
8. 讨论和结论脑梗死是指脑血管出现阻塞性血栓形成或脑血流缺乏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本例中,左颞叶脑梗死导致了患者的面部表情僵硬和言语困难。
患者通过头颅CT扫描和脑MRI等辅助检查进行确诊,并接受了包括抗凝治疗和血脑屏障破坏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目前患者的疗效良好,预后也比较乐观。
综上所述,本次脑梗病例分析案例报告具体描述了一名60岁男性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案。
通过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对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0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分析作者:张薇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在传统的中性治疗的基础上再给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作以分析比较。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联合治疗;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梗死区发生的继发性出血现象被称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它的病理表现为再通血管供血区点片状出血灶,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形式和自然转归过程之一[1]。
关于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目前普遍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脑梗死后栓子及血栓出现自然崩解,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有碎裂或溶解现象的发生,以及血管痉挛得到减轻以后,当栓子向动脉的远端移动时,导致部分闭塞的血管再通,就会引脑出血。
②梗死区域之内或周边的血管由于缺血或缺氧,导致自身的调节功能明显下降,当血流恢复后,血管一旦出现过度的充血和扩张,从而发生渗血或血管破裂出血。
③还有一个人原因就是如果新的毛细血管还未健全,即使在常压下,也会引起渗血或破裂出血[2]。
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中,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当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时,导致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无法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就会抑制血小板之间的聚集。
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组一级缺血事件的危险率大约每年为5.32%,而阿司匹林组则为每年5.83%。
在Zusman等[3]依据现有临床治疗资料,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可以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明显,并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4]。
本文选择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在传统的中性治疗的基础上再给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方法进行治疗。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及临床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66例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发生时间越早,症状越重,病死率高;66例患者中,基本痊愈9例,显著进步35例,进步19例,死亡3例。
结论对大面积梗死、合并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的患者宜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梗死后出血可能,及时复查头颅影像以调整治疗方案。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治疗出血性脑梗死(hi)在临床上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1]。
是在脑梗死灶中出现可成分散状瘀点,以及大片瘀斑的继发性脑出血,严重者可形成血肿,一般是有梗死区血管再通、血管重建而引起。
患者的临床表现上不仅会有脑梗死的症状,同时还伴有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ct及mri的广泛应用使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率有了显著提高,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
治疗上与一般脑梗死有所区别。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66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脑梗死患者279例,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其中女26例,男40例。
患者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1.5岁。
66例脑梗死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66例hi患者共行96次,其中首次检查检出hi42例,第2次检查检出18例,第3次检查检出6例;其中小面积梗死21例,大面积梗死39例,腔隙性梗死6;非皮质梗死41例,皮质梗死25例。
66例患者表现为出现偏盲2例;意识障碍患者有16例;出现单侧肢体瘫痪19例;患者有头晕伴随恶心症状23例;运动性失语患者8例;头痛9例。
出血部位出血部位位于脑皮质41例(顶叶10例,额颞顶叶6例,颞叶14例,枕叶3例,颞顶叶3例,额叶5例),患者合并疾病既往有高血压史19例;合并有糖尿病史13例;合并有房颤病史8例,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2例。
注射用血栓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的治疗方法及注射用血栓通联合依达拉奉对aci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09月,我院收治的aci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单用注射用血栓通组(单用组,n=25例)和注射用血栓通联合依达拉奉联用组(联用组,n=25例)。
治疗2周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联用组总有率达到96.0%,显著高于单用组的84.0%(p0.05)。
治疗前均告知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调压、控糖、降脂、抗凝、防治感染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支持治疗。
单用组在支持治疗基础上每日用生理盐水250~500ml稀释400mg注射用血栓通(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0mg/支,z45021770),静脉滴注,一日一次。
联用组在单用组的基础上,每日将30mg依达拉奉(吉林辉南长龙生化药业有限公司,30mg/支,h20080592)加人生理盐水100ml 中,静脉滴注,一日2次。
治疗2周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
adl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反之越差。
nihss评分越低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轻,反之越重[3]。
1.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周秋华文献中公布的标准[4]。
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好转:nihss评分减少46%~90%;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小于17%。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好转率例数+进步率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录入调查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计量数据写成(x±s)表示。
计量数据显著性检验采用t测验,计数数据采用卡方(x2)检验,设定p0.05);两组患者相应治疗后其adl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出血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其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住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6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0%。
结论出血性脑梗死需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复查,以便早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征;治疗
出血性脑梗死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1]。
主要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后造成供血区梗死合并梗死灶内血液漏出激发出血,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内有斑点状以及斑片状和条索状混杂密度影,或有高密度的血肿影[2]。
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临床上除表现脑梗死的一般症状外,同时还伴有颅内压增高以及意识障碍,治疗上有其特殊性。
回顾分析山东省潍坊市益都区中心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3],患者年龄50~79岁,平均68.5岁,其中男29例,女21例,其中大面积脑梗塞36例,脑栓塞14例,患者发病时间从脑梗死发生到发现hi的时间:最短9 h,最长21
d,其中, <3d 5例, 3~7d 15例, 8~14d 20例, 15d以上 10例。
合并有糖尿病病史16例,高血压病史36例,心房纤颤病史9例, 50例患者均行头ct或mri扫描确诊,非血肿型41例,表现为梗死灶内新出现条索状、片状以及点状高密度影,血肿型5例,表现为梗死灶内新出现团块状高密度影,梗死部位:颞叶梗死9例,小脑大面积梗死7例,基底节梗死3例,额颞叶梗死11例,顶叶梗死5例,颞枕大面积脑梗死8例,额叶梗死5例,额颞顶枕大面积脑梗死2例。
1. 2 治疗(1)患者立即停用抗凝药、扩血管药以及溶栓药;(2)适当应用止血药物,给予患者静脉滴注6-氨基己酸或者止血环酸,但不能大剂量长期使用;给予患者静脉滴注血浆、白蛋白等药物以及甘露醇、速尿等利尿、脱水药物;(3)给予患者维生素c、地塞米松、维生素e、脑复康、胞二磷胆碱等促进神经元的修复;适当给予患者降压药物,使患者血压维持在150/90 mmhg左右;(4)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患者,可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
1. 3 疗效标准我们根据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4]。
疗效评定标准评分,评分减少17 以下无变化。
评分减少18~ 45 为进步;评分减少
46 ~90 ,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评分减少了91 ~100 ,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
2 结果
全部的50例脑梗死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6例,显
著进步14例,进步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0%。
3 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自发事件。
是临床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以及完整性受到破坏是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主要机制;出血性脑梗死的基本病理的改变是缺血性坏死的脑组织中有多处点、片状出血,点、片状出血又可融合为大小不等的出血灶;出血性脑梗死好发部位是皮质、基底节等灰质部位,白质出血较少。
主要原因是:(1)白质梗死大多是终末动脉闭塞所致,而灰质侧枝循环丰富。
白质部位的梗死多与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有关;而灰质梗死多由栓塞所致,易于再通;(2)灰质梗死水肿范围大,进一步造成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受压缺血,再灌注时导致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出血性脑梗死早期症状、体征类似于脑梗死,早期容易误诊。
在患者发病过程中,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则提示有脑出血的可能。
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次发病的老年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以及发病时血压增高,病程中病情出现加重趋势;(2)患者偏瘫程度轻,无意识障碍;动态情况下起病,出现类似轻型脑出血表现;(3)患者颅脑ct扫描见低密度灶内出现片状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在低密度区中仍可出现脑回状强化或斑片状、团块状强化。
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主要依据于影像学检查,如临床症状及体征加重,应立即做ct和mr检查,及时发现出血性脑梗死。
患者反
复查颅脑ct扫描或mri检查,均有助于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
出血性脑梗死治疗上应密切观察抗凝、溶栓药物的副作用;如果患者一旦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立即停用溶栓、抗凝等治疗药物,如果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或年老者不主张用普通肝素和尿激酶治疗;同时对症状重、梗死面积大者应避免使用上述药物治疗;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适当使用止血物,但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血肿较大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梗死面积大、出血量多需要积极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应用神经保护药对原发病治疗;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治疗高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控制出血因素和脑水肿的情况下,增加脑血流量的治疗,有利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恢复[5]。
参考文献
[1] 徐浙燕.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梗死临床分析.中国当代
医药, 2009, 16(6):146.
[2] 蒋小玲.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影像学分析 .海南医学, 2008,19(10):118-1l9.
[3] 韩瑛,吴晓华,张顺琪.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 17(1):50-51.
[4] 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这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81-383.
[5] 王东生,冉治国.出血性脑梗死3o例临床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03, 32(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