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7.01 KB
- 文档页数:16
货币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摘要:货币理论是国家制定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
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清货币理论的发展史,并从中获得启示,来指导我们的宏观调控。
关键词:货币理论发展史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理论一、货币流通规律早在200年前,李嘉图就已经知道了“货币流通规律”。
第一、货币(黄金、白银、铜铁等)不需要以“黄金储存量”为标准。
纸币才需要具体的、过去的“黄金储存量”或者是抽象的、现在的“货币流通规律”。
第二、“货币天然是金属,金属天然是货币”。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经过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最终形成的特殊的中介物。
货币本身就是金属(当然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下,您非找原始社会的贝壳可不行),之所以白银比黄金便宜、比铜钱贵,是因为生产白银的劳动量比生产黄金的少得多。
纸币是一种货币符号,保证其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方法有两种——保证黄金存储量或者了解“货币流通规律”。
第三、“交换价值发展史”,就是价值外在表现史。
1、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外在表现。
如:1只绵羊=2把斧子。
2、第二阶段,是总和的和扩大的价值外在表现。
如:1只绵羊=2把石斧或1件上衣或20斤小麦等。
3、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外在表现。
如:2把石斧或一件上衣或20斤小麦等=1只绵羊。
4、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
如:2把石斧或一件上衣或20斤小麦等=1克黄金。
二、李嘉图的货币数量理论(一)货币数量论的定义一、货币数量是一个自变数——外生于经济体系,特别是它通常不受价格和实际交易额的影响;二、流通速度是一种由制度决定的已知数,它变化很缓慢或根本不变,完全不受到价格和交易额的影响,而由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公众的金融习惯所决定;三、交易——或者说产出——与货币的数量无关,只是由于巧合,两者才会一道变动;四、货币数量的变化,除非由同一方向的产出变化所吸收,否则会机械的影响所有价格,而不问货币的种类(纸币和金属货币)及增加额的多少,也不问它首先冲击的是哪一个经济部门——货币数量的减少也是一样。
青年马克思对货币认识的演变及其意义1. 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认识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提出了关于货币的认识,即货币是一种购买力的载体,它可以将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商品的购买力,从而使商品之间的价值可以相互转换。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一种统一的购买力,它可以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来衡量商品之间的价值,从而使商品之间的价值可以相互转换。
马克思还指出,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可以促进商品的流通,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此外,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可以促进商品的流通,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2. 马克思货币认识的演变马克思货币认识的演变马克思最初的货币认识是从货币的购买力出发,他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购买力,即它可以用来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而不是由它的形式决定的。
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改变货币的发行量来改变货币的价值。
随后,马克思开始重新审视货币的价值,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它的实物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
他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实物价值,即它可以用来换取的商品的实物价值。
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是不可改变的,只能通过改变货币的发行量来改变货币的价值。
最后,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它的实物价值和购买力共同决定的,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既取决于它的实物价值,也取决于它的购买力。
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改变货币的发行量和改变货币的购买力来改变货币的价值。
马克思的货币认识的演变表明,他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货币的价值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改变货币的发行量和购买力来改变货币的价值。
这一演变也表明,马克思对货币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他从最初的货币购买力认识,到最后的货币价值双重认识,都体现了他对货3. 马克思货币认识的意义马克思的货币认识不仅提供了对货币的实质性理解,而且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为社会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了财富的价值,以及财富的所有权和流动性。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与未来发展趋势谈到货币,我们不得不提到货币体系,而国际货币体系更是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历程与发展趋势,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货币政策是由各个国家独立决定的,因而货币汇率间存在大量波动,市场几乎没有流动性。
战争和政治事件加剧了这种分散性,导致了国际经济的不稳定和衰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4年成立,旨在为全球经济提供稳定和有流动性的货币。
Bretton Woods体系是当时的主要货币协议,基于美元的黄金担保,在此前提下各国的货币都与美元挂钩,稳定了各国货币汇率。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许多变化。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取消了美元兑换黄金的制度,这标志着终结了Bretton Woods体系。
这个事件导致了货币汇率间的不稳定和波动,随后多个经济体为了确保收支平衡推出了浮动汇率新制。
但是,这种制度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如通货膨胀、制造贸易顺差和缩减贸易逆差等。
1992年,欧洲共同体(EC)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Treaty of Maastricht),并创立了欧元,这也是第一个拥有共同货币的资本主义地区。
随后,美元成为了主导全球货币市场的主要和最可信的货币,但是,美国的债务也在不断攀升,这加剧了美元垄断的问题。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各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大力干预市场,通过各种措施来稳定全球经济。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依然不稳定,而且政治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重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日益关注的问题。
以下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势的预测:1. 数字货币将改变我们的货币体系由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始探索使用数字货币的可能性。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杨中东(100091 北京)货币理论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货币,就要探讨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费雪(1911),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完善起来的古典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
相对货币需求理论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一些。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方的货币需求理论,以求有所借鉴。
一、古典货币理论1、货币数量论现金交易数量说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
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对古典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
其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
费雪交易方程式是M× V= P ×Y其中M是给定年份的货币数量,V 是给定年份货币流通速度, P是给定年份的价格水平, Y是给定年份的交易量。
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费雪认为短期内V,Y是不变的,因为V有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
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商品和劳务总交易量,即Y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一个因素。
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
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
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如果用货币需求量表示 M ,M ×V= P ×Y可以写成×V= P× Y两边同时除以 V得= × P ×Y因为短期内,V为常量,名义收入决定了其所引致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是没有影响的。
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1. 引言货币金融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西方世界的货币金融学说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学派,并分析其对现实经济的影响。
2. 新古典货币理论新古典货币理论是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学派,该理论主张货币的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并且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货币数量和利率水平。
新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因此货币政策应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3.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是对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不确定性。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实际经济状况和预期的管理,以避免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风险。
4. 供给学派货币理论供给学派货币理论强调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该学派认为,货币的增长会刺激经济活动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货币供给的稳定和增长,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5. 结构主义货币理论结构主义货币理论是对新古典货币理论的一种修正和扩展。
结构主义货币理论认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不能简单地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
因此,结构主义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
6. 实证研究除了理论研究,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评估不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实证研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现实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总结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涵盖了多个学派和理论观点,每个学派都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理解和应对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金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前言一、1900年前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一)货币金融理论逐步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二)20世纪初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1.关于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职能2.关于银行券和货币发行制度3.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4.关于信用和利息理论回顾20世纪初期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除了上述在货币金融基本理论问题方面有了重新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还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货币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金银铸币,而是扩大到存款、商业票据等形式2.把货币供给与需求放在统一的框架内进行分析3.对资本市场和证券交易的研究开始引起广泛关注4.国际货币体系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20世纪初期的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在经过此前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在许多方面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认识深度,并建立了货币金融学科体系最初的研究框架。
二、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根据20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其主要脉络可以简要概括如下:(一)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二)1929-1933年的大危机至"二战"结束(三)"二战"结束至60年代末(四)20世纪70-80年代(五)20世纪的最后十年第一章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第一节利率决定理论一、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一)古典利率理论的形成1、迂回生产说2、等待说与资本收益说3、自然利率说4、时间偏好说与投资机会说(二)储蓄投资的利率决定古典利率理论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利率由实物资本的供求所决定;2、强调利率在经济中的自动调节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储蓄与投资相等是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
如下图所示:(略)二、凯恩斯的货币利率理论1、概述在利率决定的问题上,凯恩斯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都看到了古典利率理论的不足,即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对利率的决定作用,忽视了货币因素的影响。
论货币的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摘要】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货币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故而不能仅仅交给中央银行的银行家们!”正如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为任何人所控制一样,货币的发展规律也只有掌握在历史与未来当中。
从货币的诞生到发展当中,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催生了宗教信仰,它发展了市场经济,从实物货币到纸币等这一系列的过渡都对我们的经济起到了一系列的双重作用,像一把双刃剑。
【关键词】货币的诞生债券铸币术宗教软货币现金市场均衡货币与人类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货币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可以说,它的力量不比任何一个宗教或者说政治体制差。
一、货币的诞生(一)流动性的货币货币的源头来源于它的流动性。
一般来说,只有人类才会使用货币。
世间万物都有起源。
白然界中普遍就存在着流动性,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能量”。
没有“能量”,生物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养育后代。
共同生存、互相帮助等社会现象也在生物界广泛地存在,在灵长类动物中,交换活动非常普遍,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可以说,没有流动性,就没有生命,更没有文明。
也就是说,作为交换与流通的媒介,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符合人类乃至生物天性的一种必然。
(二)初始形态的货币货币的初始形态是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货币形式,它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
远古时期,实物货币被广泛接受,也便于保存,流动性好的商品就起到了货币的作用。
猿人曾经广泛交换石器工具,或用石器交换食物等其他的生活必需品。
最早,新时器时代人们广泛地把牲畜、龟背、农具等充当为实物货币,到了夏商周时期,实物货币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同时又是衰落期,这个时期的实物货币有布锦、天然贝等。
后来毛皮、谷物、矿产和纺织品等也都被充当过实物货币。
直到真正的货币出现以后,每逢经济危机来临实物货币都会再一次卷土重来。
(三)变异的货币债券属于货币的一种变异。
债券是现代社会中政府、企业、银行等债务人为了筹集资金,按照法定的程序发行并且向债权人承诺于制定日期还本金并付利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理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货币作为经济交易的媒介和价值尺度,在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及其相关观点。
一、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并为它们提供一个共同的标准。
作为交换媒介,货币简化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货币供应与需求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需求则是指人们为交换和储蓄目的所需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稳定和货币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三、量化货币理论量化货币理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导致价格的变动。
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导致物价上涨,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则将导致物价下跌。
此理论主要强调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四、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
五、现代货币理论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强调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债务关系,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创造货币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该理论挑战了传统货币观念,并提出了新的货币政策建议。
六、货币的贬值与升值货币贬值指的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即同样数量的货币无法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
货币升值则相反,指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增加。
货币的贬值和升值对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七、货币的影响因素货币的价值和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经济状况、市场需求和供应等。
对货币理论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结语货币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我们对于货币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的运行规律。
通过学习货币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货币对经济发展和财务决策的影响,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演变及其启示郭华溢(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厦门,361005)内容摘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
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货币政策影响投资、实际产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等实体变量的方式和传导过程。
本文旨在于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梳理,来探讨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价格粘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
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货币政策影响投资、实际产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等实体变量的方式和传导过程。
也有学者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括为“由中央银行政策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起实际经济变量的反应的途径”[1],或者是“它是分析和说明进行货币政策调整之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如何诱发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一整套机制的理论”[2]。
简而言之,就是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和渠道。
受限于金融工具、金融结构和制度、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立场,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的区别在于它们所强调的在传导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金融变量,各金融变量发生作用的顺序有所不同。
根据实际作用渠道的不同,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作用渠道:一是实际利率渠道;二是银行渠道。
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渠道:“与货币机制相关的货币供给或利率直接渠道;与信贷机制相关的狭义信贷渠道、广义信贷渠道(又称为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资本金渠道;与初级政权机制相关的股票价格渠道,包括关于投资的q渠道、关于消费的财富效应渠道、关于居民资产组合的流动性渠道等;以及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汇率渠道等”[3]。
其中所强调的金融变量不外乎:利率、货币、信贷、资产价格、汇率等,通过各金融变量对实体经济发生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启示一、引言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上各国之间的货币关系网络,它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本文将从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现行的浮动汇率体系,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并针对每个时期的演变,分析其对世界经济的启示。
二、金本位制度时期金本位制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盛行于世界各国。
根据该制度,国际货币的价值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基本稳定。
这种制度保持了货币的稳定性和可信赖性,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然而,金本位制度的刚性导致了经济周期的加剧,并给世界大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金本位制度给我们一个启示,即货币制度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经济状况和需求。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
根据该体系,美元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与黄金进行固定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重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然而,这一体系随着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金本位制度的矛盾愈发突显。
1971年,美国单方面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这一时期的启示是,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建立稳定的汇率机制,并应确保参与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得到平衡。
四、现行的浮动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导致了现行的浮动汇率体系的建立。
按照这一体系,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各国货币兑换比率不再固定。
浮动汇率体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经济政策的需要。
然而,浮动汇率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汇率波动的增加和金融风险的加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是,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平衡市场自主和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确保货币汇率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五、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当前,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加速了资本和金融流动,对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其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以及这种演变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
1. 货币体系的起源和演变货币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交换贸易。
当时,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贸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物交换逐渐不再高效。
于是,货币作为一种媒介交换工具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
最早的货币体系是以黄金和白银为基础的金本位体系,而且大多数国家货币的价值都是以黄金为单位来衡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直接使用黄金和白银进行交易变得越来越不便,纸币逐渐取代了黄金和白银成为通用的交易媒介。
然而,纸币并没有摆脱金属货币背后的信用基础。
国际货币的演变经历了不同的货币体系,如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以及现在占主导地位的特别提款权体系。
2.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对于国际经济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货币体系的演变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金本位体系时代,国际贸易和投资以黄金为基础进行计价和结算,这种稳定的货币体系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而随着固定汇率制度的引入和特别提款权的出现,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显著增加,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加剧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其次,货币体系的演变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明显增加,汇率的大幅波动给全球投资者带来了巨大风险,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套利机会。
这种波动性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金融危机的爆发概率。
另外,货币体系的演变对全球金融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发达经济体主导,大国货币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着重大影响。
然而,在新兴经济体崛起的过程中,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权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提供了新的动力。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意味着全球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国际货币体系必须适应这种多中心的格局。
西方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分析任力*自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都处于相对被忽略的地位㊂其主要原因如熊彼特所说的马克思对货币理论贡献很少㊂①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面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危机,主流经济学陷入了理论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崛起㊂1976年,法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德布朗霍夫(de Brunhoff)发表的‘马克思论货币“一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货币理论㊂②这一研究激发了美国㊁加拿大㊁法国㊁德国㊁英国㊁日本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研究兴趣㊂他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㊁制度经济学㊁投资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得到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㊂本文将这些成果按其研究内容归纳为5个方面,分别论述其基本思想并作评述㊂一货币制度理论狄拉德(Dillard)提出,马克思是将货币纳入经济理论分析的第一*①②任力,男,1972年生,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㊂J.Morris,Marx as a Monetary Theorist,Science and Society,Vol.31,No.4,1967,pp.404-427.De Brunhoff,Marx on Money,Urizen Books,New York,1976.人㊂①他将马克思与凡勃仑(Veblen )㊁韦斯利(Wesley )㊁凯恩斯(Keynes)㊁科朴兰德(Copeland )㊁明斯基(Minsky)的有关理论思想加以比较分析,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货币制度理论㊂②狄拉德对货币生产经济建立起一个简单的模型Q =F (K,L,M),其中Q 表示产出,F (㊃)表示生产函数,K㊁L 分别表示资本㊁劳动,M 表示货币㊂其中M 的作用是通过适当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增加有效需求,进而增加产出㊂若货币资本收缩,将导致巨大的失业与经济周期波动㊂根据这一模型,马克思主义货币制度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点㊂(1)与其他社会(如封建主义)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货币制度是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特征,货币是商品生产体系逻辑的必然结果,它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㊂(2)货币是一种生产货币制度,它不是一种与生产相对立的 制度 ,而是对生产基本关系的规范㊂生产以及社会的各方面以 制度 形式出现,货币经济的本质核心是企业制度,货币资本制度能够影响企业的行为,乃至整体经济㊂(3)货币是一种制度垄断,它意味着货币能够对超过供给进行控制,生产与货币替代的零弹性或者微小弹性意味着货币需求上升,但更多的货币不能生产出来,否则货币的价值就会降低㊂(4)货币是一种私有产权制度,生产方式被限制是因为它们的私人所有制㊂当预期生产与借款回报不等时,生产方式就会被限制㊂货币在私有产权性质下,利率下降不如其他回报率那么快,充分就业的障碍就不能完全消失,货币的这种特征导致失业㊂(5)货币金融制度创新具有累积性变化,它会导致金融不稳定㊁投资不稳定,并通过凯恩斯主义乘数效应,引起失业与产出波动㊂狄拉德把马克思称为原初制度主义者(original institutionalist),是因为马克思将货币制度融入了他的再生产理论,成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运动规律㊂他提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追溯了资本的流通,构建起他的再生产模型,是对现代经济学的重要贡献㊂货币制度理论揭示782西方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分析 җҗ ①②D.Dillard,Keynes and Marx:A Centennial Appraisal,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Vol.6,No.3,1984,pp.421-424.D.Dillard,Money as an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l.21,No.4,1987,pp.1623-1647.了资本主义经济对货币的依赖,为阐明马克思的下列货币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㊂二内生货币理论波林(Pollin)①㊁拉帕维查斯与萨德-费洛(Lapavitsas and Saad-Filho)②㊁莫罗(Mollo)③等人在马克思关于信用货币的创立过程以及银行资本运动的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生货币理论㊂归结起来,这一理论具有下列观点㊂第一,马克思具有宽泛的内生货币概念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商品发展的合理逻辑,货币出现并发展起来,它与商品紧密相连,包含着商品生产的社会经济关系㊂这意味着货币是内在产生的㊂货币不可能被消灭或者使之中立,除非经济中的商品特性消失㊂这就是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的内生货币概念所持的观点㊂与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理论相比,一方面,马克思在对货币贮存与信用的分析中,认为货币可获得性是由于商业活动而内在产生的,这一点如同后凯恩斯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与作用的分析,揭示了货币内生是作为经济系统逻辑的内在力量发展的结果,这一内生来源的界定要比后凯恩斯主义的概念更广㊂第二,内生货币的数量决定㊂海恩(Hein)从熊彼特关于 实分析 (real analysis)与 货币分析 (monetary analysis)的区别出发,提出了流通中的内生货币数量是由商品交易量㊁商品的平均价格决定的,用公882җҗ ‘国外社会科学“精粹:(1978-2018)㊃国外马克思主义卷①②③Robert Pollin,Marxian and Post Keynesian Developments in the Sphere of Money,Credit andFinance:Building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in Monetary Macroeconomics,in Mark Glick(ed.),Compe-tition,Technology,and Money:Classical and Post Keynesian Perspectives,Edward Elgar Publisher,1994,pp.97-117.Costas Lapavitsas&Alfredo Saad-Filho,The Supply of Credit Money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A Critical View of Post-Keynesian Analysis,Value,Capitalist Dynamics and Money,Vol.18,2000,pp.309-334.M.L.R.Mollo,The Endogeneity of Money:Post-Keynesian and Marxian Concepts Compared,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Vol.17,1999,pp.3-26.。
国际货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经济运行的基础。
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不平衡等问题,尤其是Covid-19疫情所带来的冲击,都在重新定义国际货币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以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1.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之后。
此后,每个国家的货币都以黄金为本位。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了。
布雷顿森林协议于1944年签署,它为国际货币体系设立了一个以美元为基础的固定汇率体系,每一个国家都可以把自己的货币兑换成美元,而美元则可以在美国政府的保证下兑换成黄金。
然而,1971年美国政府决定取消美元和黄金之间的固定汇率制度,这意味着从此以后美国不能保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
2. 国际货币体系的理论尽管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比较长,但是在当代,有关国际货币体系的理论仍然在不断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性理论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转型理论。
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性理论是指,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规模、产出结构、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不同,经济增长速度、国际贸易规模、汇率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其他国家很难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其经济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的转型理论是指,由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至今,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等种种因素造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趋于多元化。
3. 国际货币体系的实践国际货币体系的实践与实际对比较多。
在全球化时代,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和增长性的需求超过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对经济示范的需求。
各国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来降低经济波动的风险,从而增强其经济体征的稳定性。
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实践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以美元为主导的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源于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署,这种货币体系的优势在于,美元是全球最通用的货币之一,且货币供应量稳定,并且相对于其他货币而言,美元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这有助于减少各国之间的通货膨胀的差别,从而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
金融研究 1997年第8期·理论研究·从货币本质观到货币分析理论观——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和演变陈野华 作为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既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联系,又受制于经济理论不同层次变革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经济学思想体系,而不同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则孕育着不同的货币理论观。
探索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及其必然性,对于我们掌握西方货币理论发展的主要思想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历了准备阶段、形成与发展阶段、向垄断过渡阶段以及垄断高度发展阶段。
与这一历史进程相一致,西方经济学理论观点的动态发展,形成了诸如重商主义、古典体系、新古典体系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主要流派所代表的不同的经济学思想体系。
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商品经济,到发达的市场经济,再到现代的金融经济这样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而经济学思想体系内在关系结构的发展也随着基础价值判断的不断变革而经历了从货币本质观到独立于货币分析的一般经济分析理论观,再到经济的货币分析理论观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纵观当代西方的经济理论,多采用货币分析的方法。
从货币本质观到货币分析观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西方货币理论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西方早期的货币理论是围绕着货币本质观的争论展开的。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的价值由什么决定?它有哪些基本的职能?……这些,构成早期货币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时代,财富价值论是基础的价值判断,价值的本体是财富,财富即金银。
在这样的价值理论支配下,这一时期货币理论的主要代表为货币金属论。
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即代表一国的财富。
因而执行少买多卖的财富积累原则是这一时期一般经济分析理论观所坚持的基本理论信条。
edition.Baltimore,M D:Joh 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 s.10 M cKinnon,R.I.and Pill,H.(1996).Credible Liberalis 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s:Th e Ov erb orrow ing Syn-drome.In T.Ito and A.O.Krueger,eds.,F inancial Deregulation and Integ ration in Eas t Asia,pp7-42.Chicag o,IL: Chicag o Univ ersity Pres s. (作者单位: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所在地:北京 邮编:100101 100036) (责任编辑:刘向耘)13当资本原始积累逐步完成以后,商业资本让位于产业资本,古典学派取代重商主义而成为新的经济学思想流派。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自古以来,国际贸易和货币一直是不可分割的。
国际货币体系作为支撑全球经济运转的基石,在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并讨论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 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货币的发展史。
在古代,贸易通常采用以大宗商品为媒介的实物交换,如粮食、金属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金属作为货币媒介,如以黄金和银币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然而,由于黄金和银的稀缺性,这种货币体系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
2.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贸易迅速增加,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于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前,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一系列的演变。
2.1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主要国际货币体系。
根据金本位制,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挂钩,国际贸易结算以黄金为媒介进行。
这种货币体系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稳定的汇率和一定的信用保证,但同时也受到黄金供给不足的制约。
2.2 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被确认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并将其与黄金挂钩。
此外,各国的货币也与美元保持一定的固定汇率。
这种体系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2.3 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了挑战,随着美元兑换黄金的限制被取消,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制阶段。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变动取决于市场供求,国际贸易结算不再以固定汇率为基础。
这种体系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但也引发了汇率波动和金融风险。
3. 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使得跨境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同国家间的货币交换更加便捷,并且市场参与者可以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增加。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货币理论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货币,就要探讨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费雪(1911),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完善起来的古典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
相对货币需求理论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一些。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方的货币需求理论,以求有所借鉴。
一、古典货币理论1、货币数量论现金交易数量说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
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对古典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
其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
费雪交易方程式是M×V=P×Y其中M是给定年份的货币数量,V是给定年份货币流通速度,P 是给定年份的价格水平,Y是给定年份的交易量。
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费雪认为短期内V,Y是不变的,因为V有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
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商品和劳务总交易量,即Y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一个因素。
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
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
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如果用货币需求量表示M,M×V=P×Y可以写成×V=P×Y两边同时除以V得=×P×Y因为短期内,V为常量,名义收入决定了其所引致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是没有影响的。
费雪交易方程式能够成立的基础是V和Y不受M变动的影响,而这一前提是货币中性论,即货币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并不产生影响。
按照货币中性论的说法,个别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即经济的实物方面,而一般的物价水平和货币购买力则决定与货币的数量和速度,即经济的货币方面,二者没有内在的联系。
费雪方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的简单“二分法”的传统思想。
古典学派的经济的“二分法”的观点就是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只是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而不会影响社会实际就业量和产量。
2、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等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功能,他们发展起来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现金余额数量论)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主要反映在“剑桥方程式”中,该方程式是M=KPY其中M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即现金余额,Y代表总产量,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K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持的财富在全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K是常量。
剑桥学派认为,对于货币需求是基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和贮藏价值功能的。
(1)作为交易媒介,人们用货币完成交易,那末货币需求量与交易水平有关,由交易水平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这一观点与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基本一致。
(2)作为价值贮藏的货币也是一种资产。
随着人们的资产增加,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也在增加,剑桥学派认为,由于财富同名义收入成比例,所以货币需求量也与财富水平引起的名义收入变动成比例。
综合起来看,在剑桥方程式中,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如果以K表示费雪方程式中的,那么M=×PY可见,在形式上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是没有区别的,但二者在研究方法上却是有区别的。
马歇尔和庇古不仅仅将交易水平和影响人们交易方式的制度作为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关键要素,还探讨了货币作为财富的一种被人们选择所持有的原因和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
既然货币被人们选择所持有,就不能排除利率的影响。
但总体来说,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差异很小,体现了货币中性论,即经济中的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二分法”思想。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曾经是现金余额数量论的重要代表,在他早期著作《货币论》中,他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并没有完全脱离古典理论。
1936年,他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发起了“凯恩斯革命”。
在货币需求方面,放弃了古典学派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的观点,强调利率的重要性,反对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二分法”,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特点是以人们意愿持有货币的动机作为划分货币需求的依据,对流动性陷阱进行了描述。
这一理论在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既发展了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又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
按照《通论》,一个人的流动性偏好“系用此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以货币形式保存的其资产的价值”,流动性偏好的程度“用货币或用工资单位加以衡量”。
①P169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凯恩斯假定人们对货币需求出于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由于个人或业务上的交易而引起的对现金的需要”②P174。
其核心仍为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对个人来讲,收入的取得是定期的,而两次收入之间的日常花费是经常的持续的,所以个人必须经常保持一部分货币以作日常之用。
对企业来讲,其收支活动在时间上不可能保持一致,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以备日常之用。
所以凯恩斯的流动性理论的假定之一—交易动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都认为交易货币量与收入成比例。
谨慎动机,“由于安全起见,把全部资产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起来。
”产生于预防动机而对货币需求源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用来预防不测的货币需求是凯恩斯的分析显著区别以古典分析之一。
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由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防止意外出现的支出,保障意外事故或可能出现的有利投资机会;第二层意义是“保证一部分资源的未来之现金价值”,完全着眼于货币对未来债务偿付的保值作用,实际上是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看待。
凯恩斯认为,人们意愿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
他认为这些交易与收入的变动成比例的变动。
因此人们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与他们的收入成比例。
投机动机,“即相信自己比一般人对将来的行情具有较精确的预期。
”③p174人们出于投机动机即而持有货币来源于货币的贮藏功能,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对待,预期利率的变动而变动货币持有量以谋求收益。
因此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凯恩斯把贮藏货币的资产分成两类:货币和债券。
在凯恩斯所处的年代,支票存款是没有利息的,所以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为零。
而对于债券来讲,债券的预期收益来自两方面:利息收入和预期资本利得。
人们持有货币还是债券取决于两者之间的预期回报率。
如果利率上升,则债券价格下跌,若预期利率上升,则债券价格预期下跌,从而得到负值资本利得,即资本损失,从而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债券贮藏财富。
若预期利率下降,则债券价格预期上升,从而得到正值资本利得,即资本增值,从而人们愿意持有债券而非货币贮藏价值。
由此可见,利率上升导致货币需求下降,货币需求同利率水平负向相关。
流动性偏好理论方程式:M=+=+④P205式中表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持有的货币数量,表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款数量。
L1,L2是对应于,的两个流动性偏好函数,L1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Y,L2主要取决于利息率r。
凯恩斯认为,和可以被认为当作“彼此独立无关的事物”⑤P205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满足正常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需要量主要取决于整个经济制度的一般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为满足投机动机而引起的对货币需求的总量却呈现出随着利息率的不断改变而继续做出改变的状态,就是说存在着一条具有连续性的曲线,该曲线能显示出满足投机的货币需求量的变动和债券或其他债务证券的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
”⑥P203当M增加时,和都有所增加,即ΔΜ=Δ+Δ可以写成ΔΜ=Δ+Δ按凯恩斯的说法,“新增加的现款(就新增加的M)在和之间的分配将取决于投资对利息率的降低所做出的反应,以及投入对投资的增加所做出的反应。
由于Y部分取决于r,所以M一定量的改变必然使r具有足够程度的变动,以便使和所做出的改变总量等于M的上述定量的改变”⑦P207这里M的上述定量的改变量即为M。
所以货币需求量变动会引起利率r的反向变动,从而影响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进而会影响收入Y的变动。
这意味着变动货币的供给量使利率这个杠杆对收入Y产生影响,这正是凯恩斯国家经济主义干预的必然逻辑结论。
从M=+来看,货币需求M取决于y和r,即货币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还与利率有关,即M的变动与Y的变动水平正相关,与r 负相关。
在分析方法上,凯恩斯把利率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关键因素,从而在其货币需求方程式中通过r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收入。
在凯恩斯的价格论中,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以前,货币变动量增加,利率下降,用于投机性货币增加,从而增加收入,增加就业,不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
显然,在凯恩斯那里,货币不再是中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的变决定收入的实际变动,对实物经济产生实际的影响,货币经济和实际经济不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从而克服了古典经济的“二分法”的传统。
由此可见,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较费雪,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大大前进了一步。
如果以P代表一般价格水平,则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以不变价格表示货币需求量)表示实际收入,流动性偏好函数写作用M代表(因为货币市场均衡时,M=)货币流通速度V写作虽然凯恩斯倾向以把货币流通速度看作短期是稳定的,是常量,其原因是在短期内不考虑r,但后来人们通过实际的数字统计得出了这样的结论:V在短期内也是剧烈变动的。
V的变动可由得到说明。
“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的重要涵义在于他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常量,而与剧烈波动的利率正向相关。
他的理论反对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的另一个理由是:人们对正常利率水平预期的变动将导致货币需求的变动,从而使得货币流通速度也发生变动。
”(《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第480页)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对于正确认识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很有帮助。
对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问题的一致看法是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表现在民间有效投资不足和人们的有效消费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生活的商品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居民的养老,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负担基本都要有居民自己承担,居民的谨慎动机增加,对预防性的货币需求增加,在收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用于交易动机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减少,致使尽管国家连续几次降息,甚至加征20%得利息税,居民的储蓄存款还是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