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章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储蓄)
- 格式:ppt
- 大小:994.00 KB
- 文档页数:37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与金融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与金融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货币的起源、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与金融理论,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货币的起源与作用货币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交换媒介,具有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主要包括金属货币理论和信用货币理论。
金属货币理论认为,货币起源于市场交换中的壳牌货币,随后发展成为金属货币,具有稳定的价值和流通性。
信用货币理论则强调货币的信用属性,认为货币的存在依赖于信任与债权关系。
二、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与需求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包括数量理论和货币乘数理论。
数量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将直接影响物价总水平,即所谓的“货币量论化学”的观点。
货币乘数理论则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通过银行信贷的扩张与收缩,进而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关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行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需求理论包括流通货币需求和投资货币需求。
流通货币需求理论主要通过收入、财富、利率和物价等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进行分析。
投资货币需求理论则主要关注货币在投资和储蓄中的作用。
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手段。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主要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和利率型货币政策。
数量型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来调节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以实现经济稳定。
利率型货币政策则侧重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四、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货币与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和利率决定的场所。
西方经济学中的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等。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资与投资交易的场所,债券市场是长期债权与借贷资本交易的市场,股票市场是股权交易的场所,外汇市场则是国际货币兑换与结算的市场。
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1. 引言货币金融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西方世界的货币金融学说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学派,并分析其对现实经济的影响。
2. 新古典货币理论新古典货币理论是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学派,该理论主张货币的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并且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货币数量和利率水平。
新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因此货币政策应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3.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是对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不确定性。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实际经济状况和预期的管理,以避免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风险。
4. 供给学派货币理论供给学派货币理论强调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该学派认为,货币的增长会刺激经济活动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货币供给的稳定和增长,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5. 结构主义货币理论结构主义货币理论是对新古典货币理论的一种修正和扩展。
结构主义货币理论认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不能简单地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
因此,结构主义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
6. 实证研究除了理论研究,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评估不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实证研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现实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总结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涵盖了多个学派和理论观点,每个学派都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理解和应对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金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前言一、1900年前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一)货币金融理论逐步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二)20世纪初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1.关于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职能2.关于银行券和货币发行制度3.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4.关于信用和利息理论回顾20世纪初期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除了上述在货币金融基本理论问题方面有了重新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还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货币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金银铸币,而是扩大到存款、商业票据等形式2.把货币供给与需求放在统一的框架内进行分析3.对资本市场和证券交易的研究开始引起广泛关注4.国际货币体系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20世纪初期的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在经过此前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在许多方面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认识深度,并建立了货币金融学科体系最初的研究框架。
二、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根据20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其主要脉络可以简要概括如下:(一)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二)1929-1933年的大危机至"二战"结束(三)"二战"结束至60年代末(四)20世纪70-80年代(五)20世纪的最后十年第一章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第一节利率决定理论一、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一)古典利率理论的形成1、迂回生产说2、等待说与资本收益说3、自然利率说4、时间偏好说与投资机会说(二)储蓄投资的利率决定古典利率理论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利率由实物资本的供求所决定;2、强调利率在经济中的自动调节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储蓄与投资相等是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
如下图所示:(略)二、凯恩斯的货币利率理论1、概述在利率决定的问题上,凯恩斯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都看到了古典利率理论的不足,即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对利率的决定作用,忽视了货币因素的影响。
现代西方第一章导论: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第二章凯恩斯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三章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四章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说第六章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七章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八章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九章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章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一章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二章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通过学员要了解西方早期和近代金融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和来龙去脉;辨析西方货币本质观中的金属主义和名目主义;了解早期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的主要代表性观;点析银行主义和通货主义观点的差异;了解维克塞尔对金融理论的贡献和对当代金融理论的影响。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货币本质观n代表人物:以十六、十七世纪重商主义者为代表。
n主要观点: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多,财富就多。
生产只是创造财富,而流通则增加财富。
n简要评价一、货币金属观n 代表人物:早期有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等;近代有克纳普等人。
n 主要观点:货币不是财富。
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票券,是一种价值符号。
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
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只是国家用法律规定的计算单位,只在名目上存在。
n简要评价。
二、货币名目观第一节货币本质观本世纪初,现代名目说盛行一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货币金属观占上风,恢复金本位制。
1933年的世界大危机后,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当代名目说以“管理通货论”的形式再度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40余年。
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重建金本位制。
三、两种货币本质观在20世纪的交替发展第一节货币本质观第三节信用利息理论一、信用理论1.信用媒介论n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等。
n主要观点:银行的功能就是为信用提供媒介。
银行只有先接受存款,才能进行放款,因此银行的负债业务优先于资产业务,前者决定后者。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与金融体系货币与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与功能、不同经济学派对货币与金融体系的解释以及货币政策的重要性等方面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与金融体系。
一、货币的起源与功能1. 货币的起源货币作为经济交换的媒介,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的贸易活动。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商品货币,即以某种有价值的商品作为交换媒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属货币和纸币逐渐兴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2. 货币的功能货币在经济中具有三大基本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价值储藏器。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作为流通手段,货币方便了交换过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作为价值储藏器,货币可以保持财富的价值,方便将其用于未来的交换。
二、不同经济学派对货币与金融体系的解释1. 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代表如亚当·斯密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其所代表的实物财富决定的。
货币只是作为交换媒介存在,不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的供应量以及货币政策对于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们强调货币的需求是由人们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利率和收入水平等因素所决定的。
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强调市场的自由调节能力,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稳定的货币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三、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标是维护经济的稳定和促进发展。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方向。
1. 维护物价稳定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维护物价的稳定。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胀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
2.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及其他政策工具来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适度的货币宽松政策有助于提升经济活动的热度,推动经济的增长。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与金融体系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与金融体系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货币作为经济中的媒介和交换手段,对于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货币与金融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的定义与功能货币是一种具有普遍接受性的流通工具,可以作为媒介用于交换和支付。
货币的定义因不同的经济学派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三个要素:流通性、普遍接受性和价值储藏性。
货币的主要功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工具和价值储藏手段。
二、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货币市场的核心内容。
货币供给受到央行的控制,央行通过调控货币的发行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市场。
货币需求则与经济主体的支出、收入和利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货币市场的波动和经济的变化。
三、货币的价值与通胀货币的价值是与其购买力相关的。
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胀。
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央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通胀水平。
通胀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包括价格调整、收入分配和经济运行效率等方面。
四、金融体系及其功能金融体系是指一国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总体组合。
金融体系包括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保险机构等。
其功能包括资金调节、风险管理和信息传递等。
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五、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手段和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等。
金融稳定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考虑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六、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国际联系货币与金融体系不仅是国内经济的核心,也与国际经济密切相关。
国际汇率、外汇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对于货币与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国际经济合作与监管机制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结论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与金融体系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现代经济理论与金融理论的第一位大师:凯恩斯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货币本质观一、货币金属观(金属主义)以16、17世纪重商主义者为代表主要观点:1 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多,财富就多2 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流通才是财富的直接来源二、货币名目观主要观点:货币不是财富。
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票券,是一种价值符号。
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
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
只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计算单位,只在名目上存在三、两种货币本质观在20世纪的交替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货币本质观占上风,恢复金本位制第二节货币数量说研究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一、早期货币数量说主要观点:认为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是由货币数量的变化决定的。
货币数量增加所引起的物价上涨有一个传导过程。
并认为货币数量增加与物价上涨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比例关系二、近代货币数量说(18/19世纪)主要特征是运用数学方法作为分析工具1 现金交易数量说(甘末尔、费雪)主要观点:一定时期内用于交易的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共同决定物价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MR=NEPM:货币流通数量R:货币流通速度MR:货币流量供给N:所交易的商品数量P:商品的价格E:交易次数NE:商品供给NEP:货币需求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 MV/T=P费雪认为物价决定于以下三个因素:(1)流通的货币平均数量(2)流通货币效率V (3)商品的总数量T从流通角度分析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2 现金余额数量观(马歇尔、庇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观点:一定时期人们的现金余额即手持货币数量决定物价庇古的剑桥方程式1)公式:M=KPY(K货币形态的财富与总财富之间的比率,Y总财富,M货币供应数量)2)庇古认为人们拥有的财产与收入有三种用途:一是投资于事物形态,从事生产;二是用以直接消费;三是保持货币形态,形成现金余额,现金余额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就减慢,即使货币数量不变,货币也必然升值,物价必然下跌从贮藏角度分析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第三节信用利息理论一、信用理论1 信用媒介论(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主要观点:银行的功能就是为信用提供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