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以来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747.50 KB
- 文档页数:15
我国住区规划发展60年历程与展望中国住区规划发展60年历程与展望摘要:中国住区规划60年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有着紧密的关系。
早期50-60年代受西欧和前苏联的影响,邻里单位理论逐渐由扩大街坊演变成以小学半径为规划范围小区概念。
但是,在“先生产、后生活”原则下,住区规划发展几乎停滞。
进入70-90年代社会经济复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模式。
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的研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小区的模式发展。
98年的商品房市场的推进使住区规划呈现了多样化、多极化和多品种的局面,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区规划理论和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前言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值此之际,回顾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发展历程与成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建国后,住房建设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居住区的发展也见证了伟大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居住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水平、技术水平、政策制度以及城市发展条件等息息相关,因此,居住区规划在理论上和技术手段上也随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从早期的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逐步演变为完整的小区开发模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又赋予了居住区规划新的创新动力,使居住区规划理论更加成熟,技术手段更加丰富,也打造出越来越强的出中国特色。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正处在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实践和创新空间,希望本文能使读者从中获益,并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1.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78)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因人的社会属性而聚居在一起,形成居住区。
居住区的形态受到生产力水平、地理气候条件、家庭结构、建筑技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受到巨大威胁,19世纪末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开始针对居住拥挤、日照通风不良、环境恶化、卫生设备落后等问题相继颁布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法案,有关学者也开始寻求对策,逐步形成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的理论。
居住区复习提纲含答案居住区复习提纲第一章1、20世纪30年代由谁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并提出哪六条基本原则?答: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的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六项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园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共经历了哪些类型阶段?答: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1978年之前,是单一模式,主要服从指标规划;改革开放之后,仍沿用传统观念,以福利分房为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进入商品房的发展阶段3、通过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长期发展共总结出哪些经验规律?答:研究城市特点(南北差异)生活变化规律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设计创新第二章1、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用地的40%~50%。
2、城市住宅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3、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4、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人口与用地规模)答:1.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50~100公顷。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15 沙微第⼀章我国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第⼀节概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早在奴⾪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
奴⾪主为便于对奴⾪的统治和征收赋税,实⾏了⼟地划分的“井⽥制”,即将⼟地划分为形如“井”字的棋盘式地块,其中央为公⽥,四周为私⽥和居住聚落,在确⽴⼟地所有关系的同时也由此确⽴了⼟地所有者的居住形式。
殷周时期“⼀井”即为“⼀⾥”,是秦汉“闾⾥”的原型,“井⽥制”的棋盘式和向⼼性的划分形式对我国古代城市的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北宋仁宗时,由于商业和⼿⼯业的进⼀步发展,这种单居住性坊⾥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城市⽣活⽅式的变化,原来的坊⾥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代替,城市中有很多常设的和定期的集市,坊墙为商店所代替,宵禁被取消,夜市纷列,住宅直接⾯向街巷,多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明清北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城市,虽然城市在总的规划布局、道路分⼯等⽅⾯有了进⼀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产⼒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没有较⼤的变化。
18世纪后叶,西欧⼯业⾰命使以家庭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旧城结构起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城市⼈⼝急剧增长,⽆计划地修建⼤量⾼密度廉价住宅,规模较⼤的住宅区多形成联排式布局,居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进⼈20世纪以后,在⼀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积很⼩的居住区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童上学和居民采购⽇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活带来很⼤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过多也⼤⼤影响了车辆的通⾏能⼒和速度。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到⼤、从简到繁、从低级到⾼级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产和⽣活⽅式的变化⽽变化。
第⼆节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事业取得了瞩⽬的成就,尤其是改⾰开放的20年中,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速发展,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突飞猛进, 1979年⾄1995年间,全国新建城镇住宅⾯积达25.5亿m?,是前30年的4.5倍以上。
城乡规划基础知识考试(试卷编号252)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1.[单选题]下列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雷德邦规划方案特点是人车分流B)邻里单位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人口规模C)居住小区的概念是随着居住区概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D)一般居住综合体比居住综合区的规模要小2.[单选题]实施城市规划政府行为的管理手段是( )。
A)政府根据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从规划实施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城市的发展B)政府根据法律授权通过对开发项目的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所确立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内容在城市开发和建设行为中得到贯彻C)政府运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行政权力,通过各类规划的编制来推进城市规划的实施D)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施,也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3.[单选题]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过程通常有( )种方式。
A)二B)三C)四D)五4.[单选题]“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的规定出自( )。
A)《城乡规划法》B)《土地管理法》C)《城市房地产管理法》D)《物权法》5.[单选题]铁路的( )的位置既要方便旅客,又要提高铁路运输效能,并应与城市的布局有机结合。
A)中间站B)区段站C)编组站D)客运站6.[单选题]消费者剩余是( )。
B)买者为一种物品或服务实际支付的量减去买者愿意为此支付的量C)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或服务支付的量减去卖者为此实际提供的量D)卖者为一种物品或服务实际提供的量减去买者愿意为此支付的量7.[单选题]消防站主要按占地和装备状况划分为三级,即一级消防站、二级消防站、三级消防站。
其中二级消防站为拥有4、5辆车辆,占地( )m2左右的消防站。
A)3 000B)2 500C)2 000D)1 5008.[单选题]特种仓库、( )仓库应设于城市市区边缘通向四郊的干路入口处,不宜过分集中,以免运输线太长,损耗太大。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3、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
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居住区发展历程-1中国住区规划发展60年历程与展望开彦赵文凯摘要:中国住区规划60年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有着紧密的关系。
早期50-60年代受西欧和前苏联的影响,邻里单位理论逐渐由扩大街坊演变成以小学半径为规划范围小区概念。
但是,在“先生产、后生活”原则下,住区规划发展几乎停滞。
进入70-90年代社会经济复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模式。
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的研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小区的模式发展。
98年的商品房市场的推进使住区规划呈现了多样化、多极化和多品种的局面,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前言中国住区规划发展经历了早期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逐步演变为完整的小区开发模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赋予了住区规划新的创新活力,住区环境和居住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我国大多住区规划设计受市场的控制影响,只重视外表而不关注内在,只讲花园而不重视室内性能。
希望本文能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1.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78)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因人的社会属性而聚居在一起,形成居住区。
居住区的形态受到生产力水平、地理气候条件、家庭结构、建筑技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受到巨大威胁,19世纪末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开始针对居住拥挤、日照通风不良、环境恶化、卫生设备落后等问题相继颁布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法案,有关学者也开始寻求对策,逐步形成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的理论。
图1 1.1邻里单位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1929年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图1),试图以邻里单位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态和构想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邻里单位的基本特点有: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和生活服务设施结合的中心广场或绿地布置;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
浅议建国以来我国居住区演化过程摘要:该文首先阐述了居住区演化的几种形态,然后分析了其演化原因,最后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居住区演化生态化建国以来,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大致经历了普通居住区、景观居住区、生态居住区等几个阶段,下面作者将逐一介绍。
1 我国居住区演化形态1.1 无规划居住区泛指没有经过规划、没有形成规模的居住区,其住宅楼建设主要以沿街、插建等形式为主,其他配套设施也无从谈起。
这种现象集中出现在60年代中期以后,当时城市规划被取消,住宅建设采取的是“见缝锸针”、“占用少量零星农田或城市边角地”等挖掘潜力的方针,因而出现这种现象。
另外受用地等条件限制,现在也有这种零星建设的现象出现。
1.2 普通居住区主要指经过规划设计、具备一定规模,配套相对完善的居住区。
1950-1959年我国居住区规划引进了邻里单位、居住街坊和居住小区理论,建筑以行列式、周边式布局为主;70年代后期,出现多层高密度、点条穿插的住宅群体组合形式;1980-2000年左右,居住区规划日渐成熟,逐渐形成院落—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模式,建筑布局注意朝向、采光、通风等因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居住区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也被重视,除栽植树木草坪外,还会点缀花坛、雕塑等小品。
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居住区如北京恩济里小区、北京劲松小区等。
1.3 景观居住区指居住区规划建设在普通居住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整体景观环境的塑造。
人们的室外环境意识增强了,简单的小区绿化已远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2000年左右,随着土地市场的放开,居住区建设主体由政府、单位逐渐由房地产开发商取代。
居住区规划建设也开始呈现繁荣景象,各居住区的开发建设在满足居住区基本功能外,努力寻找新的亮点,在居住区景观环境方面尤其下工夫,经常由专业的景观设计师对园区环境进行整体设计,此阶段的居住区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1.4 生态居住区指在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和后期运营中,采用生态理念,使用生态技术,以整体的生态环境观来组合各要素,达到合理高效地利用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状态,使得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平衡发展,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生态住区。
浅议居住区规划设计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摘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居住区受到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如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既要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又需计拓思路,追随时代步伐,以不断创造适应时代所需的新型居住区。
本文就居住区的历史演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历史;发展趋势;一、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早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
如我国周代的“里”,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城市的“坊”,这些居住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小,且都为单一的居住地区。
到了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和居住区组成单位的规模都比奴隶社会的要大,名称也有所不同,就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史论,这种由纵横道路网所划分的方整坊制,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规划概念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例如:1.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难以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2.儿童上学和居民日常购物需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易造成交通事故;3.道路交叉口过多,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4.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
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3、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
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