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商分析法的区域优势农业研究——以张掖市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93.28 KB
- 文档页数:4
附件1:农业产业结构基础现状分析一、社会自然环境基础条件(一)地理位置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素有“桑麻之地”、“渔米之乡”之美称。
区域盛产小麦、玉米、红枣、甜菜、葵花、蔬菜等80多种农产品和名贵中药材,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祁连葡萄酒等,是西北肉牛养殖第一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被称之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
(二)气候状况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农田水利建设以灌溉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
全国第二大陆河——穿境而过,灌溉体系完善,耕种条件优越。
全市保有耕地380万亩,土壤肥沃,污染较少;全年日照3000小时,无霜期112—145天,农产品品质好;年平均气温5—8℃,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绝佳的水土光热资源组合,使得农产品光合作用充分、病虫害少、品质优良,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交通运输条件境高速公路和连接、蒙、的主干道全部贯通,机场建成通航,兰新高铁开工建设。
公路、铁路、航空相互交织,东西、南北干线交错纵横,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菜东运、西粮东调的战略通道。
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立体交通,为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社会经济条件市现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区县,共有93个乡镇,904个行政村。
总面积40874平方公里。
居住着汉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126万人口。
聚居在祁连山北麓肃南县境的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
其民族风情独特,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20.76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44.8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7.11%;乡村人口75.9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2.89%,其中初中文化程度61.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8.3万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万人,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主体功能视域下张掖市发展生态产业路径选择张掖市位于中国甘肃省北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近年来,张掖市持续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以此为经济发展主线,并将其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基于主体功能视域,通过分析张掖市现阶段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提出发展生态产业的路径选择建议。
一、张掖市的资源禀赋张掖市是一个生态禀赋优越的地区,拥有着广阔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其中,自然资源方面,张掖市拥有着丰富的水资源、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以及地热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发展生态能源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
生态环境方面,张掖市是中国十大生态城市之一,有着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以及独特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将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人文资源方面,张掖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这些资源可以助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张掖市的区位条件张掖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北部、西北部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
张掖市交通发达,已建成了以铁路为主干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市内有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公路网、铁路网、空港网的互联互通,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市场保障。
三、适宜发展的生态产业3.1 生态旅游产业张掖市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素有“丹霞地貌之乡”“历史文化之城”等美誉。
著名的张掖丹霞地貌风景区拥有着世界上罕见的丹霞地貌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同时,张掖市还拥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如张掖马莲古城、张掖大佛寺、丝路古城等。
这些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2 能源产业张掖市拥有着丰富的风、水、太阳能资源以及地热资源,同时还拥有大量的荒漠、草原和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可用于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领域的生态能源产业。
基于区位商分析的西部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作者:刘珈辰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1年第07期摘要:农业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农业发展结构,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区位商分析法对西部农业结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西部地区内部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中,农业、林业、牧业能够自给自足且具备一定发展优势和潜力,具备一定对外输出的能力,其中农业(狭义)最为突出;因西部地区具有发展第一产业的潜力,给出建议认为产业发展规划中应该着重发展农业,并加深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从而带动农业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区位商*基金资助: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DY21C066。
一、问题的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已经20年,地区发展在国家政策推动、各方助力的持续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发展,但多年积累的发展薄弱问题一直影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攻坚克难的“短处”,因此,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对西部地区深化发展阶段。
通过对中央“一号文件”的梳理、对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含义和目的的剖析,总结出发展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是两大战略目标的溯源统一,对西部地区而言,在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以发展农业产业为区域发展“破局”,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增长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区位商分析区位商分析法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之上,是可以区分各个地区如何分工的比较指标。
该指标可以表示各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分工,也可以表示产业的生产区域化的水平,是现代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优势的指标,也是区域经济学中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常用指标。
基于区位商分析的层次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的原则,本文将基于区位商分析的特性,对西部地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两个层次的分析,第一层次,即按照三次产业划分的西部地区第一、第二、第三產业在全国的横向优势分析;第二层次,将西部农业内部农林牧渔业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其内部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具体产业。
附件1:张掖农业产业结构基础现状分析一、社会自然环境基础条件(一)地理位置张掖市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素有“桑麻之地”、“渔米之乡”之美称。
区域内盛产小麦、玉米、红枣、甜菜、葵花、蔬菜等80多种农产品和名贵中药材,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祁连葡萄酒等,是西北肉牛养殖第一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被称之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
(二)气候状况张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农田水利建设以灌溉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
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灌溉体系完善,耕种条件优越。
全市保有耕地380万亩,土壤肥沃,污染较少;全年日照3000小时,无霜期112—145天,农产品品质好;年平均气温5—8℃,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绝佳的水土光热资源组合,使得张掖农产品光合作用充分、病虫害少、品质优良,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交通运输条件境内高速公路和连接新疆、内蒙、青海的主干道全部贯通,机场建成通航,兰新高铁开工建设。
公路、铁路、航空相互交织,东西、南北干线交错纵横,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菜东运、西粮东调的战略通道。
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立体交通,为张掖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社会经济条件张掖市现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区县,共有93个乡镇,904个行政村。
总面积40874平方公里。
居住着汉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126万人口。
聚居在祁连山北麓肃南县境内的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
其民族风情独特,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20.76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44.8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7.11%;乡村人口75.9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2.89%,其中初中文化程度61.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8.3万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万人,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以农业比较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作者:刘雅琴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和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趋于紧张。
在此背景下,依据国家对张掖的战略定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及其加工业,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是对张掖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张掖市;农业比较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农业是其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趋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构建适合张掖市的现代产业体系,既是对张掖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国家对张掖的定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精神,张掖的主要战略定位有以下几个方面:1.张掖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通道。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张掖是国家在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通道。
《意见》指出,祁连山生态补偿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张掖是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着力加强防沙治沙,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农业”;“支持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把张掖列为全省循环经济七大基地之一。
3.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张掖作为农业区和祁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一·区域概括张掖市甘州区地处黑河流域中游,属于河西走廊中段地处东经100°6′—100°52′北纬38°39′—39°24′之间,东临山丹,西接临泽县,南靠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依合黎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
甘州区是张掖的政治、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重镇之一。
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474m。
黑河、酥油口河贯穿全境,是典型的农业区。
湿地遍布全区,素有“半城芦苇,半城湖”的美誉。
甘州区深居西北内陆。
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13—120mm,蒸发量2047mm,地下水储量10亿立方米。
日照时数3085h无霜期138—179d,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全区辖2区18乡镇245个行政村,五个街道办事处。
二·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根据土地利用调查,甘州区土地总面积6360000亩(1)农用地全区农用地4203600亩占总面积66%。
其中:耕地面积1373000亩,占农用地总面积33%。
园地面积38000亩,占1%。
林地180000亩占4%。
草地面积43%。
基本农田824600亩,占19%。
(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总面积3425.94亩,占总面积0.5%。
其中:永久性用地2452.8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72%,临时性用地883.11亩,占28%。
(3)其他用地全区其他用地面积2152974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3.5%。
其中:147000亩,占其他用地面积的7%;自然保留地2005974,占其他用地面积的93%。
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求压力较大。
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农业发展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各项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大。
可利用土地资源中,农用地所占比重较大。
受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条件限制,农用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基于区位商法的地方优势产业分析一、前言所谓的地方优势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是指那些凭借该地区的特殊有利条件,能够相对于其他区域以更低廉的成本生产某种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业部门。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贸易理论演变而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1、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比较利益的情况下,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而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时,虽然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两者的不利程度肯定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产品劣势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一国利用此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2、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H-O 理论):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但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它们各自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如果各国家或地区生产并出口那些能比较密集地利用其比较丰富生产要素的商品,以进口那些需要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必然会有比较利益的产生。
因此,那些能密集地利用本国或地区充裕生产要素的生产部门或产品,则具有相对优势。
鉴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得知:比较优势是区域分工和区际贸易的基础,按照这一原理,各地区都应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对于地方优势产业的判断和识别,可以根据既定产业产出的地区份额来判定该产业的优势区位或既定区域的优势产业;然而考虑到区域规模的差异性,直接进行市场占有率的比较会低估幅员较小区域的优势,因此利用相对份额来判断区域比较优势产业是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而区位商是计量这种相对份额的重要指标(郑备,2006)。
二、区位商法介绍区位商是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优势的指标,它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比重方面的比率,其表达式为:ijijiijijijjijLQ x x x x=∑∑∑∑上式中:i 表示第i 个产业;j 表示第j 个地区;X ij 表示第j 个地区的第i 产业的产值指标。
基于SWOT分析的张掖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张玲燕
【期刊名称】《山西农经》
【年(卷),期】2024()1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满足农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如何发挥基础和资源优势,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张掖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因此研究张掖市现代农业发展对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张掖市现代农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此基础上,明确张掖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优化发展战略,以提升张掖市的农业核心竞争力。
【总页数】4页(P170-173)
【作者】张玲燕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基于SWOT分析的重庆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2.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3.长三角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
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SWOT分析4.基于SWOT分析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三峡库区涪陵区的个案分析5.基于SWOT分析的烟台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EVELOPING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甘州区城郊乡镇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调研报告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本文围绕张掖市甘州区城郊长安镇、上秦镇、新墩 镇和梁家墩镇四个乡镇,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主导产业的做法及成效,针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郊乡镇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I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是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在产业兴 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 活富裕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加快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是 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
一、甘州区城郊乡镇产业发展现 状及成效近年来,甘州区城郊长安镇、上 秦镇、新墩镇和梁家墩镇四个乡镇,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推动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农业 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乡村振兴思路明确,发展路 径渐趋合理。
上秦镇确立紧盯一个优 势产业、抢抓两个发展机遇、夯实三项 基础工程的“一二三”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长安镇结合各 村产业现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和发 展潜力,初步设想按照“一轴一环一核心,两廊三带多点极”的思路推进乡村 振兴战略。
新墩镇着力打"一心一轴两 翼”为主的新农村板块和“安居工程” “富民工程”为主的商贸物流板块,大 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效益。
(二) 主导产业成效凸显,发展布局逐步完善,坚持以做优做强主导产业为目标,围绕设施农业、蔬菜种植、 建筑建材、商贸物流、劳务输转等产业,加大力度培养主导产业,不断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稳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长安镇深入实施“蔬菜富民”战 略,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蔬菜种植面积 达到2.9万亩(含复种),形成了以高原夏菜、日光温室、钢屋架拱棚为主的 三元蔬菜种植格局。
特色农业视角下张掖设施葡萄区域优势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许尔文;武应鹏;汪永洋【摘要】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依据特色农业的内涵要求和张掖市设施葡萄优势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条件,从特色农业视角,分析了其发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3页(P8-10)【关键词】张掖市;特色农业;设施葡萄;发展路径【作者】许尔文;武应鹏;汪永洋【作者单位】张掖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甘肃张掖734000;张掖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甘肃张掖734000;张掖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甘肃张掖7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14.46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张掖市充分结合年降雨量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补给浇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优势资源,从2005年开始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围绕沿山冷凉带、荒漠边缘带和城镇郊区圈“两带一圈”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设施葡萄产业,通过近十年的努力,设施葡萄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技术成熟配套,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经济效益显著增长,已成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在全市6个县(区)43个乡(镇)海拔1350~2450m的区域内梯次建设设施红提葡萄基地539.4hm2(其中:日光温室712.67hm2、拱棚256.93hm2),挂果面积hm2(日光温室470.8hm2、拱棚241.2hm2),果品总产量956万kg(日光温室769万kg、拱棚187万kg),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600多万元,累计实现产值近5亿元,已成为目前我国日光温室延后葡萄栽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先后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葡萄分会授予“中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和“中国设施延后葡萄第一市”等称号,2015年2月“张掖葡萄”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
张掖农业产业结构基础现状分析2.28附件1:农业产业结构基础现状分析一、社会自然环境基础条件(一)地理位置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素有“桑麻之地”、“渔米之乡”之美称。
区域盛产小麦、玉米、红枣、甜菜、葵花、蔬菜等80多种农产品和名贵中药材,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祁连葡萄酒等,是西北肉牛养殖第一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被称之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
(二)气候状况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农田水利建设以灌溉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
全国第二大陆河——穿境而过,灌溉体系完善,耕种条件优越。
全市保有耕地380万亩,土壤肥沃,污染较少;全年日照3000小时,无霜期112—145天,农产品品质好;年平均气温5—8℃,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绝佳的水土光热资源组合,使得农产品光合作用充分、病虫害少、品质优良,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交通运输条件境高速公路和连接、蒙、的主干道全部贯通,机场建成通航,兰新高铁开工建设。
公路、铁路、航空相互交织,东西、南北干线交错纵横,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菜东运、西粮东调的战略通道。
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立体交通,为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社会经济条件市现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区县,共有93个乡镇,904个行政村。
总面积40874平方公里。
居住着汉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126万人口。
聚居在祁连山北麓肃南县境的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
其民族风情独特,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20.76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44.8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7.11%;乡村人口75.9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2.89%,其中初中文化程度61.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8.3万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万人,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致富经验Zhifujingyan位于我国河西走廊中部地区的张掖市,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各类农产品的贸易项目日益增多。
尤其是甘州区,凭借其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丰富、以及区位交通便利的显著优势,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蔬菜产业。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张掖市甘州区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求促进当地农业的“更上一层楼”。
1张掖市甘州区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如今,我们张掖市甘州区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致力于构造本地的蔬菜产业化发展。
基于此目标,各个部门集思广益,共谋进步,共创张掖美好未来。
1.1种植类型繁多纵观张掖市甘州区的蔬菜种植规模,蔬菜类型繁多,可谓是“百花齐放”且各个品种的生产结构也符合一定的比例。
按照当下的季节状况,逐步上市供应,以保障辣椒、黄瓜、西红柿、茄子等“常用型”蔬菜都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至于某些反季节莴笋、杏鲍菇等冬季型蔬菜,也能够在蔬菜市场上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我区蔬菜种植产业大多应用复、间、套技术,以便于适应各个不同类型的蔬菜品种生产,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市场的运营。
1.2品种布局日益合理我区选种的蔬菜品种丰富,所以,对于品种布局工作就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目前,我区积极地调整蔬菜品种的布局模式,且日趋合理。
以辣椒、西红柿、拱棚甘蓝等品种为主的拱棚种植区为例,该类型蔬菜的种植面积日益增大,且日趋集中化,致力于打造一整套系统完备的蔬菜种植、生产体系。
1.3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发展,各国的商品都在往外流通,从而建立起了全球化的经济贸易市场。
就蔬菜产业而言,亦是如此。
不仅各个新品种的蔬菜不断地涌入我国,而且,各类先进的种植科学技术也在逐步地引进。
我们张掖市甘州区也在一步步地进行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以便于丰富当地的蔬菜种植品种。
基于此,我区选定了部分新品种进行试验种植,优胜劣汰,最终其种植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5%。
至于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区也在逐步进行中。
北菜南运——兰州高原夏菜下南国【试题背景】每年5月—10月,当高温笼罩着杭州、上海、广州等城市时,甘肃兰州的高原夏菜源源不断地运向南方市场,给暑热的南方带去黄土高原蔬菜的清香。
从种植到贩运,每棵蔬菜背后都有着许多人的艰辛与快乐。
本刊特派作者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出发,一路采访至杭州最大的农产品市场,为您细细道来高原夏菜产业链背后的故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第08期【试题精选】河西走廊相关的题目1.(2016届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甘肃省张掖市是高原夏菜的理想产地,其夏季蔬菜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主要销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近年积极开拓中亚市场。
读下图完成1-3题。
1. 该地夏季蔬菜品种丰富,主要得益于A. 海拔差异大B. 水源丰富C. 热量充足D. 土壤肥沃2. 我国东南沿海夏季本地蔬菜供应短缺,主要因为A. 需求量大B. 多气象灾害C. 耕地不足D. 劳动力不足3. 制约张掖蔬菜开拓中亚市场的瓶颈是A. 蔬菜质量B. 产业基础C. 储运条件D. 水利设施2. 材料一:河西走廊(下图为甘肃省河西走廊及周边区域图)特色农业绽放“三朵金花”,即种子繁育、高原夏菜和葡萄美酒。
材料二:河西走廊号称“风电走廊”, 2008年8月,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但由于现有电网输配能力不足等原因,部分风电场的风机无奈暂停,“弃风”现象严重。
目前河西走廊的风电发展还存在大量中小风电企业盲目开发,电力质量难达标准,市场距离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风电产业的发展。
材料三:高原夏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干冷地区生长的蔬菜。
近年来,河西走廊成为优质的高原夏菜产区,蔬菜产品进入全国20多个省市的农产品市场,并以其良好的品质深深地植入了广大消费者的心中。
(1)评价河西走廊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条件。
(6分)(2)河西走廊号称“风电走廊”,请分析其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6分) (3)说明河西走廊出现“弃风”现象的可能原因,并针对“风电走廊”的发展现状提出合理建议。
张掖市甘州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及应用研究摘要:在甘州区农用地分等更新成果基础上,根据耕地生产能力的形成机理,选取地形坡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灌溉保证率等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农用地产能核算数据库,采用一定的数理分析方法,分别核算农用地不同层次(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的产能。
关键词:甘州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耕地保护;产能利用潜力甘州区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的黑河流域。
全区土地总面积366 098.29 hm2,其中耕地面积为91 353.64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4.95 %;园地面积为2 542.65 hm2,占总面积的0.69 %;林地面积为11 969.78 hm2,占总面积的3.27 %;草地面积为119 155.63 hm2,占总面积的32.55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3 486.32 hm2,占总面积的3.68 %;交通用地面积为6 556.39 hm2,占总面积的1.79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9 572.30 hm2,占总面积的5.35 %;其他土地用地面积为101 461.58 hm2,占总面积的27.71 %。
1产能核算的原理农用地产能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农用地生产能力,分为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三个层次。
农用地理论产能是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光、热、水、土等环境因素均处于最优状态,技术因素所决定的农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农用地可实现产能是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基本保证,光、热、水、土等环境因素均处于正常状态、技术条件可以满足,由政策、投入等因素决定的正常年景下农作物能够获得的最高产量。
农用地实际产能是指目前已经实现的产能,即某年农作物已经达到的平均产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农用地理论产能与可实现产能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区域的农业科技水平和科技开发潜力,而可实现产能与实际产能的差距,主要反映土地利用或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