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 格式:pptx
- 大小:7.00 MB
- 文档页数:37
降钙素原临床意义梅河口市新华医院内科血液肿瘤科:PCT有助于对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作出明确诊断。
即使是化疗患者,PCT对是否有败血症感染也能作出可靠的检测和评估。
PCT在免疫抑制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的表现与无免疫抑制患者中观察的结果相似,其诊断价值已明显优于CRP和细胞因子。
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均存在体液和细胞免疫缺陷,可掩盖因细菌、真菌、病毒及原虫引起的严重系统性感染。
PCT浓度的升高对细菌性全身感染有很高的诊断率。
如果同种异体移植后出现败血症休克,血浆PCT浓度极度升高,表明预后不良。
麻醉科:中小手术血浆PCT浓度通常在正常范围内;大手术如大的腹部手术或胸部手术,术后1~2天内PCT浓度常升高,通常为0.5~2.0ng/ml,偶尔超过5ng/ml(这种情况常以24小时为半衰期,几天内降至正常水平)。
因此术后因感染造成的PCT高浓度或持续高水平很容易鉴别。
复合创伤后12~24小时,PCT中度升高,可达2.0ng/ml,严重的肺或胸部创伤,PCT可达5ng/ml,如没有感染并发症,一般以半衰期速度降至正常范围。
内科:PCT选择性地对系统性细菌感染、相似菌感染及原虫感染有反应,而对无菌性炎症和病毒感染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
因此,PCT适用于内科医疗中常见的疾病和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因学的鉴别诊断;胰腺炎感染坏死和无菌性坏死的鉴别诊断;鉴定感染时发热,如接受化疗的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鉴别诊断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急性恶化与风湿性疾病伴系统性细菌感染;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对接受化疗的中性粒细胞低下症患者,明确是否存在有生命危险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对接受免疫抑制疗法的器官移植患者,明确是否存在严重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同时用于感染和移植排斥反应的鉴别诊断。
移植外科:器官移植患者使用PCT检测,可早期引入治疗从而提高生存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降钙素原检测诊断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价值降钙素原检测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查指标,通常用于评估甲状旁腺功能和骨代谢情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降钙素原检测在诊断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合并肺部细菌感染会增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难度。
通过降钙素原检测可以及早发现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2. 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往往病情较为严重,炎症反应更为明显。
降钙素原的水平往往会显著升高。
通过对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肺结核患者是否合并了肺部细菌感染,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案和诊断判断,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时间窗口。
3. 降钙素原检测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指导合理的抗炎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对于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合理的免疫调节治疗可以帮助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损伤,促进疾病的康复和痊愈。
1. 降钙素原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早发现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
对于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肺结核患者,抗生素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抗生素选择和使用可以有效杀灭肺部细菌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疾病的康复。
2. 通过降钙素原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监测治疗的有效性和疗效。
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抗生素治疗,通过对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可以及时评估治疗的有效性,指导临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临床研究表明,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通过对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识别高危患者,及早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
临床降钙素(CT)和降钙素原(PCT)区别及临床意义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与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D协同调节体内钙磷代谢。
具体表现为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而刺激成骨细胞成长,即抑制骨脱钙,防止钙丢失,进而使血液中钙降低;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尿排磷增加,降低血液中的磷含量。
CT升高可见于孕妇、儿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胃泌素过多、肾衰、慢性炎症等;CT在甲状腺髓样癌(MTC)时CT升高,手术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所以降钙素可作为甲状腺髓样癌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的指标;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引起的异位内分泌综合症CT也会升高。
重度甲亢,甲减病人因C细胞受损,可使使CT水平下降,妇女停经以后、低血钙、老年性骨质疏松等亦会下降。
降钙素(CT)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它与甲状旁腺素(PTH)有相互拮抗作用。
当血钙增高时抑制甲状旁腺素分泌,降钙素受剌激而升高,钙移向骨质使血钙降低;当血钙降低时甲状旁腺分泌亢进,并抑制降钙素释放,钙自骨移向血液,使血钙升高。
降钙素还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尿排磷增加,血液中磷减少。
近年发现一些恶性肿瘤可使血中降钙素增加,可能为一有价值的标志。
CT是甲状腺髓样癌(MTC)较敏感且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在MTC 几乎都呈阳性表达且水平升高,而且表达程度与MTC分化程度和侵袭生长能力有关。
在未经刺激的情况下,血清降钙素>100 pg/ml,则提示可能存在MTC。
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筛查有利于早期诊断MTC。
降钙素(CT)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孕妇、儿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胃泌素过多、肾衰、慢性炎症、泌尿系感染、急性肺损伤、髓状甲状腺癌、甲状腺降钙素分泌细胞癌、白血病、骨髓外骨髓增殖症、肺癌、食管癌、乳腺癌。
2、降低见于:甲状腺先天发育不全、甲状腺全切病人、妇女停经以后、低血钙、老年性骨质疏松等。
CT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如甲状腺癌或肺癌手术后,血清CT仍持续升高,说明有残余的肿瘤组织形成,预后较差。
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
在医学领域中,降钙素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降钙素原是一种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的激素,它在维持体内钙平衡和骨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降钙素原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首先,降钙素原在骨代谢方面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是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可以促进骨骼的形成和维持。
在骨质疏松、骨折、骨质疾病等方面,降钙素原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骨代谢情况,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其次,降钙素原在甲状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也备受关注。
甲状腺功能异常会直接影响降钙素原的合成和分泌,因此检测降钙素原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
在甲状腺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降钙素原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外,降钙素原也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有关。
因此,在这些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中,降钙素原的检测可以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总的来说,降钙素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监测降钙素原的水平,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指导临床治疗的方向,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因此,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来说,了解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血清降钙素原(PCT)测定的临床意义一般来说降钙素原是一种应用在细菌感染诊断和治疗的非创伤性的临床实验室标准,而近年来血清降钙素原正在逐渐的被认为是细菌感染以及脓毒血症的良好标记物,因此成为临床诊断环节的一个核心检测手段。
血清降钙素原浓度的提升从侧面证明了从一个健康状态到细菌感染的最严重结果的发展过程。
所以,针对细菌感染与脓毒血症,高灵敏度、全定量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不但能够予以初期的临床诊断,同时还可以印证疾病的发展、预后与对治疗方法予以引导,而现阶段研究的目的是把血清降钙素原作为抗生素管理的有效手段。
与其他细菌感染的常规诊断标准相对比,血清降钙素原拥有及时、快捷、更高的灵敏度以及特异性等特点,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尤其是脓毒症上的诊断的特异性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其检测有效性要超过常规诊断标准,现阶段在国外已被临床所使用。
标签:血清;降钙素原;测定;临床意义一些临床实践显示,血清降钙素原在差异化医学方面对诊断与治疗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现阶段所应用的诊断标准进行对比,血清降钙素原在鉴别诊断与控制感染方面给出了大量的信息。
1 血清降钙素原的分子构架一般来说血清降钙素原是血清降钙素无活性的前肽物质,血清降钙素原是通过116氨基酸构建而成,血清降钙素原的半衰期大概在27 h,在体内以及体外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一般环境下,血清降钙素原在甲状腺滤泡附近细胞粗面内质网内翻译成含141个氨基酸残基的前血清降钙素原,分子浓度1000 ng/ml,是一般人的2000倍。
血清降钙素原和炎症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联系,在SIRS/脓毒血症、败血症/严重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浓度有明显改变。
血清降钙素原能够在感染后120 min后内检测到,对临床初期诊断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后一天达到峰值,体内、外有较高的稳定性。
在炎症完全失去后恢复一般水平。
血清降钙素原和局部感染没有相关性。
血清降钙素原和病毒感染同样没有相关性。
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的前肽物质,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
自1993年首次报道PCT可作为细菌感染的早期标志物以来,PCT已广泛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近年来,PCT已经作为全身性炎性反应(SRIS)、败血症、脓毒症等疾病的预警生物指标。
随着研究成果的成熟,降钙素原已经成为新型的临床标志物。
PCT可鉴定细菌性感染和非细菌性感染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在细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时,血清PCT浓度会出现明显增高,但在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炎症反应时,血清PCT浓度又维持低水平,提示血清PCT浓度可以鉴别诊断细菌性或非细菌性炎症,PCT值升高可以间接表明是全身性细菌感染,且灵敏度高。
全身细菌感染患者血浆中PCT浓度的升高比其他炎症因子出现都早,2~6小时急剧上升,8小时即可检测到,8~24小时维持高水平,而CRP在8~12小时后才缓慢升高。
PCT比传统的CRP、IL-6等炎症指标,有着更好地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在传染性心膜炎的早期诊断上PCT体现比CRP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PCT可作为脓毒症诊断指标脓毒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在直接的临床表现上很难区分,SIRS 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但不一定确诊为脓毒症。
脓毒症诊断的另一个必要前提是感染。
有研究证实检测PCT值的变化能够区分SIRS和脓毒症,并且能根据PCT数值高低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2001年国际脓毒症会议已将PCT作为脓毒症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
PCT区别严重脓毒症和感染引起的SIRS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100%。
PCT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随着细胞抗药性的发展,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已发展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最近研究表明,PCT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以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
如果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不仅费用昂贵,也会导致并发症的增加,当血清中PCT含量小于0.25np/mL时,强烈建议停止抗生素的使用,当PCT含量丛最大值下降80%以上或PCT≥0.25np/mL 且,0.5np/mL时,建议停止抗生素的使用,当PCT含量≥0.5np/mL 且从最大值下降幅度低于80%时,建议持续使用抗生素,当PCT浓度≥0.5np/mL且持续升高时,可能已产生细菌耐药性,强烈建议更换抗生素种类。
PCT(降钙素原)测定及临床意义各临床科室:我院检验科已经开展了PCT(降钙素原)测定,为了大家能更好的使用该指标,PCT可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现将其主要临床意义及使用方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降钙素原(PCT)是一种用于细菌感染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控及预后判断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诊断指标。
当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血浆PCT异常升高,3~6h即可测得,6~12h达高峰,2~3天恢复正常。
广泛用于ICU 病房、血液科、肿瘤科、儿科、早产儿及新生儿监护室、外科、内科、器官移植科、急诊科、介入诊断和治疗实验室等。
临床应用简介:1.对细菌性炎症疾病及不明原因发烧的鉴别诊断2.对胆源性与细菌感染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3.对新生儿及儿童的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4.对急性器官排斥反应与移植后感染的鉴别诊断5.对伴有急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6.对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7.大手术后感染的常规诊断和监测8.监测多发性损伤病人的感染9.对泌尿系统感染的检测10.ICU病人的应用作为系统性细菌感染及脓毒症的早期“预警”诊断作为对系统性细菌感染及脓毒症治疗过程的监测及判断预后11.对抗生素治疗效果的监测PCT检测在不同临床科系的应用1.血液肿瘤科对因接受化疗或骨髓移植而引起的免疫抑制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来说,严重的感染是致命的并发症,化疗期间有多种原因引起发热。
发热通常是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的症状,但有时是治疗过程中对药物的反应。
肿瘤细胞溶解引起的发热较常见,大多数病例的发热源仍不清楚。
PCT有助于对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作出明确的诊断。
即使是化疗患者,PCT对是否有败血症感染也能作出可靠的检测和评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常常缺乏炎症的特异性症状。
PCT在免疫抑制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的表现与无免疫抑制患者中观察的结果相似。
其诊断价值已明显优于CRP和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