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59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及新进展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出生时发生的心血管系统异常,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脏疾病,也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病情。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与药物被引入,本文将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案进行介绍,同时介绍近年来新的治疗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减轻或控制心脏病症状。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物:•利尿剂: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和高血压。
•洋地黄类药物:可以增强心脏收缩力,并减少心脏负担。
•拉贝洛尔:可以降低心脏负荷和减少心率。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症状,但并不能治愈先天性心脏病。
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适应症。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最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开胸手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式,常用于治疗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
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患者的心理负担也较大。
•心导管治疗: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介入手术技术,可以通过小孔进入患者的心脏,进行心脏修补。
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心导管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心脏移植:对于一些先天性心脏病非常严重的患者,心脏移植可以成为一种治疗选择。
但是,由于心脏移植的局限性,这种手术方式只适合于一小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3. 经皮瓣膜成形术经皮瓣膜成形术也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手段,主要适用于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患者。
这种手术方式可以通过导管从股动脉进入患者的心脏,通过植入瓣膜修补患者的血管功能。
相对于传统的心脏手术,经皮瓣膜成形术具有创伤较小,恢复时间快等优势,并且还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完成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也不断向前发展。
近年来的一些新进展包括: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可以直接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基因缺陷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先天性心脏病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减少手术治疗的需求。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结(全文)近20年来,随着各种不同介入技术与器械的更新,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治疗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常见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手段日趋成熟,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其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操作水平显著提高,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成功率均高达99%以上,尤其是我国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远远超过国外,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 我国发展趋势2015年我国先心病介入发展的趋势表现如下。
(1)常规先心病介入操作技术熟练,数量增多而并发症减少。
全年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已达到3万例,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4%。
(2)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内外科镶嵌手术增多,如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采用外科开胸经右心室流出道穿刺的球囊肺动脉瓣扩张术,外科矫正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支架置入术;改良Fontan术后残余分流封堵术;外科术后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经导管肺动脉瓣置入术。
(3)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矛盾性栓塞和偏头痛。
(4)新型可吸收材料介入器械的研发。
2 国际指南更新由于缺乏大型临床研究,先心病患者的管理策略一直不够明确。
随着先心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对成人先心病(ACHD)的日益关注,2008年美国心脏学会制订的ACHD治疗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2015年4月20日,《循环》(Circul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ACHD患者管理的科学声明。
此声明着重于成年患者的治疗,在63项指南建议中,52项为C级证据水平,10项为B级,只有1项为A级证据。
科学声明的重要改变如下所列。
(1)对ACHD患者的高血脂症及心力衰竭治疗做了相关推荐。
(2)提出ACHD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包括ICD以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3)强调不再仅仅根据诊断就将ACHD分类管理,因为某些简单的先心病可能合并其他复杂情况,需要专业诊疗中心治疗,建议建立从基层医疗单位到ACHD专业诊疗中心的诊疗网络和患者转诊的管理模式,提出详细的专业培训计划。
·专家笔谈·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展望马春野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2.22.006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心外科Email :Machunye001@yahoo.com.cn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儿童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活产婴儿先心病发病率为6ɢ 8ɢ[1]。
早产儿先心病的发病率为12.5ɢ[2]。
2011年我国出生人口1604万人,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新生儿中,约有13万人以上患有先心病。
手术是治疗先心病的传统方法,但外科手术创伤大,有时术后会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长,手术瘢痕大,给患者及家属留下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一直成为困扰医师和患者的难题。
而具有“不开刀、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特点的微创介入治疗是目前全球医学界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自1966年Rashkind 等[3]首先应用头端带有球囊的特种导管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 ),介入性治疗开始成为先心病治疗范畴,1967年Porstmann 等[4]应用泡沫塑料塞子堵闭动脉导管未闭(PDA ),1974年King 等[5]及1977年Rashkind 进行了房间隔缺损(ASD )封堵术,1982年Kan 等[6]报道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1984年Lababidi 等[7]成功进行了主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这个阶段因为器械及操作均尚未成熟、操作复杂、并发症多,使得国内很少开展。
直到1997年Amplatzer 发明了镍钛合金的封堵器,其具有安全性好、操作简便、可控制性强、并发症少的优点。
其后随着国产镍钛合金封堵器的研制成功,治疗成本大幅下降,使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方法在我国迅速推广与普及,目前,介入疗法已成为许多种先心病的首选治疗方法,相当一部分病变可以通过介入方式达到治愈的目的,使几乎100%的PDA 、80%的ASD 、70%的室间隔缺损(VSD )均可通过导管介入治疗获得痊愈。
空心病的介入治疗技术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心血管领域的介入治疗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其中,空心病的介入治疗技术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就空心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和进展展开详细论述。
一、空心病的定义和病因空心病,即特指心室壁退缩,导致心腔扩大,形成虚薄、蜂窝状心肌的结构异常,从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和心室舒张功能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
空心病的病因多样,包括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胚胎发育异常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空心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二、传统的空心病治疗方式在过去,对于空心病患者来说,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心脏移植。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控制症状缓解患者的不适,但并不能解决空心病的根本问题。
外科手术是一种高危的治疗方式,手术风险大、创伤大,且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并不适用。
心脏移植则是一种极为困难的治疗方式,由于供体源的有限,成功机会非常有限。
三、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空心病的介入治疗技术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目前,常见的空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包括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气囊扩张术、介入心肌梗死修复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介入导管经皮穿刺进入心腔,利用特殊的器械和设备对心脏进行修复和治疗。
四、空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1. 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见的空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它通过导管经皮穿刺进入心腔,在异常的心肌区域进行射频消融,破坏异常的心肌组织,从而使心脏恢复正常的收缩功能。
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一些病情相对较轻的空心病患者。
2. 气囊扩张术气囊扩张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引导的空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它通过在心腔内充气扩张特定的气囊,使心脏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生活质量。
该技术适用于一些心腔扩大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绞痛等症状。
3. 介入心肌梗死修复术介入心肌梗死修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引导,在心腔内植入修复装置的空心病介入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