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数据和上市后药品安全监测
- 格式:pdf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38
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在中药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生物技术和数据科学的快速发展,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Research,RWR)方法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特别是在中药临床评价中,RWR方法能够提供丰富的真实世界数据,对药物的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进行全面评估。
本文将探讨RWR方法在中药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以期为中药的研发和使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真实世界研究概述真实世界研究是一种以实际临床环境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的是在现实条件下,对患者的实际病情、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进行的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疾病的生物学特性,还考虑到了患者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因素,因此能够更全面地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真实世界研究在中药临床评价中的应用1、疗效评估:在中药临床评价中,RWR方法可以提供对药物疗效的全面评估。
在传统的临床试验中,往往只药物的生物学效应,而忽视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多因素性。
而RWR方法则能够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副作用、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疗效。
2、安全性评估:RWR方法能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真实世界数据,发现传统临床试验中可能忽略的药物安全性问题。
例如,某些中药可能存在潜在的肝肾毒性或过敏反应,而这些问题可能在传统的短期临床试验中无法被发现。
通过RWR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安全性,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药物使用信息。
3、经济性评估:RWR方法还可以用于中药的经济性评估。
传统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往往依赖于模型和假设,而RWR方法则可以通过对真实世界中的治疗费用、医疗资源消耗等数据的分析,更准确地评估中药的治疗成本和经济效益。
这有助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的药物经济学证据,以支持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四、挑战与展望虽然RWR方法在中药临床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真实世界中的数据质量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等。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临床评价方面应用进展及数据质控邢永发;王保和;黄宇虹【摘要】随机对照试验是经典的药物安全性及疗效评价方法,但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真实世界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真实世界研究源于真实临床医疗环境的证据,研究结果临床适用性高.中医药强调以人为本,个性化治疗,这与真实世界研究更注重临床实际应用的特点不谋而合.真实世界研究应用于中医药临床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其主要应用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中医临床治疗的证候特点分析、中医诊疗指南适用性评价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面.本文就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最新应用情况及数据质控策略做一综述.【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8(011)004【总页数】6页(P625-630)【关键词】真实世界研究;中医药;临床评价【作者】邢永发;王保和;黄宇虹【作者单位】30025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药理科;30025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药理科;30025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药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在临床评价领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效果的经典方法是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机对照试验曾重塑了现代医学知识体系和实践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优点是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临床试验中的偏倚。
由于自身特点,RCT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临床试验的环境与真实的医疗实践环境有较大距离,试验结果外推至更广大人群或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应用时的效力不足。
出于以上RCT存在的局限性角度考虑,另一种临床评价思路——真实世界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1]。
真实世界研究可理解为数据源自真实世界证据(real-world evidence,RWE)的临床研究。
其所提倡的理念与中医药理念不谋而合,真实世界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的、常规的医疗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医务人员以改善和保障患者健康状态为目标,采用恰当的方法,以患者为核心进行医疗活动,这与中医医疗实践的特点高度一致,中医辨证论治、综合调节、以人为本的优势特色在真实世界的条件下可得以充分发挥[2-3]。
用于产生真实世界证据的真实世界数据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20年7月目录一、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真实世界数据来源及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真实世界数据常见的主要来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医院信息系统数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医保支付数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登记研究数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数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自然人群队列数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组学数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死亡登记数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指导原则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指导原则是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并采取科学方法进行药物研发和审评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一些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这些指导原则的例子。
1.临床试验的重要性:临床试验是评估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研究表明,药物在动物模型中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成果,但在人类身上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
临床试验能够提供确凿的证据,评估新药在真实患者中的表现。
2.临床试验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是评估药物疗效的金标准。
这种设计可减小由干预措施外界因素引起的影响,使药物疗效的评估结果更可靠。
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了许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药物副作用通报系统:药物副作用通报系统能够及时收集和汇总药物使用者的不良反应报告。
这些系统可以有效监测药物的安全性,并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
例如,药物审评机构通过对不良反应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并通报药物的潜在安全问题,保护广大患者的利益。
4.多中心合作研发模式:多中心合作研发模式能够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和质量。
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扩大样本规模,增加数据可靠性,提高药物的外推性和适用性。
大量的案例证明,多中心合作研发模式能够加速新药上市的过程。
5.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采用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药品监管要求,能够确保药物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质量可靠性。
同时,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有助于发现和纠正不合规行为,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除了以上的证据,还有许多其他的研究和案例支持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指导原则。
合理和科学的药物研发与审评过程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石,其重要性在医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真实世界数据对决策的支持及应用2016年12月25日,美国国会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1世纪治愈法案(21st Century Cures Act)》(以下简称法案)最终版本,该法案从提出到一次次修改,再到这次最终版推出,历经两年多时间,终于让这一推动美国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内生物医学创新研发、疾病治疗及大健康领域发展的法案落地生根。
而法案中关于利用“真实世界证据”取代传统临床试验进行扩大适应症的批准,更是牵动了业界的神经。
为此,FDA在《新英格兰医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真实世界证据——它是什么以及它能告诉我们什么?》(Real-World Evidence — What Is It and What Can It Tell Us?),呼应法案的同时向外界展示FDA自己的考量。
而此次FDA在《新英格兰医学》发文也意在澄清两个问题:一是真实世界证据(Real-World Evidence,以下简称RWE)并不等于不采用干预性试验和随机化的试验设计;二是RWE用于审批仍要遵循严格的科学基础。
在循证医学时代,以RCT为主的研究方式解决了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问题。
但是研究观察时间短,样本量一般较小,真实世界代表性小,人们也正为其严苛的入选标准而感到苦恼。
因为在真实世界中,患者不可能千篇一律(还有老年人、儿童、孕妇,复杂病例)所以研究得出的疗效判断不能代表事实的全貌。
这也是近来真实世界研究受到推崇的重要原因,其较为宽泛的入选标准减少了选择性的偏倚。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对决策的支持所谓真实世界,是实际效果研究,指日常的医疗实践。
属于非干预性、观察性或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关于治疗安全性和疗效,效果(临床和成本、比较效果)以及治疗模式评估等有效证据。
真实世界研究对重大医疗决策意义重大。
例如当前医改已成为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共同难题,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支出和公众对医疗服务的巨大需求,医保支付标准也将引入同类药品比较,其他地区价格参考以及药物经济学评价等因素。
生产企业药品重点监测工作指南为加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评价工作,指导企业开展药品重点监测工作,保障重点监测制度的顺利实施,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部令第81号),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药品重点监测的药品生产企业(包括境外药品生产企业)及相关单位.一、重点监测的概念和内容药品重点监测,是指为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开展的药品安全性监测活动.药品重点监测主要是观察上市后药品在广泛人群使用情况下的不良反应,具体内容包括:1。
研究已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
观察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3。
研究靶向不良反应/事件的关联性、发生率、严重程度、风险因素等。
靶向不良反应/事件包括:a)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常规监测中发现的药品安全性信号;b)严重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发生率、风险因素等仍不明确的;c)同类产品(相同活性成份/组方、相同作用机理)存在的严重类反应,且重点监测药品也可能存在的;d)省以上药监部门或药品生产企业关注的其他不良反应/事件。
4.特殊人群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特殊人群包括孕妇、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损害患者、特殊种族/有基因倾向或某种合并症的患者,以及上市前临床试验缺乏安全性数据的其他人群。
5。
观察到的可能与药品使用、包装、质量等相关的其他安全性问题。
6.对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开展的重点监测,药品生产企业应针对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来确定重点监测的具体内容。
二、重点监测的技术要求重点监测主要采用主动监测的方法,即通过制定系统的监测方案和信息收集计划,主动收集与重点监测药品的使用相关的安全性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评述的方法.重点监测一般在不干预诊疗的情况下进行。
1.监测人群重点监测应建立在收集中国境内人群使用药品数据的基础上。
根据监测对像的不同,又可分为:(1)普遍人群监测:监测对象为使用重点监测药品的患者,对患者基本无筛选条件。
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管理第一部分概述一、药物警戒概述(一)药物警戒的定义与范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一词首次出现在法语中,当时被用于“集中的药物警戒”和“自愿的药物警戒”词义的对比。
1973年,法国建立药物警戒系统,包括31个区域药物警戒中心。
1994年,法国药物流行病学家B.Bégaud认为药物警戒代表了用于检测、评价、通知和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所有活动和方法,主要涉及药品上市后阶段。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日内瓦召开“药物警戒中心的设置与运行专题研讨会”,药物警戒概念在全球开始推广。
2002年,WHO将药物警戒定义为发现、评价、认识和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和活动。
同时,将药物警戒的关注范围扩大到草药、传统药品和辅助用药、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和疫苗。
与药物警戒相关问题不仅涉及药品的不良反应或事件,还包括不合格药品、用药错误、缺乏药效、使用没有充分科学依据或未被批准适应证的药品、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品相关的病死率的评价、药品的滥用和错用以及药品与化学药品、其他药品和食品的不良相互作用。
药物警戒的特定目的一般包括六个方面:①改进因使用药品和进行所有的医疗与辅助治疗相关的患者服务与安全性;②提高与用药有关的公众健康和安全;③发现与用药相关的问题并及时公布结果;④致力于药品的效益、危害、有效性和风险的评估,从而预防危害和最大化收益;⑤鼓励安全、合理和更有效(包括具有成本效益)地用药;⑥促进对药物警戒的认识、教育和临床训练以及与公众有效的交流。
(二)国际药物警戒体系1.美国的药物警戒体系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下属的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CDER)设有监测和流行病学办公室(Office of Surveillance and Epidemiology,OSE)。
附件真实世界数据用于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目录一、概述 (2)(一)真实世界数据与证据 (2)(二)真实世界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3)二、常见真实世界数据来源 (3)三、真实世界数据质量评价 (4)(一)代表性 (4)(二)完整性 (4)(三)准确性 (4)(四)真实性 (5)(五)一致性 (5)(六)可重复性 (5)四、真实世界研究设计常见类型及统计分析方法 (5)(一)真实世界研究设计常见类型 (6)1.试验性研究 (6)2.观察性研究 (6)3.其他 (6)(二)统计学分析方法 (7)五、可考虑将真实世界证据用于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的常见情形 (7)(一)在同品种临床评价路径中提供临床证据 (7)(二)用于支持产品注册,作为已有证据的补充 (8)(三)临床急需进口器械在国内特许使用中产生的真实世界数据,可用于支持产品注册,作为已有证据的补充 (8)(四)作为单组试验的外部对照 (9)(五)为单组目标值的构建提供临床数据 (9)(七)支持在说明书中修改产品的临床价值 (9)(八)支持附带条件批准产品的上市后研究 (10)(九)用于高风险植入物等医疗器械的远期安全性和/或有效性评估 (10)(十)用于治疗罕见病的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临床评价,加快其上市进程,满足患者需求10 (十一)上市后监测 (10)附 (12)医疗器械真实世界研究常见统计分析方法 (12)一、实效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统计方法 (12)二、观察性研究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13)—1 —本指导原则旨在初步规范和合理引导真实世界数据在医疗器械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为申请人使用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申报注册以及监管部门对该类临床数据的技术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本指导原则中提及的医疗器械包括体外诊断试剂。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技术指导文件,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真实世界数据和真实世界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本指导原则基于现有认知水平制定,需根据科学发展不断完善和修订。
国家卫⽣健康委关于开展药品使⽤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作的通知⽂号:国卫药政函[2019]80号颁布⽇期:2019-04-03执⾏⽇期:2019-04-03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各省、⾃治区、直辖市及新疆⽣产建设兵团卫⽣健康委,药具管理中⼼、统计信息中⼼、卫⽣发展中⼼(国家药物和卫⽣技术综合评估中⼼)、⼼⾎管中⼼、癌症中⼼: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的决策部署,及时准确掌握药品使⽤情况,不断提⾼药品规范科学使⽤管理⽔平,更⾼质量保障⼈民健康,现就开展药品使⽤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充分认识药品使⽤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的重要性药品使⽤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是促进药品回归临床价值的基础性⼯作,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措施,是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的具体要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三五”卫⽣与健康规划》《“⼗三五”深化医药卫⽣体制改⾰规划》等⽂件对药品使⽤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新⼀轮党和国家机构改⾰将开展药品使⽤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确定为卫⽣健康部门的法定职责。
各级卫⽣健康⾏政部门要坚持以⼈民健康为中⼼,坚持新发展理念,以药品临床价值为导向,不断增强药政管理领域补短板、强弱项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建⽴健全药品使⽤监测与临床综合评价标准规范和⼯作机制,不断完善国家药物政策,提升药品供应保障能⼒,促进科学、合理、安全⽤药。
⼆、全⾯开展药品使⽤监测(⼀)建⽴健全药品使⽤监测系统。
依托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程和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国家、省两级药品使⽤监测平台和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药品使⽤监测⽹络,实现药品使⽤信息采集、统计分析、信息共享等功能,覆盖各级公⽴医疗卫⽣机构。
国家组织制订药品使⽤监测指南及相关技术规范,指导各地有序开展⼯作。
省级卫⽣健康⾏政部门要加强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与医疗卫⽣机构信息系统和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等对接。
一、引言(一)背景与目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一般被认为是评价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金标准,并为药物临床研究普遍采用。
RCT严格控制试验入组、排除标准和其它条件,并进行随机化分组,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它因素对疗效估计的影响,使得研究结论较为确定,所形成的证据可靠性较高。
但RCT有其局限性:一是RCT的研究结论外推于临床实际应用时面临挑战,如严苛的入排标准使得试验人群不能充分代表目标人群,所采用的标准干预与临床实践不完全一致,有限的样本量和较短的随访时间导致对罕见不良事件探测不足等;二是对于某些疾病领域,传统RCT难以实施,如某些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的罕见病和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三是传统RCT或需高昂的时间成本。
因此,在药物研发和监管领域如何利用真实世界证据(Real World Evidence,RWE)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全球相关监管机构、制药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是需要从概念上厘清真实世界证据的定义、范畴和内涵。
二是真实世界数据(Real World Data,RWD)是否适用于回答临床所关注的科学问题,所生成的真实世界证据能否或如何起到充分的支撑作用,涉及诸多亟待商榷和解决的问题,包括数据来源、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共享、数据的基础建设等,也对指南的制定提出了迫切需求。
三是利用真实世界数据的方法学有待规范。
真实世界证据源于对真实世界数据的正确和充分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因果推断方法,涉及较复杂的模型、假设甚至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应用等,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真实世界证据的适用范围有待明确。
真实世界证据与传统RCT提供的证据均可以是药物监管决策证据的组成部分,支持监管决策形成综合、完整而严谨的证据链,从而提高药物研发和监管的科学性和效率。
因此,需要根据药物研发和监管的现实情况明确真实世界证据的适用范围,并能够随现实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真实世界研究、GCP和风险最小化药物安全性研究分为3个阶段:实验室毒性试验(toxicity tools in laboratory)、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上市后临床研究(clinical study)。
药物实验室毒性试验实质是对人体安全性风险的预测。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急毒、长毒和三致试验规范,不久又提出GCP要求,此后30年中从肝、肾毒性到眼睛、皮肤毒性,从心血管研究毒性到神经、呼吸、内分泌系统毒性以及免疫毒性、遗传毒性等,形成了整套毒性试验方法、技术和规范。
近10年来又从整体动物试验向体外试验转化,从器官组织水平向分子基因水平深化。
实验室毒性试验日臻优化,全面。
大量化学物质在毒性试验中被淘汰,避免了许多不安全新物质上人体临床试验的盲目性。
现平均每100个有生物活性意义的新物质,只有一个能通过系列毒性试验达到可申报人体临床试验。
但是,虽然诸多规范成熟毒性试验结果与人体不良反应相关性强,可也有不少相关性弱。
如过敏反应,动物不过敏却常常人体会过敏。
目前药审中心受理1个生物技术药物,在一期临床试验时明确呈现剂量依赖性室性心律失常。
而在动物试验中,特别是之后进行的3个月猕猴试验中都找不出相关异常,说明室性心律不齐,即使是灵长类动物毒性试验结果与人体临床相关性仍差。
这是以动物体毒性作为人体不良反应风险预测,先天存在的局限性。
毕竟动物是动物,人是人。
更有许多人体不良反应如头晕、忧郁、恶心、夜尿、失眠等尚无法进行动物试验预测。
总之,一个药物的人体不良反应归根结底还得由人体临床揭示确认。
人体临床试验为了科学揭示药物有效性,必须按规范标准进行。
正是这种标准状态临床决定了临床试验揭示药物安全性风险的局限性,主要以发现与药物剂量相关的A类不良反应为主。
这类不良反应率高,但少有死亡风险。
临床试验对受试者有纳入标准。
一般选择成年人,且只患对应有效性验证单一疾病。
儿童、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体弱多病者,病情危重和有并发症者等,都排除在外。
基于真实世界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研究方案:基于真实世界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一、研究背景和目的药品不良反应是临床使用药品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数据源和收集本研究将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源包括医疗保险数据、电子病历数据、患者报告数据等。
数据的收集需要得到医疗机构和个人患者的合法授权,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
2. 实验设计(1) 药物选择和分组:依据已有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选择一种具有一定不良反应风险的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
(2) 随访期和观察指标:在用药期间,进行周期性的随访和观察,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其他相关指标。
(3) 干预措施:在用药期间,针对不同不良反应的干预措施进行设计和实施,并收集干预效果的数据。
3. 数据采集与管理(1) 建立数据库:根据实验设计,建立数据库,规范数据采集方式和数据录入格式。
(2) 数据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用药期间,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包括病历记录、生理和临床指标、不良反应的描述等。
(3) 数据管理:采用专业的数据管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分析(1) 描述性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等指标。
(2) 比较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使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3) 预测和风险评估: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用于预测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和风险等级。
(4) 创新方法提出:基于分析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如基于机器学习的药品不良反应预测模型等。
三、研究进展和创新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真实世界数据和新的分析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