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28
凝血基础知识课件凝血是机体保护血管系统的重要功能,是维持正常循环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血管受到损伤后,人体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来产生凝血血凝块,从而防止出血。
凝血基础知识是了解这一过程的基础,本文将对凝血基础知识做一简要介绍。
1. 水平组分及其功能凝血过程通常被分为四个步骤:血小板聚集、血凝酶生成、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和止血。
这些步骤需要一系列水平组分的参与,涉及的主要水平组分有:- 血小板:血小板是体内第一道防线,具有一定的黏附、聚集和释放介质的能力。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就会黏附于受损处上,开始聚集形成血小板的血栓,起到堵住血管口的作用。
- 环素:环素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酶原,在血管受损时,受到激活后会被转化为酶,进而转化纤维蛋白原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帮助形成血栓。
-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转化是构成血凝块的关键。
包括十二种凝血因子,其编号依次为FⅠ到FⅫ。
其中,FⅡ转化为血凝酶,FⅢ使血小板在损伤部位黏附和聚集,FⅣ是血小板上的一种凝血因子,FⅥ、FⅦ、FⅨ、FⅩ及FⅪ在血液内发挥作用。
-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前体,转化为纤维蛋白后,与其他凝血因子一起,形成一个血凝块。
2. 凝血过程概述凝血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组成的,这些反应被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途径。
外在途径是由于血管外部组织的损伤而启动,而内在途径则是与血管内部的敏感表面接触有关。
这两个途径是独立的,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最终路径,即生成血凝块。
在外部通路中,血管组织的受损会释放一种叫做外因子或组织因子的物质。
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并与悬浮的凝血因子FⅦ结合,在肝脏合成的另一种活性凝血因子FⅩ上形成一个复合物,在这个复合物的作用下,FⅩ被激活,形成另一个新的复合物,产生血凝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内在通路则是由血管内部的细胞崩解产生的。
细胞崩解会激活凝血因子链,也形成血凝酶,启动凝血过程。
3. 抗凝血途径以及废除过程凝血过程非常复杂,还存在着一系列抗凝和废除的机制,以防止血凝块过度扩散和损害正常的血管流动。
血凝的基本知识一、定义:血液凝固(凝血)形态: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
本质:纤维蛋白原(可溶)变为纤维蛋白(不溶)。
基本学说:凝血瀑布学说(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酶反应过程;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一因子所激活;最后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生成纤维蛋白凝块。
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手段(检测凝血功能是否正常):1、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外源性凝血途径检测)。
2、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检测)。
3、Thrombin Time(TT)-凝血酶时间测定(共凝血途径检测)4、特殊物质检测(检测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Fibinogen(FIB)-纤维蛋白原测定。
以上即为血凝常规四项检测。
PT、APTT、TT为定性检验,FIB为定量检测。
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原理:PT试剂中主要含组织因子(TF)和Ca2+,试剂中加入血浆后,TF和Ca2+与血浆中Ⅶ因子,形成TF-Ⅶa- Ca2+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最后使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凝血酶可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的交联、聚合成凝胶状态。
记录凝固时间,即为PT检测结果,一般以S表示。
2、PT检测的临床应用1)PT检测用于筛选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各因子是否正常。
2)监控口服抗凝药病人的凝血功能:口服抗凝药治疗时间比较长,治疗过程血药监控;剂量增加或减少,回引起出血或凝血;口服抗凝药治疗病人的治疗剂量、治疗时间由PT检测决定,一般要控制在INR2.0~3.0之间。
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数)正常人血浆常人血浆P )待测测血浆PT值(秒)ISI3、PT 的ISI 值: ISI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国际敏感指数ISI 值是生产厂商生产的PT 试剂与国际标准PT 试剂测值相比的值,凡是出厂的PT试剂必须标明其正确的ISI 值。
《凝血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概述》一、引言凝血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理过程,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无论是在伤口愈合、防止出血过多,还是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凝血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了解凝血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还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凝血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与分析。
二、凝血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凝血,即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参与凝血的主要成分1.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栓子,初步堵塞血管裂口,同时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启动凝血过程。
2.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参与凝血过程的一系列蛋白质。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十几种,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ⅩⅢ等。
这些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依次被激活,形成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
3.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被转化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稳定的血凝块。
三、凝血的核心理论(一)凝血瀑布学说凝血瀑布学说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1. 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首先,因子Ⅻ被激活为Ⅻa,进而激活因子Ⅺ为Ⅺa。
因子Ⅺa 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激活因子Ⅸ为Ⅸa。
因子Ⅸa、因子Ⅷa、血小板磷脂(PF3)和钙离子组成复合物,激活因子Ⅹ为Ⅹa。
2. 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凝血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1.关于出血性疾病的发病,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C )
A.血管壁功能异常均为获得性
B.血小板功能异常均为遗传性
C.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的血友病A最常见
D.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常为单一凝血因子缺乏
2.APC能灭活下列哪些因子(A)
A.Va和 VIIIa
B.VIIa和Xa
C.IXa和XIa
D.HCII和PA
3. 女性,45岁,确诊胃癌后行胃大部切除术。
手术止血完善,次日出现血腹。
血小板计数、BT、CT正常,阿司匹林耐量试验延长3min,APTT为58秒/对照36秒,血小板黏附功能降低,FVIII:Ag活性为1%,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无聚集反应。
最可能的诊断是(d )
A.血友病A
B.血友病B
C.血小板无力症
D.血管性血友病
1。
凝血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凝血因子Ⅷ主要在哪个部位合成?A. 肝脏B. 肾脏C. 脾脏D. 骨髓答案:A2. 以下哪个因子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因子?A. 因子ⅫB. 因子ⅦC. 因子ⅪD. 因子Ⅹ答案:A3. 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需要哪个酶的参与?A. 凝血酶B. 纤维蛋白溶酶C.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D. 纤维蛋白酶答案:A4. 以下哪个因子缺乏会导致血友病?A. 因子ⅠB. 因子ⅧC. 因子ⅨD. 因子Ⅹ答案:B5. 维生素K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A. 促进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B. 促进血小板聚集C.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子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A. 因子ⅡB. 因子ⅤC. 因子ⅦD. 因子ⅨE. 因子Ⅹ答案:A, C, D, E2. 以下哪些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A. 起始于组织因子的释放B. 需要钙离子的参与C. 需要因子Ⅶ的参与D. 需要因子Ⅻ的参与E. 需要血小板的参与答案:A, B, C3.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凝血过程?A. 血管壁的完整性B.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C. 凝血因子的活性D. 抗凝血物质的存在E.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答案:A, B, C, D, E4. 以下哪些是凝血过程中的负反馈调节?A. 蛋白C系统B.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C. 抗凝血酶D.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E. 纤维蛋白溶酶答案:A, B, C, E5. 以下哪些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A. 纤溶酶原B. 纤溶酶C.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D.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E. 纤维蛋白答案:A, B, C, D, E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凝血酶原复合物主要由肝脏合成。
(正确)2. 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都汇聚于共同途径。
(正确)3.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可以增强纤维蛋白的稳定性。
[原理]新鲜血液离体后,因子被异物表面(玻璃)激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
由于血液中含有内源性凝血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血小板及钙离子,血液则发生凝固。
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时间(clotting rime,CT)。
[方法学评价]凝血时间测定,根据标本来源有:毛细血管采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细血管法测定。
由于采血过程易混入较多组织液因而即使有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发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该异常的结果变为正常。
本法极不敏感,仅能检测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检率达95%故属于淘汰的方法。
静脉采血法:由于血液中较少的混入组织液,因此对内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细血管采血法要高。
目前有3种检测法:(1)普通试管法(Lee-White法):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目前也趋于淘汰。
(2)硅管法(SCT):本法与普通试管法的测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采用涂有硅油的试管。
由于硅管内壁不易使内壁凝血因子接触活化,故凝血时间比普通试管法长,也较第三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
(3)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clotting r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检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悬液,先充分激活接触活化系统的凝血因子Ⅶ、Ⅺ等,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从而提高了试验的第三性,是内源性系统第三的筛选试验之一,能检出Ⅷ:C 水平<45%亚临床血友病。
ACT法也是监护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较好的指标之一。
以上测定凝血时间的各种方法,在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无论敏感性或准确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PT)。
[参考值]普通试管法:5~10min硅管法:15~32min活化凝血时间法:1.1~2.1min[临床意义]1.CT延长①较显著的因子Ⅷ、Ⅸ减少的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缺乏症;②血管性血友病;③严重的因子Ⅴ、Ⅹ、纤维蛋白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④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活力增强;⑤循环血液中的抗涨物,如抗因子Ⅷ抗体因子搞体、SLE等。
医学基础知识血液凝固机制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起着止血和修复伤口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血液凝固的机制,包括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等内容。
血液凝固机制血液凝固机制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它涉及多个分子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液凝固的过程。
1. 血小板活化血液凝固的第一步是血小板的活化。
当血管受损时,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一种称为“血管损伤因子”的信号分子。
这种信号分子能够刺激附近的血小板粘附在受损部位,并从血液中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2. 凝血因子的激活凝血因子是血液中的一类蛋白质,在血小板活化后,这些凝血因子会被激活。
激活的凝血因子会形成一系列反应酶,它们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一个凝血酶复合物。
凝血酶复合物的出现是血液凝固机制中的关键一步。
3. 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复合物能够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是一种长链状的蛋白质,在血液凝固中起到网状结构的作用。
纤维蛋白聚集在受损部位,形成一个纤维网,将血小板和其他成分固定在一起,形成血栓。
4. 血栓溶解当伤口修复完成后,血液凝固机制需要逆转,以避免血栓扩大和堵塞血管。
血液中存在一种称为纤溶酶原的物质,它能够将纤维蛋白分解为可溶解的产物。
这个过程被称为纤溶,它能够逐渐溶解血栓,恢复血管的正常通畅。
血液凝固机制的重要性血液凝固机制在人体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在出血时迅速形成血栓,止血并防止进一步流失血液。
同时,血液凝固机制也参与修复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然而,血液凝固机制的异常也会导致一系列疾病。
例如,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可能表现为易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而血栓形成和溶栓能力不足则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
血液凝固机制的调节为了保持血液凝固机制的平衡,人体内存在一系列的调节机制。
其中,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是两个重要的调节系统。
抗凝系统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凝血基础必学知识点1. 凝血机制:凝血是人体血液在出血时自我止血的一种保护机制。
主要包括血小板聚集、细胞外凝血酶原激活系统和细胞内凝血酶原激活系统。
2. 血小板聚集: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起来形成血栓,以堵住破损的血管。
血小板聚集的过程包括血小板粘附、释放活性因子和凝聚。
3. 凝血酶原激活系统:当血管受损时,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Ⅻ)会被激活,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未激活的凝血因子转化为活化的凝血因子,最终形成纤维蛋白来形成血栓。
4. 凝血因子:凝血过程中涉及的凝血因子有很多,包括血小板因子、凝血酶原、凝血酶等。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血液凝结的过程。
5.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分。
它由纤维蛋白原转化而来,具有强大的凝血功能,能够促使血小板形成血栓,起到血栓稳定和封堵破损血管的作用。
6. 抗凝系统:人体还有一套抗凝系统,能够平衡和调节凝血过程。
它包括抗凝酶、溶解酶和纤维蛋白溶解物等,能够防止血栓的异常形成和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
7. 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以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指标来评估。
8. 凝血异常:凝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有很多,包括凝血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激活过度、抗凝系统功能异常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9. 凝血疾病:凝血疾病包括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
常见的凝血疾病有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和深静脉血栓等。
10. 抗凝治疗:对于一些凝血异常或凝血疾病,可以进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可以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来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