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件详解1
- 格式:pptx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15
1《问题解决3》教案设计曹市杨娣学校廖秋林一、教学目标:1.通过所学的分数混合运算能独立完成问题解决。
2.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向思维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所学的分数混合运算能独立完成问题解决。
2.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老师手里有一支笔,在甲店这只笔卖两元。
乙店这只笔卖三元,打五折。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这支笔在哪家店买的吗?生:乙店。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乙店:3×0.5=1.5(元),甲大于乙,所以在乙店买的。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校这类在生活中的问题。
2(板书课题)二、学习新授.教学例31.小组合作完成例三。
探讨去哪儿购买合算?2.小组上台讲解此题。
文海商场:30×2=60(元)文具超市:35×2×9/10=63(元)百货商店:35×2×(1-1/5)=56(元)56<60<63答:去百货商店购买划算。
小结:要想知道去哪儿购买合算,就要把三个地方的钱数都算出来,再进行比较。
议一议:购买本书如果少于25本,去百货商店合算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1)指导学生讨论课堂活动第3题,要求学生先算讨论1,再算讨论2,最后算讨论3.(2)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9题,抽学生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0题,抽学生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何收获?。
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画图、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索分数乘除法的解题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多次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比较应用题、算式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得出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分率及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同学们,上周我们着重复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题,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分数应用题。
(板书:分数应用题复习)师:这是今天复习的内容,已写的这5个字只占这支粉笔能写字数的1/40,这支粉笔能写多少个字?师:那么这支粉笔余下的部分还能写多少个字呢?你会算吗? 师:拿起另外一支粉笔并把它折断,拿着其中的一段说:这段占全长的2/5,另外一段能写120个字,你们有办法求出它共能写多少个字吗?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刚才我们就解决了几个分数问题。
下面几个问题,你还能解决出来吗?二、知识梳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1、找出题中的单位“1”。
2、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回答中可追问:①你能看出男生有几份?女生有几份?②谁为单位“1”?)3、看一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要求:(1)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编写的不同题目,并把你的做法和其他同学说一说。
在相同的题目上做记号,并试着解答别人编写的不同题目;(学习表格)(2)整理记录:整理记录好自己组的问题及答案。
(出示小组交流要求后,要求学生默看半分钟后,教师可做小小的提问,使学生明确交流要求。
)4、小组反馈交流结果(1)这些就是本学期主要学的几种分数应用题的类型。
学了这么多的分数应用题,你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说说看。
(2)得到分数应用题的最基本结构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以上面6题中的任意两题为例来理解求单位“1”和不求单位“1”应用题的不同处)三、分层练习,体现解题策略的指导四、拓展提高五、总结反思。
12、问题解决教学内容:教材第27——29页的问题解决教学提示:本内容是在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列式(口答)。
1、三年级参加体操比赛,站成4排,每排12人,一共有多少人?2、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参加彩排,台上有15人正在表演,台下有120人准备上台表演,参加彩排的同学一共多少人?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前面所学知识,既是复习巩固又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表现得不错,下面我们就来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你们愿不愿意。
生:愿意。
1、尝试探究师:出示课件:师:学生读题,组内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题中给的两个条件是什么?(2)题中的问题是什么?(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重点提问问题(3).。
生:题目是求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应该用加法计算。
师:对。
解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台上的人数+台下的人数=可以坐的总人数台上的人数6人,台下的人数是多少?生:台下有13×9=117(人)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生:因为台下有13排,每排有9人,就是求13个9的和,所以用乘法算。
师:我们一起回忆解决问题的步骤:读题(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列算式——计算结果。
问题解决(一)(教案)前言本节课将以解决问题为主旨,帮助学生培养探究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引入,发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培养探究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引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3.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探究性思维。
2.如何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应的课件和题目。
2.学生准备笔、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讲师将一道问题展示在课件上:“小明家里养了5只小鸡,其中3只小鸡叼跑了,还剩下几只小鸡?”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解决。
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第二步:示范1.教师用课件展示两个计算题目:“3 + 6 = ?”和“7 - 4 = ?”,分别解答,并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的顺序。
2.讲师展示一个有关购物结账的问题,“小芳买了一本价值7元的书和一支价值5元的笔,请帮她计算她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3.进行意会和模仿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步:练习1.学生分组,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目。
2.巡回检查,可以随机抽取答题组合检查答案。
第四步:拓展1.范围扩展,可以让学生完成本节课后的练习作业,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对加减法的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学生们的练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从而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做到差异化教学。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问题解
决》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理解。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做工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2页的例1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三第1~2题。
3重点难点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做工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引入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都应用
得相当广泛。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2【讲授】新课
进行新课
1.准备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课件再出示:6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150m,一天一共铺多少米?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将准备题变成例1。
6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150m,40天可以完成任务。
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强调计算要细心,结果注意单位换算。
抽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并作指导。
(3)同桌交流讨论,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