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称义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7.08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史名词解释教皇子午线: 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
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
这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九十五条论纲》:《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的辩论提纲,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了基督教改革的思路,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颁布的赎罪券,其核心论点是“因信称义”说。
被普遍认为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
路易十三:法国波旁王朝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生于枫丹白露。
自执政后主要依赖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辅佐,开始了法国的专制统治。
1643年5月14日因骑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伊凡四世: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
1547年加冕称沙皇。
他开始执政后,于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纂新法典。
1549—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
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
其军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完善军事指挥体系,建立常备军,整顿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和调整俄国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
这次改革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
并在执政时期,制订了第一部军队条令——《贵族会议关于屯扎和守备勤务决议》。
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
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
西北师大研究生考试哲学复习资料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一、名词解释1.教父教父是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的传播者和解释者,教规的制定者和教会的组织者。
被称为教父的基督教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遵循正统的学院、过圣洁的生活、被教会所册封,生活在基督教早期。
按使用语言的不同,教父被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
两类教父各有四大博士,他们是:希腊教父纳西奥德格列高里、巴兹尔、约翰、克利素斯顿和阿塔纳休斯;拉丁教父安布罗斯、哲罗姆、奥古斯丁和大格利高里。
2.自由意志(波依修斯)在波依休斯那里,自由意志是做出判断的理性功能。
波依休斯是把世界分为无理性的世界和有理性的世界。
在无理性的世界中,神的形式以绝对的因果必然性起绝对作用,而在理性世界中,永恒的形式只是一种人们应当追求、但也可以拒绝的理想,因此,在理性世界里,留给人的自由意志一定的选择的可能性。
人的精神越多,自由也就越多。
3.唯名论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
唯实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实际存在的意义。
唯名论是为了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而反对从理性上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其主要代表是极端的唯名论者洛色林和温和的唯名论者阿拉伯尔。
4.唯实论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
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存在。
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
另一种温和的是在把一般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阿奎纳)。
5.文艺复兴运动欧洲的14-16世纪,史称“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是教廷的衰落和皇室的兴起,它的标志是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观念。
它从宗教精神内部创立了纯粹人性的、自我意识的、博爱的、无所不包的、无处不在的、普遍的、能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小说之父;阿普列尤斯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学之父:泰勒斯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欧洲绘画之父:乔托摇滚之父:比尔·海利摇滚音乐之王:猫王希腊化时期典型特点:加尔文教核心思想: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 它突出强调上帝的绝对主权,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皆为上帝的意志。
它认为信徒在日常一切行动中都对上帝负有责任和义务,必须努力做好尘世的工作,完善自身道德,才能展示上帝的大能与恩典。
而且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
名词解释教父学:早期基督教的理论基础是教父学,也就是神学,它是以后的经院哲学的前身。
教父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神(上帝是唯一的神)、一主(上帝是唯一的造物主)、一信(信仰上帝才是唯一正确的信仰),上帝是三位(圣父、圣子、圣灵)一体的。
教父学体系中的主要神学思想要点:一切言行都要以《圣经》为准绳,对《圣经》不能有丝毫怀疑。
教父学的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
浪漫主义文学: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农村,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行公民集体专政,也称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是指“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
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实证主义: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
提出人物:孔德。
解构主义:20实际上半最常使用爱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方法。
弥赛亚运动:“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文,希腊文译作基督,本意为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
在犹太人中弥赛亚与君主、救世主同义,每当犹太人受到本族或异族的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生活痛苦无法忍受时,就会有一位犹太人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弥赛亚,而生活的痛苦也使民众相信,这就是世界末日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救世主马上就要降临了,但该运动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
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试题总结名词解释古希腊部分范畴(亚里士多德)1洞穴说2四因说18产婆术9实体(亚里士多德)6智者与智者运动2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伦理学2理念说10中道1知识即美德5认识你自己1理想国3数(毕达哥拉斯)3存在(巴门尼德)7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2太一(普罗提诺)5哲学源于诧异1属性和样式1无定(阿那克西曼德)2六本原说1普纽玛2原子论3第一哲学第二哲学3始基3回忆说3米利都学派4犬儒学派1蜡块说1种子说4原子和虚空4二分法(芝诺)1努斯1理智(阿那克萨哥拉)1波菲利问题3飞矢不动3泰勒斯2人是万物的尺度4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2分有说1模仿说1和谐(毕达哥拉斯)1悬搁(皮浪)1斯多亚派伦理学1爱利亚学派1德谟克里克的影像说1四根说3流溢说2四弦断比喻2高尔吉亚1芝诺四悖论1怀疑主义1真理之路(巴门尼德)1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1知识与意见(柏拉图)11现实与潜能1中世纪奥康剃刀8神正论1温和怀疑论1教父哲学3上帝的本体论证明3因信称义(马丁.路德)2阿奎那"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3 马丁路德1托马斯经院哲学的基本观点1 经院哲学3光照说2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1哲学是神学的婢女1阿拉伯尔"概念论"11近代部分休谟:物是观念的集合2存在就是被感知8习惯是人生的指南5知觉1休谟1观念的关系和事实1休谟问题3不可知论1康德:先天综合判断6道德律1自在之物4二律背反3实践哲学1人为自然立法2不可知论1时空说1认识论1黑格尔:否定辩证法1实体即主体3绝对精神11三一式1存在即合理1逻辑学的三个组成部分1 绝对命令5异化2主奴关系2启蒙运动:孟德斯鸠1百科全书派31社会契约论42人是机器1地理环境决定论2启蒙运动的精神1反省(洛克)1物质(卢梭)1启蒙运动3人文主义6白板说8公意(卢梭)1三权分立4偶性(霍布斯)1物体(霍布斯)1启蒙1第一性第二性(洛克)6自然状态(卢梭)1人类不平等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23普遍怀疑2二元论2莱布尼茨:偶然真理1天赋观念1前定和谐11双重真理1单子论12培根:1新工具1四假象说17经验归纳法3其他人物:费希特:自我4 知识学的三条原理1费尔巴哈:自然1 人本主义3 费尔巴哈1思维与存在的统一1 谢林:天启哲学1 绝对统一性3斯宾诺莎:实体学说3自然神论5自由与必然1现代部分语言行为理论1烦1面向事情本身1列维.斯特劳斯1哲学解释学1大全(雅斯贝尔斯)1经验(杜威)1自我本我超我2解释学循环1利比多1一切历史都是现代的历史1世界是我的表象1自为存在1工具理性1帕格森的两种时间1范式(库恩)5正义(罗尔斯)2萨特的自由观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1图像论1悬搁(胡塞尔)2心理主义1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1科学革命(库恩)1文德尔班的价值世界1生活世界(胡塞尔)1帕格森理智与直觉1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现象1现象学2存在主义1逻辑实证主义3证伪主义3在世(此在)8各行其是1语言游戏5文本(解释学)1存在先于本质3摹状词理论及批评3视界融和(伽达默尔)1宽容原则(卡尔纳鲁)1绝对经验(布拉德雷)1原则同格论1海德格尔1结构主义1成见(伽达默尔)1括号法(胡塞尔)1常规哲学(库恩)1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1彻底的经验主义(詹姆士)2所指2解释学2逻辑原子主义3实用主义2卢卡奇1人化自然1三个世界1语言学转向1描述性的形而上学(斯特劳森)1意志(叔本华)2存在与存在者1交互主体性与交往行为(胡塞尔,哈贝马斯)1 绵延4试错法(波谱)1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解构(德里达)1自然之境(罗蒂)1家族相似性1本体论承诺2人学辩证法1社会的多远决定论1思维经济原则1权力意志2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1重估一切价值2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1生命之流1拒斥形而上学(卡尔纳普)1效果历史知识1人类理智发展的三阶段1皮尔士原则1制定法则的科学和描述特征的科学1 意向性(胡塞尔)2科学共同体2逻辑实用主义1祁克果人生道路三个阶段1私人语言1唯意志主义1荒谬(加缪)1爱的宗教2人道教1其他意见支配世界1反思1至善1良心论1唯我论1印象11因果观念是存在性的联想1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1真理是过程2先验幻想3怀疑论1扬弃1异类相知说12通种论1统觉3偶因论2人士环境的产物2理性的狡计1认识论1唯名论1唯理论1逻格斯10唯实论5第一哲学第二哲学2实在论2上帝的本体论证明3逻格斯中心主义1主体与客体1简答火本原思想及分析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在人性论上的批判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古希腊哲学本源学说柏拉图理念论的理论来源辨析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和"现实"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意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尺度的内涵无物存在;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告诉别人.德性即知识与无人有意作恶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不在枷锁之中.国家是大写的人.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关系的思想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原因的学说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简述古希腊罗马原子唯物论丛德谟克里特到伊壁鸠鲁在到卢克莱修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的罗格斯思想柏拉图前后期思想的差别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继承和改造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从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万无常往"以及逻格斯学说到巴门尼德严格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的思路上的联系?由此我们能否确认:哲学何为.何谓"善"理念或至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如何通过著名的"日喻,线喻以及洞喻"来说明善理念在人的认识和觉悟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简述古希腊哲学中的罗格斯和努斯形式因和质料因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政治哲学意义苏格拉底对话法巴门尼德真理与意见以奥尼亚派的自然哲学思想并分析评价这个世界,……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柏拉图哲学的思想渊源(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论述柏拉图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区分柏拉图通种论的基本内容比较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本原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关于美的思想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哪些观点?上帝即人的本质奥康剃刀皮科对人的定位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唯实论和唯名论奥斯丁的语旨力理论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以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为例,说明基督教是如何对待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中世纪证明上帝存在主要有哪些方式,你如何看待理解这些证明,为什么托马斯关于知识与信仰关系的学说托马斯关于共相与殊相的关系理论经院哲学中对共相问题的争论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除了哲学真理以外还需要神学真理(托马斯)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唯名论唯实论之争的核心问题评述安瑟伦与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不同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认识对象和认识方法,真理标准上的的争论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法国启蒙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弗兰西斯.培根对经验哲学的批判及其经验论原则法国启蒙哲学家的社会历史观休谟对经验论,唯理论的"因果学说"的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及其基本内核"我思故我在"的涵义及哲学意义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有四种假象扰乱人心,困扰科学费希特关于自我的三条原则斯宾诺莎关于自然的观点爱尔维修的幸福观培根的三表法休谟问题费尔巴哈的我与你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贝克莱是如何根据洛克的哲学来提出其物是观念的集合的思想的霍布斯的主要观点莱布尼茨前定和谐说自然神论与泛神论的区别和联系休谟因果观的主要观点简述近代唯理论实体学说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再到莱布尼茨的发展过程按照自然而生活简述培根的四假相说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爱尔维修的肉体感受性理论为什么斯宾诺莎将他的哲学著作冠名为笛卡尔和休谟都以数学为真正知识的典范,然而同样的认识却在他们的哲学研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不同作用乃至引出了什么样的不同结论如何理解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对十七世纪唯物哲学的发展近代经验派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对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否定的,这种否定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简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简述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试述谢林的绝对同一霍尔巴赫的无神论思想莱布尼茨"有花纹的大理石"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学说人文主义基本精神及其内涵怎样理解洛克的"实在的本质"和"名义的本质"贝克莱的共相学说包括哪些内容费尔巴哈是怎样看待宗教的本质的休谟对于实体的看法笛卡尔认为上帝是惟一的实体,为什么又称他的思想为心物二元论?简述洛克的白板说及其双重经验说。
因信称义的名词解释在基督教教义中,"因信称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通过个体对上帝的信仰,而不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或作为,一个人可以获得上帝的称义和救赎。
本文将尝试解释这个概念,并探讨其在基督教信仰中的意义和影响。
信仰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它不仅仅是一种信念,而是一种深刻的承诺和信任。
基督教教义认为,所有人都因为人类始祖亚当与上帝之间的背叛而陷入了罪恶和堕落的状态。
因此,上帝派遣耶稣基督来世,以他的死在十字架上赎回人类的罪恶,为人们带来救赎和和解。
然而,基督教教义中明确指出,这个救赎和和解并不是通过个体的善行或功绩获得的,而是通过个体的信仰。
具体来说,人们只需要相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相信他的救赎工作,并承认自己是罪人,需要上帝的怜悯和赦免。
这种信仰被认为是一个人能够与上帝建立关系并因此获得称义和救赎的前提。
"因信称义"的核心思想是,在上帝面前,人们无法凭借自己的善行或符合特定的道德标准而自称义。
人的善行和道德努力从根本上是有限和不完全的,无法达到上帝的完美标准。
因此,个体需要通过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工作,将信仰放在他的身上,从而与上帝建立恢复和和解的关系。
"因信称义"对基督教徒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醒人们相信上帝的救恩是一个恩赐,而不是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或价值得到的。
这种意识帮助人们克服自负和自满的态度,而是谦卑地接受上帝的恩典。
此外,"因信称义"也带来了信心的力量和安慰。
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然而,"因信称义"告诉我们,我们并不依赖自己的力量,而是依赖上帝的恩典和赦免。
这种信念给予信徒坚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考验。
此外,"因信称义"还激发了信徒对他人的同情与慷慨。
既然我们自己都是因为上帝赐予的恩典而获得救赎,我们就应该对他人表现出同样的怜悯和关怀。
荷马史诗英雄时代赫西俄德来库古克里普提德拉古梭伦改革梭伦解负令公民大会四百人大会陪审法庭克里斯提尼克里斯提尼改革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贝壳放逐法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里特智者智者学派普罗塔格拉高尔吉亚安提丰加里克里斯色拉叙马霍斯城邦政治学城邦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理念论哲学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四因说罗马法学政治观十二铜表法市民法伊壁斯鸠个人主义幸福论功利主义道德观偏斜运动理论斯多葛派犬儒主义犬儒学派西塞罗自然法卢克莱修契约论世俗政治神权政治君权神授基督教灵智论因信得救圣经启示录原罪说三位一体说上帝创世说选民说米兰赦令奥古斯汀论上帝之城忏悔录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永恒法神法人法异端异教道成肉身因信称义圣父、圣子、圣灵教会救赎说耶稣救世说泛神论天恩统治论约翰·威克利夫胡斯马西里乌斯威廉·奥卡姆乌托邦乌托邦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莫尔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安德里亚基督城人道主义文艺复兴蒙昧主义拉伯雷布鲁诺彼特拉克薄伽丘十日谈启蒙运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利益动机论洛克君主专制官僚政体理性卢梭托马斯·潘恩个人主义圣西门欧文傅立叶实业主义和谐制度法伦斯泰尔新协和公社新教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加尔文教得救预定论VS救赎论闵采尔千年天国九十五条论纲基督教义氏族民主制封建贵族制封建贵族民主制马基雅维里君主论非道德政治观君主专制论博丹布丹国家论六卷君主主权理论国家主权主权家长制地理环境决定论菲尔麦社会契约论格老秀士霍布士利维坦斯宾诺莎四性主义人权人权宣言君权神授论贵族特权论自然权利独立宣言主权在民分权自由黑格尔约翰密尔平等先行观念伏尔泰皮埃尔·勒鲁自由、平等、博爱、正义、民主、专制、独裁三权分立分权学说君主立宪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执行权对外权汉密尔顿麦迪逊制宪会议联邦党人文集参议院众议院联邦法院国家代议制罗马共和制哈林顿大洋国。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C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因信称义因信称义为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教会提出的主要主张之一。
它主要针对的是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虚伪罪恶行径。
路德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信徒可以通过自己直接阅读《圣经》而获取教义,进而使自己的灵魂接近上帝,不必求助于罗马教皇或教父,从而免去了繁琐的仪式。
“因信称义”的意义在于抵制了赎罪券和善功得救的说教,大力简化宗教仪式,这就剥夺了教会和高级教士作为上帝恩慈的中间人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动摇了罗马教会的基础,即它的教义、法规和习俗,沉重打击了罗马教会的势力。
2.教育性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项教育原则。
教育性教学的主要含义是教育(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这条教学原则的提出与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直接关系。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认为教学进行道德教育需首先使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
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而要达到这一最高目的需首先将多方面兴趣的培养作为近期的、直接的目的。
在赫尔巴特看来,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只用通过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所引起的智力活动,学生才有可能按照道德规律的要求行为。
3.《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重要教育著作于1632年写成。
《大教学论》的主导思想,是热切期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该书强调,人的本身无非是一种和谐而已,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种子”),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真正得以发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包括虔信)、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发展人。
正因为这种发展是多方面的、和谐的,所以《大教学论》又称这种教育为“周全的教育”。
书中要求通过教育给“一切人”以“一切事物”的知识,使其“知道自己并知万物”;要求借助于教育使人的“心理变高贵”,从而能够“管束万物和自己”;要求借助于教育使人“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并能很好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健康精壮,从而延长生命,求取更多知识;要求通过艺术教育,发展人的表现的首创精神,培养艺术才能;并要求通过教育加深对上帝的虔信。
基督教基础知识(西史)一、填空:1、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有德国的、瑞士的、和。
2、灵修名著《效法基督》的作者是;《天路历程》是英国的所写,其描写了基督徒不懈的人生追求。
3、一般认为,基督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唐朝,当时被称为;元朝时的基督徒被称为意为。
第一位将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的传教士是,第一位中国基督徒是,第一位中国传道人是。
4、1998年9月,南京的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其被誉为中国神学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
5、自公元1054年,大分裂后,基督教分为和两大派别,经过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又出现了新的派别,称为。
二、选择题:1、赞美诗《坚固保障歌》的作者是改教家:()A、加尔文B、马丁·路德C、梅兰西顿D、依拉斯谟2、基督教各宗派所公认的“普世信经”是()A、使徒信经多特信经亚他那修信经B、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迦克墩信经C、使徒信经亚他那修信经尼西亚信经D、亚他那修信经尼西亚信经迦克墩信经3、325年的尼西亚会议,主要围绕两大问题。
A、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性和人性B、原罪说和恩宠论C、诺斯替主义和贝拉基主义D、洗礼和圣餐三、名词解释:1、因信称义2、马丁·路德四、简答:如何理解耶路撒冷会议?语文一、基础知识(共55分)(一)选择题:(共45分,每题3分)(请按要求答题,把正确答案写在括号内)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挫.折(chuò)灵柩.(jiù)谀.词(yú) 惩.罚(chéng)B、断茎.(jīng) 别墅.(shù) 拮据..(zì suī)..(jié jū) 恣睢C、妖娆..(ráo)单.于(shàn) 可汗.(hán) 襁.褓(qiáng)D、蓑.衣(suō) 斗笠.(lì) 分.外(fēn) 颤.动(chàn)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莫明其妙心无旁骛恼羞成怒无与伦比B、理至易明勃然大怒涕泗横流忐忑不安C、肃然起敬登峰造极强聒不舍恪尽职守D、无业游民经久不息刻骨铭心断章取义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例字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例:宿sù住宿宿愿宿舍B、例:难nàn 遇难诘难空难C、例:为wèi 为民请命为虎作伥不足为据D、例:供gòng 供词供养供职4、下列句子和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因信称义名词解释
信仰是指人类对于超越自身感知能力的事物或存在的信任、依赖和承诺。
它是一种精神信念,可以源自于宗教、哲学、道德观念以及个人对世界本质的解读。
信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特质之一,具有思考、信任和奉献的三个重要元素。
首先,信仰需要人类进行思考和反思,通过认知和理性来选择并形成对特定事物的信任。
这种信任不仅基于对事物的认知,也涉及对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注入。
其次,信仰源于人类的信任,人们对特定事物、力量或存在产生信任,认为它们具有超越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从而愿意依赖和依靠它们。
最后,信仰具有奉献的特点,人们愿意为信仰付出努力,通过行动和行为来实践和维护自己的信仰。
信仰可以寄托于不同的对象,其中宗教信仰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宗教信仰是人类对神圣力量、超自然存在或高于自身的至高存在的信任和追求。
它涉及到对宇宙起源、人类存在和意义等诸多大问题的探讨和解答。
通过信仰,人们能够寻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安宁,获得与至高存在的连接和共鸣。
宗教信仰还可以为人们提供道德规范和行动指导,引领个体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除了宗教信仰,人们还可以将信仰投射到其他领域,如哲学、科学、政治等。
哲学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知和思考,通过对人类思想和智慧的探寻,力求理解和解答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科学信仰是基于科学方法和知识的信仰,人们对于科学的发现和实证能力产生信任和依赖,认为科学是获
得真理和洞察自然规律的有效途径。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于政治制度、理念和价值观的信任和追随,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特定的政治组织或领袖。
无论信仰的对象是什么,它都能够为个体和群体提供安全感、引导和意义感。
信仰可以激发人类对于美、善和真的追求,推动个体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信仰也可能导致偏见、狭隘和冲突,因此,个体和社会需要在信仰中保持理性和开放,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信仰观点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