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激励下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合同设计_陈树桢
- 格式:pdf
- 大小:562.54 KB
- 文档页数:12
收稿日期:2022-09-27作者简介:王凯(1981-),男,江苏新沂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夏宇洁(1998-),女,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直播带货供应链的定价决策研究王凯,夏宇洁(江苏海洋大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摘要:基于直播带货视角下的供应链定价决策问题,构建了以制造商为主方、销售商为从方,网络直播带货与线下实体销售相结合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式;分析了在不考虑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的情况下,直播支付比例即直播带货时折扣力度对制造商及销售商定价决策及最终利润的影响。
研究表明,直播带货时折扣力度的加大促使线上需求的增加,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和销售商的零售价格下降,以及制造商利润的增加和销售商线下销售利润的减少。
关键词:直播带货;双渠道供应链;定价决策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3)05-0075-05一、引言近年来,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热门电商平台都在原有基础上布局直播电商,抖音、快手及大批自媒体也纷纷加盟直播。
直播行业快速崛起,相关用户激增。
商务大数据显示,仅2020年一季度的电商直播便超过400万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直播电商用户规模已经超过3亿。
电商商业模式与传统实体经济模式进一步碰撞,直播电商带来了巨大流量价值和投资收益,直播电商也能更好地营造出使得单一价值输出转变为多元价值输出、单向价值独创转变为多方价值共创的高赋能网络服务场景,直播电商更使众多商品由长链价值传递转变为短链价值传递,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商加入直播带货行列。
随着直播电商向着各产业、各层级的不断渗透,直播带货不断下沉至低层级消费市场,使得生产与消费的距离逐渐缩短,消费者更便利地享受到了优质优价的产品,既推动了国内实体产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也使国民整体消费水平得以提升。
并且在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完善“互联网+”的商业生态,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数字化、智慧化商业模式。
多因素扰动下同价双渠道供应链协调应对突发事件吴晓志;陈宏;解东川;吴忠和【摘要】一条双渠道供应链存在一个传统零售商和一个拥有电子渠道的制造商,制造商采用了跟随零售商线上线下同价的定价策略.通过建立市场需求模型,求出供应链的最优价格、生产数量,利用博弈论和合同理论的原理设计收益共享契约.研究表明,当供应链处于稳定状态时,收益共享契约可以用来实现同价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当突发事件导致市场规模和制造成本发生扰动时,同价双渠道供应链存在鲁棒性,而收益共享契约也能够很好地协调同价机制下的双渠道分权供应链,最后给出一个算例验证了结论.【期刊名称】《运筹与管理》【年(卷),期】2015(024)006【总页数】9页(P95-102,127)【关键词】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扰动管理;同价机制【作者】吴晓志;陈宏;解东川;吴忠和【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0;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4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也逐渐成为商家重点关注的领域,苏宁云商在优化布局线上渠道后,在大型零售巨头中率先“吃螃蟹”,宣布采取了线上线下同价的营销模式[1],在同价机制刚开始运行时,造成了一定的广告效应,市场规模迅速增加。
在苏宁试水之后,大家褒贬不一,而拥有实体店的大型零售巨头们也开始行动应对线上线下同价的时代到来,从部分同价到全线同价。
天猫等纯电商零售巨头也开始布局线下体验店,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双渠道同价机制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供应链的研究中,由于电子渠道的存在,与传统的零售商渠道构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双渠道的运作模式,研究者从渠道结构、定价策略博弈方法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5],Tsay[6]发现如果制造商增加电子零售渠道,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利润。
双渠道供应链合作模式下需求信息共享研究李舒婷【摘要】根据现有的双渠道供应链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了双渠道供应链需求信息共享问题,阐述了需求信息共享对于双渠道供应链合作的作用,指出了在双渠道供应链合作中进行信息共享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有效地协调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冲突与竞争问题,促使双渠道供应链整体及各个成员获得更多收益。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f supply chain,demand information sharing i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are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demand information sharing affects the cooperation of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and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and competition problems i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profits of the whole chain.【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25-26,29)【关键词】双渠道;供应链;合作模式;信息共享【作者】李舒婷【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F274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电子交易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建立官网或使用第三方网络平台向消费者直接销售其产品,形成一种新的销售方式,即网络销售。
因此,在传统销售模式基础上,增加一种网络销售方式所构成的这种供应链模式,就是双渠道供应链模式。
第39卷第10期 200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JOU RNAL O F SHAN GHA I J I AO TON G UN I V ER S IT YV o l .39N o.10 O ct .2005 收稿日期:2004209224作者简介:林英晖(19672),女,福建永泰人,博士生,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与组织行为研究.屠梅曾(联系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T el .):021*********;E 2m ail :m ztu @m ail.sjtu .edu .cn . 文章编号:100622467(2005)1021656204核心型供应链企业协调的激励合同设计林英晖, 屠梅曾(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上海200052)摘 要:在委托2代理理论的基础上,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合作企业建立了激励合同设计的博弈模型,力求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管理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模型的分析表明,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与协调的角度考虑,提供不同合同的设计要优于提供统一合同的设计.关键词:供应链;核心型供应链;企业协调;合同设计中图分类号:C 36 文献标识码:AInce ntive C ontra c t D e s ign fo r the F ir m s ’C oo rd ina tion inS upp ly C ha ins w ith C o re Ente rp ris eL IN Y ing 2hu i , TU M ei 2z eng(A n tai Schoo l of M anagem en t ,Shanghai J iao tong U n iv .,Shanghai 200052,Ch ina )Abs tra c t :B ased on the p rinci p le 2agen t theo ry and from the p ersp ective of the co re en terp rise ,th is p ap erset up a gam e m odel fo r the incen tive con tract design .It is hop ed to p rovide a theo retical basis fo r the co 2o rdinati on am ong the firm s in supp ly chain s.T he m odel show s that in o rder to m ake the supp ly chain coo r 2dinati on effective ,the co re en terp rise shou ld p rovide differen t con tract in stead of the sam e con tract .Ke y w o rds :supp ly chain ;supp ly chain w ith co re en terp rise ;firm coo rdinati on ;con tract design 核心企业型供应链(简称核心型供应链)通常围绕一个在经济实力、产品特色等方面具备垄断地位的核心企业构筑,该企业是整条供应链获得竞争优势、获取利润的核心,企业特色决定了这条供应链的特色[1].从理论上说,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其在供应链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制定标准,强制要求各环节的合作企业根据其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构筑统一的信息平台与ER P 系统,从而保证企业间的有效协调,保证供应链的顺畅运行.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首先,出于种种原因,如不愿意承受太大的风险与对结果不确定的担忧等,并非所有的合作企业都按照核心企业的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其次,由于建立统一信息平台的投入成本较大,且资产专用化程度高,因此,也并非所有的合作企业都致力于推行统一的信息平台,建立ER P 系统;第三,作为独立法人,追逐自身利益是其本能,各节点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由此产生道德风险.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合同或机制.因为,只有在获得足够的绩效补偿后,合作企业才会采取对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系统有效的行为,为实现供应链有效协调提供必要条件.目前,对激励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委托2代理理论,采用的数学手段是博弈论[2~5].本文在文献[6]对供应链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从核心企业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建立合同设计的博弈模型,力求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了便于比较,对激励合同的设计将分两种情况进行:提供统一合同的情况;提供不同合同的情况.1 模型假设及参数定义为研究方便,本文仅考虑一个核心企业(如制造商)与一个合作企业(如供应商)的情形.现实中,制造商并不完全具备供应商的私有信息(如不知道供应商的类型),从而成为委托方;供应商具备本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成为代理人.委托人的行动是设计并提供激励合同,代理人的行动是选择合同并决定材料的质量.假定供应商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已经根据核心企业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并已获得成功的供应商;另一种是尚未根据核心企业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在委托人设计的合同中,合同变量包括两个:供应商获得的固定报酬Α,奖励报酬系数Β,前者与制造商的收入无关,后者是供应商分享的制造商收入的比例.双方的博弈顺序如下:委托人设计合同并提供合同;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合同.模型假设条件及参数定义如下:(1)i表示供应商的类型,i=1,2.其中:1代表已经根据核心企业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并已获得成功的供应商;2代表尚未根据核心企业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2)Λi表示制造商对供应商所属类型的事前概率,反映的是制造商对供应商的事前认知.假设制造商认为供应商是1的概率为Λ1;认为是2的概率为Λ2,显然,Λ1+Λ2=1.(3)q表示供应商提供给制造商的材料质量,反映的是材料品质.不难理解,制造商获取的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制造商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制造商的收入.由此,制造商收入是q的函数,且为增函数.为研究方便,令制造商的收入函数为简单的线性形式:R(q)=q+Γ.其中,Γ是均值为0、方差等于∆2的正态分布随机变量,代表外生的影响收入的不确定性因素.(4)制造商风险中性,即制造商期望效用等于期望利润,供应商风险规避.(5)制造商对供应商的激励依靠支付方式来调节和体现,考虑线性合同:S(R(q))=Α+ΒR(q)其中:S(R(q))是制造商收入为R(q)时,购买供应商提供的材料的价格.(6)供应商的成本是其提供的材料质量与类型的函数,可以表示成c(q,i).它具有如下的性质:①对同一类型的供应商来说,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质量越高,生产成本越大;②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而言,在提供相同产品质量q的情况下,类型2的供应商边际成本高于类型1(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其流程设计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满足客户为目的的,为此,将尚未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成本看成高于已经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成本是合理的).根据供应商成本的性质,在本模型中,可以令供应商的生产成本函数为c(q,i)=Ηi q2.其中,Ηi为成本系数,根据供应商的类型,有Η2>Η1.(7)供应商不接受合约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为uθ,也可以解释为供应商的机会成本.2 模型建立根据上述假设条件,制造商期望收入函数可以表达成:E(R(q))=E(q+Γ)=qV ar(R(q))=∆2(1)制造商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利润,即期望收入减去制造商支付给供应商的报酬,因此有EU=E(R(q)-S(R(q)))=E(R(q)-Α-ΒR(q))=q-Α-Βq (2) 由于供应商是风险规避的,因此,其期望利润等于供应商期望收入减去供应商成本,再减去风险成本.根据L al等[7]的推导,风险成本为12rΒ2∆2.其中,r为供应商的风险规避度量(r≥0).供应商的期望收入为Α+Βq,供应商的成本为Ηq2,为此,供应商的期望利润可表示为C E=Α+Βq-Ηq2-12rΒ2∆2(3)供应商的确定性等价效用等价于上述的期望利润.这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必须满足供应商的参与约束(I R)与激励相容约束(I C)[8].该模型中,供应商的I R为:Αi+Βi q i-Ηi q2i-12rΒ2i∆2≥uθ i=1,2(4)另外,如果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得到的是相同的激励,那么对已经进行了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来说则是不公平的,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为此,合同设计还应满足I C,即Α1+Β1q1-Η1q21-12rΒ21∆2≥ Α2+Β2q2-Η1q22-12rΒ22∆2(5)7561 第10期林英晖,等:核心型供应链企业协调的激励合同设计 在此基础上,还要满足另一I C ,即最大化供应商效用.令5CE 5q =0,有q i =Βi2Ηi i =1,2(6)这样,制造商面临的问题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4)~(6)下最大化自己期望效用的问题:m axΑ,Β62i =1Λi (q i -Αi -Βi q i )(7)3 模型求解3.1 提供统一合同的设计向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提供统一合同是为了简化委托人的工作程序,不同的供应商得到的是同样的激励,记该统一合同为(Αυ,Βζ),此时,制造商面临的问题是:m ax Αυ,Βζ62i =1Λi (q i -Αυ-Βζq i)(8)s .t .(I R )ΑυΒζq i -Ηi q 2i-12r Βζ2∆2≥uθ(9)(I C )q i =Βζ2Ηi(10)式中,i =1,2. 将式(10)代入(9)并构筑拉格朗日函数,有:7=62i =1Λi Βζ2Ηi -Αυ-Βζ22Ηi +62i =1Κi Αυ+Βζ24Ηi -12r ∆2Βζ2-u θ(11)通过最优一阶条件,解得:Κ1=0,Κ2=1;Βζ=Λ1Η2+Λ2Η12Η1Η2r ∆2+2(Λ1Η2+Λ2Η1)-Η1代入式(10),解得:q υ1=Λ1Η2+Λ2Η12Η1[2Η1Η2r ∆2+2(Λ1Η2+Λ2Η1)-Η1]q υ2=Λ1Η2+Λ2Η12Η2[2Η1Η2r ∆2+2(Λ1Η2+Λ2Η1)-Η1]q υ1、q υ2分别是制造商提供统一合同条件下,不同类型供应商选择的产品质量.将Βζ、q 2代入式(9),解得:Αυ=u θ+(2Η2r ∆2-1)(Λ1Η2+Λ2Η1)24Η2[2Η1Η2r ∆2+2(Λ1Η2+Λ2Η1)-Η1]2至此,已求解出(Αυ,Βζ),故合同设计完毕.将Αυ、Βζ代入式(8),求解出在提供统一合同的情况下,制造商的期望效用为EU =(Λ1Η2+Λ2Η1)24Η1Η2[2Η1Η2r ∆2+2(Λ1Η2+Λ2Η1)-Η1]-u θ此时,不同类型的供应商的期望效用分别为: CE 1=u θ+(Η2-Η1)(Λ1Η2+Λ2Η1)24Η1Η2[2Η1Η2r ∆2+2(Λ1Η2+Λ2Η1)-Η1]2 CE 2=uθ3.2 提供不同合同的设计为了使供应商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应当向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提供不同的合同,让供应商根据自己的实际成本来选择最优合同.与供应商的类型相适应,制造商提供的合同分别为(Α1,Β1)和(Α2,Β2).此时,委托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4)~(6)下面临的问题是:m axΑ,Β62i =1Λi (q i -Αi -Βi q i )(12)将式(6)代入(12)并构建拉格朗日函数,有7=62i =1Λi Βi 2Ηi -Αi -Β2i2Ηi +62i =1Ξi Αi +Β2i 2Ηi -Β2i4Ηi -12r Β2i ∆2-u θ+ΧΑ1+Β212Η1-Β214Η1-12r Β21∆2-Α2+Β222Η2-Η1Β224Η22-12r Β22∆2通过最优一阶条件求解出:Ξ1=0,Ξ2=1,Χ=Λ1;Β1=11+2Η1r ∆2Β2=Λ2Η22Λ2Η22r ∆2+Η2-Λ1Η1Α1=u θ+Λ22(Η2-Η1)4(2Λ2Η22r ∆2+Η2-Λ1Η1)2+2Η1r ∆2-14Η1(1+2Η1r ∆2)2Α2=u θ+Η2Λ22(2Η2r ∆2-1)4(2Λ2Η22r ∆2+Η2-Λ1Η1)2至此,合同设计完毕.将Β1、Β2代入式(6),解得:q 1=12Η1(1+2Η1r ∆2)q 2=Λ24Λ2Η22r ∆2+2Η2-2Λ1Η1将Α1、Α2、Β1、Β2、q 1、q 2代入式(12),解得在提供不同合同的情况下,制造商的期望效用为:EU =2Λ2r ∆2(Λ1Η22+Λ2Η21)+Λ1Η2+Λ2Η1-Λ1Η14Η1(1+2Η1r ∆2)(2Λ2Η22r ∆2+Η2-Λ1Η1)-u θ此时,不同类型代理人(供应商)的期望效用(期望收入)分别为:C E 1=u θ+(Η2-Η1)Λ224(2Λ2Η22r ∆2+Η2-Λ1Η1)2, C E 2=uθ3.3 结果比较根据上述制造商提供统一合同与不同合同的情况,对相关结果进行比较.8561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第39卷 (1)q υ1,q υ2,q 1,q 2的比较.从q υ1、q υ2可以得出:q υ1 q υ2=Η2 Η1.由于Η2>Η1,所以q υ1>q υ2.从q 1、q 2可得:q 2=Λ24Λ2Η22r ∆2+2Η2-2Λ1Η1<Λ24Λ2Η22r ∆2+2Η2-2Λ1Η2=12Η2(1+2Η2r ∆2)<12Η1(1+2Η1r ∆2)=q 1故q 1>q 2.这表明,无论制造商提供的是统一合同还是不同合同,已经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优于尚未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这也充分说明了,对于尚未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通常会因为其成本较高的缘故,宁愿以较低的质量水平换取对成本的节约.根据相同的方法对q υ1与q 1、q υ2与q 2进行比较,有qυ1<q 1.表明制造商提供不同合同时,已经进行流程重组的供应商能够比在统一合同情况下提供质量更高的材料.当Λ1Η2-Λ2Η2+Λ2Η1>0时,q υ2>q 2.表明在制造商提供不同合同时,尚未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由于得到的激励较提供统一合同时劣,故而宁可以较低的质量换取对成本的节约.(2)CE1,CE 1,CE 2,CE 2以及EU ,EU 的比较(限于篇幅,比较过程略).由CE1,CE 2以及CE 1,CE 2中可以得到:CE 1>CE 2,CE 1>CE 2.这表明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的期望利润(期望效用)高于尚未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显示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对供应商自身是有利的.这也表明,奖勤罚懒是激励合同设计的重要依据.CE 1<CE 1.说明已经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在不同合同情况下,能够获得比统一合同时更大的期望效用.CE 2=CE 2.说明无论制造商提供的是统一合同还是不同合同,尚未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供应商得到的期望利润(期望效用)不变,均为保留效用.EU <EU .说明制造商在提供不同合同情况下能获得比提供统一合同时得到更大的期望效用.4 结 语不难看出,上述的结论彼此互为相关,同时也说明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与协调的角度考虑,提供不同合同的合同设计要优于提供统一合同的合同设计.由此可见,实际应用中,制造商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合同设计,一方面激励供应商采取有效的行动,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另一方面促使尚未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供应商根据核心企业的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并以此提高企业间的协调效率.参考文献:[1] 李明鲲,方 芳.供应链管理的组织关系与行为模型[J ].物流技术,2002,119(8):29-31.L I M ing 2kun ,FAN G Fang .O rgan izati on and opera 2ti onal model fo r supp ly chain m anagem en t [J ].L og is -tics Technology ,2002,119(8):29-31.[2] M alon iM ,Beton W .Supp ly chain partersh i p s :Op 2po rtun ities fo r operati on s research [J ].EuropeanJourna l of Opera tiona l Research ,1997,101(3):419-429.[3] 郭 敏,王红卫.合作型供应链的协调和激励机制研究[J ].系统工程,2002,20(4):49-53.GUO M in ,W AN G Hong 2w ei .T he cooperative and in 2cen tive m echan is m in supp ly chain [J ].Syste m Eng i 2neer i ng ,2002,20(4):49-53.[4] W ang E T C .Info rm ati on and incen tives in compu t 2ing services :the effect of li m ited system cho ices [J ].European Journa l of Opera tiona l Research ,2000,125(3):503-518.[5] Pearce D G ,Stacchetti E .T he in teracti on of i m p licitand exp licit con tracts in repeated agency [J ].Gam es and Econo m ic Behav ior ,1998,23(1):75-96.[6] 张 爱,袁治平,张清辉.供应链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3):52-55.ZHAN G A i ,YUAN Zh i 2p ing ,ZHAN G Q ing 2hu i .A study on the issue of p rinci pal 2agen t of supp ly chain en terp rises [J ].I ndustr i a l Eng i neer i ng and M anage 2m en t ,2003,(3):52-55.[7] 李 良,谢秉磊.供应链中的监督和激励[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2,12(3):32-35.L I L iang ,X IE B ing 2lei .Incen tive and mon ito ring in supp ly chain [J ].Syste m Eng i neer i ng ——TheoryM ethodology Applica tion s ,2002,12(3):32-35.[8]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 ].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561 第10期林英晖,等:核心型供应链企业协调的激励合同设计。
双渠道供应链合作与协调
当一个企业(制造商)同时运用电子直销渠道和传统零售渠道来满足客户需求时,这种供应链结构被称为双渠道供应链,或者混合渠道供应链。
双渠道供应链环境下,产品多样化成为主流,零售商除了销售制造商的产品外,还会附带销售其他产品,产品的多样化能降低企业风险。
在双渠道环境下,制造商直销渠道和零售商通传统渠道同时提供一定的服务水平吸引消费者。
然而,两种渠道同时提供服务很可能引诱消费者发生双向服务“搭便车”行为,引发渠道间的需求转移。
需求发生转移后,零售商和制造商无法确定提供的售前服务能否产生直接购买。
为了降低风险,零售商和制造商通过通过降低服务水平减少服务成本,从而减少由于服务“搭便车”现象带来的损失。
通过线性需求下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随机需求下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和风险规避下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分析,设计出合理的收益共享契约协调双渠道供应链。
产能约束下考虑消费者偏好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与协调一、本文概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供应链管理和优化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双渠道供应链环境中,如何平衡线上和线下渠道的需求,同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偏好,成为了企业决策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产能约束下,如何考虑消费者偏好进行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与协调,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文章首先回顾了双渠道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分析了产能约束和消费者偏好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双渠道供应链决策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产能约束、消费者偏好以及线上线下渠道间的竞争与协同关系。
通过模型分析,文章得出了在产能约束下,如何根据消费者偏好进行供应链决策的结论。
文章提出了几种供应链协调策略,包括价格协调、库存协调和服务协调等。
这些策略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文章还对每种协调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实用的参考。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验证了所提模型和协调策略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产能约束下,充分考虑消费者偏好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与协调策略可以显著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本文旨在研究产能约束下考虑消费者偏好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与协调问题,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实用的协调策略。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双渠道供应链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模式。
近年来,关于双渠道供应链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决策、协调机制以及消费者偏好对供应链影响等方面。
在供应链决策方面,学者们对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定价、库存、运输等决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一些研究探讨了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定价策略,分析了不同定价模式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第17卷 第1期2009年 2月 中国管理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Vol.17,No.1Feb., 2009文章编号:1003-207(2009)01-0064-12补偿激励下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合同设计陈树桢,熊中楷,梁 喜(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摘 要: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零售与网上直销并存的双渠道模式,在促销2价格敏感需求与促销补偿激励等条件下构建了模型,分析、比较了集中式与分散式决策下供应链最优的促销投入、促销补偿投资与定价策略,研究了促使双渠道达成协调的合同设计。
研究发现:单独利用两部定价合同不能有效地协调双渠道供应链;而两部定价合同与促销水平补偿合同的组合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和渠道成员双赢,且满足这种条件的组合合同有无穷多个。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双渠道;补偿激励;合同设计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05-09;修订日期:2008-12-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571088)作者简介:陈树桢(1971-),女(汉族),四川南充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1 引言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零售与网上直销并存的双渠道模式正成为制造型企业的主要分销渠道,而网上直销和传统零售因价格竞争所引发的渠道冲突,也给理论研究与实际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在传统分销与在线直销价格竞争下,制造商采用何种激励方式给予零售商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以协同竞争、实现传统分销与在线直销和谐并存从而使自己从这两种渠道获取的总收益最大;对零售商而言,如何通过促销、服务等以提升自己的赢利能力是其赢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有促销投入和促销补偿的供应链双渠道定价与协调问题的合同设计展开研究。
竞争环境下,通过促销、服务投入能够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并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Dutta ,Ber 2gen 和John (1993)[1]用实证方法,在参与率和权责发生率的支付原则下,研究了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合作广告。
Li ,Huang 和Zhu (2002)[2]基于渠道成员的市场权力不同,构建了三种模型并研究了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合作广告。
聂佳佳和熊中楷(2006)[3]研究了基于两周期动态定价和合作广告的供应链模型,发现下期的定价和广告决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期的定价与广告决策。
Geylani ,Dukes和Srinivasan (2007)[4]研究了面对强势零售商时制造商的应对策略:针对强势零售商与弱势零售商的价格竞争,制造商将提高对弱势零售商的批发价格并通过广告支持将需求从强势零售商之处转移给弱势零售商,从而扭转制造商的劣势并最大化制造商的利润。
而在制造商主导的双渠道供应链环境下,零售商处于被动地位,为了生存和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零售商除了制定最优传统零售价之外,还必须促销、服务上寻找突破口,通过促销刺激顾客的购买行为以提升自己的赢利能力不失为其最佳选择。
尽管制造商在双渠道供应链中居主导地位,但在渠道和谐与自己利润最大化驱使下,制造商的理性决策就是补偿零售商的促销投入,自然促销成本补偿投资成为制造商的首选策略。
促销成本补偿是制造商加强与零售商合作的一种方式,是制造商针对零售商的促销投入,投资以减少零售商促销投入成本的一种激励措施。
这种投资激励表现为:对零售商的参与促销的员工进行投资培训;或者制造商派自己的员工直接参与资助零售商的促销活动;或者为零售商的促销投入提供免费咨询,等等。
张菊亮和陈剑利用报童模型(2004)[5]研究了在需求依赖于销售商努力水平的情形下,如何设计合同,以使供应商和销售商合作、销售商选择恰当的努力水平和订货量,从而使供应链的利润达到最大。
黄祖庆和达庆利(2005)[6]运用博弈论研究了随机需求下供应链的激励机制设计,并分析了激励机制设计对供应商和零售商收益产生的影响。
虽然促销补偿能够加强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双方收益的Pareto 改进,但单独利用促销成本补偿并不能实现供应链总利润最大化,这是分散式决策的供应链性质所决定。
因此,如何实现供应链协调与渠道成员双赢,合同设计至关重要,论文重点对此进行了研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电子商务环境下,有关双渠道供应链的研究始于近几年。
Chiang,Chhajed和Hess(2003)[7]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渠道选择策略,其结论是即使网上直销渠道本身并不赢利,但其存在可以控制零售商的定价,促使零售商卖出更多商品,从而提升渠道总利润。
Liu和Zhang(2006)[8]研究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当制造商增开在线直销渠道而零售商对顾客实施价格歧视时,制造商的收益总是增加而零售商的收益总是减少,但零售商仍坚持价格歧视策略以阻止制造商直销渠道的进入。
Yao和Liu (2005)[9]用Bert rand和Stackelberg博弈方法研究了在线直销渠道与传统零售渠道的定价策略,并分析了传统零售渠道为顾客提供增殖服务时对在线直销渠道的定价影响。
Arya,Mittendorf和Sapping2 tou(2007)[10]研究了当制造商生产该商品有成本优势而零售商分销该商品有成本优势时,增开在线直销渠道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制造商与零售商收益的Pareto改进。
Arya,Mittendorf和Y oon(2008)[11]在市场潜在需求相等的双渠道供应链环境条件下认为,只要批发价格高于其边际生产成本,与垂直整合比较,双重边际效应更符合制造商和渠道整体的利益。
林志炳,许保光和蔡晨(2003)[12]在消费者的保留价格随时间推移呈指数递减而市场规模随时间递增等重要假设条件下,研究了基于消费者偏好的双渠道供应链。
夏海洋和黄培清(2007)[13]采用报童模型研究了不同运作模式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库存策略。
但上述有关双渠道供应链的研究中均未考虑供应链的协调问题。
渠道冲突与协调研究一直是供应链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合同设计是实现供应链协调的主要工具。
Tsay和Agrawal(2004)[14]认为在线直销渠道与传统分销渠道在促销上都有外部性,但零售渠道促销具有成本优势,用回购价加总批发价合同可以协调供应链。
谢庆华与黄培清(2007)[15]研究了基于数量折扣的双渠道协调问题,发现协调双渠道供应链的数量折扣合同有无穷多个。
曲道钢和郭亚军(2008)[16]研究了分销商的销售努力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并利用改进的收入共享合同解决了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问题。
文献[14-16]虽然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协调,但未考虑促销投入和促销激励补偿的合同设计。
本文的目的是设计机制以实现双渠道协调,与他们的方法不同,但目的一样。
Chu和De2 sai(1995)[17]以汽车销售为背景研究了基于顾客满意度的渠道协调机制,说明制造商可以按照零售商的努力成本与努力水平给予激励以促进零售商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双方收益的Pareto改进,并利用两部定价合同研究了供应链的协调问题。
Cui,Raju 和Zhang(2007)[18]在渠道成员的公平偏好下,用两部定价合同研究了供应链的协调问题。
他们发现当制造商通过固定费用转移零售商的利润时,制造商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协调问题。
Raju和Zhang (2005)[19]针对供应链中的强势零售商,研究了数量折扣与两部定价合同来协调供应链。
研究发现,数量折扣与两部定价都能协调供应链,但在一定条件下两部定价合同对制造商更有利。
熊中楷,李根道和唐颜昌等(2007)[20]研究了网络环境下供应链动态定价的渠道协调问题,发现单独利用收益分享合同不能达到供应链的协调,而收益分享合同与返利合同的组合运用能够有效实现供应链协调和渠道成员的双赢。
文献[17-20]虽研究了供应链的协调问题,但未考虑双渠道供应链结构。
尽管双渠道供应链的冲突与协调在学术界得到了较深入研究,但考虑双渠道供应链环境下的促销策略,包括零售渠道的促销投入、制造商给予零售商的促销补偿以及制造商为此促销补偿所需投资等策略下的竞争性定价与协调问题尚未有文献研究。
本文在线性需求函数等假设条件下,利用Stackelberg 对策,首次考虑了促销投入和促销补偿策略的双渠道供应链竞争性定价;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能使双渠道市场达成协调的合同设计。
研究发现:只要制造商对零售商实施补偿激励并灵活设计合同,就能协调双渠道、实现供应链渠道成员的双赢。
图1 补偿激励下双渠道供应链模型3 问题描述与假设本文研究的问题如图1所示。
在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中,生产并销售・56・第1期 陈树桢等:补偿激励下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合同设计一种商品。
本文假设制造商是零售商的唯一供应商,且在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并假设制造商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成本是c(0<c<1);在传统零售渠道,制造商以批发价ω把商品批发给零售商,零售商在零售渠道进行促销投入以刺激顾客的购买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销售量。
假设促销投入只影响零售渠道并产生正需求。
而零售商为此目的的促销水平是s、促销成本是C(s),设C(s)=s2并以价格p r将产品销售给顾客。
同时,制造商还增设internet直销渠道将产品以价格p d直接销售给顾客。
渠道成员都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
为缓解渠道冲突与激励零售商的促销投入以使自己从两渠道获取的总利润最大,制造商对零售商的促销投入给予激励补偿以减少零售商的促销投入成本。
本文采用Chu和Desai(1995)[17]中,制造商按照零售商的努力成本进行补偿投资以促进零售商提高顾客满意度来刻画制造商激励零售商的促销投入。
针对零售商投资成本为C(s)的促销投入,假设制造商的补偿投资水平是x s,投资C(x s)可以为零售商提供一笔金额是sx s的促销补偿,设C(x s)= x s2。
因此,在制造商的策略性促销补偿投资下,零售商促销投入的净成本是:s2-sx s。
鉴于制造商在线直销时面向的顾客与零售商销售该商品的顾客必定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因此,我们假设在线直销渠道和传统分销渠道客观上构成相互竞争的关系,两者的竞争关系可通过如下形式的线性需求曲线表示[21]:q d=1-p d+λp r,0<λ<1(1)q r=1+s-p r+λp d(2)上述需求函数中q d表示直销渠道的需求。
其中,1是市场的潜在需求(为简化分析,这里对需求进行了归一化处理),λ表示网上直销渠道与传统零售渠道因价格与服务等差异所产生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需求转移系数)[7-11],且0<λ<1可确保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2)式是传统零售渠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