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文学概论内容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基本概念、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的学科。
它关注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探讨文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文学概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学的定义和范畴。
文学是人类语言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具有审美和表现力。
文学的范畴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
文学概论关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现技巧。
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语言艺术创作出来的,包含丰富的意象、情节和人物塑造。
创作技巧涉及到文学语言的运用、情节结构的组织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时代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文学概论还研究文学作品的流派和文学理论。
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具有共同特点的文学类型,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和解释的理论体系,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
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
文学概论还关注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
文学作品通过出版、阅读和评论等渠道传播给读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文学概论还探讨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增加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文学作品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给人带来心灵的满足和启迪。
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学科,研究文学的基本概念、流派和理论,帮助人们理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概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文学概论大二上学期知识点文学概论是大二上学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了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文学流派和作品的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介绍文学概论大二上学期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对这门课程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文学的定义及特征文学是人类利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表达个体和社会的体验与观念。
文学的特征包括情感表达、艺术性、想象力等,它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等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文学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大二上学期主要学习了古典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启蒙时期文学等各个阶段的文学发展,其中包括不同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品的分析与研究。
三、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大二上学期主要学习了古希腊史诗、古罗马史诗、罗曼史诗、现代小说等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
通过研读这些代表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流派的发展与特点。
四、文学的分析方法文学研究离不开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大二上学期学习了一些常用的文学分析方法,如人物分析、情感分析、主题分析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以及创作意图。
五、文学与社会变革文学不仅仅是艺术表达,它也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与思潮。
在大二上学期的文学概论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启蒙时期的《鲁滨逊漂流记》和现代小说《1984》等。
通过研究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六、文学的意义与影响文学对个体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提升人们的情感,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大二上学期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人们的影响。
综上所述,文学概论大二上学期的知识点涵盖了文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不同流派与代表作品、分析方法以及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等内容。
:请问苏州大学的现当代文学怎么样啊?苏州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一、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思潮研究本方向曾以范伯群、朱栋霖的鲁迅小说、冰心、郁达夫、曹禺、陆文夫等作家论和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显示出有发展潜质的实力。
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和作家流派论,已成为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
代表性成果国家社科项目成果《中外文学比较史》、教育部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新思维》,显示出本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前者被评为"突破学科原有格局"、"突破原有的文学史研究格局与编写模式"的"明显标志",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文科首次设立的国家奖,全国现当代文学著作中唯有两部获此奖,本省文学类著作唯一获奖者)、教育部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
后者被列为教育部"面向世纪课程教材",在全国高校使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高度评价其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对世纪中国文学的重新阐释。
此书的修订本台湾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在台湾地区也产生很大影响。
《文学新思维》被称为"新时期探索新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集大成之作"。
以朱栋霖为首的戏剧、电视剧研究具全国性影响。
近年来有《曹禺传》(台湾版)、《中国现代派戏剧研究》、《中国通俗戏剧论》等成果问世,并在《文学评论》、《中国电视》等权威刊物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电视剧的论文。
中国新诗流派、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流派研究成果丰硕,主要著作有《十四行体在中国》、《新诗理论发展史》、《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现代六大批评家》、《中国文学艺术论》等。
一批青年博士的成果:沈从文、钱钟书、徐志摩、林语堂研究,网络文学研究,显示出本方向持续发展的强劲潜力。
预期的突破性成果:一、目前正从事的大型项目《中外文学比较史》站在新世纪文化的高度,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阐释年间的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文学概论知识点简易整理第1章文学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
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
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
“与心徘徊,随物婉转”。
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文学概论入门知识点总结一、文学的概念和定义1. 文学的概念文学是指人类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的艺术形式,包括诗、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体。
2. 文学的定义文学有多种不同的定义,通常包括作品的创作、受众的阅读、作品的主题、情节和结构等方面。
二、文学的分类1. 文学的体裁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的体裁。
2. 文学的流派文学作品可以按照表现形式、主题内容、风格特点等分类,比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等流派。
三、文学的特点与功能1. 文学的特点文学具有语言艺术性、想象力、表现力、文化传承等特点。
2. 文学的功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娱乐、审美、思想交流、传统传承、社会反思等多种功能。
四、文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代文学、唐宋文学等,具有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文化底蕴。
2. 近现代文学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包括了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阶段,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文学的关键概念1. 文学的主题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生活、情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考和体验,这些思考和体验构成了作品的主题。
2. 文学的形式文学作品不仅仅表达内容,也包括了其语言、表现形式和结构等方面的设计和呈现。
3. 文学的意义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审美意义、道德意义、社会意义等多重意义。
六、文学的批评方法1. 传统文学批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主要包括了评注、鉴赏、评论、评说等形式,重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效果。
2. 现代文学批评现代文学批评方法更加重视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例如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等。
七、文学的文化与社会意义1. 文学与文化传承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承载了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2. 文学与社会变革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启迪人心、引发社会变革的力量,对社会变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流派等内容。
本文将从文学的定义、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流派、作家及作品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主要包括文学的概念、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流派、中国现当代作家及代表作品等内容。
一、文学的概念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人物情感、思想境界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见证。
文学可以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进行表现,是人们观察社会、人性、生活的重要方式。
二、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解释和评注的学科,主要包括形式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新批评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其中,形式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如小说的情节、人物、风格等方面;结构主义批评则强调文学作品与文本本身之间的关系,重视文本的符号、符码、意义等方面;新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等方面。
通过学习文学批评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艺术风格和传统。
常见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
其中,现实主义注重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浪漫主义强调对个人情感、幻想和理想的追求,注重对自然、人性的崇拜;象征主义注重对象征和意象的运用,强调对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揭示;现代主义则强调创新和前卫,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四、中国现当代作家及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等是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代表作品方面,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等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的特征的赋予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意境: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审美意象: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出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5.角色:指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6.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7.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的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和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称为期待视野。
8.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9.共鸣: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10.净化: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11.领悟: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浅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及过程。
12.延留: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领悟之后,继续留存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13.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说明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文学概论绪论知识点总结一、文学概念1.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表现生活、表现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
它以虚构或真实的方式,通过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表达人类对世界的感受和思考。
2.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文学与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文学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也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
3. 文学的分类文学可以按照表现形式、内容和风格等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史诗、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4. 文学的功能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还具有丰富的功能。
它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增进人们的文化修养,传递人类的文明和价值观念,激发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开拓人们的视野。
二、文学发展史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
它包括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戏剧等形式。
古代文学以古代思想、历史和人文主题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文化,传承了文化传统。
2.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是古代文学向近现代文学过渡的时期。
它包括中世纪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
中世纪文学受到宗教、宫廷文化与民间传统的影响,体现了中世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统。
3. 近现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是指近代与现代文学。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类思想的解放,文学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近现代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
近现代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延续与超越,体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文学流派1. 古典文学古典文学以古典思想、形式和题材为主,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传统。
它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古代中国文学等。
2. 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性、情感和幻想,推崇自然与自由,反对现实的束缚和规范。
它包括浪漫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等。
3. 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尊严。
它包括现实主义小说、戏剧、散文等。
4. 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客观性、科学性和社会性,描绘社会现实的丑恶和黑暗面。
【通俗文學概論】課程綱要(上)壹、授課教師:林保淳貳、課程學分:雙學期,四學分,中文系參、教學目標:所謂「通俗文學」,指的是廣泛流行於社會,使用相對淺近易懂的語言,以某種一定程式創作,且以較大密度的情節,藝術地表現世俗的審美和倫理觀念的一種文學類型。
通俗文學是臺灣近五十年來文學發展中不容忽視的「主流」,儘管至今學界仍然未能賦予應有的重視,可是在歐美、日本及大陸已開始全力投入研究後,已逐漸引起矚目,陸續有學者關心、注意此一新領域的開發,雖然成效尚微,然而未來的拓展空間極大,將是值得期許與鼓勵的。
基本上,通俗文學的發展是一種極其特殊的「文學現象」。
從作者層面而論,通俗文學的創作動機備受「商品化」的制約,既未必欲成為「金匱石室之書,風雨名山之業」,更無心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迥然有異於傳統「典雅文學」對文學作品的嚴肅要求;從讀者層面而論,其閱讀心態則是以輕鬆休閒的逸致,企圖自文字表現中尋求機趣,既無高頭講章的壓力,亦不奢求於其中獲得感化與教訓;從作品的層面而論,其明白易曉的語言、簡潔易於掌握的敘事模式、契合社會脈動的節奏,則於「典雅文學」之外,自具誘人的魅力。
此三者,在本質上即有別於傳統的「典雅文學」,因此,其整個發展所呈顯的現象也就無法以舊有的文學理論加以裁斷。
通俗文學的意義何在?通俗文學何以能造成廣遠的影響?通俗文學與當代的社會關係如何?通俗文學的內在特色為何?通俗文學的發展歷史與定位如何?凡此種種,皆非一言可了,更非僅僅以文學的角度可以解釋清楚的。
通俗文學的主要文體,以小說成就最引人矚目。
中國傳統小說原就與「通俗」二字血脈相連,一方面固然有文人學士據以教化(通於俗)群眾,而群眾藉此以吸取上層文化(如歷史成敗事蹟、儒家思想觀念)的意義;而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此類作品已深入了群眾生活圈,成為群眾所喜聞樂道的一項娛樂與消遣(通俗,亦即普遍的、常見的、慣性的)。
後者在整個文學商品化的推波助瀾之下,愈顯得勢不可當,連帶著反向影響及於作者——作者欲使作品達到「通俗」甚或將自我意圖(包含了思想、觀念)「通於俗」,都必須先瞭解群眾的心理歸趨、偏好習尚(通曉風俗)。
(完整版)文学概论1、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根据创作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可感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或生活情境。
2.文学的审美性:指的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观照和反映客观生活,所创造的适应人的审美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3、题材: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造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通常所说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
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4、结构: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
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画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便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意境隽永的美的画面。
5、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叙事和戏剧文学三大类。
这样有利于人们理解不同种类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
6、四分法:综合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体裁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点,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别的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是我国“五四”以来传统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分类方法。
7、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它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体现着作家审美评价的倾向性,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晶。
艺术真实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8、文学典型:即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
是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特征,又能高度概括社会本质规律某些方面的,独特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强烈社会效果的艺术形象。
9、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
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化的方法三种10、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把感觉、知觉和表象加工改造成为形象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
【通俗文學概論】課程綱要(上)
壹、授課教師:林保淳
貳、課程學分:雙學期,四學分,中文系
參、教學目標:
所謂「通俗文學」,指的是廣泛流行於社會,使用相對淺近易懂的語言,以某種一定程式創作,且以較大密度的情節,藝術地表現世俗的審美和倫理觀念的一種文學類型。
通俗文學是臺灣近五十年來文學發展中不容忽視的「主流」,儘管至今學界仍然未能賦予應有的重視,可是在歐美、日本及大陸已開始全力投入研究後,已逐漸引起矚目,陸續有學者關心、注意此一新領域的開發,雖然成效尚微,然而未來的拓展空間極大,將是值得期許與鼓勵的。
基本上,通俗文學的發展是一種極其特殊的「文學現象」。
從作者層面而論,通俗文學的創作動機備受「商品化」的制約,既未必欲成為「金匱石室之書,風雨名山之業」,更無心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迥然有異於傳統「典雅文學」對文學作品的嚴肅要求;從讀者層面而論,其閱讀心態則是以輕鬆休閒的逸致,企圖自文字表現中尋求機趣,既無高頭講章的壓力,亦不奢求於其中獲得感化與教訓;從作品的層面而論,其明白易曉的語言、簡潔易於掌握的敘事模式、契合社會脈動的節奏,則於「典雅文學」之外,自具誘人的魅力。
此三者,在本質上即有別於傳統的「典雅文學」,因此,其整個發展所呈顯的現象也就無法以舊有的文學理論加以裁斷。
通俗文學的意義何在?通俗文學何以能造成廣遠的影響?通俗文學與當代的社會關係如何?通俗文學的內在特色為何?通俗文學的發展歷史與定位如何?凡此種種,皆非一言可了,更非僅僅以文學的角度可以解釋清楚的。
通俗文學的主要文體,以小說成就最引人矚目。
中國傳統小說原就與「通俗」二字血脈相連,一方面固然有文人學士據以教化(通於俗)群眾,而群眾藉此以吸取上層文化(如歷史成敗事蹟、儒家思想觀念)的意義;而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此類作品已深入了群眾生活圈,成為群眾所喜聞樂道的一項娛樂與消遣(通俗,亦即普遍的、常見的、慣性的)。
後者在整個文學商品化的推波助瀾之下,愈顯得勢不可當,連帶著反向影響及於作者——作者欲使作品達到「通俗」甚或將自我意圖(包含了思想、觀念)「通於俗」,都必須先瞭解群眾的心理歸趨、偏好習尚(通曉風俗)。
故「通俗」二字,一名三義,這是研究者不能不注意的三個思考徑路。
因此,通俗文學的研究,可以是社會性的,文化性的,也可以是文學性的。
以小說為例,臺灣近五十年來,從五0年代的武俠、偵探,六0年代的言情、七0年代的歷史、科幻,聲勢浩大,歷久不衰,不僅有數百位作家奮身投入創作行列,版行無慮三、四千部的作品,更普遍受到以千萬計(連大陸的話恐怕以億計)的群眾歡迎與喜愛,影響所及,更無遠弗屆地深入了海外華人社會,成為最能代表華人閱讀品味與領域的文學作品。
毫無疑問地,這是不得不讓人注意的「文學現象」。
面對此一現象,欲鉤繪出臺灣數十年來文學發展的歷史,是不能不予以密切關注的。
同時,由於大陸幾十年在創作上的停滯,而香港又局促一隅,開拓性不強,臺灣實居其中最主要的關鍵;因此,欲研究箇中相關問題,臺灣自然是
個基點。
除了文學性甚強的通俗小說外,台灣民間目前仍流傳不衰或新興的通俗文學表現,如燈謎、對聯、年畫、布袋戲等,亦頗有特色,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通俗傾向,大可自文化與社會的角度予以審視。
通俗文學由於歷來未受重視,流失速度極快,老成凋謝,文獻殘闕,因此時效性的掌握,也成為一個成敗的關鍵,若不及時加以研究,恐怕日後縱欲探討,也將是其道無由了。
因此,本課程的設計,正有意藉此引起大學學子對通俗文學的重視,並培養未來可能的研究人才。
肆、授課範圍:
基本上,本課程區分為上下兩學期,上學期主要教授、討論的以當代各類通俗小說(武俠、言情及歷史,三選二)及相關理論為主;下學期則以通俗民間文學為主,包括「燈謎」、「對聯」、「布袋戲文學」及「文學與年畫」四類。
伍、授課方式:
(1)課堂講授:講授相關基本概念及知識。
(2)小說創作:創作短篇小說。
(3)討論:據主題上台報告、討論。
(4)燈謎、對聯及年畫製作。
陸、課程綱要:
本課程分為上下學期,上學期為總論及武俠、言情(或歷史)小說概論;下學期燈謎、對聯、霹靂布袋戲、年畫,其要項分爺如下:
【上學期】
總論:所謂「通俗文學」
1〃「通俗」釋義
2〃通俗文學的類型
3〃通俗文學的特色
4〃通俗文學的出版與流傳
5〃通俗文學的發展歷史
6〃通俗文學與當代社會
7〃通俗文學的文學特徵
8〃通俗文學與當代創作
分論:
(一)武俠小說
一、談「武」論「俠」:
二、俠與中國文化:
三、武俠小說發展史:
四、武俠小說的世界:
五、港台武俠小說選讀:
(二)歷史小說
一、「歷史」的定義
二、「歷史」的虛與實
三、「演義」與「歷史」
1.演申其義
2.歷史的通俗化
3.「歷史演義」、「英雄演義」與「神怪演義」
四、歷史小說發展概述
五、歷史小說選讀――高陽與二月河
(三)言情小說
一、問世間情是何物
二、從唐傳奇到宋話本
三、才子佳人
四、鴛鴦蝴蝶派
五、張恨水
六、瓊瑤
七、玄小佛
八、當代言情小說概述
柒、參考書目:
1.《通俗文學概論》陳必祥主編杭州大學出版社
2.《民國通俗小說論稿》張贛生著重慶出版社
3.《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周啟志主編文津出版社
4.《通俗文學》鄭明娳著揚智出版社
5.《大俠》龔鵬程著錦冠出版社
6.《中國之俠》劉若愚著〃周清霖等譯上海三聯書店
7.《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匯編》林保淳、龔鵬程編學生書局
8.《中國武俠小說史略》王海林著北岳文藝出版社
9.《中國武俠小說史》羅立群著遼寧人民出版社
10.《中國武俠小說史(古代部分)》劉蔭柏著花山文藝出版社
11.《中國武俠史》陳山著上海三聯書店
12.《俠與中國文化》淡江中文系主編學生書局
13.《談藝錄-葉洪生論劍》葉洪生著聯經出版社
14.各名家論金庸二十幾種沈登恩等遠景出版社
15.《解讀瓊瑤的愛情王國》林芳玫著時報文化
16.《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紀德君北京師範大學
17.《中國現代歷史小說論》王富仁、柳鳳九魯迅研究月刊1998.3
【下學期】
本學期除由教師課堂講授外,亦將聘請專家針對年畫、布袋戲作演講及示範教學。
預計年畫將請巴蜀文化基金會賈裕祖先生、布袋戲將請霹靂電視黃文擇先生當面講說。
總論:民俗與文學
1.民俗的界義與範疇——民俗、民俗學、民間文學、通俗文學
2.民俗的種類——宗教性、節慶性、傳說性、娛樂性
3.民俗與文學——民俗中的文學趣味
分論:
一、高雅脫俗的文字游戲——對聯
1. 中國文字的特性——單體單音節的方塊字;變化的詞性
2. 格律與對仗——詩律與對偶
3. 奇聯妙語——古今趣聯介紹
4. 對聯習作——堂上練習、搶答游戲
5. 對聯作業——繳交春聯二則
二、雅俗共賞的文字機趣——燈謎
1. 燈謎與元宵——元宵節與猜燈謎
2. 燈謎的歷史發展——中國的謎史
3. 燈謎與臺灣社會——臺灣的謎史
4. 燈謎的猜射與製作——燈謎的術語、燈謎的扣字與猜射製作
5. 燈謎製作作業——繳交十則燈謎
6. 燈謎大會——舉辦燈謎大會
三、古意盎然的年景——年畫
1. 年畫的淵源與歷史——新年話年畫
2. 年畫的風格——以巴蜀、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為例
3. 年畫的內容與民俗傳說——民俗與文學的關係
4. 年畫的製作流程——如何製作年畫
5. 製作年畫——課堂製作,備工具
四、熱鬧風趣的的布袋戲——霹靂系列
1.布袋戲的源流
2.台灣布袋戲的歷史發展
3.霹靂布袋戲
4.霹靂布袋戲與台灣社會
捌、成績考核:
1.期中考試及期末考試各佔百分之三十(期中考或以創作替代)
2.分組討論佔百分之二十
3.出席率佔百分之二十(唯超過三次無故缺席者、作業超過期限未繳者,一
律以不及格論)
玖、創作內容:
1.期中武俠創作(短篇武俠創作),期中考後一週內繳交(繳於網路上)。
2.對聯、燈謎及年畫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