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2大题 考点1 文言实词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94.00 KB
- 文档页数:12
归纳内容要点(时间:45分钟分值:44分)一、基础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4分)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
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
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
”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
尝僦(jiù)①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日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
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
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②,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
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③悍卒皆服之。
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④。
抗疏,既危而免。
”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
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
其孝友如此。
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注】①僦(jiù):租赁。
②先陇:祖先陇地,祖墓。
③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
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
④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1.简要概括瓶庵的性格特征。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好学行道。
②仁义孝友。
③做人有度量。
④公正无私。
【参考译文】苏州枫江市集中,住着一位有道德的人,人们都称呼他“瓶庵”。
有人说,这称呼是指守口如瓶,取说话谨慎的意义。
有人说,瓶子口窄而腹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停止了学业,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
考点三 翻译句子(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第(1)句,共三小句,第一小句是判断句,重点词是“已”,意为“停止、完了”,可意译为“算了”。
第二、三两句是个目的复句,“以”即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用来”;“教子”即“教育你的孩子”;“坠”是使动用法,“使……毁害、损害”。
第(2)句,共四小句,第一小句重点是“以经书题”,意为“用(拿)经书中的考题”;第二小句重点词是“就”意为“完成”,可译为“(文章)写成”;第三小句重点词是“言及者”,意即“提到这些题”;第四小句重点词“辄”,意即“就”,连词。
【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4分)(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4分)一、规避文言文翻译的“6大误区”(针对“短板一、二、三、四”)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拉分考点二⎪⎪⎪必考文言文翻译(8分)——8分题目需珍惜,拉开分差很容易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断句题、古文化常识题和分析综合题,学生的正确率一般都较高,真正的难点和失分点是翻译题,那么文言文翻译究竟难在何处?又该如何突破呢?编者认为,文言文翻译,学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
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文意等。
如果要将文言文中的某句话翻译好,争得高分,关键要明确命题人在译句中设置的几个考“点”,翻译时注意对译出来。
答题人要明白,命题者设置此句翻译,说明这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
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句中的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不失分。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词要落实,句要贯通第1讲 译准3大给分点——保高分(一)准识通假字——找出本字再翻译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个重要能力。
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本义,关键在识别。
快速识别通假字的2大方法1.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的字。
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
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例1]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译文:[参考答案]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
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考查点:“锡”通“赐”,赐予;“而”,转折连词)[参考译文]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考点二文化常识(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因此本题应选B 项。
高考考查的大都是古代传记文里出现过的文化常识,要求考生平时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
如“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行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等)、“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等。
做题时要善于识破陷阱,能根据具体语境推敲出某词的确切文化意义。
另外,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文化常识推断的诀窍1.准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化常识,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对古代史书中常出现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特殊的地理名词、专有名词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趋庭”一词就出现在学过的课文《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趋庭意为快步走过庭院。
“叨陪鲤对”指来日将接受父亲的教诲。
2.理解和把握文本有关内容,是解答的关键如对“三代”的理解,在“乃博考三代典礼”所在的这一段中,根本就没出现“曾祖、祖父、父亲”中的任何一个人,再联系下文“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由此可以推出题目当中对“三代”的理解是错的。
3.带入检验,这是确保万无一失的重要一步无论什么题目,只要是依据文本作答的,都必须带入原文检验。
考点三分析文章内容(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②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
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臵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臵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耕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蔗蓘②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
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蔗蓘:耕耘。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事.文墨久矣事:从事B.病.目眚病:疲惫C.詈.不佳詈:责骂D.令五县会鞫.之鞫:审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
A项,“不事文墨久矣”中的“事”结合语境中邓文洁听信别人的传言,可推断为动词“从事”,正确。
B项,“病目眚”中“眚”的意思是“眼病”,结合语法推断法可知“病”应翻译为动词“患病”,故选项中的“疲惫”错误。
C、D项结合语境,运用代入法可推断为正确。
【参考译文】我的祖父名汝霖,号雨若。
年幼时便喜欢古学,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年少时不愿意刻苦练习书法,字体丑陋笨拙,去应试官职,总是不被录取。
于是向官府捐纳财货进入太学,在此埋没二十年。
曾祖父去世,家族的灾难逐渐到来。
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下梯子,用轴轳传送食物,三年都没有下楼。
江西邓文洁来到越州,凭吊文恭,文恭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邓文洁拉着枝条哭泣,悲伤呜咽着离开。
祖父在驿馆为他送行,文洁面对祖父闷闷不乐,因为文洁听到忌恨祖父的人说的话,说祖父近来开酒馆,不从事读书写作已经很久了,所以看到祖父就长吁短叹。
这一日将要分别,(邓文洁)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祖父哭着说:“侄儿命运坎坷,只是耕耘却没有收获罢了,读书学习不敢不勤奋。
”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考你。
”于是命制了“六十而耳顺”的题目,祖父挥笔疾书,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文洁惊喜地赞赏道:“你的文章应当在世上扬名,怎么就被阻于科举功名之外了呢?你的父亲大概后继有人了!”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就进入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止,患了眼病,在帏下安静地打坐了三个月。
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参加科举考试,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了文章,文章分发到一位老教谕房内。
老教谕拿自己选取的文章,呈给大主考官李九我。
李九我责骂文章不够好,下令第二次呈上文章,呈上的文章不够优秀,又一次呈上,第四次、第五次呈上文章,房中的文章快要送完了,教谕恼怒地哭泣起来。
主考官检查他呈上的文章还缺少七卷,询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文章很不通顺,只能留下来当作笑料罢了。
”主考官说:“赶紧取那些所谓的笑料来!”李公一见(祖父的)文章,拍手称赞,认为文章写得很妙,重新批阅试卷。
《易经》这一科目把祖父划作第一,龚三益第二,其他的都划归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清江令,调任广昌,同僚中有很多享有盛名的人。
黄贞父先生喜欢戏谑嘲弄,轻视祖父是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
巡抚刚下达了疑难案件,下令让五县会同审讯此案。
贞父告诉诸位同仁说:“审讯的文书按照惯例应该归我做,我不做,诸位也不要做,我要用这个为难张广昌。
”祖父了解他的意图,也没有坚决推辞,挥笔疾书写下几千字,都引经据典作为依据,断案像老吏一样纯熟。
贞父惊讶地称赞说:“奇才啊!奇才啊!”于是就和祖父建立了交情,成为意气相投的好朋友。
祖父在广昌任职满六年,考察政绩出众,名列第一。
文言实词含义判断“6法”1.联想迁移法(针对“短板一”)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如2015年浙江卷第16题C项“侯下.车.”,可以联想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中的“下车”意为“官员初到任”。
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下车”应该解释为“官员初到任”。
2.语境推断法(针对“短板二”)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因此,判别词义项,要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如2016年北京卷的第9题C项“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中的“赋”有“给予”“征收”“授予”等义项,但将“给予”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翻译为“楚国不向百姓给予财用也充足了”,明显不通。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知楚国百姓不耕种农田了,整个楚国因贩卖生鹿而暴富,因此是“楚国不向百姓征收赋税财用也充足了”。
3.语法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是依据语法结构。
如2016年江苏卷的第6题B项“病目眚”中的“病”可以通过语法进行分析。
“目眚”是一种眼病,“病”解释为“疲惫”(形容词),在语法上讲不通,所以就要考虑活用了,“病”应解释为“生病”“患病”。
“病目眚”的意思是“患了眼病”。
4.通假推断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可以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2015年重庆卷第7题D项“其治以脉,不以证”中的“证”,可以从通假角度来推断,“证”通“征”,意思是“症状”。
5.结构对举法古人行文,常用整齐的句式,如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
如2016年山东卷第9题B项“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中的“土事”与“木事”以及“文”与“镂”的位置相同,意义相近,都是动词,而选项的“文”(花纹)是名词,显然讲不通。
应为动词,意思是“装饰花纹”。
再如2015年福建卷第2题A项“义笃而辞质”中的“笃”与“质”的位置相同,都是形容词,把“深厚”代入后句意通顺,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深厚”。
6.字体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2015年浙江卷第16题A项“坎而置之屋壁”中的“坎”表意形旁“土”,其义应与土地有关;“欠”意为“短少,不够”之义;“坎”意为“低陷不平的地方,坑穴”。
由“坎”处的位置来看,应活用为动词,意为“挖洞”。
[专项练]一、联想迁移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导学号:20332012】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
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
烈祖纳其言。
元宗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
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因:沿袭B.尚法律,任.俗交任:任用C.宜.修复旧典宜:应该D.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挠:阻挠D[D项,可联想到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挠”,同义,解释为“让步、屈服”。
“无所挠”应译为“一点也不让步”,D项解释为“阻挠”错误。
A项,“因”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A项解释正确。
当然联系成语“因循守旧”也可以推知A项正确。
B项,“任”可用双音联想法推断,“任”可联想到“任用”,“任俗交”可译为“任用庸俗官吏”,因此B项正确。
C项,可联想到成语“事不宜迟”中的“宜”,解释为“应该”,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因此C项正确。
]二、语境推断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题目。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B.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C.今絷.者众絷:抓住D.以中意乃解.解:缓和B[B项,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
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
]三、语法推断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作物一样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C.孰与骋.能而化之骋:施展D.故错.人而思天错:通“措”,放弃B[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多”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在了作宾语的代词“之”前,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