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要说明
- 格式:ppt
- 大小:313.00 KB
- 文档页数:2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徐涛松,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胡小兰,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程师一、国家战略出台的背景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实施成效明显。
东部增强紧迫感,打好“转方式”硬仗中部培育新增长点东北让“共和国长子”成为“共和国脊梁”西部保护生态,不破坏心中的美丽神话一年多以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密集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或指导性文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规划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推动节能减排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试验示范,发挥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皖江城市带简介(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 成员市:9个。
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
“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
“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
“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
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市水利专项规划工程编号:2010232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0年9月“未加盖院勘察设计文件图纸专用章者对外无效”前言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因湖得名。
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
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456.8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2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80元。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
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根据2010年初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规划》,巢湖市为示范区十大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的基本定位是“三基地一新城”,即: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我市临江通海、要素供应充足和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积极承接化工、电工器材、汽车配件、造船、农副产品加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巢湖集中区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加工制造业新兴成长区和集聚地。
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
以上海华谊安徽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以煤直接气化为龙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化工企业,进一步延伸煤化工后续产品,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型煤化工基地。
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的中转物流基地。
依托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开发,以大运量工业项目建设为主,构建立体综合交通平台,重点建设无为二坝、和县郑蒲等综合性港区,将巢湖集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物流基地。
产业集聚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 在产业集聚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着产业集聚区内分工协作水平及产业配套能力弱、工业园区建设滞后、产业集聚的具体规划和政策缺乏、现有集聚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等一些具体问题。
皖江城市带要提高其产业承接能力,应发挥各级政府在培育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聚,建设工业园区,以吸引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持续转移和投资,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是由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滁州、安庆、宣城八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组成,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左右。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省的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这是我国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一个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作出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
皖江城市带的经济总量占安徽省经济总量的66%左右,代表了安徽经济的主要部分。
这几年安徽经济的增长率都在两位数,在全国排名也在前十位,可见皖江城市带的作用是明显的。
这种通过政策推动的发展,如果没有市场力量的跟进,动力也有可能衰竭。
目前安徽人均GDP在全国还是靠后的,因而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如何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的持续发展,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概述(一)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的关联企业、专业化供应企业、服务供应商、关联机构(大学、产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集中于特定的区域,相互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一种状态,并形成区内企业之间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正式和非正式协作的产业体系。
它是一种发生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现象或过程,是横向的一体化、产业纵向区域集中,而不是单个企业一体化发展。
抓好投资项目加速安徽崛起1 奇瑞汽车是安徽省立足投资谋划的项目,在哪个城市?()(分值:2/得分:2)芜湖铜陵池州马鞍山2 安徽省依托本省资源谋划的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其依托的资源不包括()。
(分值:2/得分:0)铜陵的铜滁州的盐巢湖的石灰石淮北的煤3 科大讯飞语音产业基地项目位于哪个城市?()(分值:2/得分:2)安庆合肥蚌埠芜湖4 金融危机后,为扩大内需,截至2010年,中央先后安排了()次新增投资项目?(分值:2/得分:2)12435 项目单位在向政府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需附送的部门文件可以不包括()。
(分值:2/得分:2)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城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6 下列不属于拉动GDP增长“三驾马车”的是()。
(分值:2/得分:2)出口进口投资消费7 第一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共计()。
(分值:2/得分:2)1000亿元1500亿元500亿元2000亿元8 乘坐动车组火车从合肥到上海需要()个小时?(分值:2/得分:0)1.52.52.01.09 “861”实施以来累计项目总投资已突破()。
(分值:2/得分:2)10000亿元15000亿元5000亿元20000亿元10 安徽省成为全国第几个“万亿大省”()。
(分值:2/得分:0)1810142211 项目谋划的情况有多种,《安徽省铁路“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在()情况下编制的?(分值:2/得分:0)无规划无项目有规划有项目无规划有项目有规划无项目12 宁波申洲集团投资兴建的申洲针织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望江县,2009年一期工程投产,解决了()人的就业问题?(分值:2/得分:2)3000400010002010年2009年2007年14 2004年投资体制改革关于企业投资的最大变化是()。
(分值:2/得分:2)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由核准制变为审批制由审批制变为核准制由备案制变为核准制15 下列不属于相关文件没有规定但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的新兴产业领域是()。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2010年2月1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一)目标分解。
《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
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妥求。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
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
到2015年,《示范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良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芜湖市无为县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经济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攻坚时期。
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是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城乡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关系着无为城乡建设的长远发展,对实现城乡建设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包括五个部分内容:一、“十一五”城乡建设发展回顾与评价;二、“十二五”城乡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十二五”城乡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四、“十二五”城乡建设的主要任务;五、“十二五”城乡建设重点项目;六、“十二五”城乡建设的保障机制与措施。
一、“十一五”城乡建设发展回顾与评价“十一五”的五年是无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无为城乡建设创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的五年,是以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为出发点加快建设的五年,这一时期,城乡建设突出市容环境提升、突出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努力开创了城乡建设跨越发展的新格局,五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十一五”城乡建设总体评价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无为城乡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了安徽科学发展先进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强县、全省首届“文明县城”和“园林县城”、省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安徽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安徽投资环境十佳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十一五”时期,无为县城乡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构建县城“一心两翼”组团布局结构,加快推进“一主两次”县域中心城市建设,紧紧围绕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和谐,增强了城市综合服务、设施支撑能力。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11年3月15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肥东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步骤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三年见成效。
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有效对接,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承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五年大发展。
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