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之足少阴肾经
- 格式:ppt
- 大小:8.16 MB
- 文档页数:92
足少阴肾经的功能主治1. 功能足少阴肾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络,起源于足底的涌泉穴,终止于胸部的灵墟穴。
它主要负责传输和调节肾脏的功能,对全身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系统,它通过气血的循环来联络和调节全身各个部位。
足少阴肾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主要负责调节和保护肾脏的正常功能。
具体而言,足少阴肾经主要承担以下功能: - 保护肾脏:足少阴肾经与肾脏紧密相连,可通过经络系统向肾脏供应气血和营养物质,从而保护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 调节水液代谢:足少阴肾经对人体的水液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它通过传输和调节气血,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防止水肿和排尿问题的发生。
- 调节生殖系统:足少阴肾经与生殖系统有密切关系,可以调节内分泌的平衡,提高生殖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生育能力。
- 调节骨髓的生产:足少阴肾经可以经由肾脏促进骨髓的生成,维持骨髓造血功能的正常运作。
- 维持心脏功能:足少阴肾经与心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调节心率和心律,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2. 主治足少阴肾经在临床中具有多种主治作用,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和调节: - 肾脏疾病:足少阴肾经在肾脏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肾脏的功能,促进肾脏的修复和再生,减轻肾脏病变引起的症状和不适。
- 泌尿系统疾病:足少阴肾经对泌尿系统疾病也有良好的疗效。
例如,尿频、尿道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来缓解和调节。
- 生殖系统疾病:足少阴肾经的调节作用对生殖系统疾病也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来得到改善和治疗。
- 骨骼系统疾病:足少阴肾经对骨骼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和调节作用。
例如,骨质疏松、骨折、骨髓炎等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来促进骨髓的生成和修复。
- 心脏疾病:足少阴肾经与心脏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心脏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心律失常、心悸、心绞痛等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来稳定心脏功能。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
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
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
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
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
口干舌燥,喉咙重痛。
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
下痢、容易疲劳。
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
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
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
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
肾经共有二十七个穴位。
俞府KI27俞府Shufu[释名]俞,转输;府,会聚。
足少阴肾经脉气由此会聚而转输至胸中,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胸部锁骨下缘,胸正中线(璇玑)旁开2寸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者中”。
[局部解剖]肌肉:胸大肌。
(深层为肺脏)神经:锁骨上内侧神经。
血管:胸内动、静脉穿支。
[功效]利气、平喘。
[主治]古代记述: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咯血。
近人报道:胸膜炎。
[方例]气喘风痰:俞府、乳根。
[刺灸法]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
让您认识人体经络——足少阴肾经作者:徐大平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0年第8期■徐大平经脉循行(原文)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胭内廉,上股骨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阴肾经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面喘,坐而欲起,目瞙瞙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痛、水肿、便秘、泄泻、腰痛、下肢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症。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和肾、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所。
本经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1)涌泉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l/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井穴。
(2)然谷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伍:配承山治转筋;配气冲、四满治石水;配太溪治热病烦心、足寒、多汗。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荥穴。
(3)太溪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足少阴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穴、照海穴、水泉穴),沿内踝之后(太溪穴),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穴);上向小腿内(复溜穴,交信穴;会三阴交穴),出窝内侧(筑宾穴、阴谷穴),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穴)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穴、中注穴、四满穴、气穴穴、大赫穴、横骨穴;会关元穴、中极穴)。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通谷穴,幽门穴),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穴)。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
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1) 涌泉穴KI1 Yǒng quán[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
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井穴。
(2) 然谷穴KI2 Rán gǔ[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足少阴肾经1足少阴肾经共二十七穴涌泉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尸厥面黑喘嗽有血目视无所见善恐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咳嗽气短身热喉痹目眩颈痛胸胁满小便痛肠澼泄泻霍乱转胞不得尿腰痛大便难转筋足胫寒痛肾积奔豚热厥五指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喘满淳于意曰热厥也针足心立愈○阴中懊憹痛针入三分又鼻衄不止灸二百壮又霍乱转筋灸三七壮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千金)兼关元丰隆治尸劳(玉龙赋)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又小肠气结连脐痛速泻阴交良久针涌泉取气甚妙(席弘赋)专治厥寒厥热又兼行间治消渴肾竭(百证赋)治胸结身黄泻此(通玄赋)治妇人疾并男蛊女孕而病痓者千金勿忘传(灵光赋)兼阴陵治小肠连脐痛(天星秘诀) 然谷在公孙后一寸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一日针不宜见血主治喘呼烦满咳血喉痹消渴舌纵心恐少气涎出小腹胀痿厥寒疝足跗肿胕酸足一寒-热不能久立男子遗精妇人阴挺出月经不调不孕初生小儿脐风撮口痿厥洞泄此穴主泻肾脏之热若治伤寒亦宜出血○石水灸然谷气冲四满章门(千金)此穴易醒脐风(百证赋) 太溪在足内踝后五分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嗜卧咳嗽咽肿衄血唾血溺赤消瘅大便难久疟咳逆烦心不眠脉沉手足寒呕吐不嗜食善噫腹疼瘠瘦寒疝痃癖○治牙疼可灸七壮一云牙疼红肿者泻之阴股内湿痒生疮便毒先补后泻又云肾疟呕吐多寒闭户而处其病难已太溪大钟主之腰脊痛大便难手足寒并针委中大钟(神农经)合昆仑申脉善疗足肿之迍(玉龙赋)兼商阳治寒疟有验(百证赋) 大钟在照海后一寸半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气逆烦闷实小便淋闭洒洒腰脊强痛大便秘涩嗜卧口中热虚则呕逆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胸胀喘息舌干食噎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血○兼通里治倦言嗜卧(百证赋)治心性之呆痴(标幽赋) 照海在内踝下一寸针四分留六呼灸三壮一日针三分灸七壮主治咽干呕吐四肢懈惰嗜卧善悲不乐大风偏枯半身不遂久疟卒疝腹中气痛小腹淋痛阴挺出月水不调○兼支沟能通大便之秘又合内关能翳腹疾之块(玉龙赋)治月事不行可灸七壮又兼公孙治伤寒四日太阴经再用内关施截法(神农经)治噤口喉风用三棱针出血即安(拦江赋)兼大敦治伤寒(百证赋)兼百会太冲阴交治咽喉疾又兼阴交曲泉关元气海同泻治七疝如神(席弘赋)二跷二陵脚气者取此四穴又兼三里同治脚气并在腰之疾(灵光赋)兼阳维内关能下胎衣又治喉中之闭塞(标幽赋)足少阴肾经 2 水泉在内踝下微后直太溪下针四分灸五壮主治目不能远视女子月事不来来即多心下闷痛小腹痛小便淋阴挺出○兼天枢治月潮违限(百证赋) 复溜在交信后五分与交信并排针二分留三呼灸五壮七壮主治肠澼痔疾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善怒多言舌干涎出足痿胻寒不得履目视肠鸣腹痛四肢肿十种水病五淋盗汗齿龋脉微细○治盗汗不收及面色痿黄可灸七壮(神农经)血淋灸五十壮(千金)针治腰脊闪挫疼痛游风遍体(太乙歌)伤寒无汗宜泻又起六脉之沉匿(玉龙赋)伤寒无汗先补合谷次泻此穴(拦江赋)此穴专治气滞在腰(席弘赋)治肿如神(灵光赋) 交信在三阴交下一寸后开些针四分留五呼灸三壮主治五淋疝阴急股腨内廉引痛泻痢赤白大小便难女子漏血不止阴挺月事不调小腹痛盗汗○兼合阳治女子少气漏血(百证赋) 筑宾在三阴交直上二寸后开一寸二分针三分灸五壮主治小儿胎疝癫疾吐舌发狂骂詈腹痛呕吐涎沫足腨痛阴谷在曲泉后横直一寸半微下些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舌纵涎下腹胀烦满溺难小腹疝急引阴阴股内兼痛为痿为痹膝痛不可屈伸女人漏下不止少妊○兼水分三里利小便消肿胀(太乙歌)治脐腹痛(通玄赋) 横骨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去中行五分针五分灸三壮五壮甲乙经曰针一寸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眦赤痛五脏虚○兼肓俞泻五淋久积(百证赋)兼大都治气滞腰疼不能立(席弘赋) 大赫在气穴下一寸去中行五分针三分灸五壮千金云三十壮甲乙经作针一寸主治虚劳失精阴痿上缩茎中痛目赤痛女子赤带气穴在四满下一寸去中行五分针三分灸五分甲乙经作针一寸主治奔豚痛引腰脊泻痢经不调四满在中注下一寸去中行五分针三分灸三壮甲乙经云针一寸千金云灸百壮主治积聚疝瘕肠癖切痛石水奔豚脐下痛女人月经不调恶血痛并无子可灸三十壮中注在肓俞下一寸去中行五分针一寸灸五壮一云针五分主治小腹热大便坚燥腰脊痛目眦痛女子月事不调肓俞在商曲下一寸半直脐旁相去五分针一寸灸五壮一云针五分主治腹痛寒疝大便燥目赤痛从内眦始○兼横骨泻五淋之久积商曲在石关下二寸去中行五分针一寸灸五壮一云针五分主治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内眦始石关在阴都下二寸少去中行五分针一寸灸三壮一云针五分主治哕噫呕逆脊强腹痛气淋小便不利大便燥闭目赤痛妇人无子或藏有恶血上冲腹痛不可忍○治积气疼痛可灸七壮孕妇禁灸(神农经)治哕噫呕逆灸百壮(千金)兼阴交无子可搜(百证赋)足少阴肾经 3 阴都在通谷下二寸少去中行五分针三分灸三壮甲乙经曰针一寸千金云灸随年壮主治心烦满恍惚气逆肠鸣肺胀气抢呕沫大便难胁下热痛目痛寒热痎疟妇人无子藏有恶血腹绞痛通谷在幽门下二寸少去中行五分针五分灸五壮主治口暴喑积聚痃癖胸满食不化膈结呕吐目赤痛不明清涕项似拔不可回顾幽门在巨关旁各五分针五分灸五壮主治胸中引痛心下烦闷逆气里急支满不嗜食数咳干哕呕吐涎沫健忘泄痢脓血少腹胀满女子心痛逆气善吐食不下○治心下痞胀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可灸十四壮孕妇不可灸(神农经)兼玉堂能开彻烦心呕哕(百证赋) 步廊在中庭旁二寸针三分灸五壮主治胸胁满痛鼻塞少气咳逆不得息呕吐不食臂不得举神封在步廊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针三分灸五壮主治胸胁满痛咳逆不得息呕吐不食乳痈洒淅恶寒灵墟在神封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针三分灸五壮主治同神封神藏在灵墟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针三分灸五壮主治同上○兼璇玑治胸满项强已试(百证赋) 彧中在神藏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针四分灸五壮主治咳逆不得喘息胸胁肢满多唾呕吐不食○治气喘痰壅可灸十四壮(神农经)一传治咳嗽哮病唾血俞府在彧中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针三分灸五壮主治咳逆上气呕吐不食中痛○一云热嗽泻之冷嗽补之○兼乳根能治气嗽痰哮(玉龙赋)足少阴肾经流注足少阴肾经流注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涌泉穴)出然骨之下(然谷穴)循内踝之后(太溪穴)别入跟中(太钟穴)以上腨内(复溜穴)出腘内廉(阴谷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自此交入手心主)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癖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灸则强食生肉(勉强饮食以生肌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灵枢)○酉时自至阴与涌泉循膝上行至胸腧府穴止(入门)○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灵枢)足少阴肾经左右凡五十四穴足少阴肾经左右凡五十四穴涌泉二穴在足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铜人)○涌泉者足心也跑而取之(灵枢)○在脚心底宛中白肉际(资生)○在脚掌中心(入门)○足少阴脉之所出为井针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若灸废人行动(资生) 然谷二穴一名龙渊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铜人)○然谷者然骨之下者(灵枢)○在内踝前直下一寸(资生)○足少阴脉之所流为荣针入三分留三呼不宜见血刺之多见血使人立饥欲食可灸三壮(灵枢) 太溪二穴一名吕细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铜人)○在内踝后五分跟骨间动脉陷中(入门)足少阴脉之所注为腧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凡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铜人) 太钟二穴在足跟后冲中太溪下五分足少阴络别走太阳针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照海二穴在足内踝下容爪甲阴跷脉所生(铜人)○令患人稳坐足底相对赤白肉际陷中(纲目)○在内踝下四分微前小骨下(入门)○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水泉二穴去太溪下一寸在内踝下足少阴郄针入四分可灸五壮(铜人) 复溜二穴一名伏白一名昌阳在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铜人)○在内踝后上二寸动脉中(入门)○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灵枢)○足少阴脉之所行为经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壮(铜人) 交信二穴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前筋骨开腨阴跷之郄也(铜人)○在内踝上二寸复溜前三阴交后筋骨间陷中(入门)○针入四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筑宾二穴在内踝上二寸腨分中阴维之郄(铜人)○在骨后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取之针入二分可灸五壮(入门) 阴谷二穴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铜人)○在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有动脉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灵枢)○足少阴脉之所入为合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横骨二穴一名下极在大赫下一寸(铜人)○在横骨中央宛曲如仰月陷中曲骨外一寸半(入门)○可灸三壮禁不可针(铜人) 大赫二穴一名阴维一名阴关在气穴下一寸针入三分可灸五壮(铜人) 气穴二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针入三分可灸五壮(铜人) 四满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铜人)○挟丹田旁一寸半又云在心下八寸脐下横纹是穴(资生)○针入一寸可灸五壮(入门) 中注二穴在肓腧下一寸针入一寸可灸五壮(铜人) 肓腧二穴在商谷下一寸去脐旁五分(铜人)○去脐旁各一寸半(资生)○平神阙外一寸半为正(入门)○针入一寸可灸五壮(铜人) 商谷二穴在石关下一寸针入一寸可灸五壮(铜人) 石关二穴在阴都下一寸针入一寸可灸三壮(铜人) 阴都二穴一名食宫在通谷下一寸针入一寸可灸三壮(铜人) 通谷二穴在幽门下一寸(铜人)○在上旁(资生)○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幽门二穴一名上门在巨阙旁相去各五分(铜人)○平巨阙外一寸半(入门)○幽门挟巨阙一寸半四满在丹田一寸半当以一寸半为正○幽门至横骨去腹中行皆当为一寸半(资生)○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去中庭外二寸(入门)○针入二分可灸五壮(铜人) 神封二穴在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入三分可灸五壮(铜人) 灵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入三分可灸五壮(铜人)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入三分可灸五壮(铜人) 彧中二穴在腧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入四分可灸五壮(铜人) 腧府二穴一名输府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针入三分可灸五壮(铜人)。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穴、照海穴、水泉穴),沿内踝之后(太溪穴),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穴);上向小腿内(复溜穴,交信穴;会三阴交穴),出窝内侧(筑宾穴、阴谷穴),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穴)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穴、中注穴、四满穴、气穴穴、大赫穴、横骨穴;会关元穴、中极穴)。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通谷穴,幽门穴),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穴)。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
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1) 涌泉穴KI1 Yǒng quán[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
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井穴。
(2) 然谷穴KI2 Rán gǔ[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