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word.doc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7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释】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
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2)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B(2)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
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
故选B。
(2)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因宦官程元振专权”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如诗歌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前一句以“长安似弈棋”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高考古诗词专题训练题(表达技巧)从军行陈羽海边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联系全诗,谈谈一、二两句环境描绘的作用。
答:(2)三、四句意在写人却说“不见人”,谈谈作者是如何来写人的?答:(3)第四句中“直上”两字用得好,幸亏哪里?答:宿甘露寺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有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珠适降,因此得名。
(1)、这首诗描述了如何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情怀?请联合全诗作简要剖析。
答:(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点,请联合详细诗句谈谈你感觉最深的一点。
答: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斜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述了如何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如何的心境?答:(2)动静联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联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青天白天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倒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归纳全诗的境界特点?为何?答:⑵这首诗的叙写波折有致,请作简要剖析。
答: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恶棍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类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2) “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谈谈,这个比喻“奇”在哪处 ?答:虞佳人宜州见梅作①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
一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迈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联合上阕简要剖析。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 ,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释】① 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
② 《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卧”字刻画诗人隐居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年事已高,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D.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
(2)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案】( 1) C( 2)①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
② 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③ 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解析】【分析】( 1) C 项,错在“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壮心未与年俱老”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
所以,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故选C。
( 2)答题时,先要用优美的语句简要描绘画面,然后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意境的特征,从结构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意境的作用,“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描绘了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
根据诗句中的“草丛生、残壁颓垣”可以概括出荒芜、残破的特征。
看到洛阳宫残壁颓垣的景象,对于国土沦丧,诗人内心无比伤痛。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释】①: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1)D(2)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
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梁·徐勉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
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道路。
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
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
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
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 ?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注释】① 吴潜(1195-1262 ):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 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③ 锦古江头:指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D(2 )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 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分析】( 1) D 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
故选D。
(2 )“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
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 “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 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 “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答案】(1)D(2)【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
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示例2】这一句写笙声之妙。
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
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
【解析】【分析】(1)D项,“一指玩耍,把玩”错,应该是“奏乐”。
故选D。
(2)“好风碎竹声如雪”,写笙声如好风碎竹、雪清玉脆。
“如雪”,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
此词写退隐生活中一个吹笙自娱的清夜,写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故答案为:⑴D;⑵【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
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病中友人相访〔唐〕白居易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
萧条草檐下,寒雀朝夕闻。
强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
偶逢故人至,便当一逢迎。
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
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句中“卧久”言明诗人卧病已久,萧条草檐、寒雀意象寓情于景,可见诗人心中孤寂、落寞。
B.“偶逢故人至”呼应题目中的“友人相访”。
诗人强忍病痛起床,前往庭中散步,偶遇故人,权当是特地迎接。
C.诗人长久卧病在床忘记了时日,想象在日暮时分与友人在榻上闲谈,披裘倚楹,心情拨云见日。
D.末尾两句说因为有好友相伴,闲谈也成了治愈疾病的良药,这让作者平常枯燥的日子多了一丝趣味与欢愉。
2.白居易的诗歌语言以通俗晓畅见称,请结合此诗内容简要分析。
二、梦后寄欧阳永叔〔宋〕梅尧臣不趁常参①久,安眠向旧溪②。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山王③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①趁:跟随。
常参:五品以上官员须在皇帝正朝日,去大殿朝见。
当时作者居家为母守丧。
②旧溪:指作者故乡宣城东西二溪。
③山王:指竹林七贤之山涛、王戎,都担任高官。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因为母亲守丧而远离朝廷很久,表达了诗人对朝政的关切、对友人的思念。
而“向旧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恋。
B.诗歌颔联写诗人在梦境中跨越千里与友人相会,以及梦后只有一轮残月相照与一城鸡鸣相陪的情景,又与标题中的“梦后”照应。
C.“言犹在”写梦境中与友人相聚的话语还在耳边回荡;“浮生”句指人生不也和一场梦一样。
“齐”在这里指的是一样的道理。
D.尾联以山涛、王戎作比,然后问友人是否愿再一起听竹禽啼鸣,这是希望居高位的欧阳修不改初衷,不要忘记朋友之间的情谊。
4.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一、题宝鸡县斯飞阁【注】〔宋〕苏轼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苏轼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
“云峰”一说庐山。
《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
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 1) C(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 1) C 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
故选C。
(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①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
②“断送老头皮”意思为断送了老头的性命。
尾联典故来源: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真宗不禁大笑,放他还山。
苏轼在湖州因作诗被下诏狱,妻子送他出门,皆哭。
苏轼回头对妻子说起这个典故,妻子不觉失笑,苏轼于是离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表面上是说自己力量微薄担当重任早感疲惫,衰弱的体质和平庸的才干不堪大用,实际上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相似,都是正话反说。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
既用“以”字的实词义(“做”或“从事”)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文字功力深厚。
C.“君恩厚”和“戍卒宜”,表达了林则徐对君王的感激与顺从。
自己犯罪却只是被贬,这是君主的恩赐,他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戍卒。
D.林则徐被贬边疆,临出发之前,却给老伴开玩笑地讲古人的故事,让她吟诵旧诗来送送自己,这是戏言,苦涩之中显出诙谐和豁达。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提供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
【解答】(14)C.“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字面上解释是: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表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而不是感激与顺从。
(15)诗歌注释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即“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可见此时属于诗人想要报国却遭贬谪,处于失意之中,结合首联来看,诗人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里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诗人想要报国却无门路,流露出失意和愤懑之情;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颈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诗人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再结合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来看,一个“戏”字展现出直面际遇的豁达与乐观。
答案:(14)C(15)①报国无门的失意与愤激。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诗中不乏失意与愤激之情。
②直面际遇的豁达与乐观。
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但不因此而消沉,反而宽慰妻子,并随时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
③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忠诚爱国的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霁夜①孔平仲②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
③寂历:寂静冷清。
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3分)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李白之称“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 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
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
C. 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
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
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一种倒叙。
D. 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
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
15.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6分)【分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解答】(14)D.“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错误,景物安排应该是由幽暗转向明朗。
(15)“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展现出一种夜雨初霁的清静,突出人们内心的无限祥和之感。
“淡月笼云”是视觉描写,“凉意”是触觉描写,“秋声随堕叶”是听觉描写,通过不同感官,展现出清静之感。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展现出一种自然清静之感,以清泠的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秋夜的清冷、寂静。
答案:(14)D(15)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
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角度,写“淡月笼云”,触觉角度,写“凉意”,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
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
译文:深夜从睡梦中醒来,只见月色透过窗帘,一片寂静。
回想起来,梦中似乎隐隐也听到城墙角楼上传来的风铃叮当声。
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风骤雨,虽然眼前这淡月笼云的景象还是一样,但那急风骤雨现在已不知飘向何处了。
只留下早就开始零落的秋叶,听着秋叶落地的声音,看着萤火虫在凉意渐浓的夜空中划出流动的轨迹。
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那庐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诱人魅力。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诗中“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颈联写俯察之景。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C.末联则抒写胸怀。
上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全诗意境雄浑而壮丽,风格沉郁而豪放。
15.颔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此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14.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5.①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笛声那样悠扬哀婉,既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也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
颔联情景交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喜吟《梁甫吟》,常自比管仲、乐毅。
14.下面对这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登楼见花因“万方多难”而心生悲慨,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