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格式:ppt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21
文学常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时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2.经、史、子、集是指什么?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其中,《周礼》《仪礼》《礼记》合成“三礼”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
均为纪传体史书,这些史书通常被视为“正史”。
在正史之外,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唐代刘知几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史通》等也有很大影响。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类别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收录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萧统编的《文选》。
《全唐文》、《全唐诗》也是比较着名的总集。
3、六艺: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为《五经》。
4.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初是由南宋朱熹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完整word)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能够熟练地诵读经典古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文的感受和见解。
3、通过经典文化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思想,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
4、通过阅读和学习经典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书从中国历代文化经典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
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第一单元是关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以下九个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经典.
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经汉唐,至宋明,结束于清代,大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合。
教学方法:
1、整合教材,大胆取舍.教材的修理必须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大胆的取舍,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2、立足教材,服务高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高考选做题中的一个考点,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适时补充课外知识,高考信息,给学生一定的答题指导。
3、注重课堂,提高效率.虽然是选修篇目,但我们仍要精心备课,精讲与略读相结合,不能囫囵吞枣,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有所收获。
高二语文备课组。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前言《经典常谈》是一本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为主题的选修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选取了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在内的中国古代经典,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以该教材为主题,探讨学习该书的相关问题。
二、教材分析2.1 教材概况该教材共包括1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较为经典且有代表性,篇幅适宜,并配合注释和阅读指南,能深入浅出地传递古代经典文化,使读者轻松地掌握和理解。
2.2 内容分析《经典常谈》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这个主题,每篇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人性、理念、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十分丰富。
同时,该教材对每篇文章配有详细的注释和阅读指南,使得学生即使缺乏背景知识也能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阅读体验《经典常谈》非常适合作为选修教材使用,不仅篇幅适当,内容丰富,而且又有注释和指南辅助,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非常好。
此外,该教材可以随时拿起来阅读,不必担心重读会出现疲劳感。
三、阅读心得3.1 论语《论语》是一部纪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很多地方是有分歧的。
但是,在我的眼中,孔子是一个既聪明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他总是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
我认为,这是我从《论语》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3.2 孟子《孟子》是一部较早的儒家经典,主要是孟子的思想和长篇的例子。
孟子充分表达了他对道德的理解和他的治国方略。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从中得到了一些防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方法。
同时,我也发现在现实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和有所作为。
3.3 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先秦道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被誉为“道家三宝”之一。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非常深奥的文化遗产,它充满了哲学色彩,内容幽远深邃。
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道理,如对待事物的看法,对待生命的尊重等。
第一课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经典方面的知识1、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中国古代的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
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了宋朝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和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做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成为四书。
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了二十五史的说法。
这些史书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
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者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等。
子部是更大的一个部类。
先秦时候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各家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
魏晋以后子部范围不断扩大,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籍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
集部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
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
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梁代萧统编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先秦到梁初一百三十多家的作品七百多篇,对后世影响很大。
还有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的基本内容2. 《大学》的核心思想教学难点:1. 《大学》中的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式2. 《大学》中的哲学思想教学准备:1. 《大学》文本2. 教学PPT3. 相关参考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被称为“四书”之首?二、课文研读1. 学生自由朗读《大学》,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对《大学》核心思想的理解,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践行《大学》中的道德理想?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大学》全文,撰写一篇关于《大学》核心思想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道德理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二、课文研读1. 学生朗读《大学》全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教师讲解《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如如何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对《大学》中哲学思想的理解,如“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在儒家哲学中的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大学》中道德理想的论文。
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研读。
学问123什么叫“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例题解析:按照我国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法,下列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经部:《论语》、《诗经》、《左传》、《孟子》、《说文解字》B、史部:《战国策》、《资治通鉴》、《史记》、《水经注》C、子部:《老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D、集部:《楚辞》、《东坡乐府》、《孟浩然集》、《七录斋集》[解析]要做这道题,先得明白‚经、史、子、集‛的内容分类情况。
中国经典文化研读教案教案标题:中国经典文化研读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研读中国经典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深入研读中国经典文化,学生将能够探索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经典文化作品,学生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经典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习并研读中国经典文化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经典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5分钟)-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中国经典文化,如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历史文化名著等。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了解和研读中国经典文化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 学习:选择一部中国经典文化作品进行研读(20分钟)- 推荐选择一部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经典文化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 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3. 讨论:学生小组互动讨论研读内容(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流和分享自己对于研读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回答,深化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4. 分析:学生个人写作和讨论总结(15分钟)- 要求学生以个人写作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研读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分析。
-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典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5. 结束:分享学生的总结和感悟(5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总结和感悟,鼓励他们表达对于中国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教案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个人写作的思路清晰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在分享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对中国经典文化的理解程度。
备注:以上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需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解读与研究引言: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古代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进行解读与研究,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论语》的解读与研究《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对《论语》的深入解读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价值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提倡以仁心待人、以德行为本的行为准则,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道德经》的解读与研究《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另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道德经》中的思想包含了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理念。
通过对《道德经》的解读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启迪人们追求内心自由与和谐的追求。
三、古代诗词的解读与研究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解读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文化情感。
同时,古代诗词也对现代文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四、古代典籍的解读与研究除了《论语》、《道德经》和古代诗词,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经典著作,如《尚书》、《周易》、《史记》等。
这些典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解读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
五、古代文化经典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和指导。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智慧,有助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