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0.38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者:谌韵灵来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年第05期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关于人类认知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它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被完善、被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形态和具体表现,而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102 -02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结。
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居于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变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使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一般性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根基,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发展的前行,任何理论学说都无法一尘不变,它需要后人在正确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使得其不断地丰富与创新。
从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和一国首先胜利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成果,都是围绕着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创新以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理论创新的。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共性。
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都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所以,社会主义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特殊性更加明显,首当其冲就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共性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性结合起来,走中国式的社会发展道路,突显中国自身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点(书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贡献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科学地解答了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并以特色鲜明的内容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了新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主要贡献:(一)解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二)奠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给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特色鲜明的新内容。
二、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初级阶段的含义)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标志是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人民XX专政的国家政权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这是对我国现存社会制度基本性制的总概括和总规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其特征是生产力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等方面还不成熟、不完善,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两层含义清楚地表明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性质及其发展过程中不成熟、不完善程度。
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其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那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首先来自于它所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创立,使人类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从而把人们对社会经济过程的认识牢固地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其意义正如列宁概括的那样,“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首要性的观点、与时俱进的观点,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性抉择,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其次,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
共产主义理论,并同时受到时代、国情的制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实行共产
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全面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
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有益继承和发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紧紧依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
理论持续研究,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实践。
其次,中国政府通过不断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完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高水平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使科学社会
主义的理念得以深入人心。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平正
义保障,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促进社会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全球实现科学社会主
义打好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有益继承和发展,实现了从社会主义理论和
实践的发展到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历史过渡,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催生了
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秉承着社会主义理想,推进科学
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
这一科学体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于人类进步事业,都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殊规律的科学揭示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实践的需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保证。
任何一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都是与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问题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决非喃喃自语,而是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可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最高的社会科学成就。
正是由于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全党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30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科学,是在实践中发展的科学。
它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全新的思想、运动和制度,为人类社会发展指出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并为实现这一前景准备了理论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1)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4)坚持无产阶级专政;(5)坚持共产党的领导;(6)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
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石,但这些基本原则的运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如果忽视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机械地照搬这些原则,那就会扼杀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那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首先来自于它所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创立,使人类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从而把人们对社会经济过程的认识牢固地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其意义正如列宁概括的那样,“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首要性的观点、与时俱进的观点,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性抉择,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其次,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解放后,他提以毛泽东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提出了以苏为戒,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由于当时特定的条件和国际国内形势,虽然提出了一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但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走到了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进行拨乱反正,把中国带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以邓小平继承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优秀思想,借鉴了毛泽东同志领导建设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突破了传统主义封闭式建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最大战略决策。
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探索,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一理论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高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内容十分丰富。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法治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者:谌韵灵来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年第05期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关于人类认知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它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被完善、被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形态和具体表现,而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102 -02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结。
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居于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变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使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一般性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根基,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发展的前行,任何理论学说都无法一尘不变,它需要后人在正确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使得其不断地丰富与创新。
从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和一国首先胜利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成果,都是围绕着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创新以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理论创新的。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共性。
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都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所以,社会主义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特殊性更加明显,首当其冲就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共性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性结合起来,走中国式的社会发展道路,突显中国自身特点。
“中国特色”有其系统的理论内涵和观念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
中国共产党将该理论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1992-1997年成为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
该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邓小平理论是一场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产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总汇。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被统一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二,全面发展观。
三,协调发展观。
四,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是具有世界历史范围意义的重大创新。
半个世纪的锐意改革与不断进取,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屹立不倒,这也如同世界的一个窗口,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用不断更新的理论丰富和拓宽了科学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7:507.[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7:294.[3] 张治银,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开创者[J].中共天津市党委学报,2009,(01).[4] 边立新.应当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一读《邓小平的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源》有感[J].理论前沿,2009,(04).[5] 贺志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学理论,2009,(18).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