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苏教版4.2.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9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下列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①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②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③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若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的真菌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B[题干中萤火虫通过闪光识别同伴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强调了特殊的行为,体现了行为信息的作用;植物根系分泌的是一种化学物质,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三种形式: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传递,此外,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项中的光照属于物理信息。
]3.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这说明()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分析题干可以判断,信息传递能调节兔与狼之间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必修三生物必备知识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一、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内环境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左右二、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三、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腋窝、口腔、直肠(最接近人体的体温)3、体温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过程与方法:关于碳循环过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构建模型,使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有所回忆,并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物质循环失调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难点正确认识物质循环的概念;说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提问(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特点?【导入】引入新课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除了偶然坠落在地球的陨石外,地球得不到更多的物质输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讲授】分析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碳循环。
从碳循环入手,分析物质循环是如何进行的。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问题。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细化教材[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①碳的存在形式是单质还是化合物?无机物还是有机物?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CO2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 传递渠道? 食物链(网)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 CO2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 CO2【讲授】课堂活动画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讲授】剖析物质循环的概念剖析物质循环的概念(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②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了解氮循环和水循环,理解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2)归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化学元素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