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补正一则
齐心苑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囊括作家作品众多,难免失察出现讹误,如“《承荫堂诗选》”条说庆玉“生年不详,卒于嘉庆七年(1802)”(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81页)。
此说不准确。
庆玉是清封疆大吏尹继善之子,排行第三,因尹继善的关系,他和袁枚熟识,《随园诗话》多处提及他。
【总页数】1页(P214-214)
【作者】齐心苑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清人别集总目》和《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补遗
2.《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的编纂与体例——《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序言
3.目录学领域的两大世纪成绩--读《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
4.《清人别集总目》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收录作家生卒年补遗
5.《清人别集总目》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勘
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学《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朱则杰——以谢泰交等5位浙东地区作家为中心摘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更趋完善,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谢泰交、王自超、任侠、杜肇勲、胡浚5位浙东地区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清诗作家考证《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浙东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部巨著。
①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4万种。
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即以《提要》而论,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
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来说,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
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②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
因此,笔者在日常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便随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陆续整理成文,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有关读者参考。
本篇取谢泰交等5位浙东地区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一、谢泰交(卷五,上册,第85页)谢泰交,《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③按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四十五有为谢泰交而撰的《谢天童孝廉墓志铭《(天童其%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14ZDB076);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清诗总集序跋汇编》编纂)(1874)的阶段性成果#-88-《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号),但没有直接记载生卒时间,而说:君……丁酉,举顺天乡试。
作者: 方广岭[1]
作者机构: [1]天津图书馆,天津300191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页码: 73-76页
主题词: 《清人别集总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书目;补遗
摘要:由李灵年和杨忠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柯愈春编著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著录广泛,版本多样,因此两部书目的出版为清代文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便利条件。
限于各种客观条件,当时所收书目种类和数量难言详尽。
本文在认真考察天津图书馆馆藏清人别集种类和版本情况的基础上,尝试对《清人别集总目》和《清人诗文集总目》做一些补遗性工作。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作者:朱则杰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摘要]近年问胜的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汀正与补充。
从而使之尽可能地趋于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上作。
[关键词]清诗;作家;考证[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3—0079—08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近年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巨著(后者以下简称为《提要》)。
特别是《提要》,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即以《提要》而论,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难以尽免,本文似就其中的十位作家傲一些补充和订正的工作,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在此一并子以指出。
(一)龚诚龚諴为江苏常熟人,《提要》(上册卷七第174页)及《清人别集总目》(第3册第2080页)均缺生卒年,按其同乡王应奎所撰《柳南随笔》卷六倒数第二条即专门记载龚諴:龚布衣羽阶(诚),邑先贤渊盂先生刊、也。
家酷贫,操行峻洁,吾党成重之。
诗文千言可立就,虽不甚协绳尺,而奇杰之想,豪横之气,一时无两。
曾作《己未元日》诗,有“五十三年堪一笑,漫将残梦付东风”之句。
吾家眉皙(继良)评云:“桃花流水奋然去。
”是年三月二十六日,乘醉往大河,堕水死,乃知此诗此评,实为之谶也。
同人醵钱梓其遗稿,汪西京(沈绣)跋二绝于尾,颇得其鼻,诗云:“碎玉终须胜全瓦,此君诗句此君文,一编死后赏音出,何必子云知子云。
”丈云:“掩卷低回涕不禁.分明示谶岁朝吟。
东风一昔醒残梦,流水桃花杳莫寻。
”据此条“吾党”云云,可知龚诚与王应奎系同时代人物,因此,上引龚诚诗歌标题中的“己未”,乃指乾隆四年(1739);诗称“五十三年堪一笑”云云,则龚诚当时最可能为54岁(当然即为53岁也不无可能),这样就是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较王应奎晚二年(王应奎生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见《提要》上册卷一九,第498页)。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近代部分作者生卒年补考柯愈春先生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全书按作者生卒年排列,故在作者生卒年的考订上颇费功夫。
兹就该书近代部分作者(1840年以后出生者)生卒年缺载者补考如下。
为省篇幅,一般论证从略。
左桢(1581,此为《提要》页码,下同)字绍臣,江苏高邮人。
其《甓湖草堂笔记·自序》署云“岁次乙丑人日淮南大隐左桢志,时年七十有二”,其《甓湖草堂文钞·自序》署作“宣统逊位十有二年癸亥淮南大隐左桢志”,据此可知乙丑为民国十四年(1925),故其生年为咸丰四年(1854)。
卒年不详,当去民国十四年后不远。
《提要》定其生于道光二年(1822),误差过大。
邱炜〖FDA1〗(1695)字菽园,福建海澄人。
据其《丘菽园居士诗集》李俊承序,知其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卒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
《提要》定其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误差过大。
吴毓荪(1713)字意兰,浙江归安人。
据其《意兰吟剩》卷末彭泰士跋,知其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卒于光绪四年(1878)。
滕〖FDA2〗肤(1750)字契潜,一字虚白,号止止道人。
江苏金匮人。
据其《虚白舫诗删存》卷首“自传”,知其生年为咸丰元年(1851)。
卒年不详。
戴启文(1770)字子开,号壶翁,江苏丹徒人。
南京图书馆藏其《招隐山房诗续钞》稿本,不分卷,7册,起自同治三年(1864),迄于民国七年(1918)。
民国二年(1913)有《七十自述》一诗,民国六年(1917)有《七十四生日作》一诗。
据此,可知其生年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
据《江苏艺文志·镇江卷》记载,年75卒,其诗断于民国七年(1918),是其卒于此年。
龚乃保(1791)字艾堂,江苏江宁人。
其《揖坡诗稿》卷下光绪二十九年(1903)作《岁莫杂感》云:“六十一年止俄顷,百千万劫几沧桑。
”据此可推知其生年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
卒年不详。
民国五年(1916)年已逾七十,仍在世。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21年4月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Vol.20No.2Apr.2021【文学研究】《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田茂遇等五位江南地区作家为中心朱则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同时,要解决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
现在就田茂遇、柴才、吴俊琪、张鸿基、范错等江南地区作家的有关问题做些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清诗;作家;考证;《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江南[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21)02-0089-09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1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⑵两种巨著+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
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要解决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
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主要就从生卒年入手,将所发现的有关问题陆续写成文字,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本篇取田茂遇等五位江南地区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一、田茂遇(卷六,上册,第130页)田茂遇,《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严324按田茂遇有关各方面的问题很多,以下分别予以考察或辨析+[收稿日期]2020-10-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14ZDB076);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清诗总集序跋汇编》编纂”(1874)[作者简介]朱则杰(1956—),男,浙江永嘉人,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9卷第1期2010年2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9 No.1Feb. 2010 【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9204218[基金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清史・典志・文学志・诗词篇”(200410220204001).[作者简介]朱则杰(1956-),男,浙江永嘉人,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清代诗歌研究.《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王煦等五人为中心朱则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近年问世的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
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五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清诗;作家;考证[中图分类号]G 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10)0120101204The redaction and supplement of Qi ngren Shiwen j i Zongmu Tiyao———focusing on W ang Xu &other four authorsZHU Ze 2jie(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China )Abstract :The book Qi ng ren S hiw enj i Zongm u Ti y ao ,written by Ke Yu -chun recently ,has rep resented t he greatest achievement s on t he p hilology of Qing poems and essays so far.So it is meaningf ul t hat we revisal some unavoidable or renew more information po ssibly to make t he book perfect.At t he same time ,t he difficulty of t hese problems left is t he greatest relatively.Now according to what I learnt from ot her books usually ,I will redact and supply some p roblems of five poet s to provide t he reference for t he aut hor and ot her readers.K ey w ords :Qing poem ;aut hor ;text ual research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近年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巨著。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作者:朱则杰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第01期摘; 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散文的文献学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
现在即根据笔者平日读书所得,对成仲龙等五位河南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河南;作家;成仲龙在清代诗歌、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巨著。
{1}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
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
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
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
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2}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
因此,笔者在日常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即随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陆续整理成文,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有关读者参考。
本篇取成仲龙等五位河南籍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一、成仲龙(卷三,上册,第41页)成仲龙,《提要》已定其卒年为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而“生年不详”。
按今人赵心田先生主编《河南书法五千年——图文本河南书法文化编年史》清代部分,“世祖顺治十一年(1654)”记载:十一月十日,入窆《成仲龙墓志铭》。
志高、宽均75厘米。
成克巩撰文,刘正宗篆盖,高乐俪楷书。
1984年长垣县凡相乡留村西出土。
石存长垣县文化馆。
③所说墓志铭,该书未附图版。
作者成克巩,据《提要》卷四介绍,“其文未见有集”。
{4}但原石收藏单位明确,日后有心的读者如能目验,那么成仲龙的生卒时间就可以了解得十分确切、具体。
又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文物》,第九章《新乡市文物》第九节《长垣县文物》第二部分《长垣县文物点》有“成仲龙墓”条:位于樊相镇刘村寺西。
明代。
成仲龙,字为霖,号环洲。
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初授夏邑知县,累官兵科给事中,陕西右布政使。
享年74岁。
墓区面积100平方米。
墓冢高1.50米,直径3米。
{1}这里提到成仲龙的享年,很可能正是依据出土的墓志铭。
据此逆推,可知其生年为明万历九年辛巳(1581)。
附带关于《提要》本条提到的另外一种成仲龙的原始传记资料“吴伟业所撰传”,见于民国《长垣县志》卷十二《人物志·上》“政事·清”成仲龙本传的附录。
吴伟业用布政使习称而题作《成方伯传》{2},该传《吴梅村全集》未载,③属于佚文。
又,《提要》本條关于成仲龙的字号没有介绍,可据上文所引予以补足。
其称成仲龙入清之后最终的官职陕西右布政使为“陕西右辖”,系沿用《成方伯传》中的原话,但不符合今天的学术规范和《提要》自身的体例。
此外清初朱彝尊辑《明诗综》,卷六十八收有成仲龙《除日立春》五律一首。
{4}据标题及尾联“半生成底事,两鬓已皤然”云云考察,此诗确实应该作于明代,具体为天启七年丁卯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628年2月4日)。
{5}但是,《明诗综》涉及由明入清诗人的体例,是根据不同的政治态度和身世遭遇,只收殉节诗人、遗民诗人;而成仲龙入清之后改仕新朝,实际上属于“贰臣”,因此,这在《明诗综》中显然属于误收。
至于约略同时而稍后的康熙《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明诗》卷六十五也收录成仲龙,并且同样就是这首诗,⑥则应该是受了《明诗综》的误导。
二、彭尧谕(卷三,上册,第41页)彭尧谕,《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厦门大学赵省伟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捻乱前夕黄淮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区关系——以清代河南夏邑县的家族、集市和寺庙为中心》,第三章《望族与区域社会:以夏邑彭氏宗族为中心的考察》第一节《彭氏在明代的定居与兴起》第二部分《彭氏士绅活动》彭尧谕简介,标注有生卒年“1583―1647”。
{7}如果撇开农历与公历可能存在的跨年情况不论,那这个时间就等于明万历十一年癸未至清顺治四年丁亥。
该学位论文的下文,曾注及:“顺治三年(1646),彭虞彦:《别驾君宣公行实》,引自[夏邑]《彭氏[大]族谱》,1996年版。
”这篇《行实》,应该是目前所知最详细的彭尧谕(君宣其字)传记文章,其生卒年不知是否即据此而来。
《行实》一般撰于传主身后,而这里的“顺治三年(1646)”却早上一年,则不知彭尧谕是否卒于顺治三年丙戌(1646)的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历1647年元旦)至除夕之间。
不过,王树林先生《侯方域全集校笺》卷十五《诗集·四》有一首《闻彭别驾亡》,笺注引及贾开宗原注:“别驾,彭尧瑜也。
……崇祯十年[丁丑,1637],为南康别驾……坐免。
十五年[壬午,1642]……下覃怀狱断炼,久乃解。
”并加按语考察:《夏邑县志·人物志》谓彭尧瑜自南康归里后六年终于家。
以崇祯十五年归里计,则此诗约作于顺治四年。
{8}由此综合来看,该学位论文标注的彭尧谕生卒年即使不很精确,也不会有太大的误差。
唯《侯方域全集校笺》各处的“瑜”字,经查实际上是受了县志本传的误导。
“尧谕”与“君宣”,才正好符合古人所谓“名字相应”的原则。
附带关于《提要》称彭尧谕“明末任通判,入清官南昌别驾”。
所谓“别驾”,在明清时期正是通判的习称。
检同治《南康府志》,卷十二《职官志·文职》“明·通判”崇祯年间倒数第二人为彭尧谕{1},只不过前后各任均无起止时间而已。
而各种《南昌府志》,明清之交都没有彭尧谕。
因此,“南昌别驾”云云,一定是由于南昌、南康两府同属江西,地名相近、传闻异辞而致误。
又,彭尧谕的诗文别集,《提要》以及《清人别集总目》都只著录清初刻本《西园诗集》七卷一种。
{2}而据崔建英先生辑订,贾卫民、李晓亚两位先生共同参订的《明别集版本志》,彭尧谕还有数种明末所刻别集,③应当予以补充。
至于《清人别集总目》缺少作者小传,自然同样可以酌补。
三、陈泽(卷五,上册,第98页)陈泽,《提要》著录康熙三年甲辰(1664)刻本《留耕堂集》无卷数,而作者介绍仅有籍贯“自署淮南人”。
按《提要》称此《留耕堂集》“《贩书偶记续编》著录”,但检《贩书偶记续编》卷十四集部别集类“清顺治至康熙”之属本条,{4}作者作“淮南陈滭”。
这就首先可以知道,《提要》所谓“陈泽”的“泽”字,乃是“滭”字繁体形近之误。
又关于这个陈滭,河南有关文献多有介绍,通常写作“陈毕”。
而其原始依据,应该是周亮工辑《尺牍新钞》系列第三集《结邻集》卷六的作者简介:陈毕:天耳,陶庵,江南扬州籍,河南孟津人。
一名滭。
《留耕堂集》。
{5}这样,陈滭的别名、字号、籍贯就都清楚了。
其自署“淮南”,应该是用其原籍的旧称。
另外此《留耕堂集》,近年问世的《中国古籍总目》集部似乎未见著录⑥。
但南京图书馆的官网{7},还能够查到原书为“清康熙”“刻本”“四册”,索书号为GJ/14852。
唯该处作者,与《提要》一样也误作“陈泽”。
刘世燧,《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8}按乾隆《新蔡县志》卷七《人物志·明》刘世燧本传叙及:“擢凤翔府知府……以终养念切,归,年才三十六云。
”{9}根据这个线索,检得乾隆《凤翔府志》卷五上《官师·职官》“国朝·凤翔知府”有记载:刘世燧,河南新蔡人,顺治元年任。
李嘘云,河南禹州人,选贡,顺治二年任。
{10}如此刘世燧的辞官时间,只能在清顺治元年甲申(1644)或者二年乙酉(1645)。
如果取早不取迟(参见下文),就定为顺治元年甲申(1644),那么由此逆推,刘世燧应该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
又,《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著录的刘世燧《倚云阁诗集》,凡一卷,内部分体,作品不多。
卷首自序,据署款作于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初夏”;{1}所收作品,例如“五言律”最末一首《元日春》,题注“戊戌”,{2}可知也就止于这一年。
而叙及年龄最大者,“五言古”《感怀》二首之一有句云:“笑此五十年,劳劳为时趣。
”③假如这一年劉世燧确实已满50岁,那么逆推其生年也正是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而不可能再延迟。
此外,刘世燧之子刘址,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任直隶南皮知县,十九年庚申(1680)续修县志。
《南皮县志》卷七《人物·流寓》也有刘世燧本传,称其寓居县署时已经“年登七袠”,亦即上70岁{4}。
这与上文推算的生年,至少也不矛盾。
附带关于刘世燧的字号,《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大概依据已故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卷八小传,{5}称为“字木次”。
但是,上及《新蔡县志》《南皮县志》两篇本传,分别说是“字昭次”⑥“字木斋”。
{7}综合起来,也就是字“昭次”,一字“木斋”。
而所谓“木次”,则当系杂糅所致。
又,刘世燧《倚云阁诗集》,各体内部作品在时间上也有明显排序错乱的。
例如“五言律”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秋,寄云子》排在十三年(1656)《丙申人日》之前,{8}就显然不妥。
另外,上及《南皮县志》卷八《艺文·赠言(附)》最末录有刘世燧七言律诗《赠别柴岱云,并春日怀归,二首》,{9}《倚云阁诗集》自然未及收入,可作补遗。
至于今人所编《中州文献总录》卷二十二《明代·四》“刘世燧”条,拟其生卒年为“1601?~1636?”,又称其集“今佚”,{10}则纯属猜测。
马之騛,《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
{11}按今人张显清先生主编《孙奇逢集·夏峰先生集》卷四《跛樵子阴符经辑注序》,有关叙述说:跛樵子,性高洁,无意仕进。
……余曾过雍丘,读其诗,知其性情之正。
嗣惠予长歌,有负笈夏峰之约。
岁己酉冬,方山李子来,复致跛樵遗言,出所注《阴符经》索序。
……余题数言,以付李生。
跛樵子,杞人,姓马氏,字茉史,年六十八岁死于方山家。
密令东阿李君商之,私谥曰“文节先生”。
{12}这里“己酉”为清康熙八年(1669);从下文“年六十八岁死”前面没有另外再加以时间限定来看,马之騛(“跛樵子”系其别号)大概就卒于这一年。
由此逆推,其生年则为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
又《孙奇逢集·日谱》涉及马之騛者,最迟为卷二十七“康熙六年丁未”(1667)“二月”“十九日”《答马茮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