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大师陈敬祥的薄意寿山石雕刻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寿山石雕刻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十一位,两位已故。
)郭懋介1924年生,福建福州人,又名茂介,字石卿。
师从林友竹,擅长人物圆雕及浮雕、薄意,兼工篆刻、书画,以雕刻薄意而著称,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而有新意,文学艺术底蕴深厚,艺术境界高远,融诗书画篆于一炉。
曾多次应邀赴海外展览,作品深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
2002年寿山石雕作品《羲之爱鹅》获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
林元康 1925年生,福建福州人,早年跟随堂兄林元庆学习石雕,后又拜林友竹、周宝庭、郭功森为师,擅长人物、山水雕刻,以艺术处理简洁著称。
在人物的刻画中以传统八仙题材最具特色,作品构图饱满,技艺精湛。
1975年合作创作的作品《长征组雕》中的作品《韶山冲》作品以立体的笔调,再现了毛泽东故乡的山山水水,得到高度赞赏。
作品作品《铁拐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级名艺人。
冯久和别名求和,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
17岁从艺于名艺人黄恒颂先生,早年继承师法以雕刻动物为主,其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他在寿山石雕界声名鹊起,后来又涉足花鸟。
70年代初,冯先生从石雕厂分配到雕刻艺术研究所以花果篮这一题材而名重艺坛。
擅刻动物、花鸟、群猪神态而蜚声海内外。
曾应邀前往日本、新加坡、香港进行技术表演。
冯大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研究会会员、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研究所副所长。
曾获福建省、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1978年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作品获全国、省、市工艺美术作品大赛奖项。
天工|2020年第6期文 薛理强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及审美探究[摘 要]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孕育着各种传统艺术文化,这些文化不但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有的还成为一种技艺不断传承。
寿山石雕属于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虽然属于民间艺术品,却是自然美与工艺美结合的艺术。
在寿山石雕刻中,薄意技法属于雕刻中独特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雕刻领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因此,探讨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审美[中图分类号] J314.3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6-0094-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薛理强.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及审美探究[J].天工,2020(6):94-95.寿山石雕就是雕刻工匠对寿山石进行雕刻、审美加工形成一种工艺品,属于自然美与工艺美结合的艺术产品。
从寿山石雕产生开始,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元、明、清三朝发展,逐渐形成非常丰富的技法,其表现形式与内容存在差异,所用技法也不相同。
纵观技艺发展过程,每项雕刻技艺成熟中都凝结着许多雕刻艺人的创作经验与审美经验。
在寿山石雕中,薄意属于一种独门的表现手法,更是技法与审美相结合的技艺,内涵随着各个技艺发展阶段存在差异。
因此,探讨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具有实用价值。
一、薄意的始源因寿山石不同于其他各种石头,这种石材大多既稀少又贵重,有一些地方甚至将寿山石以重量论价。
因此,在雕刻过程中就要尽可能保持原有石材,尽可能不浪费石料。
在雕刻过程中,不过多切割石料,尽可能不损耗石头的价值。
因此在雕刻过程中,就要确保石料原有形状,通过一些特殊技艺对石料中各种瑕疵进行消除与回避。
在这种要求下,薄意雕刻技法产生出来。
在明朝后期,寿山石雕刻出现阴刻技法,这就是薄意雕刻技法的起始,也是源头。
但是直到清末,薄意雕刻始终没有得到多大发展,依然比较粗糙,变化不大,布局呆板,因此这种技法没有得到工匠的重视。
寿山石雕刻技法及作品一、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个方位雕刻物体的方法。
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特别富有立体感。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近年在福州地区不断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便是最原始的寿山石圆雕作品。
之后寿山石雕仍以圆雕为最主要方法,特别是清代,长盛不衰,清初的许多寿山石雕刻大师都是圆雕大师,如杨玉璇有《僧人卧像》、周尚均有《弥勒》、魏开通有《伏虎罗汉》,这些圆雕杰作举世闻名,至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因为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所以圆雕所要选择“石材”,都应该有如按实物比例的厚度。
然后按比例“打坯”。
圆雕是很讲究“打坯”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甚至要离开寿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订“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
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
“打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品的各个部件既能按实物的比例,更能比实物传神。
圆雕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方位统一、和谐和融合。
比如说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头部是男人,后方位就也应该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致。
再比如说前方位的衣着是长衫,后方位的衣着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线等都应该和谐、融合。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因为前方位是最主体的方位。
主体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体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没有价值。
古代的圆雕多以单件实物为对象,如仙、佛、猪、羊、马等小雕件放在案头把玩;也可以作为小雕件,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
近代创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立体雕”。
《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圆雕作品,宜于在大厅里摆设。
二、钮雕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
其雕法居于“圆雕”的范畴,有其丰富的立体感。
但它另有特点: 1.物像小。
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 10 立方厘米以下。
2 .不表现物像的下方。
寿山石雕技法—薄意艺术作者:来源:《雕塑》2015年第03期动,产生火山大爆发。
使大量的酸性的气、液体分解的周围的岩石中的长石类矿物,并把矿物中活性的钙、镁铁等元素分解,保留了矿物惰性元素铝、硅等。
寿山石的主要成分是sio2、AI203、Feo、Tfe203、Tio2,大多矿物成分是叶腊石、石英、硬水铝石、高岭石、地开石等。
硬度在2.71至3.1之间,放射性在20-30之间。
寿山石群山脉分为三大系,即高山石系、月洋石系、和旗山石系一百多个品种。
其的文化历史始于南朝,盛于明、清。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六大”国石中,寿山的田黄石属“六大”国石之石王,其集温、润、细、结、凝、腻六德于一身,被称为中国的石帝。
田黄石为寿山石三大系中的高山系,次生于寿山乡寿山溪两旁的水稻田中。
根据产地而分为:上坂田、中坂、下坂田和碓下田,同时又以颜色的不同分为:白田、黑田、黄金黄田黄、枇杷黄田黄、银襄金田黄、金襄银田黄、乌鸦皮田黄、橘皮红田黄、橘皮黄田黄等。
在寿山石八大石雕技法中,“薄意”是寿山石雕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常施于田黄石及名贵石种上,因其稀有名贵,如按照玉石雕刻要求剜(挖)脏去绺,必会损耗珍贵的田黄石(因田黄石非矿脉开采,只产于寿山溪两侧的两亩水田中。
形如河卵石,一般重量为百克左右,产量非常稀少),工匠们惜石如金!为此,他们在实践中,结合田黄石天然石皮的特点,初始使用浅浮雕及线刻技法在田黄石上刻画,以此来减少田黄石的损耗。
由于多方面局限,工匠们又没有好的方法,做出的作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随之发展到清朝末期,寿山石雕西门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从中国的水墨画中得到启示,找出原先工匠们不出好作品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画理和不究布局,缺乏画意。
为改变此现象,林清卿歇刀拜师,开始学习中国水墨画。
由于其天资聪慧,他很快领悟和掌握中国画中的笔意、章法、画理以及书法、金石篆刻等多方面的知识原理。
并潜心研究秦砖、汉瓦、古代石刻和画像。
探索研究作者简介:郭紫山(1982—),男,汉族,福建莆田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玉石雕刻大师,莆田市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二级名艺人,福建省优秀青年雕刻艺术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理事,福州市寿山石雕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雕刻工艺品商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寿山石雕。
[摘 要]寿山石雕属于民间工艺品,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高。
在寿山石雕中,寿山石是主要材料,对雕刻者技术工艺要求较高,雕刻出的作品不仅要凸显自然美,还要展现人工美。
薄意雕刻技法作为寿山石雕刻中比较常见的技术,从清朝末期发展至今,经过数年的发展和演进,已经愈发成熟。
[关键词]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演进[中图分类号]J3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0-004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郭紫山.论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演进[J].天工,2022(30):49-51.郭紫山 对寿山石的深入开发与利用,对雕刻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着积极影响。
在寿山石雕中应用的雕刻技术较多,薄意雕刻技法不仅是独门表现手法,更是传统雕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可以将审美取向与技法要求衔接,展现寿山石雕的独特性。
因此,对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演进的分析与研究意义非凡。
一、寿山石雕薄意雕刻程序和造型元素在对寿山石雕薄意雕刻技法演进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充分了解薄意雕刻程序和造型元素。
薄意雕刻技法与其他寿山石雕技法的相似之处较多,但也有独特的规范和程序。
(一)寿山石雕薄意雕刻程序1.选材整石在利用薄意雕刻技法雕刻过程中,对名贵石种的应用广泛,诸如石黄、冻石等。
雕刻期间,尽可能将名贵石料的颜色、形态保留下来,让名贵的石料具有薄意。
通过利用这种技法,雕刻的艺术品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石材原有的形状也不会被破坏。
在利用薄意雕刻技法时,应该将底座抹平,确保玉石能够立稳,为后续欣赏和雕刻提供便利。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中的诗情画意寿山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材料,因其具有细腻、光滑、质地坚韧的特点,被广泛用于雕刻艺术中。
而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更是将寿山石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薄意雕刻,简言之即刻刻其形,而不追求形貌的完整、立体与饱满,而是尽可能剔除多余之文,将核心要素表达出来,以诗情画意的方式展现出石头的美丽和独特风韵。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最初始于南唐时期,当时皇帝李煜悲苦离情,遂在岳阳楼上写下了著名的《长恨歌》,而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寂寥的环境下诞生的。
它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成为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中最为精湛、卓越的一种形式。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常常运用到文学元素,以诗情融入其中。
它利用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凝练和精深,运用“千言万语不如一物”的理念,让石头中的图案和文字如吟诵诗词般流畅自然。
在中国文学中,有许多关于寿山石的描述,这些描述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寿山石的独特地位。
例如,“青兰舞翠鸟,白玉砌芙蓉。
谁知寿山石,作品胜螭龙。
”这句话就充分表现了寿山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也是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的重要素材。
一、字与画的融合。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在表现古诗词和文化符号时,常常采用画字相结合的方式。
以古诗词中的“登高壮观天下事”的意象为例,雕刻大师们通常会将“天”“下”两个字以一种弹跳轻盈的方式描绘成两只飞舞的小鸟,萦绕在山峰之上,与整个作品相互辉映。
二、意念的融入。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除了通过线条和图案来表达美感外,更注重作品的意念融入。
例如,在表现“山之荣若云奔,泉之声若雷震”的意象时,雕刻者常常运用石头本身的特性,用笔勾勒出一些白色线条,就仿佛表现出了天空中云层奔走的动态和山间清泉的声响。
三、形象的凝练。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注重在雕刻中凝练形象,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最深的意境。
例如,“竹在深山,修竹经年”这一句诗,在寿山石的雕刻题材中,雕刻家往往只用竹叶寥寥几笔,却使作品气势磅礴,寓意深长。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中的诗情画意【摘要】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以精致细腻的雕刻技艺著称。
其特点包括独特的题材选择,精湛的技艺表现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艺术形式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精神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不断发展壮大,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
在未来,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有望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和心灵震撼。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的珍贵性和影响力不可估量,值得被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起源、特点、意义、题材、技艺、风格、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地位、影响、展望、珍贵性。
1. 引言1.1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的起源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寿山石是一种特殊的矿石,产于江苏省寿光市的寿山山脉,质地坚硬,纹理精美,色彩丰富。
据史料记载,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当时匠人们利用寿山石的独特质地和纹理进行雕刻,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
这些作品多以自然风景、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富有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随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发扬,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逐渐兴盛起来,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至今,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之一。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1.2 寿山石薄意雕刻艺术的特点一、精湛的刻工技艺。
寿山石是一种质地细腻、色泽优美的优质石材,在雕刻时需要经过反复琢磨、精心雕凿,才能呈现出细腻的纹理和生动的形态。
薄意雕刻要求雕工对石材的质地、纹理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巧妙地利用石材的特点进行雕刻,使作品达到极致的细腻和精湛的艺术表现。
二、独特的题材表现。
寿山石薄意雕刻作品的题材多样,既有传统的山水、花鸟等题材,也有现代的人物、动物、抽象等题材。
寿山石雕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雕刻表现出山水的空灵、水墨的渲染,给人以深远的意境和情感体验。
天工|2022年第17期作者简介:林永昌(1975—),男,汉族,福建福州人,本科,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益晶,现为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雕刻一级名艺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高级技师,创办福州昌艺轩艺术品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寿山石雕刻。
[摘 要]寿山石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工匠运用石雕刻技法,“取石相合”“因石取巧”“因色取巧”“因意取巧”,将自然、构思、意境、创作拼接结合,打造出兼顾美学、艺术、文化、传承且独具灵魂的艺术作品。
寿山石雕的艺术魅力不断被发掘,受到更多关注与传承。
根据理论知识体系与个人艺术感性认知,从艺术起源、技术手段、艺术技巧研究与探讨寿山石雕的加工创作技巧。
[关键词]寿山石雕刻;艺术技巧;技法表现;艺术作品[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7-0058-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林永昌.探究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技巧[J].天工,2022(17):58-59.林永昌 寿山石雕是经过雕刻技艺和美学处理而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巧妙地融合自然美和人工美,以彰显艺术价值。
寿山石雕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结合寿山石的自然特色,利用艺术技巧,将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思想之美体现出来,传递出不拘一格的雕刻技艺,使观赏者不仅看到石头本色、独特加工技艺,还能透过现象感悟创作者传递的深层意蕴,“寄情于石”,达到情感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一、寿山石艺术的审美 寿山石雕起源于南朝,兴起于唐宋,已有千年发展历史,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人文思想价值的艺术形式。
“借石取景”,需要雕刻者进行自然艺术加工,因此石材作为其艺术载体,变得至关重要。
寿山石晶莹剔透、石质脂润,色彩鲜明斑斓,寿山石以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差异而闻名。
从质地来说,寿山石质感细腻、柔软润滑,纹理自然丰富,光泽度透亮,是观赏与把玩的佳选,古代帝王将相都对寿山石宠爱有加,寿山石是把玩馈赠的好物,有着“国石之母”的美赞。
福州民革张祖仁论陈敬祥浮雕雕刻艺术欣赏陈敬祥浮雕雕刻艺术技艺高超。
寿山石浮雕作品深受欢迎。
陈敬祥浮雕是寿山石雕传统的表现技法之一,按雕刻层景物的厚度可分为高浮雕与浅浮雕两种。
寿山石的浮雕技法,可以从古代的石窟与汉代的画像成砖中找到渊源关系,至于浮雕始于何时,未有明证。
元、明之间随着用花乳石(叶蜡石之类)刻印的盛行,寿山石章的需求量急速增加,钮饰艺术取得长足的发展,刻工愈来愈精细,促进寿山石的雕刻技法、刀法、刀具发生了质的变化。
钮饰以圆雕为主,也常采用浮雕技法,雕饰博古纹平钮与印边的的图案等。
周雕衍生出浮雕,再衍生出薄意,这是寿山石雕技法的发展过程。
陈敬祥说:“清代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时期,印钮的制作更加严谨精美,出现了艺坛巨匠杨玉璇和周尚均,他们在雕饰印钮时都常施以浮雕技法。
尚均的博古纹浮雕平钮,刀法精微而富有灵气,令人叹绝。
”近几十年,寿山石在海内外广泛引进人们的兴趣和爱好,爱石者愈来愈多。
寿山石的经济价值也随着一路攀升。
雕刻者多会把厚厚的岩石,留下一部分做衬底。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薄形石材的出现,为浮雕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石材资源。
浮雕的创作,要求优秀教师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能根据中国画的原理进行布局,其步骤有:审石构思、墨绘勒线、铲地分层、雕刻和磨光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接,不可或缺。
陈敬祥说:“寿山石浮雕应遵循如下几点:(一)审石浮雕创作的开始步骤与薄意雕刻相似,只不过薄意主要利用色皮或色块进行相石设计,而浮雕则是依照色层来构思布局。
通过审石分析辨测出表面与内层石色的分布状况,以及色层的走向与深浅。
依照石料的形状,先平整出底座,磨光需雕刻的石面,用水进一步辨识石色情况,选择确定相应的题材,设计出雕刻的方案。
(二)墨绘勒线有人说浮雕是立体画,既是画当然要讲画的章法。
设计定稿后,用刀尖顺着景物的轮勾勒一遍。
浮雕的勒线不骨薄意要求那样严密,只是勒线要深些,以使铲地时能清晰地看出设计的图案。
(三)铲地分层艺人按石料色层的厚薄进行铲地。
艺术品收藏:寿山石的浮雕与薄意雕刻寿山石的浮雕是指在石面凸起物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它与圆雕最大不同的主要是只从前面的方位(或兼顾到左、右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
后面的方位或贴在石壁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
艺粹网认为,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铲去非物像的部分。
如果铲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浅薄,那凸起的物像也浅,称“浅浮雕”;反之则称“高浮雕”。
“高浮雕”就十分接近“圆雕”。
历史上浮雕是继圆雕之后出现的一种装饰性的雕刻技法,多刻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
寿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时期的寿山石砚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
清乾隆时的寿山石巨玺方柱四面就有福州名雕师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夔龙图案。
浮雕最好选择色层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层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层石色作为衬底,形成自然套色。
艺粹网介意若将里层石色再刻薄意衬景,更加精妙。
其制作过程:通过相石,分析石色的分布情况及色层深度,然后确定作品的题材和构图。
设计画面要有中国绘画的风格。
景物的层次重叠应视色层之深浅而定。
构图宜丰满,衬底出露面积不可过大或过于集中。
设计定稿后,以尖刀顺着景物的轮廓“线勒”一遍,再用平口手凿或卡凿削除画面空间部分,谓之“刮底”。
待达到预定深度或里层石色显露后,再进行刻制。
刻制景物主要使用手凿和小型钻具,在高起的景物层上雕刻出画面的层次,力求使所表现的物像在结构上富有立体感,最后再用修光刀具进行“修饰”。
而薄意雕刻是指比浅浮雕更要“浅”的一种寿山石雕法,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所以称“薄意”。
它比浮雕更有画意,又比图画更富有“雕”的立体感。
因此说它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问的独特艺术,此法始创于清朝初年。
薄意是寿山石刻的专用艺术。
特别是像田黄石之类的原石珍品,有“易金三倍”之说,其价值以锱铢计,因此不忍其石屑损失,艺粹网说:“能够多留一点原石的本质,空白多,加工的地位省一点,也可以突出寿山石本质的文采。
”薄意因为刻浅如画,所以也称“刀画”,即在石材上以刀代笔作画。
福州民革张祖仁论寿山石大师陈敬祥的薄意寿山石雕刻艺
术
寿山石大师陈敬祥的薄意寿山石雕刻艺术在福州十分出名,他善于用田黄石、芙蓉石、高山石雕刻寿山石,题材以花鸟虫鱼、仕女菩萨、山水亭台楼阁等,花纹图样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茶花、桃花、茉莉花等,福州历代寿山石艺术成就卓著,名家辈出,富有地方特色民间绘画艺术,画面短小精焊,栩栩如生,绚丽多姿,我收藏了十几件陈敬祥雕刻的寿山石,内容丰富,可以说是“老福州”的缩影,题材有山川胜景、古迹、人物、花鸟、虫鱼、亭台楼阁,无所不有。
具有丰富的福州文化艺术,历史积淀丰厚,有人出三十万,我都舍不得卖,特别是陈敬祥珍藏的一本24幅的《福州寿山石样本》册页可以说是精品,是福州民间艺人传承的名家制作,现代寿山石,做工精细,花时间,销路好,因此许多人从事寿山石创作。
因此笔者建议应积极推广福州寿山石的研究和创作,寿山石可以称是福州“老化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失传将有愧于具有文明昌盛的福州历史,有愧于先人。
在谈到寿山石的保养、寿山石的收藏和保养很多人都不够重视。
我刚开始收藏寿山石时,寿山石藏品就随意堆放。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福州寿山石工艺大师陈敬祥先生到我家造访。
看到我的寿山石随意摆放,认为我太糊涂了,没有把收藏寿山石保养好。
特意送我一件楠木藏石柜,长2.5米,宽2米,是50年代初期制作的精品,品相为精美,至今我都还摆放在大厅。
我把收藏来的寿山石精品,都放在藏宝柜中,陈敬祥老先生说:“寿山石天生丽质,在自然状态下,石形百变,但是有些石头硬度低。
如不加强保护,天长日久,石头会开裂、裂纹、裂格。
”他强调说寿山石最忌干燥、高温养护的关键在于保持润泽,不论原石和雕品都应避免阳光曝晒和高温。
要经常打蜡油保养,这样可保持寿山石品质光亮和性质。
经常要除尘保洁,尤其是印章更要经常用摩挲抚弄,使表面附着一层手油。
久而久之,石质就会洁净莹亮,最生要的一点是要精造油料,切忌随意寿山石的油养。
很多人不注意油料的选择,任意选购油脂进行擦抹。
有的人甚至用猪油、花生油、动物油或者说含有化学剂的油、护发油等。
这样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破坏石头的石质、损坏。
保养石料要用茶油,寿山石在茶油的养护下能寿山石藏品保持光亮不变色。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
作者:福州二中张祖仁
邮编: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