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18.93 MB
- 文档页数:80
粪便镜检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在临床诊断中,粪便镜检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粪便样本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消化道疾病情况。
本文将介绍粪便镜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及与一些疾病的关联。
红细胞形态形态特征正常情况下,粪便样本中的红细胞通常是散在的,形状规则,大小均一,并且无明显的变形或破裂。
异常表现•畸形红细胞:在某些疾病或病理情况下,粪便样本中的红细胞可能出现变形或破裂。
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常在粪便镜检中出现碎裂的红细胞。
•红细胞聚集:一些疾病导致红细胞在粪便样本中发生聚集,形成红细胞团块。
这可能与出血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疾病有关。
白细胞形态形态特征正常情况下,粪便样本中的白细胞通常呈现单个或散在分布,胞质透明,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并且核浆比适中。
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异常表现•多形核白细胞:某些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肠道疾病等,可以导致粪便样本中的白细胞表现多形核。
这种多形核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形态异常,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白细胞聚集:在疾病或病理情况下,白细胞可能在粪便样本中形成聚集物。
这种聚集物通常由中性粒细胞组成,呈现为白色颗粒状结构。
白细胞聚集物的出现可能与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相关。
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与疾病关联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可以导致结肠黏膜的溃疡和炎症。
在粪便镜检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常出现畸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碎裂,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结肠黏膜损伤所致。
出血性结肠炎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结肠炎症性肠道疾病,常见症状是腹泻伴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便。
在粪便镜检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红细胞聚集物,与出血性结肠炎的出血性病变有关。
感染性肠炎感染性肠炎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和发热等。
在粪便镜检中,可能观察到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及白细胞聚集物的形成,这与感染性肠炎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显微镜下正常细胞形态
正常细胞在显微镜下有不同的形态,根据细胞类型和功能的不同,其形态也会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正常细胞形态:
1. 血细胞:红细胞呈扁平的圆盘状,白细胞呈不规则形状,有很多细长的突起。
2. 上皮细胞:上皮细胞通常呈多边形或长方形,具有细胞膜,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3. 肌肉细胞:肌肉细胞呈长而纤维状,有明显的纨网状线条。
4. 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形态各异,常具有多个突起和分支,细胞体呈椭圆形或星状。
5. 脂肪细胞:脂肪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充满脂肪滴。
6. 结缔组织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呈长梭形或星状,常具有突起和分支。
这些细胞形态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细胞形态可以根据细胞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还需要考虑像染色技术、细胞处理等因素的影响。
继续教育试题描述瑞氏染色外周血涂片正常白细胞类型及形态
瑞氏染色是一种用于外周血涂片染色的染色方法,它能够使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显色成不同的颜色,从而便于对它们进行分类和鉴定。
正常的外周血涂片中,包含有五种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它们分别是:
1. 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最常见的一种白细胞,它
的细胞核呈弓形或多叶形,显示出深紫色的颜色,胞浆呈淡紫色或粉红色,并具有颗粒形态。
2. 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另一种常见的白细胞,它的
细胞核呈圆形或半月形,显示出深紫色的颜色,胞浆较少或不含颗粒。
3. 单核细胞(Monocyte):是一种大型的白细胞,它的细胞
核呈半月形或豆状,显示出深紫色的颜色,胞浆较宽,具有充满颗粒的表面。
4.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白细胞,它的细胞核呈两个叶状,显示出深紫色的颜色,胞浆呈橙色或粉红色,并具有颗粒形态。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是一种少见的白细胞,它的细
胞核通常难以辨认,胞浆呈深紫色或黑色,并具有颗粒形态。
在瑞氏染色下,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从而可以根据其特征进行鉴定和分类。
白细胞形态结构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白细胞是啥玩意儿,也就是白细胞的形态结构。
首先啊,咱们得知道白细胞是咱们身体里的小卫士。
它们就像勇敢的士兵一样,保护着我们的身体,不让坏家伙入侵。
那白细胞长啥样呢?白细胞啊,它可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形状哦。
有的白细胞长得圆圆的,就像个小气球;有的呢,长得有点奇怪,有好多小突起,就像个小怪物。
哈哈,别害怕,它们虽然长得怪,但是可厉害啦!白细胞其实挺小的,咱们用眼睛可看不见它们。
要是把它们放大来看呢,就会发现它们有一些特别的地方。
白细胞的身体里面有一些小小的东西,就像小零件一样。
这些小零件可以帮助白细胞完成它们的任务。
比如说,白细胞可以到处跑。
它们能在咱们的血液里游来游去,就像小鱼在水里游一样。
如果它们发现了有坏家伙,比如细菌啊、病毒啊,它们就会赶紧冲过去,把坏家伙给吃掉。
白细胞就像个小吸尘器一样,把坏东西都吸到自己的肚子里。
白细胞还有一个厉害的地方,就是它们可以变形。
有时候,它们要通过一些很小很小的地方,这时候它们就会把自己变得瘦瘦的,像一条小虫子一样,钻过去。
等过去了之后,它们又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白细胞的颜色呢,也不是白色的哦。
其实我们叫它们白细胞,只是因为在显微镜下看它们的时候,它们看起来有点发白。
但是它们可不是真正的白色啦。
咱们身体里的白细胞有好几种呢。
有大一点的白细胞,也有小一点的白细胞。
它们都有自己的任务。
有的白细胞专门对付细菌,有的白细胞专门对付病毒。
它们就像一个团队一样,一起合作,保护我们的身体。
同学们,你们想想,如果没有白细胞会怎么样呢?那我们的身体就会很容易被坏家伙入侵,我们就会生病啦。
所以啊,白细胞对我们可重要啦。
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让白细胞能更好地工作。
比如说,我们要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像水果啊、蔬菜啊,这样白细胞就能更有力量。
我们还要多运动,让身体更强壮,白细胞也会更活跃。
好啦,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白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啥样了吧?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却很厉害哦。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
2. 熟悉瑞氏染色方法。
3. 熟悉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4. 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作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可以了解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材料1. 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器、香柏油、拭镜纸。
2. 试剂:瑞氏染液A液、瑞氏染液B液。
3. 标本:末梢血。
四、实验步骤1. 采血:取患者末梢血,用无菌采血针抽取血液。
2. 制备血涂片:将血液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用推片将血液均匀涂抹在玻片上,制成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3. 瑞氏染色:将血涂片置于染色缸中,加入瑞氏染液A液,染3-5分钟;加入瑞氏染液B液,染1分钟;冲洗干净。
4. 干燥: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晾干。
5. 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然后换用高倍镜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6. 分类计数:按照城垛形的方式往血涂片头部方向进行计数,将观察到的白细胞分类,以正“字计数,直至计数满100个白细胞。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中性粒细胞:40%- 淋巴细胞:30%- 单核细胞:15%- 嗜酸性粒细胞:10%- 嗜碱性粒细胞:5%2. 结果分析:通过对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可以看出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占0%-1%。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进行了瑞氏染色。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了分类计数,得到了患者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实验结果与正常参考值基本相符,说明本次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准确可靠。
七、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血涂片的制备,确保血涂片薄而均匀,以便于观察。
血常规白细胞形态
白细胞是一种无色的球形有核血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大类,各自形态有所区别。
1.粒细胞:在扫描电镜下,粒细胞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很多明显的皱膜,可见少许的嵴状突起。
2.单核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单核细胞比粒细胞大,呈阿米巴样,皱膜宽长,也可呈蛇状或飘带状。
3.淋巴细胞:扫描电镜下,T淋巴细胞呈小球形,表面光滑或可见少许球状或短指样凸起,B淋巴细胞呈稍大一些的圆形球体,表面微绒毛很多。
为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愈大,感染、中毒情况愈严重。
(3) 空泡(vacuole)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也可在核上出现。
一般认为空泡是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
(4) 杜勒小体(D0hle body) :中性粒细胞胞浆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 ~2 μm ,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是胞浆局部不成熟即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
D0hle 小体也可在单核细胞中出现。
(5) 细胞(degeneration )和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
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
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核碎成若干小块,当体外实验或治疗药物诱发细胞凋亡(apoptosis )时易出现核碎裂的凋亡小体(apotpotic body )。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中性粒细胞的核形反映了它的发育阶段。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常分2 ~5 叶,杆状多,常为5 ~9 叶,甚至10 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在一些恶性血液病中偶尔可见。
(2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过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前者胞体可大至30 μm,核染色质略细致,着色变浅,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长带状。
后者核分叶超过5叶。
这两种细胞易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恶性贫血,也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白血病血象中出现。
(3 )Pelger-Huet 畸形: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两大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