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专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一项是“術”的本义:BA 学术、学问B 邑中的道路C技能、技艺D 方法2、“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CA 文学课B 理论课C 基础课D 应用课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A 女耳自B 本刃末C 武信从D 江河娶4、下面选项全为通假字的一组是:DA知智益溢 B早蚤昏婚 C莫暮反返 D信伸畔叛5、“责毕收乎?”中的“责”用的是“责”的:AA 本义B 引申义C 假借义D 比喻义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DA 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C 绝江有托于船。
(《吕氏春秋?知度》)D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诗经?周南?汉广》)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C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庄公寤生,惊姜氏。
C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8、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共有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
它是:AA 《尔雅》B 《玉篇》C 《正字通》D 《康熙字典》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DA 对文B 异文 C衍文 D 互文10、“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BA 结构助词“的”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 指示代词“这”D动词“去”二、填空题1、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叫,也叫义符,另一部分叫声符,也可叫音符。
2、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
4、关于汉字起的传说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
5、《礼记》与( )、《仪礼》合称为“三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战国、秦汉间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6、“防”、“隄”、“陸”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祁”、“部”、“邦”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
《古代汉语(2)(专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二、解释字词(30分)三、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每词2分,共10分)17.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18.怀敌抚远,何招而不至7 .,19.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20.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
四、给下列古文加上标点符号(10分)21.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22.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五、标出下列律诗的平仄,平仄不合处画图,并说明有无三平调和犯孤平(10分)23.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一、接、别,人声。
不,平声。
六、标点下列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24.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相服以戏于朝泄冶谏日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公日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请杀之公弗禁遂杀泄冶孔子日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注:(1)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夏姬:人物的名称。
相服:内衣。
(2)《诗经》的句子不用翻译。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释词通句疏释全章大义评说2.论辩奏疏箴赞3.曹丕奏议书论铭诔诗赋4.八四5.平声仄声对(或“同一联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粘(或“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相同”)6.颔联、颈联要对仗颈联二、解释宇词【30分)(一)每字1分,共10分。
7.王(此):使(这三人)为王。
爱:爱戴。
8.淫:过分。
是:这。
贼:祸害。
9.田:打猎。
饿:饿得要死。
10.趋:快步走。
11.得罪:获罪。
恨:遗憾。
(二)说明在句中的词性1分,说明意义或作用1分,共20分。
12.或:代词,有人。
13.以(封):介词,表对象。
是:代词,这。
(君)之(不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乃:副词,就。
稍:副词,逐渐。
15.于(此):介词,表处所。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古代汉语(2)》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1.古代散文主要的类型有、、、。
2.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岳阳楼记》属于类;《欧阳生哀辞》属于类。
3.骈文的特点主要有、、。
4.古文标点错误的类型主要有、。
5.古人所说的句读和今天所说的标点的区别是、。
6.无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是、、、。
7.律诗的对仗是指;工对是指;借对是指。
二、说明下列黑体字词在句中的意义(10分)三、说明下列黑体宇词或语法结构在句中的词性、意义或作用(20分)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10分)21.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2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23.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窃为陛下惜之。
2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七、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27.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盲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日。
“太师谁撞?”师旷日:“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擅之。
”公日:“寡人也。
”师旷日:“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韩非子·难一》) 28.仲尼居,曾子侍。
子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日:“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予事君,终于立身。
2021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021年7月国开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试卷号:2391。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国语》B.《左传》C.《史记》 2.“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中的“华”使用的是。
A.本义B.引申义C.假借义 3.写词时依据的乐谱,称为。
A.词调B.词牌C.词谱 4.古人把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叫作。
A.韵目B.用韵C.韵部 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的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B.直译比意译更灵活C.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 6.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辞赋是一种散文体裁B.“辞”是指楚辞和模仿楚辞的作品C.“赋”本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 7.离析经文文句,也叫。
A.断句B.整理C.分析 8.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种。
A.两B.三C.四 9.下列学者中,不属于汉代学者的是。
A.毛亨B.孔颖达C.马融 10.下列加点语气词表示委婉语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B.粤有生民,伏羲始君。
C.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11.“太后之色少解”中“少”的词性和意思是。
A.副词,很少B.副词,稍微C.数词,多少 12.表示自我称呼的是。
A.第二人称代词B.第三人称代词C.第一人称代词13.“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A.代词,自己B.介词,自从C.介词,从 14.下列加点连词中,表示并列关系的一项是。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彤墙。
C.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熳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15.下列加点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的一项是。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1)通过整理的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1)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1)盗传必究一、填空(20分)1.在上古汉语中,表示自我称呼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余、吾、予、我、朕”等。
2.“诸”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情况是它可以做之于的合音词,如“公伐诸鄢”。
3.古代汉语中的介词一般是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它们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组成介宾词组,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
4.我国古书注解源远流长,有多种注释体例: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是传注体;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是义疏体;汇集众说的体例是集解体5.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一句话读完了,在字旁添加符号标注,叫作句;一种是一句话没有读完,但读时有个语气上的停顿,然后在字下加注符号,叫作读6. 开创我国文体分类先河的是曹丕,他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系统而全面论述文体的著述是南朝齐梁时代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和特点都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此后,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7.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中,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是直译;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是意译。
初做今译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开任意乱译。
二、说明下列大号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10分)8.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数:屡次9.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也。
恨:遗憾10.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本:根本,代指农业。
末:末梢,代指工商业。
残:祸害。
11.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懒惰12.世之有機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1)盗传必究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骈文的特点主要有讲究骈偶与四六、讲究平灰、讲究用典。
2.诗律的基本内容是句数的规定、押韵的要求、平仄的格式、对仗的规定。
3.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必须符合原文文意、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
4.七律平仄的基本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灰、平平灰仄仄平平。
5.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6.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前赤壁赋》属于辞赋类;《汉书-艺文志序》属于序跋类;《醉翁亭记》属于杂记类。
二、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10分)7.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数:屡次。
8.大王失职人汉中,秦民无不恨也。
恨:遗憾。
9.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本:农业。
末:工商业。
残:祸害。
10.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懒惰。
11.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田:打猎。
饿:饿得要死。
12.亡不越竞,反不讨贼。
竟:边境。
13.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劝:受到鼓励。
三、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词性、意义或作用(20分)1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吾):介词,表原因。
(吾)以:动词,任用。
15.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词。
夫:指示代词,那。
16.或问儒者日:“方此时也,尧安在?”或:代词,有人。
17.王见之,日:“牛何之?”(何)之:动词,到(前往)。
1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副词,只。
19.项羽乃疑范曾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副词,逐渐。
其:代词,指范曾。
2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取之)于:介词,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2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10分)22.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古代汉语(2) 试题2010年1月一、填空(20分)1.我国古代文体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类,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段太尉逸事状》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类(柳子厚墓志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类。
3.史传的体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系统而全面论述文体的著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撰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律诗不论七律还是五律,都由八句组成;分为四联;各联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律中的“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律诗的对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借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每字1分.共10分)1.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A)A 不谷B 惠C 令D 陛下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B)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B)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D)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A)A 然煮烹烧B 遵道建造C 鄙阶阵都D 物特牢牺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C)A 贾逵B 郑玄C许慎D 马融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B)A 动词“停止” B同“矣”,语气词。
C 副词“已经” D 而已、罢了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A)A 迹、跡B 知、智C 详、佯D 沽、酤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B)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D 小国寡民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B)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
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尔雅》),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道德经》)。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夸张、辐射式引申)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图画)。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懸(悬))构成古今字。
《古代汉语( 2)》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 C)A 、《词诠》B 、《辞通》 C、《十三经索引》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D)A 八卦说B 结绳说C 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C)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A)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A 丘皿行回B 人血象舟C 山雨目本D 果州考豆6、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A 超街碧冈B 风瓣闻闽C 阁围屈觉D 辩凤国裹7、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 《康熙字典》B 《汉语大字典》C 《中华字海》 D《词源》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A 见-现征-徵解-懈B 奉-俸景-影文-纹C 益-溢然-燃干-乾D 立-位县-悬雕-凋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A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 祈父,予王之爪牙。
C 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 交通王侯。
10、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1、下列各字属于形声字的有 ( )( )( )( )( ) A、春 B 、朝 C、孟 D、鼎 E、伐2、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A、炫黄 B、匍伏 C、披靡 D、辟易 E 、愤懑3、下列各句中,“就”用作本义的是()()()()()A、草创未就。
《古代汉语(2)》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古代散文主要的类型有、、、。
2.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岳阳楼记》属于类;《欧阳生哀辞》属于类。
3.骈文的特点主要有、、。
4.古文标点错误的类型主要有、
5.古人所说的句读和今天所说的标点的区别是 ___ 、_ _ 6.五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是、。
_ ____
7.律诗的对仗是指;工对是指;借对是指
二、解释字词(30分)
(一)说明下列句中大号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
(每字1分,共10分)
8.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9.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10.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舁来庭中。
11.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12.世之有稷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13.亡不越竞,反不讨贼。
(二)说明下列句中大号黑体字在句中的词性、意义或作用。
(每字2分,共20分)
14.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15.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1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8.其后I放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1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0.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三、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每词2分,共10分)
21.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22.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23.今瞰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24.太尉笑且入,日:“杀一老卒,何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