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南沙守礁人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5
守岛官兵是指驻扎在海岛上的军人,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
以下是一些关于守岛官兵的故事:
1. 开山岛守岛夫妻: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从 1986 年开始,守卫开山岛,一守就是 32 年。
在这 32 年中,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2. 南沙群岛守岛官兵: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的重要岛屿之一,守岛官兵们在这里驻扎了多年。
他们在这里忍受着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守护着祖国的领土和海洋权益。
3. 西沙群岛守岛官兵: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的重要岛屿之一,守岛官兵们在这里驻扎了多年。
他们在这里忍受着孤独和寂寞,守护着祖国的领土和海洋权益。
这些守岛官兵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他们是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值得我们尊敬和赞扬。
守岛官兵的事迹
守岛官兵是指负责守护海岛和领海的军人。
他们不畏艰险,坚守岗位,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敢奉献,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首先是南沙守岛官兵的事迹。
在我国南沙群岛的岛礁上驻扎着我军的官兵,他们以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捍卫着国家的领土主权。
南沙守岛官兵顶住风暴危险,日夜巡逻,保护着我国的海洋权益,维护着地区的和平稳定。
其次是钓鱼岛守岛官兵的事迹。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我军的官兵在这片海域上坚守岗位,时刻保持警惕,抵御外部侵略。
他们常年执勤备战,不计回报,默默守护着国家的海洋权益,确保了钓鱼岛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还有南海诸岛等地守岛官兵的事迹。
这些官兵们在偏远的海岛上扎根,他们面临着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复杂的海洋环境,但他们并未退缩。
他们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无私奉献,默默守护着这片海疆。
守岛官兵的事迹中尽显着他们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担当,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为国家的领土安全贡献力量。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英勇行动,激励和影响着更多的人,成为了我国军人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付出,敬佩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佚名
【期刊名称】《作文通讯:初中版》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李文波,山东平度人,1985年7月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入伍,圆了自己“从军报国”的梦。
李文波在宁波的某海测船大队,从事海洋调查工作。
1991年海测船大队接到上级通知,要选凋两名气象专业干部到新组建的南沙守备部队工作。
【总页数】2页(P53-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15
【相关文献】
1.李文波:南沙“守礁王”
2.南海群岛守礁官兵的自我保健
3.为国守礁无怨无悔——记农业部南海渔政311船大副杨虾佬
4.直肠黏膜套扎术在南海守礁官兵69
例内痔患者中的疗效观察5.南海守礁官兵浅部真菌感染病原学分析及治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文波守礁事迹感想
李文波是中国海军东海舰队官兵中的一员,他在去年守卫中国领土南沙岛礁期间,发现有外部国家企图非法侵占这些岛礁,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坚守在岛礁上,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李文波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
他以自己的行动向国人传递了坚定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他展现了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
李文波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他的职业责任,更是一种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捍卫正义的责任担当!
李文波的守礁事迹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他让国内外看到了中国军人的担当和军力的不容忽视。
正是有这样一批李文波这样的勇士守护着我们的领土,才让我们国家尊严不受侵犯!
我深信,李文波的事迹会对国家、民族和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像李文波一样,不忘初心、守卫祖国,为守护国家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
李文波是中国军人的一面旗帜,他的守礁事迹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名把青春奉献给南沙的人——李文波20多年来,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他因工作成绩突出,6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评为“全军先进气象水文工作者”,2000年、2005年两次荣立三等功。
2011年,被评为海军“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5月,被评为全国“2011年度海洋人物”。
“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开拓创业建南沙,是李文波精忠报国的人生情怀南沙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象,令许多人非常向往,而它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却又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凡是到过南沙的人,都对“高温、高盐、高湿”的艰苦环境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在别人看来,能在这里呆住几个月就是一种奉献,而李文波不仅呆住了,一呆就是20年,是一名自南沙巡防区组建伊始就参与南沙建设事业的老南沙。
建站守礁初期,海洋气象观测站的条件相当的简陋,观测、保障仪器都是人工操作,办公设施相当简陋。
李文波不等不靠,立足现有装备条件,加强业务培训,完善值班制度,遇恶劣天气就二人一组互相保护,确保准时观测。
由于措施得力,仍然取得了大量准确的观测数据。
1998年,李文波担任气象分队的分队长,他带领分队一班人积极跑上级业务部门联系先进器材,有的器材领不到,就亲手设计然后订做。
任职期间,他先后对永暑礁气象观测场、气象值班室、气象预报室进行了升级改造,观测站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气象分队成立以来,一直受教材短缺的困扰。
干部战士想学习专业知识,苦于无教材,教材问题成为气象分队提高业务水平的瓶颈。
由于我军海洋观测站较少,像南沙这样进行水文气象全项目观测的海洋站更是独一无二,南沙海域还有自己独特的水文气象特点,我军也没有一本针对南沙的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在这种情况下,李文波在巡防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分队干部于1999年开始编写《南海水文气象观测教材》(2000年正式出版,成为南海舰队水文气象观测专业通用教材)。
“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征文劳动创造平安和谐的幸福生活高台三中七(2)班杨芸鲜花应该送给谁?也许有人说我要把鲜花送给我的偶像,也有人会说我把鲜花送给我的老师,答案都各不相同,但我要把鲜花送给最美丽的人——南沙群岛的守卫战士。
当我们浪费水资源时,在南沙群岛的官兵正在为了节水而用海水冲洗伤口。
看到这儿你一定会问,大海上到处都是水他们肯定不缺水啊!为什么还要节水呢?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元素,且盐分过高,喝了会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而且海水还不得进要从大陆运来,比淡水运抵南沙,相当于2.5t石油的价格,是名副其实的“水贵如油”。
南沙官兵人均使用淡水量只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十分之一。
南沙靠近赤道,常年高温,高温度,高盐分,因为难得洗澡和洗衣服,许多人都得了皮肤病,奇痒难过,甚至脱皮、溃烂。
然而为了节约用水,他们还用含盐的海水冲洗。
大家肯定都知道一句俗语“伤口上撒盐——雪上加霜”。
可想而知用含盐的海水冲洗伤口该会有多疼。
1996年春,官兵在礁石上巡逻,战士臧跃免脚下的珊瑚礁突然坍塌,一下子跃入水流湍急的海沟。
战士何正立跃入水中,奋力将臧跃民拖出海面,自己被却卷入海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面对何正立的遗体,许多战士默默地流下眼泪:何正立的大腿,臀部长满了癣,发了炎,那是炎热,潮湿,加上缺水洗澡造成的。
大家默默地拿出积攒的淡水,倒进锅了用纱布蘸着热水,轮流为他擦身子。
战友们深情地说:“正会,你可以安心的走了!你是南沙唯一洗过热水澡的人。
”而现在的南沙的生存条件已今非昔比。
今天的南沙,人气旺盛,人人精神饱满,这是一批批南沙卫士艰苦卓绝,苦中有为的结果。
是他们人抬肩扛,把数千吨的生铁一块块地垒在四五米的礁盘上,才建成了第三代“高脚屋”。
官兵们累倒了命令一下,几秒钟就能入睡的地步。
是他们把一吨吨建筑物资写在礁盘上,自己动手建成了水泥码头。
大大提高了换班补给的便利。
礁盘上所有的小菜地,小花园,都是他们从千里之外的陆地上把泥土一箱箱、一袋袋的扛上礁,装在炮弹箱,塑料盒了建成的。
“南海气象活字典”
1992年9月,李文波第一次登上永暑礁。
或许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在永暑礁未来的日子还有很长很长。
“第一次上到永暑礁有什么感受?”
“礁上只有一台电视,只能收到中央一套等几个台。
那时与陆上亲人联系也没有电话,只能写信。
由于补给船几个月才来一次,往往几个月没有一封信。
等补给船把我暑礁的不利局面,李文波说:“我们的官兵们自己动手,想方设法将气象观测场、预报室等10多个场点,逐一进行升级改造,相继安装了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气象数据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设施设备”。
在永暑礁,气象分队每个月需要将观测数据编制成水文气象月报表,这项工作一直都是由人工完成,由于数据量庞大经常出现错误。
为了改变现状,李文
李文波:只要穿一天军装,我就要像钢钉一样,牢牢铆在南沙的礁盘上
波说,“当时的雨点打在脸上特别疼,海风刮得你睁不开眼睛,只能爬,平常2分钟的路那天爬了半个钟头,平常五分钟可以完成的测量那天用了一个钟头。
”
这样的天气情况时有发生,李文波和这样的天气却“较上了劲”,不管天气如何,他坚持对每天的观测数据、每月的数据报表、每年的数据汇编,都要反复进行比较核对,哪怕一个标点、一个小数点,也绝不放过。
南沙海区重大沉船事故时有发
生,几乎每次事故都与气象和海
况有关。
自建站以来,再也没有因
此发生重大沉船事故。
“13亿中国人民每天都在收
看我们提供的数据,这是多么大
的荣耀和幸福!”李文波经常自豪
地对新上礁的战友们说,“尽管
南沙气象预报只有短短3秒钟,
却把我们和祖国人民紧紧连在一
起。
”
”
责任编辑 陈晰。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精神品质1、李文波:南海守礁王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
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直到现在。
精神品质: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工作的赤忱热爱,体现了敬业奉献、尽忠职守、自强不息的高尚品质和宝贵精神,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2、陈家顺:卧底民工局长陈家顺,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1968年出生。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07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精神品质:始终自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忠于职守,服务群众,千方百计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陈家顺同志具有强烈的公仆意识、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心系群众的好干部,真情服务群众的好典型,广大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3、周月华、艾起:残疾医生夫妇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
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精神品质: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工作的赤忱热爱,体现了敬业奉献、尽忠职守、自强不息的高尚品质和宝贵精神4、高秉涵:台湾老兵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
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精神品质:自强不息,热爱国家。
5、何玥:捐献肝肾女孩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
9月初,病情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
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精神品质:大爱无私,善良、有爱心6、张丽莉:最美女教师女,30岁。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
南沙守礁战士赞扬稿
尊敬的南沙守礁战士们:
你们好!
我谨代表全国人民,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你们是祖国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南沙群岛的守护者。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最南端,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常年气候恶劣,风浪巨大,环境艰苦。
然而,你们却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坚守在这里,捍卫着祖国的疆土。
你们日夜兼程,顶风冒雨,坚守在礁盘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和担当。
你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你们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南沙守礁战士们,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你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努力,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在此,我再次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愿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谢谢你们!。
------------------------------精选公文范文-----------------------------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文波-南海守礁王李文波事迹:守礁二十年的南海卫士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
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直到现在。
颁奖词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
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
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
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能受天磨为铁汉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精选公文范文---------------- 1。
在远离祖国大陆800多海里的南沙群岛,渔政人昼夜守护着祖国的岛礁和渔民
——
走近南沙守礁人
本报记者冯华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23日 06 版)
图为中国渔政311船在南海海域执行巡航护渔任务。
陈瑞勇摄
“‘海棠’、‘纳沙’、‘尼格’,一周之内连续遭遇3个台风,这阵势连我这个干了几十年的老渔政都很少遇见呀!”10月2日上午,在几大台风的间隙,记者从广东省广州市的莲花山码头乘上一艘小艇,准备前往停泊在珠江口的中国渔政311号船。
站在小艇的甲板上,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局长吴壮颇为感慨地说。
脚下的珠江风平浪静,头顶的天空却乌云密布,大雨似乎随时飘落。
“西沙群岛已经刮起了11级大风,我们有3艘船停泊在那里,其中一艘渔政船准备前往南沙群岛美济礁执行守礁任务。
”吴壮一脸凝重,为了应对19号热带风暴“尼格”,确保人员和船只安全,从早晨6点开始,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
记者原打算跟随渔政人一起前往西沙巡航护渔,却被接连的台风打乱计划,只能跟随311
号船执行一次近海巡航任务,听他们讲一讲南沙守礁的故事。
南海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台风期,需要与大海、风浪搏斗
海天茫茫之间,311船犹如一个饱经沧桑的巨人在等待着我们。
由于不是在岸边停泊,只能从小艇的船舷上迈步跨到311船的船舷上,稍有风浪吹过,两艘船就连接不稳,剧烈晃动。
“脚下踩实了,目视前方,不要往海面上看。
”两旁的渔政人员大声提醒。
记者胆战心惊地从船舷跳到甲板上,“你们平时都是这么上下船的吗?”
船长陈和兴爽朗地笑了:“在海上执行任务时都要乘坐小艇,一般是先将飞艇吊放下去,人再顺着舷梯下到小艇上,我们都习惯了。
”后来有人告诉记者,在大风浪中吊放飞艇非常危险。
有一次,小艇吊下海后由于风浪太大,下艇的人无法站立,小艇无法启动,与大船猛烈相撞,险象环生。
关键时刻,船长陈和兴和三管轮罗愿章跳下艇头,冒着手臂受伤的危险用手顶开小艇,才保障了全体人员的安全。
“311船泊位4500吨,从2009年起多次执行南沙、西沙的巡航护渔任务,解救了不少渔民和渔船,已安全航行6万海里。
”陈和兴自豪地介绍,311船算上机舱共有7层,分别设有驾驶室、轮机室、船员宿舍、餐厅、会议室等。
在4人一间的船员宿舍,记者发现高低床、写字台等都固定在地板上。
“出海经常遇上风浪,什么东西都放不稳,所以必须全部固定。
包括你们的行李物品,都要找绳子捆绑固定住。
”311船政委蔡称说。
在南沙守礁护渔,第一个考验就来自大海。
“从广州到南沙美济礁,800多海里的航路上,险礁暗滩环生,沿途没有任何港口,一年里还有一半的时间刮台风,一旦遇上大风大浪,往往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南海区渔政局人事教育处处长何志成对自己1995年第一次出海守礁的经历记忆犹新。
“那时出海坐的是300吨的小船,船过中沙群岛时遇上11级大风,我们的船就像一块冲浪板,一会儿被高高托起,一会儿又被摔入浪底。
除了船长其他人全部倒下了,船只晃动得太厉害,船长就用麻绳把自己固定在驾驶舱里开船。
”
“厨师煮饭用的是直径40厘米的大锅,有时水刚倒进去,遇上大风浪,船身一摇晃,水马上洒出来……”
“为了祖国的利益,哪怕让我在南沙呆上一辈子也心甘情愿”
如果说航行的日子充满险阻,那么抵达美济礁后,守礁的日子更艰苦。
在南沙工作的守礁人必须要经受用水、饮食、病痛、晕船、寂寞、想家、炎热的种种考验。
“美济礁高温、高湿、高盐,中午最热时,甲板温度达到60摄氏度。
有时在室外坐上3个小时,头发都是咸的了。
”多次执行守礁任务的302船船长周友说,每次守礁的时间都是60天左右,如果遇上台风天气,可能会延长到八九十天。
“在我们守礁人眼里,青菜贵如山珍海味。
因为带去的青菜10多天后就开始烂了,后期只能吃罐头和冷冻食品,不少渔政人年纪轻轻就有了白头发,得了风湿病、关节炎,口腔溃疡、肠胃病也是家常便饭。
”南海区渔政局渔政处副处长陈瑞勇说。
相对于环境的艰苦和物质的匮乏,最苦莫过于精神上的苦闷。
南海区渔政局团委书记陈贞国戏称这里“养猪猪跳海,养狗狗发呆”,收不到家信、看不到报纸,仿佛从现代文明社会陡然进入与世隔绝的孤礁独堡。
尽管条件艰苦,渔政人却坚持了下来。
“礁盘虽小,却代表着国家主权。
如果为了别的什么,让我去南沙守一天也不干;可为了祖国的利益,哪怕让我在南沙呆上一辈子也心甘情愿。
”陈贞国告诉记者,这是守礁人最常说的话。
小小礁盘,在南沙守礁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
从1994年至今,南海区渔政局南海
总队200多号人轮流守护在美济礁,每人在南沙守礁的天数累计超过2000天;有20多名守礁人因亲人病故不能回家尽孝……
救助渔民,是渔政人守礁之外的另一重要职责。
美济礁是我国政府为南沙渔民修建的唯一避风设施,在渔民心里,美济礁就是他们的家,渔政人员就是他们的亲人。
杨虾佬,311船的大副,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正随船在南沙守礁,突然得到消息,广州台山的一艘渔船在起网时遭遇不幸,一位船员被钢丝绞断了右手,在赶往美济礁的途中船又不慎触礁,整个船头高高地翘在礁盘上,20多位渔民集结在船篷顶上,船体随时可能倾倒。
当时海上风浪很大,天还下着大雨,我们也在美济礁守礁80天了,大家体力下降,但我们仍然主动要求开执法艇拖带缆绳到渔船实施救助。
经过9个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把渔船安全拖回到美济礁,渔民含着泪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中国渔政!’这让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
一个不能遗忘的特殊群体,“我家祖祖辈辈都在南沙捕鱼”
提到南沙美济礁,还有一个群体不得不说,那就是我国在南沙捕鱼、作业的渔民。
“等台风一停,再过10天左右,我就要出海捕鱼了。
”9月28日,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中心渔港内停满了避风的渔船。
琼海08068的船主吴忠越趁机检修船只,为下一次航行做准备。
“我家祖祖辈辈都去南沙捕鱼,我不仅自己去,还要继续带儿子走这条航线。
”吴忠越边说边拿出传家宝——一张绘制于70年代的南沙航海地图给记者看。
吴忠越今年50岁,是潭门镇昌文村的老渔民,这艘122吨的渔船是他和2个同乡一起出资100多万元建造的。
“最早就开着几十吨的渔船去南沙,3天3夜才能到呢,每次的捕捞期在50天左右。
”吴忠越告诉记者,远洋捕捞最大的花销就是柴油,去一趟要消耗20吨柴油,按每吨8000多元计算,要花近20万元;船上还雇了二十几个人,伙食费和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捕鱼时就放小艇下去,利用礁盘作业。
我的船可以放6个小艇,每个小艇上配备3个‘抓鱼’的,但卖鱼的收入有45%要分给‘抓鱼’的。
”吴忠越说,每次的收益不等,平均算下来一个捕捞期能打100担鱼,每担鱼约100斤,纯收入大约几万元。
“前几年国家帮我们安装了卫星导航设备,为安全救助提供了便利条件。
去年12月份天气不好,我们被困在南沙渚碧礁回不来,是渔政人员给我们提供了淡水和大米。
”吴忠越说。
琼海市海洋渔业局局长李文池告诉记者,潭门镇是我国最早开发南沙的主力军,从唐朝起就有记载在南沙捕鱼。
据介绍,潭门镇渔港是海南岛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的后勤给养基地和深海鱼货的集散销售基地。
目前已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现在常年有80—100艘渔船前往南沙作业。
“去南沙捕鱼风险很大,经常遇上台风天气,我们的渔船大多装备落后,容易被台风打翻。
”潭门镇潭门村的渔民邱谷儒说,“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造新船、大船,但这至少需要100多万元,我们自己是造不起的,从银行贷款又很困难,希望国家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为渔民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