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足迹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8
渭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协议编号:_____________甲方(上游地区政府):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负责人: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乙方(下游地区政府):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负责人: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鉴于渭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以及流域上下游地区共同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义务,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渭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协议背景与目的渭河流域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其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推动渭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甲乙双方同意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二、补偿原则与范围补偿原则: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现流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补偿范围:本协议适用于渭河流域内的_____________(具体河段或区域),以及双方协商确定的其他区域。
三、补偿标准与核算方法补偿标准:根据流域内水质监测结果,以地表水Ⅲ类标准为基准,当水质改善一个及以上类别时,下游地区给予上游地区补偿;当水质恶化一个及以上类别时,上游地区给予下游地区补偿。
核算方法:双方同意,以_____________(具体水质监测断面)为考核断面,每年核算一次补偿金额。
补偿金额的计算公式为:补偿金额=_____________(具体核算公式)。
四、补偿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补偿资金由_____________(具体管理部门或机构)负责管理和使用,确保资金用于流域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
双方应定期对补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五、联防共治机制双方同意建立协调沟通、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执法协作等联防共治机制,共同推进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环境质量改善。
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被提出并逐步实施。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作为这一巨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补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的问题,并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进行研究。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必要性生态补偿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手段,是指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为保护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向受到生态损害的生态系统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或者生态恢复。
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势必会对供水地和调水地的水资源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生态补偿是必要的。
二、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水资源生态系统特点1. 地理环境:陕西水源区位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2. 水文地质条件:陕西水源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相对较浅,且地下水流动较快。
3. 植被覆盖情况:陕西水源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类型多样,能够保持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
4. 生物多样性:陕西水源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多种野生动植物和鱼类。
三、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为了实现对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生态保护区划定:根据陕西水源区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范围,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 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水质、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根据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的生态损害程度和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确保补偿金额与生态损害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
渭河的生态补偿措施1. 引言渭河是中国黄河的最大支流之一,流经陕西省。
由于长期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渭河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渭河的生态系统,陕西省采取了一系列生态补偿措施。
本文将介绍渭河的生态补偿措施的主要内容和效果。
2. 渭河的生态补偿措施2.1 水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是渭河生态补偿的重要方面。
首先,陕西省加大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力度,提高了污水处理的能力。
其次,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采取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等措施,减少了农业污染对渭河的影响。
此外,当地政府还加大了对非法采砂和堤岸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河岸侵蚀的现象。
2.2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渭河生态补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陕西省制定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建立水资源权益交易市场、制定差额水价制度、实行水资源量和质量的双重考核等。
这些措施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渭河的水资源,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
2.3 河道生态修复河道生态修复是渭河生态补偿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陕西省通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对渭河的河道进行了修复和整治,恢复了河道的自然状态。
修复项目主要包括河床清淤、河岸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渭河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2.4 生态补偿基金为了支持渭河的生态补偿工作,陕西省设立了生态补偿基金。
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项目。
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环境污染者的生态补偿费用等。
生态补偿基金的建立有效保障了渭河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渭河生态补偿措施的效果3.1 水环境改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渭河的水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水质指标逐渐恢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范围内,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这些改善对于维护渭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2 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促使渭河的水资源利用更加合理高效。
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球许多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作为一个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跨流域调水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各地。
这些工程对调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保护调水源区的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被提出并实施。
本文以中国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探讨了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的生态补偿研究。
一、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概况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位于中国陕西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被誉为西北地区的水库。
然而,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该区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与环境压力。
二、跨流域调水对陕西水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旨在将长江水资源调配到干旱的北方地区,为当地的城市和农业提供水源。
然而,跨流域调水对调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水位波动调水工程的实施导致水库水位的波动变化,给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化。
水位的波动不仅影响池塘、湿地和湖泊的生态系统稳定,还对当地的鸟类和水生植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水质变化跨流域调水使得调水源区的水质受到较大影响。
由于外来水源的引入,水质中的溶解物质和营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导致水质变差。
这对调水源区的生态系统和水生动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三)水生态系统破坏调水工程的实施破坏了调水源区的水生态系统。
一方面,由于大规模的引水,区域内河流流量减少,湿地和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另一方面,引入外来水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外来物种,对调水源区的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
三、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为了保护调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地方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实施生态补偿是非常必要的。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20期(总第472期)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将尊重、保护自然的态度用于社会经济和工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的,在现如今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
由于我国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较多都是有关于生态补偿原理的探讨,生态补偿制度与机制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针对于省域地区和生态区的实践研究比较少,缺乏经过实践检验的生态补偿方法和政策体系,因此,加强河北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显得紧迫而重要。
1 河北省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河北省处于京津冀生态圈的核心位置,国家以及省政府都在采取多种手段,努力改变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改变生态区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向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迈进。
以水资源补偿为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北省生态补偿的实践主要是流域生态补偿,对全省各个水系和水源涵养区实施生态补偿策略。
现如今河北省采取了多种生态补偿方法,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1.1 京津冀跨区域生态补偿试点显成效由于河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生态补偿的实践主要是关于水源涵养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改善京津冀水质水平。
2008年,河北省实施生态补偿金扣缴制度,该项机制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污染水质的行为,使得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
一直到2017年初,河北省一共扣缴生态补偿金10.743亿元。
从搜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扣缴的生态补偿金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水源涵养区仍然存在生态补偿金的扣缴状况,说明生态补偿机制起到一定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1.2 用水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生态意识的加强,省政府和企业各界也逐渐关注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通过对比发现,用水总量有所下降,用水结构不断优化。
所有取得的成效得益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行,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
大型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北方干旱地区的用水需求,中国实施了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然而,这一工程的实施却给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进行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十分必要。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之一、该地区是黄河上游的一个重要区域,因此具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得该地区的水资源被大量调走,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指当实施项开发工程时对自然资源的损害进行补偿的一种措施。
在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生态补偿主要包括补偿水源地的水资源和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的生态补偿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通过建设植被防护区的方式来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源地的水土流失,提高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
同时,植被防护区也可以成为当地的重要生态景观,吸引游客,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可以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来对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修复。
人工湿地可以起到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可以选取一些湿地适宜的地段,进行人工湿地的建设,以提高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还可以适当提高水资源的补偿价格,鼓励土地农民发展生态旅游等可持续经济模式,以更好的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提高补偿价格,可以激发当地农民保护水源地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等可持续经济模式,可以为当地提供一种替代性的经济发展方式。
总而言之,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给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水源区进行生态补偿是必要的。
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的生态补偿中,可以采取建设植被防护区、建设人工湿地以及提高补偿价格等措施。
基于水足迹的引江济淮调水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孙贤斌;孙良萍;刘乾坤;王升堂【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28)3【摘要】生态补偿标准是引江济淮工程调水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采用水足迹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分别核算了引江济淮调水的水源地和受水区水足迹与水生态补偿标准。
2019年工程调水水源地和受水区的水足迹分别为203.63亿立方和874.55亿立方,其中农业水足迹分别占86.84%和90.63%,工业水足迹分别占7.95%和3.55%。
水源地和受水区的水量盈余分别是127.61亿立方和-734.06亿立方,引江济淮调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水源地获得的生态补偿标准是25.07亿元,其中以安庆市最多(8.458亿元),其他3市相差不大(5.378亿元~5.795亿元)。
受水区提供的生态补偿标准是50.531亿元,以合肥市和淮南市最多,分别是8.550亿元和8.416亿元,各市补偿标准差异性显著(1.586亿元~8.550亿元)。
基于以上结果,一方面需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以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为依据建立补偿机制,有利于促进工程调水的可持续性。
【总页数】6页(P63-68)【作者】孙贤斌;孙良萍;刘乾坤;王升堂【作者单位】皖西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相关文献】1.重大调水工程基于两部制水价的贷款能力测算分析——以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为例2.引江济淮工程调水安徽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3.引江济淮调水安徽生态补偿标准及分配研究4.引江济淮工程占用耕地补偿标准研究5.基于生态足迹的安徽引江济淮调水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渭河陕西段河道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杨小刚;宋进喜;程丹东;王珍;刘超【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14(0)5【摘要】以渭河陕西段河道为研究对象,依据陕西省统计年鉴和水资源公报等数据,应用生态学与经济学方法,参考2001年联合国开展研究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体系,对渭河陕西段河道生态系统的4类服务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及内含的11个亚类的服务功能价值(供水、提供水产品、水力发电、调节水分、输沙、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供美学景观、休闲旅游、维持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化、定量化评估。
结果表明:渭河陕西段河道2012年生态服务总价值为3 563.61×108元,是陕西省同年GDP的0.25倍。
其中供给功能的服务价值为2 735.62×108元,所占百分比最大,为76.76%,其次为调节功能服务价值、文化功能服务价值、最后为支持功能服务价值,所以渭河陕西段河道生态系统在供给功能和调节功能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处于核心功能地位。
【总页数】8页(P958-965)【关键词】渭河;河道;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评估【作者】杨小刚;宋进喜;程丹东;王珍;刘超【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8【相关文献】1.流域生态服务价值供给的补偿标准评估——以渭河流域上游为例 [J],2.渭河陕西段抗生素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估 [J], ZHU Tao;ZHOU Min;YANG Shengke;WANG Zongzhou;WANG Runze;WANG Wenke;ZHAO Yaqian3.基于条件价值法的黄河上游河道生态系统服务恢复支付评估 [J], 刘增进;张敏;潘乐4.渭河(陕西段)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J], 宋进喜;刘昌明;徐宗学5.渭河陕西段河道供水价值评估 [J], 王珍;杨小刚;宋进喜;来文立;杜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