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无衣讲课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439.00 KB
- 文档页数:6
《秦风·无衣》教案《秦风·无衣》教案篇1课文:《邶风?静女》、《秦风?无衣》一、复习:《诗经》有关内容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不是歌总集,回忆《诗经》有关的内容?答案:略。
2、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源头。
3、上一节课,我们学过《氓》,我们一起背诵1、2节,要求背诵。
1)、七倍。
2)、每位派代表背。
4、通过学习《氓》我们大家知道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的?一位漂亮、和善、可爱、大方、痴情的女子自由恋爱――婚变――决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剧烈愿望。
5、表达这一内容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答案:略。
二、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邶风?静女》,看看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运用生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1、老师范读课文2、同学自由读课文3、齐读4、1)、读了三边凭直觉这首诗歌谢什么内容的?答: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幽会的情景。
2)、是以男子口吻写的还是以女子口吻写的?答:女子。
3)、给以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叙述一下这对青年男女由幽会的过程?(男生说)一个漂亮女孩子,和我相约于城角。
那女孩子特别的可爱,观察那我兴冲冲的到来,她悄然躲在一旁,于是那赴约我特别的焦急,不禁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
那个淘气的姑娘,观察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得不成样子,最终露面了,并将一支小草送给了男子面前。
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的特别。
姑娘又将那从牧场带来的小草送给我,我更加如痴如醉。
5、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
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由于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颜色,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
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
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6、翻译:(每排预备好自己的段落)。
7、翻译成现代诗歌:娴静少女真漂亮,等我在那脚楼里。
无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最早的军歌"《秦风.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2.把握《秦风·无衣》重章叠唱的特点;3.运用对话的形式深刻体会《秦风·无衣》的民歌特点;4.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鉴赏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感悟诗歌情感。
课堂环节:情景导入军营总让人向往,这里面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有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军歌,更有别样的战友情。
而这样的情感,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种情感的源头——《秦风·无衣》,再次感受这种让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环节一:知诗论世1.走近《诗经》《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无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和重章叠句的手法,背诵《无衣》全文。
2.理解《诗经》的一般鉴赏思路和方法。
3.感受《无衣》蕴含的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和深厚的战友之情。
联系生活实践阐发诗歌的现代意义,培养并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和2三、教学难点:3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先师孔子删述编定《诗经》并将其作为教材传授给弟子,以“不学诗,无以言”为训。
在先秦诸子单元,我们了解到《诗经》的功用,他是——(引导学生背诵,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其中“兴观群怨”说成为后世学习、鉴赏《诗经》的方向和法则。
今天我们也来跟随孔子的脚步,走入“史上第一首军歌”《无衣》。
(二)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1.《诗经》具有音乐性——孔子提倡乐教,人容易受到音乐的感染(体裁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民间歌谣)、雅(宫廷雅乐)、颂(祭祀乐歌)三种体裁。
(内容上)《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2.播放《经典永流传》中国武警所演唱的《无衣》直接感受其音乐性和激发人情感的作用。
(询问学生听后的感受)3.探究《无衣》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展现音乐性。
(1)回顾以前所学的《诗经》篇目,《蒹葭》《关雎》《芣苢》与《无衣》相比较,均具有相同的艺术手法“重章叠句”。
(2)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可以引入修辞手法排比和现代歌曲中的副歌,利于学生的理解,进而引出重章叠句的作用和效果)内容和主题上,强化情感,突出主题;结构和表达上,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3)找出《无衣》三节中变化的地方,将其标注出来,分析变化的原因。
袍——泽——裳服饰的变化戈矛——矛戟——甲兵兵器的变化同仇——偕作——偕行行动的变化服饰、兵器和行动一一对应,内容上逐步递进,情感逐步深化,展现出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
《无衣》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无衣》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作品的题材和形式。
分析《无衣》的文学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学知识,解读《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运用比较研究法,探讨《无衣》与其他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对《无衣》的个人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无衣》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无衣》是《诗经》中的一篇,属于古代战歌,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战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材提供了原文、注释、译文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无衣》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难点:分析《无衣》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无衣》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无衣》,理解原文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无衣》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3.4 探究学习:学生运用比较研究法,探讨《无衣》与其他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对《无衣》的个人见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
4.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无衣》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拓展阅读:推荐与《无衣》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创作,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秦风.无衣》教案第一篇:《秦风.无衣》教案《无衣》说课教案【总说教材】《秦风·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唐以前诗歌单元)第一课《诗经三首》里面的第二篇,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教学目标】(一)本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2、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二)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5、背诵课文6、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教学设计】本课安排一课时一、导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激昂、雄壮的基调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板书:秦风·无衣(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2、重复的旋律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二解题出示投影:介绍《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无衣教案《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秦风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慷慨激昂的请战书-—《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
《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
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
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
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
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
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
秦风无衣教案教案标题:秦风无衣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秦风无衣》这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秦风无衣》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音频或视频资源,用于朗读示范。
3. 课件或黑板,用于呈现诗歌内容和讲解。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服饰,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导入:1. 呈现《秦风无衣》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先读原文,然后了解诗歌的基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发展:1.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音律。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巩固:1. 分组进行小组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和最佳解读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秦风无衣》的读后感,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拓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学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表现、讨论参与度等。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秦风无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结合音乐,让学生创作一首配乐或歌曲,将《秦风无衣》的诗歌内容与音乐相结合。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将《秦风无衣》的情节和意境通过表演的方式展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秦风无衣》这首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诗经·秦风·无衣》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前段时间电视剧《大秦赋》在央视热播,剧中不仅展示了战国末年各国相互征伐的场景,更为我们展现了2000多年前的生活、军事细节。
剧中,秦国将士反复吟唱过一首古老的歌谣,它就是著名的《岂曰无衣》,出自《诗经·秦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首诗歌,感受诗韵。
二、初读“衣”之文(一)、初读诗歌,初步感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预设1:同学们,这是一首古诗,学习诗歌需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语辞、语声,体悟思理情志,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做下示范朗读,来感受古人的音节。
预设2:同学评价——读出了同学心中的感觉:似乎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之音节,发出了铿锵有力地金石声。
穿插背景:《无衣》产生于秦襄公七年,因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大部分国土沦陷,与周王室休戚相关的秦国亦危在旦夕。
秦国军民在“王于兴师”的“战前集结号”中,一呼百应,因而就产生了这首诗歌。
所以气势应是昂扬的,因为它不是抒情歌咏,它是一首军歌,是“战前集结号”。
接下来,我们有请全班男生来齐读。
(二)预设1:读完了这首诗歌后,请大家思考下,这首诗歌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A、形式上:回顾曾经所学的《诗经》中的作品,如《蒹葭》《采薇》《子衿》等,四言为主、重章叠唱重章,指整篇中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词。
叠句,指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
1、常用于表现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2、因为诗歌可以吟唱,也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B、内容上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激昂慷慨、同仇敌忾,勇猛团结……设疑:既然这首诗歌给大家的感受是如此,那么为什么诗歌要反复咏叹“无衣”呢?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从诗歌的题目《无衣》入手,来赏读这首诗。
秦风无衣讲课教案教案标题:秦风无衣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无衣》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秦风《无衣》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什么了解?你们对秦风有什么了解?呈现:1. 分发《无衣》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
2. 解读课文的背景:秦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体裁,反映了秦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3. 分析《无衣》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秦国的人民贫困,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讲解:1.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排比、对仗等。
2. 解读《无衣》中的重要词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讨论: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无衣》中的某一句诗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各自的解读结果。
拓展:1. 邀请学生以《无衣》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贫困人民的理解和关怀。
2.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堂总结:1. 总结《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并准备下节课的课堂展示。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无衣(秦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秦风《无衣》的诗意以及作者的背景;
•掌握较难的词语及句子的解释;
•能够感知并理解《无衣》表达的深邃思想;
•能够根据诗歌理解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风《无衣》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较复杂语言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秦风《无衣》的歌词,以及作者简介,让学生先自行品读一遍,整理自己的理解。
2. 理解语言
针对学生在品读中不太理解的语言,教师进行词语解释和语句的解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3. 分享感悟
对《无衣》抒情自然的表达方式进行探究,探讨它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悟。
4. 小组讨论
教师安排小组讨论,以列举多种“得和失”的例子,分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分享给同学,从而进一步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5. 课堂总结
教师对课堂知识做一个总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四、孩子拓展
根据秦风《无衣》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得与失”的问题,比如深入思考“得与失”的关系,让学生关注人生本质和价值,进行自我思考以及对知识的加深。
五、板书设计
无衣秦风
牵牛蒲葵
诸侯思无邪
牵衣循环
轻舟已过万重山风之舞者
六、家庭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诗歌《无衣》;
2.思考并写下你个人对“得与失”话题的理解和看法。
七、总结链接
通过对秦风《无衣》的分析和思考,学生们接受到了有益的知识和心灵上的指引,在日后的人生中能够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无衣》精品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入理解这首诗,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读观大略1.导入课题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2.作品介绍(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内容:风、雅、颂。
(3)形式:赋、比、兴。
风(160篇),民间乐歌;雅(105篇),宫廷乐歌;颂(40篇),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4)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3.写作背景《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秦风无衣》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秦风无衣》的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秦风无衣》的出处和作者。
分析《秦风无衣》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解读《秦风无衣》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秦风无衣》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阅读《秦风无衣》原文,理解诗意。
学生讨论《秦风无衣》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1.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秦风无衣》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题目。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和思考。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案目标让学生掌握《秦风无衣》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对古文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秦风无衣》中的重点词语,包括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题来理解和应用词语。
2.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词语理解和应用的练习题目。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正确使用和解释词语。
第三章:句子解析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秦风无衣》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提高学生对古文句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秦风无衣》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重要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题来理解和应用句子。
3.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句子理解和应用的练习题目。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正确使用和解释句子。
第四章:文本解读4.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秦风无衣》的文本内容。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秦风无衣》的文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来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4.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对《秦风无衣》的深度解读和分析题目。
《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无衣》的创作背景,掌握“重章叠句”的知识;(重点)2.通过朗读、品读、联读等方式,赏析诗句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变与不变”中,将万众一心的爱国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地艺术手法;(重点)3. 激发刻苦学习致敬英雄、报效祖国之情,树立为祖国流血流汗、献力献智之志。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来自《诗经·秦风》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让我们思绪回溯。
伊人立于白露沙洲,没有人见过她的容貌。
而那绝世的背影,留给后世不尽的婉曲朦胧的情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秦风·无衣》,领略秦地的另一种美的风骨。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深入了解《无衣》这首诗。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三章,但却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通过在反复的章节内更换个别字词,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欣赏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学生1:老师,您刚说《无衣》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那是什么意思?教师:很好的问题!重章叠唱就是在不同的章节中重复运用相同的句子或结构,而《无衣》中就通过反复运用相似的章节结构,加入了一些变化的字词。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2:是不是为了强调一些重要的意境或情感?教师:没错!通过反复强调同一主题,诗人可以使这个主题更加深刻、感人。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例子。
在《无衣》的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呢?学生3:老师,我记得第一章和第三章的开头都是一样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教师:很好的观察!这正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在这两个地方,诗人使用了相同的句式,但稍作变化,加入了不同的字词。
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感觉呢?学生4:或许是为了表达相同的情感,但用了不同的词汇,让人感觉更加丰富深刻?教师:棒极了!正是这个原因。
通过微妙的变化,诗人让相同的情感更富有层次,同时也让整首诗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还有其他地方使用了这样的手法吗?学生5:我看了一下,好像第二章的结尾也有类似的地方,“于嗟徂兮,终不至兮”,跟第一章的结尾有点像。
情境导入听《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谈谈军歌有什么特点。
师:曲调慷慨激昂、雄壮有力,激发了人民解放军与美帝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志愿军和全国人民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
军营里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也有情深义重的战友情。
这样的情感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秦风·无衣》,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生生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教材分析 《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战歌!秦国士兵在反侵略战争中整顿戎装,共赴疆场,抵御外辱。
尽管战斗条件非常艰苦,军需严重不足,却动摇不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这就使得诗歌充满高昂向上的精神,产生了振奋人心的力量。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熟读成诵。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伟大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伟大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不息的伟大精神。
活动一:探寻《诗经》中的战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或称《诗三百》。
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诗经六义:风,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