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48
《秦风·无衣》《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关注《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
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
文学体裁:诗歌秦风·无衣原文出自《诗经》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2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3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爱国诗经《秦风·无衣》爱国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秦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
“”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敌就是我的敌。
泽:同“”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注释拼音版秦风·无衣岂q ǐ曰yu ē无w ú衣y ī?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袍p áo 。
王w án ɡ于y ú兴x īn ɡ师sh ī,修xi ū我w ǒ戈ɡē矛m áo 。
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仇ch óu! 岂q ǐ曰yu ē无w ú衣y ī?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泽z é。
王w án ɡ于y ú兴x īn ɡ师sh ī,修xi ū我w ǒ矛m áo 戟j ǐ。
与y ǔ子z ǐ偕xi é作zu ò! 岂q ǐ曰yu ē无w ú衣y ī?与y ǔ子z ǐ同t ón ɡ裳ch án ɡ。
王w án ɡ于y ú兴x īn ɡ师sh ī,修xi ū我w ǒ甲ji ǎ兵b īn ɡ。
与y ǔ子z ǐ偕xi é行x ín ɡ! 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全诗意思及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秦风·无衣》。
它是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的体现,也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便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第一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开篇即以高亢的语调发问:“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这充满自信的发问,表现出了秦国军民不畏强敌、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而“与子同袍”这一回答,则进一步强调了军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大敌当前的时刻,秦国军民们抛开了个人的利益和差异,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第二章“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和第三章“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中,诗人分别表达了秦国军民对战争的积极态度和对敌人的愤怒。
他们不仅主动要求参战,还誓言要与敌人决一死战。
“同仇”“偕作”等词语的使用,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一心、并肩作战的决心和勇气。
这两章的结尾部分“与子偕行”,则表达了秦国军民对胜利的信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秦国军民积极备战的场景,让人仿佛能够看到他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诗中还使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等,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反复强调,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秦风·无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秦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据今人考证,秦国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 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秦风·无衣原文及翻译
秦风·无衣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全文翻译: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秦风·无衣对照翻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国风·秦风·⽆⾐》原⽂|译⽂|赏析 《国风·秦风·⽆⾐》是⼀⾸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昂⼠⽓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爽朗的风格正是秦⼈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国风·秦风·⽆⾐》原⽂ 先秦:佚名 岂⽈⽆⾐?七兮。
不如⼦之⾐,安且吉兮。
岂⽈⽆⾐?六兮。
不如⼦之⾐,安且燠兮。
译⽂及注释 译⽂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美观。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温暖。
注释 七:虚数,⾔⾐之多;⼀说七章之⾐,诸侯的服饰。
⼦:第⼆⼈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的⼈。
安:舒适。
吉:美,善。
六:⼀说⾳路,六节⾐。
燠(yù ⽟):暖热。
赏析 此诗与《秦风·⽆⾐》题⽬及⾸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上看,似觉并⽆深意,但前⼈往往曲为之说,《⽑诗序》云:“《⽆⾐》,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夫为之请命乎天⼦之使,⽽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爵命⾏焉。
”(同上)这⼀说法今⼈多表⽰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可能是⼀个民间歌⼿,他本来有⼀位⼼灵⼿巧的妻⼦,家庭⽣活⼗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早亡,⼀⽇他拿起⾐裳欲穿,不禁睹物思⼈,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合⾝,那样温暖。
无衣诗经秦风原文和注释
《秦风·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指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秦风•无衣》★精品文档★《秦风•无衣》《无衣》長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关注!!!《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 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倪。
長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临的气氛, 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
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
文学体裁:诗歌秦风•无衣★精品文档★原文出自《诗经》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2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3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秦风·无衣》《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关注《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
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
文学体裁:诗歌秦风·无衣原文出自《诗经》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2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3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无衣》赏析一、简介《无衣》选自《国风·秦风》,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二、原文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三、译文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四、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五、赏析1.诗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
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具体把握: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诗经《无衣》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无衣》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岂曰无衣?谁说没有衣裳?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国风·秦风》。
这首诗表达了秦国人民在战乱时期,为了保卫家园,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
首章以问答方式,点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主题。
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现了秦国人民在战乱时期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
他们并非真的没有衣服穿,而是愿意与战友共享一件战袍,这种精神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二、三章则通过具体的事例,进一步展示了秦国人民的团结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人描绘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场景,以及他们在战后欢庆胜利的情景。
这些场景都表现了秦国人民在战乱时期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不仅表现了秦国人民在战乱时期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
因此,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无衣翻译及赏析无衣翻译及赏析1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无衣译文及注释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
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玉):暖热。
无衣赏析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
王2于3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4。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5!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6。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1 袍:长衣。
就是斗篷,白天当衣,夜里当被。
2 王:指周天子。
一说指秦国国君。
3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4 泽:同“襗”,贴身内衣。
5 作:起。
6 裳:下衣,战裙。
赏析:
这是一首秦地的军中战歌,大概写的是秦民奉周王之命抗击犬戎的事。
全诗充满了慷慨激昂、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
这种精神和勇气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
《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
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细读此诗,看不出有讽刺意味,《序》说恐不合诗意。
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曰:“《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山西天水、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尚勇力鞍
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
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大致概括出秦诗的特色。
《无衣》翻译《无衣》翻译《无衣》翻译1《无衣》原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无衣》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背景介绍“岂曰无衣”,是先秦诗歌,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诗经》简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秦风·无衣》《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
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关注《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
作品出处:《诗经》创作年代:先秦。
文学体裁:诗歌秦风·无衣原文出自《诗经》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2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3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原文鉴赏《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作为《》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
此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鉴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