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基本特征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基本特征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基本特征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基本特征

浅析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摘要: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被称作第二只“看不见的手”,自问世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就风靡全世界,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制胜法宝。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伴随着人类观念、时代背景的变化和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经济的产生,企业文化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无论是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工业经济中传统企业文化模式。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文化;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并广为传播和使用的一个概念,从经济表现来看,是指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已经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又与低通胀和低失业率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一高两低”现象。而从更深层次上讲,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联合推动下,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一系列质和量上的变革并导致世界经济的系统关联结构、功能和所遵循的规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已经由生产实体产品转变成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运用。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知识、拥有知识的

优秀企业文化十大特征

优秀企业文化的十大特征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要素有机融合而共同创造的 全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包括企业资本的各个因素,如生产资本、科技资本、劳动力资本,其中人是创造企业文化的精灵和根本。这些企业资本不是简单的堆积和凑合,而是科学合理地配制和互益共赢地融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原则要求社会主义企业必须致力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也正是卓越原则为我国企业所内化的原因。优秀企业文化的先进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优化的资本结构 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资本所有者理念的繁衍和放大,资本是企业文化的遗传基因。资本的属性与资本组合的形式和比例,决定企业文化的社会属性,影响企业文化的自然属性。优化的资本结构是建立和谐企业利益格局的基础。它能够集资本所有者、科技所有者、劳动力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长,形成优势企业文化。否则可能相反。 二、科学的企业机制 企业内部资本、人力、技术、品种、主体设备等各部分的构成数量比和质量等级比,必须合理、配套、有效,其相互之间形成紧密的、协调的、有机的、互益的联系,使企业机体产生效益上的“放大”功

能、运行中的“免御”功能、发展中的“消化”功能、风险中的“自救”功能和复杂环境中的“应变”功能。让企业文化不断分泌出生命激素,保持企业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三、优质的劳动产品 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文化的结晶。当今社会,产品和服务已经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发展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假、冒、伪、劣和落后的产品不可能提升人类文明的档次,不可能给企业带来好的、持久的经济效益,也不可能蕴涵先进的企业文化。优质的劳动成果,它于消费者有利、于公众无害;于当代有益、于后人无弊。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引导人们文明、健康、有益、进取的消费潮流,促进人性的解放、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四、先进的生产工艺 先进的生产工艺蕴涵着优秀的文化,是创造优秀成果的生产资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母体。优质的劳动成果必然来自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服务规程。没有先进工艺做保障的优质产品与服务是不稳定和不长久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和所有新企业的建立,特别是非公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必须采用先进工艺,禁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坚决取缔淘汰工艺,为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企业文化的档次打下物质基础。 五、优良的管理体系 第一,模式先进。从家长式、家庭式、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转变,从“一长制”以“我”为核心,居高临下的管理

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运用与媒介素养提升

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运用与媒介素养提升 摘要新媒体时代同理心运用考验着受众的媒介素养。本文通过对“汤兰兰”与“张扣扣”事件的分析,了解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表达存在的问题,认识媒介素养中同理心的作用。认为合理运用同理心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对于培养受众批判性思维、建设良好的网络人文环境以及凝聚新时代社会共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同理心运用媒介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ZW17-004。 作者简介:纪颖颖,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王丽文,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5118571328.html,ki.1009-0592.2018.06.294 2018年1月30日,澎湃新闻发表了《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11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的文章,将一则陈年旧案引向舆论的风口浪尖。1月31日,澎湃新闻与新京报等媒体再次相继发文寻求旧案“真相”,同时呼吁网友寻找汤兰兰,并曝光了汤兰兰的户籍信息。1月31日,五

大连池市委政法委做出官方回应――此次事件是其母借助 少数媒体进行的炒作行为;2018年2月15日陕西南郑张扣 扣持刀杀死邻家父子三人,并自称“为母报仇”,随即引起 了部分网友的认同与拥护,他们甚至把极其残忍的杀人行为美化,将舆论引向“英雄行为”、“侠义精神”。 新媒体语境下,媒介素养在同理心运用方面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合理的同理心运用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网络正能量的传播,但“同理心”并非只有积极意义,日渐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环境使媒介生存的生态条件遭受考?, 在此基础上的同理心表达也会产生问题。本文以“同理心”作为新媒体语境下提升媒介素养的切入点,通过两则网络热点事件为例,对媒介素养中同理心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了解同理心在媒介素养中的作用,探析通过同理心运用提升媒介素养的合理路径。 一、新媒体语境下同理心表达产生的问题 (一)理性与感性偏差中的“同理心失衡” 同理心指的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情感(情感方面)与视角(认知方面),并且运用这个理解来指 导我们的行为”①。由此可见,同理心并不等同于同情心,同理心是换位思考的情感共鸣,同时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动性。新媒体时代的同理心表达,在感性的“情感同理心”与理性的“认知同理心”之间存在失衡现象。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1.徐昕《社会主义在较落后国家可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无可置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1年第1期 2.杨子萍《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年11期 3.赵子良《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武警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张祥云《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胜的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6期 5.顾有富《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分析》,《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二期 6.吴邛《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钟读仁、赵斌、冯新广《邓小平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间者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 8.张国祺、张越川《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再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11月 9.蔡继明《关键是弄清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也谈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10.贾俊民《对一个世纪性重大课题的回答—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问题再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11.马润青《恩格斯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2.孙代尧《经济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7期 13.张雷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1期 14.张雷声《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学术界》2000年第2期 15.冯书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再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6. 周作芳《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思想述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 17.陈哲《列宁晚年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2月 18.超茶英《论20世纪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前沿》1998年第6期 19.刘笑燕《论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沿》1997年第5期 20.鄢显骏《论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学术探索》2000年第3期 21.朱晓鹏《论马克思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构想》,《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9月 22.朱必祥《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再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3.陈友义《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4.毕志国《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的理论探索---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论

浅谈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doc

浅谈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概述 新经济时代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者旧的经济时代面言,它是以新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革命为主导的经济。新经济所面临的经济市场是全球化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新经济时代是指以信息技术、网络、数字化以及生物等行业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它的特点主要体现了知识要素的重要性、信息和网络的物质基础性和对创新以及对人的重视等几个方面。 新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指一个企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一种创造性、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和整合,处理人事关系,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管理的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需要坚持科学性、创新性的原则。 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的重要因素: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助力,创新助力可以是企业内部的,也可以是企业外部的,主要的助力因素是关于创新的政策、措施以及活动二是企业的战略变化会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战略是企业的发展计划,是一种长期的、全局性的规划,是企业生存的灵魂,如

果人力资源的创新无视企业战略的创新,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三是企业的组织变化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人力资管理创新的阻力主要是企业组织内部对组织变化的怀疑或者反对。四是企业文化的变化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特定的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需要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实现,只有文化进行创新,才能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相反,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也需要在创新的文化环境中壮大和发展。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1.理沦基础理沦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目前很多的社会学科都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理沦支持,其中较有影响的理沦基础是现代管理科学理沦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同归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等,本文也主要沦述以上三种较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第一,现代管理理沦,它的主要特征有:首先,从原来重视对企业物质的管理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从重视企业内部的运行管理转变为对企业外部顾客与市场的调研。其次,随着企业运行管理的复杂化,与之相适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档案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最后,任何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必须根据不同的企业进行再创造,没有一套完美的管理模式,企业必须创造性地形成自身的管理特点。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成为目前很多企业在尝试的管理方式。“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首先,人是企业的主体。人的发展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组织和社会形态的结构,也会影响到对自然界的开发和

什么是_新媒体语境_程曼丽

2013年第08期 专栏 曼丽新视野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媒体语境”一词被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借助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都可以看到不少相关题目的论文,例如“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 、“新媒体语境中的广播应对之策”、“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新媒体语境下的危机传播与应对策略”等等。然而细察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都将“语境”一词一般性地等同于“背景”、“时代”、“环境”,而未对 “语境”,尤其是“新媒体语境”进行必要的界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语境”一词来源于希腊文“contextre ”,英文为“context ”,是“交织在一起”的意思。“语境”是语言学的概念,指的是各种词汇的交织,强调的是一个单词或者一句话的意义,是由它存在于其中的语段 或对话决定的。现今人们使用的“语境”概念是由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的。他将“语境”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一种是“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a ),前者被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解读中,后者则用以分析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文化背景。 1976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T.Hall)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对语境与文化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高语境” (high context )和“低语境”(low context )的概念。在他看来,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或者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个人,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 在低语境中,境况正好相反,大量信息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这意味着,在低语境交际中,人们更多地依靠语言使用本身来 达到交际目的,而在高语境交际中,语言使用的作用可能就要小多了,人们对于微妙的环境提示相对敏感。在霍尔的研究中,他将大部分亚洲文化(他认为中国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拉美文化、非洲文化 列入高语境文化范畴,而将美国、德国、瑞士以及多数北欧国家的文化列入低语境文化范畴。 在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的基础上,路斯迪格(M.W.Lustig )等学者对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及其交际的特点作了进一步的概括。高语境文化:(1)内隐,含蓄;(2)暗码信息;(3)较多的非言语编码;(4)反应很少外露;(5)圈内外有别;(6)人际关系紧密;(7)高承诺;(8)时间处理高度灵活。 低语境文化:(1)外显,明了;(2)明码信息;(3)较多的言语编码(4)反应外露;(5)圈内外灵活;(6)人际关系不密切;(7)低承诺;(8)时间高度组织化。这种对比意在 说明不同语境文化主导下的交际活 什么是“新媒体语境”? 程曼丽 90

浅谈新经济时代的文献信息服务

浅谈新经济时代的文献信息服务 论文摘要:当人们把注意力引入新时代时,就会发现,仅从传统意义上去考察文献信息服务,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文献信息产业化是新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文献信息服务要充分依托网络环境,传统的与现代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要相互补充,进而促进我国文献信息服务向现代化发展,以应对“新经济”的挑战。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21世纪,世界经济已步入注意力 经济的新经济时代。即使是目前经济正处于实现化阶段的我国,“新经济”也已初见端倪。 与“旧经济”不同的是,“新经济”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带动,使信息技术在整个经济 和范围内得以广泛的,也标志着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之上的信息全球化自然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作为文献信息重要集散地和情报源的图书馆,仅从传统意义上去考察文献信息的形式与内容、服务的方式与手段,是不能行之有效地适应时代要求的,而以发展的眼光,用更加现代的观点考察经济增长与文献信息的产生、加工、处理和传播的联系,深入思考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如何应对“新经济”的挑战并把握机遇,如 何将传统图书馆转型并纳入网络化的虚拟经济中,这些既是图书馆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空间,增强文献信息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一、文献信息产业化是新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显性特征,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或者说信息产业为经济支柱。这一方面表现为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另一方面则显示出,信息化已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资源开发的广泛性和信息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推动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速,经济全球化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 背景,在此背景下的信息服务也呈现出化和竞争性加剧的特点,作为文献信息服务功能主体的图书馆也毫不例外。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文献信息服务主要信息源的大众传媒正遭遇着分众传播,文献信息服务的真实时空被虚拟的赛搏时空整合,与勃然兴起的电子商务相伴而生的各类购书网、网上书店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其文献广告信息的有效性也在日益增强,以致形成图书馆信息服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促使受众市场的条块分割走向离散化、重组化。我国即将加入W T0,国内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将与国际接轨,国外文献信息服 务的新理念、新方法将按照和市场化的规则涌入我国,这种抢占市场的行为已是不争的事实,它虽然会刺激图书馆文献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也会对国内较为幼稚的文献服务业带来冲击:那么,我们的文献信息服务如何加快改革的步子,直面挑战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文献信息服务仅仅停留在原有的 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公益式的信息开发与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应将其纳入市场经济之中,与大众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向相一致,依照经济发展的脉博,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附照片)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04月30日06:55来源:文汇报作者:唐玮婕知识管理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 本报记者唐玮婕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或许并不算新鲜。对于不少成功的企业来说,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招必备的“杀手锏”。 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似乎正悄然改变着一切。微博、社交网络、维基百科……越来越多新媒体、新技术破茧而出,不仅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在给知识的创造与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期“文汇-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聚焦新媒体时代下的知识管理,探讨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冲击下,个人如何挑选和应用,企业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所拥有的知识为自身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应时代而生 问: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兴起于何时?大概分为哪些研究方向? 张成洪:所谓知识管理,其实是对组织中各种有用知识的系统化管理。组织中的有用知识不仅包括以纸质或电子媒介为载体、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之中、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述的隐性知识,系统化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组织、存储、传播、共享、服务、利用等全过程的管理,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创新、累积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转换与共同提升。知识管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

事实上,在所有的知识中,显性知识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80%甚至以上的,都是隐形知识。因此,企业管理知识一般会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强调的是编码化策略,也就是尽可能地把知识显性化,并进行知识编码后保存起来,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共享;另一种则把焦点放在隐性知识上,更多强调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通过人际交流,把隐藏在人们大脑中的知识传递出来。 徐笑君: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1959年首次提出。 他预见到社会经济形态将要发生质的跃变由工业经济迈步向知识性经济。在这个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员工主体将从操作工人转变为知识工作者。德鲁克认为,20世纪管理学的重要命题是如何提高操作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到了21世纪,管理学的焦点转移到了知识工作者身上。于是,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内涵得以迅速扩展,逐渐形成多个学派。 首先是狭义知识管理学派,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管理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知识,如何定义知识,如何存储、转移、共享知识,其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利用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简单来说,狭义知识管理学派有两个关注的重点,一是静态的知识,包括组织的记忆、知识库;二是动态的知识管理,比如如何创造、共享、传递等。 第二个是组织学习学派,更关注“如何学习”,研究各种学习的方法。譬如,探究个人、团队、组织学习方法的差异性,或者知识应用型学习和知识创造型学习之间的区别。 第三是学习型组织学派,研究通过营造何种氛围或机制搭建出一个学习型组织。最有名的研究成果之一,当属由彼得·圣吉撰写的《第五项修炼》。眼下众多企业从组织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出发,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已成为一大热点。有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00的企业中,4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过;美国排名前25位的公司中,更有80%建立了学习型

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

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表明,企业道德建设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道德具备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属于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关注企业道德问题,将有助于增强企业文化的辐射力。只有培育良好的企业道德,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企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企业中的所有职业道德的总和。企业道德具体规范了职工与职工之间及职工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关系,是职工在履行本职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包括信念、习惯、传统诸多因素在内的道德要求。企业道德具备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阶级性。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同属于企业的意识形态,都是在企业特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决定的,因而都带有这种经济基础留下的某些深刻烙印。同时,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又是为企业经济基础服务的,并通过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是历史性。尽管企业领导经常变动,尽管企业职工不断变化,但只要企业产品与企业环境没有太大的变迁,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便同样具有历史性。三是操作性。为了完善企业道德,可以遵循两个思路:一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行为示范来引导;二是凭借严格的服务公约、规章制度来约束。同样,企业文化也可选择经济手段、教育手段、舆论手段、文化手段来培育。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都不是空洞抽象的,都具有操作性。四是理想性。企业道德是人们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要求。一般说来,企业道德是生产、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既来自于企业活动,又必然影响企业活动。企业道德是人们期望的最佳意识状态,并非人们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而是人们努力争取达到的行为目标。至于企业文化,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传统与文化实践,更是一种适合于企业发展的文化追求目标。正因为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具备这种理想性,才使得它们对企业实践产生显著的指导作用。五是稳定性。企业道德是特有的企业活动所需要的道德要求。只要企业活动的性质与内容没有根本变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道德也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样,企业文化在体现行业特征与环境特征方面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由于存在着这种稳定性,就必然促使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形成的优良的行为典范世代沿袭。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衡量尺度,是企业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企业氛围的组成要素,是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企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体来看,企业道德完全具备企业文化的各种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约束功能。在很多时候,企业成员及企业本身的行为够不上法律与规章的制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信念与舆论压力却常常能起到极大的约束纠正作用。例如,某些企业的分场界限很不明确,相邻地段的清洁卫生往往被人忽视。如用规章制度去卡,极易导致推诿扯皮现象。但在道德舆论的驱动下,这类问题反倒容易解决。这一点已被大量事实所证明。二是调节功能。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员工道德信念的具体体现。在这种道德信念的支配下,即使没有管理者现场督促,员工也能自觉调节自己的各种行为。三是导向功能。企业常常评选先进人物、劳动模范,其实就是树立一种道德榜样。这种道德榜样的感召力是很大的,往往会影响到一大片员工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风尚。事实证明,借助于企业道德的导向功能进行正面教育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由此可见,企业道德确实具备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职能,属于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要想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必须注重企业道德的建设。企业道德的培育依赖于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一个企业道德低下的企业的企业文化肯定是失调的或畸形的,一个企业文化偏激的企业的企业道德肯定是粗俗的或偏颇的。建设企业文化绝对不能忽视企业道德的培育工作,而企业道德的培育工作又势必依赖于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第一,企业道德的培育需要强调员工价值。企业文化的真谛是以人为本,讲究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企业道德培育必须克服短期行为,必须创造一种竞争平等、待遇公正、畅所欲言、身心愉快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强烈的企业凝聚力。要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及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陶冶职工的思想情操,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

从媒体型态发展角度看,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扩展传播信息、加快传播速度、丰富传播方式并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3G 手机、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进入新媒体时代,是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信息传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传统的传播形态、通道是固定的,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这些随时进行的信息,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或信息来源。 1信息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大众信源特征 1.1以人为本的互动传播 新媒体的交互性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媒体对个人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双向交互和“一对一”传播特点。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是主动,二是个人的。也就是说,新媒体使用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他的媒体使用行为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媒体传受双方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 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通过新媒体平台,媒体使用者还获得了发布权:“沉默的螺旋们”可以说话了[1]!通过新媒体平台,媒体使用者可以利用第二代互联网技术把自己的信息内容用于填充和丰富其他媒体,同时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媒体空间,更可以在自己的或者他人的空间中实现与其他使用者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通过展示与讲述,通过上传经验与知识参与创建,从而实现新媒体共享。 1.2大众声音力量的体现 在传统媒体语境下,广大媒体受众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普通受众在传统媒体社会中几乎是没有话语权的,比如报纸、广播和电影等一些传统媒,它们所提供给大众话语发布的平台是相对有限的。而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网络博客、手机上网、以及各种数字用品都是功能变得更强大、使用方式更便捷,大众的声音通过网络平台(例如短信群发、个人博客和网络论坛等)可以随时发送,由音频和视频承载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的便利,个体主体地位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了显着提升,广大受众获得了在传统媒体时代下从没有过的自由、自主权力。另外,广大受众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表达思想和发表意见,大众声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及时、丰富、全面和生动。借助新媒体提供的自由平台,越来越多的个体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评价者、管理者和把关者。 1.3海量信息的负载 报纸版面有限,广播电视有时间性。而新媒体通 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 刘德群 (池州学院信息传媒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新媒体时代,受众地位极大地提高,使大众信源传播成为可能。大众信源在带来信息传播新特征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新媒体语境下对受众媒介素养以及媒介监管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关键词]新媒体;大众信源;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1)04-0057-03 收稿日期:2011-03-27 作者简介:刘德群(1981-),男,山东诸城人,池州学院信息传媒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传播。 JournalofChizhouCollege 2011年8月第25卷第4期Aug.2011Vol.25No.4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浅谈新经济的特点

浅谈新经济的特点 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特点的经济。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新经济是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它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依托,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它以创新为核心,包括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创新和法律制度的创新等。新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国家的竞争逐渐演化为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产权立国成为世界各国主要的发展战略。在社会财富中,技术成果的比例越来越大,知识和技术成为新经济主导力量。 其次,新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要素的智力经济,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虽然,这样的经济形态还有其他名称,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但从内容上其含义基本相同,即它们所描述的都是经济运行形态发生的新变化,其实质意义是:信息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资源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 最后,新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在新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情形仍然没有改变。在规范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时,由于力量的非均衡性,使得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更多的是考虑发达国家的利益,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的科技和经济状况。可以说,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范是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延伸。 新经济与知识产权有着天然的联系,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推动知识产权权利的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利用知识产权扩张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先天的劣势和相应国际知识产权限制规范的相对不足,面临着知识产权滥用的壁垒。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乃是每一个别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定建构方式的文化体系。它是企业在其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生成若干文化质点,这些文化质点在不断的文化整合过程中成为丛结,进而成为模式、体系。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模式是由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即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结构决定的;而企业的目标、制度、作风、风尚等则是由企业文化模式决定的企业文化形态。实际的情形是:企业文化模式的实体只能是指价值观、思维模式、企业精神等,而企业制度、企业民主等,企业实体和企业家及职工(大脑),这是它(文化模式实体)的载体,即三种基本形态;企业文化的三种基本形态亦即企业文化模式的三种基本形态。 表:氏族文化与市场文化的特征比较(略)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教授J?斯洛坎和J?凯尔在对美国若干家公司进行了调研之后,提出两类不同文化类型(即不同文化模式)的公司特征。据此,再加上其它一些企业文化模式的情形分析,我们可以把握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载体的经营普适性。凡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模式,其组织载体一定是经营性的企业组织,不是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学校、家庭、连队等都不能成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模式的载体,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和条件。不论是氏族型公司还是市场型公司,不管他们在个人与组织间关系上如何不同(一个是亲情关系,一个是合同关系;一个相互有长期承诺,一个只有短期承诺等),或其它方面又有多少区别,也都是一个有独立财产,进行独立生产经营的法人。 反过来说,只要是企业,不论其大、中、小,不论它属于哪个行业,不论它在哪个区域……, 都有其特定的企业文化模式。IBM 有IBM 的企业文化模式,松下有松下的企业文化模式;我国的企业又有我国企业的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第二,生成的长期积淀性。企业文化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人为“建立”的。如在个体与组织关系上,不论是氏族型的(对待本公司历史、传统、风格、意识),还是市场型的(对个人利益的依赖,讲究功利主义),都是在企业长期生产实践及其特定文化氛围陶冶下形成并不断复加、累积起来的。氏族型企业,公司和成员之间相互长期承诺,前者对后者提供安全保障;后者对前者忠心耿耿。 这类文化在长期而彻底的社会化过程中促成了公司内部团结。成员遵循传统方式逐步得到晋升,年长的雇员为后来者充当良师益友和榜样,从而使公司文化规范(通过制度、文字、榜样三种载体)得以代代相传,延绵不断,形成日益巩固的文化模式惯性。市场文化型公司的企业文化模式大

新时代交互英语(第三版)视听说听力原文

Unit 1 Script 1 Talia: It's all so incredible, Mom. I’m working on a story about one of the national soccer players, Nick Crawford… No, that's the thing. He knows that one of his teammates has framed him. And I believe he's innocent. Talia: Look, Mom, I have to go. I’II call you tomorrow, OK? Bye. Yes, yes, me, too. Bye.Nick:Hi.I came as soon as I could.What’s up? Talia:I’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is all day…. Now tell me, again:When and how did you meet this Jackie Baker woman? Nick:I’ve already told you.She came up to me at the juice bar.We set up a meeting.Talia:Right.At her office.Except you never went up to her office.Nick:Right, so she meets me in the lobby, we shake hands , and she takes me to lunch.Talia:Yes, to a little place around the corner, as I recaII. Nick:Right. And then she asks me to endorse a new pair of shoes. Talia:Yeah. You told me they’re called Kicks. Nick:Right. And she explains that I’ll have to wear the shoes when I play. And the company will use my name in the ads. Talia:OK. Can you think of anything else? Nick:Well, we did talk about an idea for a Kicks commercial. Talia:A commercial? What commercial? Nick:I told you about that, didn’t l? They wanted me to be in a commercial. Script 2 Talia:Hang on a second. You never said anything about a commercial. I wanna hear more about this. Don’t leave out any details. This could be important.Nick:OK. So, over lunch she describes the deal… Jackie:So,you’ll wear our shoes when you play. And we’ll use y our name in ads. Do that and fifty thousand dollars is yours. Nick:Sounds good. And this will be sometime next year? Jackie:Uh, yeah, that’s right. We can work out the details later for this, but we’ll probably want you to appear in a commercial.i Nick:Cool! Jackie:In fact. I'm working on an idea for a commercial right now. Do you wanna hear about it? Nick:Sure. Jackie:OK. Picture this. You’re sitting in a park. On a bench. It’s a beautiful spring day. Nick:So far, So good. Jackie:OK. A young kid comes up to you and says, ―Hey! Aren’t you Nick Crawford, the soccer star?‖ Nick:Uh—huh. Jackie:And you say, ―That’s me. ‖Or something like that. Nick:Right.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

2019.7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在 社会发展中,播音主持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在媒体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播 音主持语言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应对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形成正确的认识,提升主持的从业素养。 一、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特点(一)时代特点 新媒体语境为播音主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播音主持艺术性有着较强的时代特点。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不同的信息,多数人倾向于查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播音主持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内容制作方面可搜集人们自身的兴趣点,找到人们的兴趣所在,制作人们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达到吸引更多人的目标,获得人们对播音主持的认同感。 (二)开放特点 网络环境下,播音主持并不是封闭的,其与外界有着较多的联系。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只有将自身融入到外界,听取外界的声音,对自身进行持续改善,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播音主持相关工作人员应对该行业有明确的认识,找到播音主持的特色,结合人们的不同需求,打造吸引力强的播音产品。相关人员可加强播音主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情感上与人们产生共鸣,激发人们对播音主持的兴趣,促进播音主持进一步发展[1]。 (三)审美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播音主持有了一定的审美要求。因此,播音主持人员要注意语言的审美特点,加强语言的美感,提升播音主持工作的质量。工作人员在播音主持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审美特色,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提升播音主持自身的价值,为人们带来美好的倾听体验[2]。 二、播音主持艺术特点(一)重视真实 重视真实是媒体从业者应严格遵循的准则,由于人们通过播音主持获取信息,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会影响人们对播音主持的印象,因此,播音主持人员在传播相关内容时,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能够让人们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指导自己的决策。若是播音主持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忽视信息真实性,则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重视声音 对于播音主持人员来说,声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应该坚持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训练,增强声音的感染力,让人们能够对声音有着较强的接受度。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可以通过独特的声音,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传播,播音主持人员可根据需要传播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表现情感的声音,激发起人们的内心情感,但也存在不足,用声音对信息进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的思考空间[3]。 (三)先进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网民,在网络世界,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这种语言有着一定的先进性,被人们广泛使用,播音主持人员应对网络语言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主持过程中,顺应时代的发展特点,拉近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其影响力。 (四)重视创新 通常情况下,播音主持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大多使用标准普通话,以便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加强人们对相关信息的理解。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人员结合时代特点,运用创新意识,将艺术感加入到普通话中,探索不同的播音表现形式,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从中获得语言 【作者简介】孙健玮,德州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人。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 孙健玮 (德州广播电视台山东253000) 【摘要】如今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新媒体形势下,播音主持语言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播音主持有着自身特点,其在社会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对其语言艺术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的特点进行分析,随之介绍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特点,进而分析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存在的不足,最后探究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提升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播音主持;特点;艺术性;措施 17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