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的治疗进展-化疗和膀胱腔内灌注治疗的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44
应用于膀胱癌灌注治疗的化学药物研究进展摘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膀胱癌术后关灌治疗化学药物有:丝裂霉素、吉西他滨、紫杉醇等。
本文通过对丝裂霉素、吡柔比星、吉西他滨这三种常用的灌注治疗化疗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膀胱癌;灌注治疗;化疗;丝裂霉素;吡柔比星;吉西他滨膀胱癌临床治疗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但是由于术后复发率较高,所以需要在术后辅助灌注治疗,辅助手术治疗效果[1]。
一般情况下灌注治疗的并发症极少,但是若发生并发症,将会直接打乱临床治疗方案,影响到后期治疗的依从性,甚至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2]。
灌注治疗中的化疗药物机理不同,并发症也不同。
本文就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灌注治疗化学药物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1 丝裂霉素的研究进展丝裂霉素[3]是一种抗菌素类的化疗药物,是膀胱癌灌注治疗中常用的化学药物,其作用机理为:与DNA分子结合,使得DNA原有的分子结构被破坏,功能被抑制,达到抑制增殖期DNA复制的效果,且对增殖期的细胞有抑制和杀灭的效果。
另外,丝裂霉素还能作用于静止期的细胞。
凡是接触丝裂霉素的细胞都无法继续繁殖。
丝裂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肿瘤抗生素,是在头状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药物,应用于膀胱癌术后注治疗中,能起到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其只有少量的药物会被膀胱黏膜组织吸收,对尿路的刺激较小,所以并发症发生率少[4]。
何安仁[5]等人对卡介苗联合丝裂霉素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单纯采用卡介苗灌注治疗的B组患者术后复发率(25.6%)明显高于卡介苗联合丝裂霉素联合灌注治疗的A组(12.5%),组间差异显著。
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
说明在膀胱癌术后灌注治疗中,卡介苗与丝裂霉素联合应用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何毅[6]等人对小剂量的丝裂霉素灌注治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进行研究发现:在随访5年内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的生存率差异不明显,但是小剂量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说明在膀胱癌灌注治疗应用丝裂霉素时需要合理控制剂量,应用小剂量可以达到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膀胱肿瘤患者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护理注意事项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在中国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膀胱肿瘤患者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如何既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又不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而术前心理护理、灌注前护理、灌注间护理、灌注后护理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总结膀胱肿瘤患者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护理注意事项将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膀胱肿瘤、手术、膀胱灌注、护理、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6-0867(2015)03-0144-01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男性肿瘤发病中局第 6 位,在女性肿瘤发病中局第16 位[2]。
在中国,膀胱癌发病率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呈逐渐上升趋势[1]。
70~80% 为浅表性膀胱癌,50~70% 的浅表性癌术后出现复发,其中约30% 的复发病例伴有恶性程度高或浸润能力增强。
目前,经尿道膀胱肿瘤术后辅助规律膀胱灌注化疗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尽管这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和增加五年生存率,但多次膀胧灌注化疗和膀胧镜复查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
如何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同时而不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这时,护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就膀胱肿瘤患者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护理注意事项进行小结。
1 膀胱灌注化疗手术治疗膀胱肿瘤并在术后给予膀胱灌注,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复发。
膀胱灌注化疗是一种腔内化疗。
膀胱灌注的一般常规方案是:术后先每周1 次,共8 次;复查膀胱镜无异常,改为每2 周1 次,共6 次;再复查膀胱镜无异常,改为每月1 次,持续满2 年。
操作基本步骤:(1)经尿道插入双腔尿管或红色单腔小儿尿管;(2)将已配好化疗药物注入膀胱内;(3)灌注完毕可拔出尿管。
1.1 术前心理护理注意事项反复灌注、膀胱镜检可能导致膀胱癌患者尿道狭窄、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
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化疗栓塞术和腔内化疗联合应用在中晚期膀胱癌治疗的护理。
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同时行双侧膀胱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化疗栓塞后再进行膀胱腔内灌注化疗。
结果30例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随访1-2年,3例复发。
结论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膀胱灌注是中晚期膀胱癌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而有效的护理措施、心理指导是确保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膀胱癌;动脉化疗栓塞术;膀胱灌注;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32-01膀胱癌为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4%[1]。
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但是到达肿瘤的中晚期,手术无法切除时,采用双侧膀胱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化疗栓塞后进行膀胱腔内灌注化疗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的心理指导能显著地提高临床疗效。
自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行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膀胱灌注30例的膀胱癌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取得满意效果,先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
年龄35-80岁,平均602岁。
经病理诊断为膀胱癌,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
12介入治疗的方法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5f猪尾导管行对侧及同侧dsa检查。
根据造影所见,将导管送至膀胱主要供血动脉后行化疗药物灌注,最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及小细条适量予以栓塞。
退出导管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动脉闭塞。
13膀胱灌注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后一周开始膀胱灌注,吡柔比星30mg+09%ns30ml充分溶解;嘱病员排空膀胱,采用无菌技术置入尿管,将药液经过尿管注入膀胱,并打入10ml空气后立即拔除尿管。
嘱病员以俯、仰、左、右侧卧位变换体位,使药液与膀胱各个部位充分接触。
每周灌注1次,连续8次,之后每月1次,连续4次。
膀胱灌注化疗健康宣教膀胱灌注化疗是膀胱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
化疗期间也会有一些不适症状,本文将为您介绍膀胱灌注化疗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您更好地渡过化疗期。
一、什么是膀胱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属于腔内化疗的一种。
它是指将化疗药物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利用药物自身的毒性作用,达到破坏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肿瘤复发的目的。
二、治疗前需要做哪些准备?1、病人需要做一些检查,如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由医生评估身体状况能否接受化疗。
2、灌注治疗不必禁食。
治疗前2小时禁止饮水(其他液体也不要喝),以免尿液生成过多,导致提前解小便而缩短药物在膀胱的存留时间,影响治疗效果。
3、治疗前解小便排空膀胱,以免膀胱内残留尿液对药物产生稀释作用,使治疗效果下降。
三、治疗过程需要病人如何配合?1、请尽量放松身心,配合医生进行导尿及注入药物灌注。
在插尿管及拔出尿管时保持放松不要紧张。
2、膀胱内灌注药物后,可采取定时翻身的方法,如平卧、俯卧、左右侧卧位,使药物与膀胱壁充分接触,确保疗效。
3、通常需要药物在膀胱内存留0.5~2小时(视不同药物而定),之后需要排尽尿液。
一定要听从医生告知的药物存留时间,不可超时灌注,以免药物损伤膀胱黏膜。
四、治疗后有哪些注意事项?1、治疗后的24小时内多饮水,以促进排尿,起到生理性冲洗膀胱的作用,减轻化疗药物对膀胱黏膜的刺激。
2、避免喝茶、咖啡、酒精及碳酸饮料,减少膀胱刺激。
3、灌注治疗结束后应清洗会阴部,以减少及防止化疗药物对皮肤粘膜的损害。
4、不同病人的疗程不同,请接时完成整个疗程灌注,这对疾病治疗及预防肿瘤复发至关重要。
同时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疗效及病情变化。
复查项目一般包括尿常规、泌尿系彩超及膀胱镜检查等。
5、推荐多饮水、禁烟及低脂饮食。
五、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由于药液只能跟膀胱内壁接触,不会进入血液,因此不常出现普通化疗所致的呕吐、脱发、白细胞下降等副作用。
260例老年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灌注化疗的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 r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5-0153-01【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灌注化疗的观察护理。
方法对260例老年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灌注化疗前、灌注中、灌注后的观察护理。
结果 260例患者全部跟踪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1年内无复发,2 年内复发3例,3年内复发5例。
结论针对老年患者尿道生理病理改变,通过密切病情观察及科学有效的护理,以提高其治疗效果,保持灌注治疗的连续性,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膀胱癌老年医学化疗灌注护理膀胱癌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表浅性膀胱癌占全部膀胱肿瘤的75%”--85%,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这类膀胱癌的重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1。
而tur-bt术后有10%~67%的患者会在12个月内复发。
单纯tur—bt术不能解决术后高复发和进展问题,因此,所有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均应进行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2。
我科自2000年来采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老年膀胱癌,疗效好、毒性低,保持了灌注治疗的延续性,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60例,其中男190例,女70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60岁,平均67岁,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
190例男性患者中因前列腺增生所致的下尿路梗阻27例;70例老年女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道括约肌松弛。
治疗结果:260例患者全部跟踪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
1年内无复发,2 年内复发3人,3年内复发5例。
1.2 操作方法:备好药液,嘱患者排空膀胱,清洁会阴部,取仰卧位,屈膝双下肢自然分开,按导尿程序进行消毒,插尿管前排尽余尿,用注射器抽吸药液,经尿管注入膀胱,注毕再注5~10ml 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尿管,以免药液残留在导尿管内,钳夹尿管轻轻拔出。
膀胱癌药物治疗的临床进展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
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
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而在西方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
膀胱癌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负担,全世界每年有超过430000名男性和女性被诊断为膀胱癌,高发于50~70岁,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全世界每年有将近17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膀胱癌有许多相关的危险因素,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吸烟可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6倍,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膀胱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另一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是与一系列职业或职业接触有关。
现已证实苯胺、二氨基联苯、2-萘胺、1-萘胺都是膀胱癌的致癌物,长期接触这类化学物质者患膀胱癌的概率增加,职业因素所致的膀胱癌患者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25%。
膀胱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与多种临床结局相关。
尿路上皮癌(UC)以前常被称为移行细胞癌,在美国和欧洲是主要的组织学类型。
UC起源于上尿路(即肾盂、输尿管和尿道)的较少。
侵犯逼尿肌的肿瘤被称为肌浸润性膀胱癌(MIBCs),具有更高的扩散到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倾向。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包括不同的实体,包括原位癌(CIS)、乳头状非侵袭性肿瘤和侵犯固有层的乳头状肿瘤。
NMIBC约占新诊断膀胱癌的70%,并且考虑到需要反复内镜评估和切除,其是治疗护理花费最昂贵的恶性肿瘤之一。
NIMBC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90%。
大约15%至20%的NMIBC会进展为MIBC,CIS和高级别乳头状肿瘤进展为MIBC的可能性更高。
MIBC患者的5年OS率约为60%至70%,约10%的UC患者存在膀胱以外的疾病,相关的5年OS率为5%至30%。
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MIBC约占膀胱癌新诊断病例的20%。
尽管进行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仍然有约50%的患者最终会因为播散性微转移而在远处发生肿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1期107投稿邮箱:zuixinyixue@·药物与临床·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进展孔祥丰,陈国俊(通讯作者)(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青海 西宁 810000)0 引言张鑫[1]等在《探讨吉西他滨与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中对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的方式和应用过程展开了讨论,并且对临床价值予以分析,作者认为吉西他滨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提升膀胱保存率。
1 吉西他滨应用在膀胱癌灌注化疗中的临床效果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应用吉西他滨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其本身和常见的灌注类药物药效较为相似,且肿瘤的一年复发率大约为25%。
另外,利用吉西他滨合并卡介苗也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愈效果,降低复发率。
需要注意的是,卡介苗治疗失败后,要对复发效果和时间等进行集中分析,若是从安全层面对吉西他滨药效进行分析,相较于丝裂霉素,吉西他滨具有更加突出的应用优势,能降低药物性膀胱炎和排尿困难等问题,有效提升治疗的综合水平。
徐峰等[2]等在研究中表示,118例患者中,利用吉西他滨能使得两年复发率降低到20%左右,并且仅仅存在轻度膀胱刺激症状,其他不良反应较为少见。
2 吉西他滨应用在膀胱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效果2.1 术前新辅助化疗。
目前,在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要对术前辅助化疗予以关注,利用吉西他滨进行治疗时,五年整体生存率会有所提高。
尤其是四个周期GC 手术前,新辅助化疗中应用吉西他滨能提升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且无复发水平也能维持在14个月左右,和甲氨蝶呤、长春碱等进行联用效果更好。
2.2 术后新辅助治疗。
对于淋巴阴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而言,利用吉西他滨能提升根治性膀胱手术的几率,且五年后的OS 率得以提高。
若是淋巴结受到累及,在术后生存率也会有所提升,术后辅助化疗能消除残余肿瘤细胞。
并且,借助吉西他滨就能合理性延长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
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的方法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及护理。
方法:对26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采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肿瘤复发,并加强心理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26例患者坚持完成全程化疗,两年内复发有3例,复发率为11.5%,4例轻度尿痛,3例尿道不适,1例出现尿道狭窄,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有效率达95.3%。
结论: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能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护理【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42-01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肿瘤70%-80%为浅表性膀胱癌,其发病率在泌尿系统肿瘤中均占首位[1],膀胱癌术后易复发,我科自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共26例患者采用吡柔比星施行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复发,操作简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40-90岁,平均年龄62岁,病理分类主要为移行细胞癌90%以上,26例患者术后施行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
1.2 治疗方法,手术方式:turbt术后尽早灌注,一般术后1周内开始,将吡柔比星用量为40mg+40ml生理盐水注入膀胱内,每1周1次,共计12次,后改为每月1次,共3次[2],生理盐水加热至42-45℃效果更佳[4],保持足够的灌注时间,灌注后指导病人更换各种体位,(平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每15分钟轮换1次,增加药物与膀胱粘膜的接触面积,保留2小时后自行排尿液,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3],药物配制后立即使用。
2 护理2.1 心理护理。
患者确认膀胱癌后,接受了手术治疗,对术后反复多次的灌注化疗不理解,甚至对手术效果产生怀疑,表现为悲观、失望、烦躁、忧虑等,护士要主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
膀胱癌化疗药物膀胱灌洗的并发症及防治策略张祥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泌尿外科表浅性膀胱癌患者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接受化疗药物的膀胱灌注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模式。
膀胱灌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肿瘤复发,但是灌注相关不良反应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那么,膀胱灌注究竟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进行治疗、预防是泌尿外科医师和患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这一问题,从一个病例开始讲解。
病例女性,78岁,无痛肉眼血尿2周,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膀胱前壁1.5 cm大小菜花样肿瘤一枚,于2013年4月接受TURBT治疗,术后病理为高级别移行上皮癌,肿瘤基底组织中未见肿瘤细胞,诊断为T1期膀胱肿瘤。
手术后第二周开始接受膀胱灌注化疗。
2013年6月第5次膀胱灌注后患者出现显著的膀胱炎症状伴肉眼血尿,夜间排尿次数达10余次。
尿常规检查显示大量红细胞、白细胞,遂停止膀胱灌注治疗。
之后血尿以及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2013年7月超声、CT检查提示膀胱壁明显增厚,前壁多发占位,不除外膀胱肿瘤复发可能。
中段尿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感染。
抗感染治疗3周后超声复查膀胱占位未见明显变化。
行膀胱镜检查显示膀胱前壁、两侧壁多发菜花样肿物,宽基底、表面溃烂,各壁分别取活检。
病理结果显示膀胱各壁肿物活检均为肉芽肿性炎症组织,并可见大量真菌孢子。
依据病理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2周后症状逐渐缓解。
尿常规检查提示红细胞、白细胞明显减少。
患者于2013年10月复查CT以及膀胱镜均显示膀胱前壁以及两侧壁占位消失,膀胱多点活检未发现膀胱肿瘤复发。
膀胱灌注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50%,主要表现为化学性膀胱炎、过敏反应、骨髓抑制和尿道狭窄等,其中化学性膀胱炎最常见。
一、膀胱灌注所致化学性膀胱炎的严重程度与灌注剂量、频率相关,多数患者在停止灌注后症状缓解。
化学性膀胱炎的主要症状是下腹部以及盆腔区域的疼痛以及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下尿路症状。
膀胱肿瘤患者术后膀胱灌注的护理作者:易彩云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253-01【摘要】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术后膀胱灌注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7O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70例患者实施到从入院、手术、出院、化疗全程的护理,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跟踪调查记录。
结果:本组7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2~16个月,其中7例肿瘤复发,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膀胱灌注需长期且反复进行,护理人员的正确、合理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其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护理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其术后复发率较高。
为了降低肿瘤复发,术后常应用膀胱化疗药物灌注。
术后膀胱内化疗药物的灌注成为膀胱恶性肿瘤术后必不可少的治疗阶段日。
恰当的灌注方法及精心的护理,可防止或减少患者在灌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保证灌注治疗的连续性,提高治疗效果。
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2月对70例膀胱癌术后患者行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2月膀胱肿瘤患者70例,其中男42例,女28例,其中单发浅表肿瘤51例,多发浅表肿瘤19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61例,膀胱部分切除9例。
术后病理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I~Ⅱ级。
术后1周进行膀胱灌注化疗。
1.2 治疗方法:准备50ml注射器将表柔比星30㎎加注射用水30 ml充分溶解,嘱患者灌注前2 h禁饮水,导尿排空尿液,缓慢注入药物后再注入10 mL空气,以免药液残留在尿管内。
拔除导尿管,嘱患者平卧、俯卧、左右侧卧,每种卧位保持15 min,交替更换,使膀胱各部位用药均匀。
灌注后尽量保留2 h后再排尿。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27-泌尿系肿瘤综合诊
疗策略及最新进展
答案详见:医搜题
(一)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
1、根据前列腺癌的危险分层,RadiationTherapyOncologyGroup包括()
A、GS=7withorN1,GS≥8andcT1-2[正确答案]
B、PSA≥20ng/mlorGS≥8orc≥T2c
C、PSA≥20ng/mlorGS≥8orc≥T3c
D、PSA≥20ng/mlorGS≥8orc≥T3a
E、PSA≥20ng/mlorGS≥8orc≥T2a
2、关于高危前列腺癌ERBT描述不恰当的是()
A、良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南的A类推荐
B、控尿恢复较差[正确答案]
C、生化PFCSS和OS有获益
D、较好的治疗满意度
E、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副反应
3、关于高危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的荟萃分析缺乏依据的是()
A、放疗能显著减低死亡率
B、放疗+ADT联合的肿瘤控制更好
C、术者与RP手术质量无关[正确答案]
D、术者是影响LRP和RARP质量的重要因素
E、术者是影响RP术后控尿功能的重要因素
4、根治性放疗对术后控尿功能叙述有误的是()
A、术者是影响RP术后控尿功能的重要因素
B、高危患者RP术后控尿恢复较差
C、辅助放疗对术后控尿恢复无影响[正确答案]
D、后的控尿、性功能和治疗满意度更好
E、对于高危患者而言,RARP相对于ORP没有显著改善控尿功能
5、关于RP+PLND联合治疗高危前列腺癌叙述有误的是()。
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膀胱癌属于泌尿科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
据统计,我国泌尿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就是膀胱癌。
膀胱癌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以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大多数膀胱癌属于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临床中一般会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进行诊断治疗,能够将患者的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准确了解。
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可以有效治疗患者,但是术后的复发率较高,大约有45%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出现复发情况,说明单纯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无法有效控制膀胱癌的复发率,所以,膀胱肿瘤复发预防措施的研究十分急迫。
膀胱肿瘤复发预防措施:①膀胱免疫灌注治疗:卡介苗被公认为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的主要灌注治疗药物,卡介苗属于牛型结核杆菌减毒株,但是,该药物的抗肿瘤机制还没有明确,临床认为卡介苗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可能是抗肿瘤的主要原因。
卡介苗一般会运用在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中,诱导灌注一般会在手术14d后开始实施,欧洲泌尿外科学会指南中提出,卡介苗的维持灌注时间至少要维持一年。
目前,卡介苗的最佳灌注药物、灌注剂量以及灌注方案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卡介苗的肿瘤复发预防效果、肿瘤进展风险的降低效果是临床中已经得到证实的,所以,卡介苗被推荐为中危、高危膀胱癌的主要灌注治疗药物。
卡介苗的灌注治疗疗效确切,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以及全身系统性不良反应。
局部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是尿路刺激症状,全身系统性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是流感样症状、膀胱挛缩以及结合败血症等情况。
如果部分患者通过卡介苗进行灌注治疗后,无法有效对其产生良好的临床疗效,则可以使用其他灌注药物,或者联合灌注治疗,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肿瘤复发率。
卡介苗已经广泛应用在国内预防膀胱肿瘤复发中。
膀胱免疫灌注药物除了卡介苗,还包括干扰素等药物,干扰素的灌注治疗效果不及卡介苗,而卡介苗联合干扰素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确切,值得注意的是,干扰素可以用于卡介苗灌注治疗失败后的挽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