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颠覆·重塑——《一千英亩》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97.23 KB
- 文档页数:1
《一千英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生态女性主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女性主义理论,它将女性的经验与生态学相结合,旨在反对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环境破坏,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环境伦理学和社会变革的方案。
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女性和环境被视为紧密相连的两个主题,女性被认为是保护环境和生命的关键力量。
《一千英亩》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巴巴拉·金斯博罗所著的小说。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族通过三代人的努力以及不断的奋斗和牺牲,最终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建立了由一千英亩土地组成的牧场。
小说不仅描绘了西部的荒漠环境、个人与家族的奋斗历程,而且也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小说《一千英亩》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究当代环境和社会问题,探讨女性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世界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分析,探究小说《一千英亩》中女性形象的性别角色和生态责任以及女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以期对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和女性权益的关系提出真实可行的建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观点2.分析小说《一千英亩》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角色和生态责任3.探讨女性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4.提出针对当今环保问题和女性权益问题的可行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并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和分析。
同时,对当代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和女性权益问题进行比较与研究,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五、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将通过研究小说《一千英亩》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和生态责任,探讨女性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和女性权益问题的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现代社会的环保问题和女性权益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浅析《一千英亩》中父权文化的衰落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美国当代小说家简·斯迈利的《一千英亩》,不难发现小说中体现了父权社会中男性中心思想的弱化、女性意识崛起的现象。
小说通过人物性格意识与形象塑造来鸣奏一曲现代父权文化衰落的哀歌。
《一千英亩》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简·斯迈利的代表作,先后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将这部小说置放于西方父权文化的大背景中,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重新审视,便可发现它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现代父权文化减弱、生态女性主义崛起的隐喻。
在阅读《一千英亩》时,我们可时时感受到作者在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述说着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一种是传统的父权之声,它向人们讲述着被压抑的女性柔弱的一面。
另一种是斯迈利向读者传达的声音,即女性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成为同男人一样重要的社会力量。
父权文化的衰落主要体现在女性的成长和觉醒上。
法国思想家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过一个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
”在《一千英亩》中,斯迈利是通过吉妮、妹妹罗斯以及小妹凯瑟琳的女性形象来诠释这一观点。
吉妮和罗丝自十来岁起,就被父亲拉里强奸。
通过占有她们的身体,拉里妄图从根本上控制她们。
面对压抑的生活,吉妮女性意识的苏醒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开始,无论父亲的要求多么不合理,她总是逆来顺受,不敢言语。
随着故事的发展,吉妮开始发生变化。
她开始正视自己大姐的身份,不再退缩逃避,并试图理智地解决问题。
她严格限制父亲随意驾车外出惹事;在父亲上诉之后,她也没有像以前那般不安,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驳回了父亲的上诉。
吉妮最终离开了农场,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向在父亲面前失去自我的她终于摆脱了男人的羁绊,学会了坚强独立,重新喜欢自己作为女人的身体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自我救赎。
妹妹罗丝面对欺压的反应显然不同于姐姐,虽然也要忍受父亲的专横和暴躁,却比吉妮要刚烈坚强,反抗也更直截了当。
Two Ecofeminist Tex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 Thousand Acres
作者: 潘利锋[1];廖海燕[2]
作者机构: [1]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永州425100;[2]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出版物刊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5页
主题词: 《飘》;《一千英亩》;玛格丽特·米歇尔;简·斯迈利;生态女权主义
摘要:《飘》和《一千英亩》虽然在创作上相差了55年,但时空距离并不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家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人类一些共性的感觉。
玛格丽特·米切尔和筒·斯迈利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分别捕捉了一位特定历史时期的女性人物,塑造了两位生动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各自的作品中从正反两方面揭示出了女性在困境中的觉醒与奋起以及她们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权主义意识。
毒物描写:《一千英亩》的隐型环境伦理主题
李玲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8)005
【摘要】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蕴涵多种文学伦理内涵,其中隐性的毒物描写可以将该作品归入后自然小说之列.本文以环境文学之毒物描写为切入点,从环境伦理思考、环境伦理话语、环境伦理诉求三方面分析《一千英亩》的环境伦理主题,指出《一千英亩》等后自然小说中的毒物描写源于作者的毒物意识,是毒物危机背景下人类关于环境末世的环境伦理思考;潜隐在土地之争、父女矛盾等传统伦理话语下,小说揭露人类滥用化学毒物以提高土地产量,忽视毒物对环境和女性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危害,表面先进繁荣的农场暗藏着人与土地的生态危机,构成环境危机背景下典型的环境伦理话语;基于毒物描写的环境伦理主题反映了后自然小说的环境伦理诉求,表现出文学创作对特定历史阶段各种伦理观念和伦理道德的独特表达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总页数】6页(P106-111)
【作者】李玲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亲属容隐根据并确认伦理权利——基于亲属容隐对伦理和法律关系两难之解 [J], 张国钧
2.论魔幻现实主义对伦理道德文化主题的描写 [J], 邓楠
3.环境描写对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J], 张惠保
4.毒物描写与环境殖民:《龟背》中的环境正义解读 [J], 袁霞
5.超越环境伦理困境拓展伦理研究视域——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诉求 [J], 李耀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压迫与觉醒---评析斯迈利的《一千英亩》摘要:美国著名女作家简·斯迈利的著作《一千英亩》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文本解读,发现其主题是要表达女性受男权压迫的悲剧,女性慢慢觉醒的过程;呼吁推翻父权制世界观,解放自然和女性,从而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关键词:压迫;女性;压迫;抗争一、引言《一千英亩》描写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期间爱荷华州农场危机中的西部农业生活。
故事讲述了农场主拉里如何与父辈一起开垦土地,拥有土地时的如何专制跋扈,以及决定把一千英亩土地分给三个女儿以后的失落、崩溃等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土地对于人际关系,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本文通过结构主义的角度,对其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在为女性呐喊,反映了女性的觉醒与抗争。
二、父权的压迫小说的女主人公吉妮与父亲的复杂关系显而易见是文本中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抑与摧残的一个隐喻。
我们在小说的一开始可以看出吉妮对父亲的那种特殊感情。
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有种不可逾越的威严,是个“有积习、有怪癖、有偏见”[2](15)的男人。
她害怕父亲,尤其是他的眼睛,她说“我对父亲的最初记忆就是害怕看他的眼睛,我根本不敢看他。
她身材高大,声音那样低沉。
如果我必须和他交谈的话,我只敢看着他的外套,他的衬衫,或是他的靴子说话。
如果他把我抱在他两边,我会极力向后缩;如果他亲我,我会忍着痛苦让他亲,然后轻轻拥抱一下作为回报。
”[2]) (17)无疑,父亲在家中的权威让吉妮畏惧而又很想试着去了解他。
面对父亲的恶毒辱骂,吉妮只是默默忍受并不断发出“我想了解他”的话语。
我们可以看到,泽伦布县市一个父权制社会的缩影,而吉妮的父亲就是父权制的代表。
他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对女儿的厌恶与贬低。
吉妮完全成为父权压迫与摧残的牺牲品。
由于土地和女性都具有可产出性共性,在家长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男性的物欲以及人类对土地、现代新技术的贪婪,对环境以及对女性身心造成严重的破坏与摧残。
浅析《一千英亩》中男权,女权及自然的博弈
刘世润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2(0)5X
【摘要】简.斯迈利是当代美国著名女作家,素以深入刻画当代美国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见长,1991年斯迈利的代表作《一千英亩》问世后好评如潮,接连荣获1992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小说描写了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泽布伦县一户农场由弱而兴再由盛而衰的故事,以女主人公吉妮的视角展开叙述,揭示了女性及土地在农业进步,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及灾害。
该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浅析男权女权及自然之间的博弈,旨在给人以启发,不再重蹈破坏生态平衡,危害女性以至危害人类的覆辙,认识到三者间的制约和平衡,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总页数】2页(P199-200)
【关键词】女权;自然;男权;博弈;生态批评
【作者】刘世润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女权弱势、男权霸权的历史博弈——从海迪.哈特曼的“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啼笑姻缘”谈起 [J], 苗鑫
2.男权·女性·自然——《简·爱》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解读 [J], 王文惠
3.浅析《摔跤吧!爸爸》中女权与男权的博弈r——以激进女权主义为视角 [J], 何耀
4.从男权到女权——论电视剧《都挺好》中的女性形象 [J], 田园
5.男权语境中的女权意识──戏曲中的“女扮男装”题材透视 [J], 李祥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危机和女性困境--从生态女性主义立场解读《一千英亩》崔金燕【摘要】小说《一千英亩》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也使得简·斯迈利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立场来分析和解读,不难发现男性对女性的压制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是小说中两条并置的线索。
作者成功地刻画了男权制社会自然的危机和女性的困境,深刻描绘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表达了构建两性平等、生态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3页(P165-167)【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一千英亩》;自然;女性【作者】崔金燕【作者单位】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美国著名女作家简·斯迈利的代表作《一千英亩》先后荣获1992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曾被誉为“美国中西部的《李尔王》”[1]。
小说以愤怒的女儿作为叙事主体,从女性的视角展开叙述,将个人经历、家族故事、周边环境变化融合在一起,是一位普通女性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生态自然史。
自然和女性是小说的两大主题,“男权占有和改造土地的行为导致了土地的物化,男权把女人物化并以此作为扩张土地的手段”[2],最后满目苍夷的自然开始复仇,倍受摧残、不堪凌辱的女性也奋起反抗,寻找出路。
在一次采访中,简·斯迈利也这样说道,“在我所认识的女性中,若是她们和这几个女儿一样愤怒,那么她们必定是遭受了父母,有是父亲的某种虐待。
”[3]所以,简·斯迈利与生态女性主义者的理论追求不谋而合。
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
而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和自然的亲密关系不只是由于女性的生理因素,也因为在男权社会女性和自然共同受压迫这一社会因素。
自然和女性都是男权社会积累财富的工具、被征服的对象,相似的生命创造和养育能力,相同的地位和命运将两者紧密相连。
自我之歌—《一千英亩》的女性主义解读本论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且重点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家波伏娃作品《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观点,论述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反映出的男权社会中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分析父权制对女性造成的压抑和束缚以及女性的反抗与觉醒。
简·斯迈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过多部小说。
她于199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一千英亩》,先后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并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部小说中,斯迈利用女性第一人称描述了库克家族的兴衰史。
家族中的男性们为了追逐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并且剥夺女性的自由权利,而他们的疯狂举动最终引起自然的报复和女性的反抗。
由于小说揭示了男性过度开垦土地严重破坏自然界平衡这一主题,因此国内外学者大多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时,由于小说以女性第一人称进行叙述,部分学者从精神分析角度研究了叙述人吉妮的心理状态。
此外,还有学者从小说与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的互文关系、或者从地域文学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角度对《一千英亩》进行研究。
但总体来说,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评论家对小说中男女性人物不平等关系尤其是女性觉醒历程的关注较少。
因此,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该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研究的欠缺,有助于丰富对作品刻画的人物的认识,也有助于加深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理解。
女性主义理论重在研究父权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主义批评家关注男权压迫带给女性的伤害。
她们呼吁女性勇于反抗男性压迫,成为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从而开拓两性平等的美好未来。
波伏娃作为重要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在其作品《第二性》中,详细论述了女性在父权压制下失去自我的原因和表现。
她提出了女性必须获得独立和解放,以结束父权时代,建立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
本论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结合波伏娃作品《第二性》中的相关理论,对简·斯迈利小说《一千英亩》进行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