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

1、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1) 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2) 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以及(3) 理论创新。

研究平台: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从讨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着手的。它们为个人作为消费者和厂商如何作出选择给出了基本的理论,并且为更深入地研究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来说,个人的均衡选择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为了研究清楚个人的选择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个人选择在不受他人影响时是如何作出决策的。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标准的消费者理论与厂商理论就是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这些理论模型中,经济人被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中。这样,每人都把价格作为参数给定,个人选择不受他人选择影响,并且每个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于是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制度安排假设及没有消费外在性假设,可使得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先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选择的影响。厂商理论也是从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是如何做出权衡取舍开始的。

刚开始学现代经济学的人往往会对这种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认为这种简单情况离现实太远,理论中的假设和现实太不相吻合,从而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什么用。其实,这样的批评表明这些人对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没有什么理解。这种将问题简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平台。这就像物理学科一样,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先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着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一般和更复杂的情况。标准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先研究最简单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以此建立一个研究个人选择的基本研究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人们可以考虑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个人效用或利润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从而个人的均衡结果是他人选择的函数。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理论就是在更一般情况下---厂商间相互影响下---所给出的理论。为了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决策这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同时也发展出博弈论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之上,属于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论则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中大多数学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论这个平台上展开的,用市场一般均衡来分析市场和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

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又是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优性及唯一性。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不仅导致了资源的

有效配置,并且从利用信息量(机制运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从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台也为评估各类经济制度安排提供各种参照系创造了条件,为衡量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制定了标尺。

参照系或基准点:参照系或基准点指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它导致了理想的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等。参照系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各种理论模型或现实经济制度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一般均衡理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参照系,它主要论证完全竞争市场的最优性,认为它将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人们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论中假设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产集、不规范经济环境等) ,但也许更合乎实际的经济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垄断性质或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制度安排),然后将所得的结果与理想状态下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比较。

通过与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较,人们就可以知道一个(无论是理论或现实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在资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坏,以及现实当中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与理想的状态相差多远,并且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讨论和辩论这些宏观经济理论和学派的优劣,评价所给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从而改进这些理论,给出更有效的经济政策建议,甚至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这样,一般均衡理论也为衡量现实中所采用的制度安排和给出的经济政策的好坏建立了一个标尺。如钱颖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除了一般均衡理论,产权理论中无交易成本和无收入效应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经济学家用作他们分析的基准点或参照系。

度量标尺:尽管作为参照系的经济理论可能有许多假定与现实不符,但是它们却非常有用,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建立经济学中的参照系就像生活中树立榜样一样的重要,它们是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就是给出做人的标尺,将雷锋作为学习榜样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准确无误的描述了现实,实际上也根本没有,---- 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雷锋,如果都是雷锋,就没有必要学习雷锋了。树立雷锋作为好榜样就是树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规范的一杆标尺,看每人离雷锋这个榜样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从而使人们有了一个追赶目标。因此,参照系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进一步为解释现实的理论提供基准点或参照系。由于经济学中所讨论的许多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似乎懂一些经济学,都想在上面发一番议论,然而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非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总是用一些经济理论作为参照系,从而在分析问题时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2、分析工具

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还不够,还需要有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不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个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使得理论不会被泛用或乱用。这样,需要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数学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图解给出。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比如,需求供给图像模型,博弈论,研究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理论,动态最优理论等。钱颖一教授还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经济模型。由于钱颖一对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较具体的介绍,笔者在这里就不多讨论了。当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 的,如科斯定理,只要语言和基本逻辑推理来建立和论证所给出的经济理论。

读过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的人,也许会看出钱颖一教授和本文对现代经济学中分析框架的划分不太一样。按笔者的理解,钱颖一教授是将整个现代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它的分析框架的,并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视角、参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组成。他所指的视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义的那五个组成部分,只是他没有展开讨论。而本文所给出来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现代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所具有的。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由以上五个部分组成,但它不见得提供了参照系或应用了某种“分析工

具”。这样,将参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为属於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范畴,而不属於分析框架的范畴也许更合理。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07章习题解答

1. 何谓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点估计就是总体参数不清楚时,用一个特定的值,即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但估计的参数为数轴上某一点。 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来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是多少,能指出总体未知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 点估计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缺点是点估计总以误差的存在为前提,且不能提供正确估计的概率。 区间估计的优点是用概率说明估计结果的把握程度,缺点是不能确定一个具体的估计值。 2以方差的区间估计为例说明区间估计的原理 根据χ2分布: 总体方差的.95或.99置信区间为: 即总体参数(方差)落入上述区间的概率为1-α,其值为95%或99% 3.总体平均数估计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总体方法为点估计好区间估计,区间估计又分为: (1) 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已知时,样本平均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故依据正态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2)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3)当总体非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只有在n 大于30时渐近T 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渐近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 4总体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应根据何种分布计算? 应根据Fisher 的Z 分布进行计算 5.解 依据样本分布理论该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正态 其标准误为: 其置信区间为: 该科成绩的真实分数有95%的可能性在78.55----83.45之间。 6.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形,故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T 分布 其标准误为: 用df=99差T 值表,然后用直线内插法求得t α/2=1.987 其置信区间为: 该学区教学成绩的平均值有95%的可能在78.61---81.39之间。 7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已知 计算标准误 ()()222212221σσσχnS S n X X n =-=-=-∑()()22/121222/2111)(ααχσχ----<<-n n S n S n 25.116 5===n x σσ45 .8355.7825.1*96.18125.1*96.1812/2/<<+<<-?+<

西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网上作业

1、已知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26kg,体重的标准差是3.2kg,平均身高2750px,标准差为150px,问体重与身高的离散程度哪个大(a )? A. 体重 B. 身高 C. 离散程度一样 D. 无法比较 2、下列一组数据3,7,2,7,6,8,5,9的中位数是(b) A. 6 B. 6.5 C. 6.83 D. 7 3、设X是正态变量,均值为0,标准差为2,则X的绝对值小于2的概率约为(b )。 A. 5% B. 70% C. 90% D. 95% 4、欲考察考生类型(应届/历届)与研究生录取(录取/不录取)的关系,应该用什么相关方法( d )? A. 二列相关 B. 点二列相关 C. 四分相关 D. Φ相关 5、数值56的精确上下限为(c) A. [55.5-56.5] B. [55.49-56.5] C. [55.5-56.49] D. [55.49-56.49] 6、在假设检验中,同时减少两类错误的最好办法是( b )。 A. 控制β值,使其尽量小 B. 适当加大样本容量 C. 完全随机取样 D. 控制α水平,使其尽量小 7、甲乙两人不知道“本题”的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只好随机猜测作答。结果两个人答案都正确的概率是( a ) A. 1/16 B. 3/16 C. 1/8 D. 9/16 8、最常用来与中数一起来描述数据特征的差异数量是(d )。 A. 方差 B. 标准差 C. 百分位差 D. 四分位差 9、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8和2。如果给这组数据的每个数都加上2,再乘以3,可以得到一组新数据,那么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b) A. 30,2 B. 30,6 C. 26,2 D. 26,6 10、设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均值是60,标准差是10,有一个样本,容量为100,则样本均值有95%的可能性位于( c )。 A. (40, 80) B. (50, 70) C. (58, 62) D. (57.5, 62.5) 11、当样本容量一定时,置信区间的宽度(c )。 A. 随着显著性水平α的增大而增大 B. 与显著性α无关 C. 随着显著性水平α的增大而减小 D. 与显著性α的平方根成正比 12、用相同大小圆点的多少或疏密来表示统计资料数量大小以及变化趋势的是(d) A. 直方图 B. 线形图 C. 条形图 D. 散点图 13、下列方法中,一定不能用于处理两组均值比较问题的是?(a) A. 中数检验法 B. 方差分析法 C. t检验 D. Z检验 14、下列关于假设检验的描述正确的是?(b) A. 假设检验包括显著性检验与差异显著性检验 B. 非参数检验属于假设检验 C. 假设检验中的α型错误与β型错误两者的概率相加等于1 D. 方差分析不属于假设检验 15、对120位学生家长进行测试得到其家庭教养方式四种类型(如民主型、专制型等)的人数,欲描述其次数分布,应使用的次数分布图是?(c) A. 散点图 B. 线形图 C. 条形图 D. 直方图 16、下列可用于主观题区分度评价的相关系数是?(c) A. 点二列相关 B. 二列相关 C. 皮尔逊相关 D. 斯皮尔曼相关 17、下列描述中,属于零假设的是?(d) A. 少年班大学生的智商高于同龄人 B. 母亲的耐心程度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数量呈负相关关系 C. 在高光照条件下的视觉简单反应时优于低光照条件下的视觉简单反应时

西南大学006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网上作业及答案

西南大学[006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网上作业及答案 1、设X是正态变量,均值为0,标准差为2,则X的绝对值小于2的概率约为()。 1. 5% 2. 70% 3. 95% 4. 90% 2、欲考察考生类型(应届/历届)与研究生录取(录取/不录取)的关系,应该用什么相关方法(1. B. 点二列相关 2.二列相关 3.Φ相关 4.四分相关 3、在假设检验中,同时减少两类错误的最好办法是()。 1. E. 控制α水平,使其尽量小 2.完全随机取样 3.适当加大样本容量 4.控制β值,使其尽量小 4、甲乙两人不知道“本题”的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只好随机猜测作答。结果两个人答案都 正确的概率是() 1. 1/8 2. 9/16 3. 3/16 4. 1/16

5、最常用来与中数一起来描述数据特征的差异数量是()。 1.四分位差 2.百分位差 3.标准差 4.方差 6、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 8和 2。如果给这组数据的每个数都加上2,再乘以3,可以得到一组新数据,那么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 1. 30,6 2. 26,2 3. 30,2 4. 26,6 7、设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均值是60,标准差是10,有一个样本,容量为100,则样本均值有95%的可能性位于()。 1.(58, 62) 2.(57.5, 62.5) 3.(50, 70) 4.(40, 80) 8、当样本容量一定时,置信区间的宽度()。 1. C. 与显著性α无关 2.随着显著性水平α的增大而减小 3.随着显著性水平α的增大而增大 4.与显著性α的平方根成正比

9、当样本平均数落入已知总体抽样分布的拒绝域时,表示正确拒绝零假设的概率的符号是? 1. 1-α 2.α 3.β 4. 1-β 10、下列关于方差分析与t检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1.方差分析用于多组比较,比两两t检验有更好的误差估计 2.方差分析用于多组比较,比两两t检验时,α型错误更小 3.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著后,可以使用两两t检验进行多重比较 4.方差分析用于多组比较,比两两t检验的检验次数更少 11、下列关于假设检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1.假设检验包括显著性检验与差异显著性检验 2.非参数检验属于假设检验 3.假设检验中的α型错误与β型错误两者的概率相加等于1 4.方差分析不属于假设检验 12、下列可用于主观题区分度评价的相关系数是? 1.点二列相关 2.二列相关 3.皮尔逊相关 4.斯皮尔曼相关 13、下列统计图形中,不能用于描述变量的次数分布的是? 1.圆形图

中国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价指标研究

中国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指标研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题研究组* 简介:本报告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我国教育基本现代化指标构建及推进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负责人为曾天山。研究成果为浙江省政府推进教育强省战略提供了咨询参考,为多个省、市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教育现代化缔造教育强国 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后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种深刻变化,是现代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既发生在先进国家(地区)的社会变迁中,也存在于后进国家(区域)追赶世界(区域)先进水平的过程中。 现代化内涵丰富,包括经济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现代化是先进理念,是创新发展的实践,更是促进和保障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人力资源和开启现代化的钥匙,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发达国家以教育现代化领跑现代化,新兴国家以教育现代化加快现代化进程。 (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强国的发展路径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够良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水平状态,体现为教育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的结合,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适应。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及格局看,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以下特征:教育现代化是一种价值导向。教育现代化不同于教育发展水平,包括观念、制度、内容和方法,核心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体现在对教育本质、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上,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培养现代公民。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于教育现代化之外,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适应和推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呈现出多元、开放和创新的时代特点。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发展状态。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教育现代化是率先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过程,是达到世界教育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教育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动态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是赶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所处的状态。教育现代化进程与国家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一般划分为初步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水平、低收入国家)、基本现代化(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中收入国家)和 *课题主持人:曾天山;核心成员:杨润勇、高宝立、邓友超、李建忠、马晓强、张彩云、王新波、崔吉芳、丁杰、金东贤、张宁娟、方铭琳、刘晓楠。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复习资料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 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100 N f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自学指导书(精)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自学指导书 一、选择题 1、中数在一个分布中的百分等级是() A、50 B、75 C、25 D、50-51 2、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 A、平均差 B、平均误 C、平均次数 D、平均值 3、两个N=20的不相关样本的平均数差D=2.55,其自由度为() A、39 B、38 C、18 D、19 4、在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当Z≥2.58时,说明() A、P〈.05 B、P〈.01 C、P〉.01 D、P≤.01 )5、在一个二择一实验中,被试挑12次,结果他挑对10次,那么在Z=(X-M B /S 这个公式中X应为() B A、12 B、10 C、9.5 D、10.5 6、当XY间相关程度很小时,从X推测Y的可靠性就() A、很小 B、很大 C、中等 D、大 7、在处理两类刺激实验结果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不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二 项分布的近似值?() A、N〈10 B、N≥10 C、N〉30 D N〉10 8、在心理实验中,有时安排两组被试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实验,获得的两组 数据是() A、相关的 B、不相关的 C、不一定 D、一半相关,一半不相关 9、运用非参数分析时,要求处理的数据是() A、十分精确的 B、注明单位的 C、大量的 D、等级形式的 10、在X2检验时,遇到下面哪种情况时不宜再用X2检验?() A、F〉10 B、F〈5 C、F〉5 D、F〈10 二、填空题 1、统计是一种(),它要在()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用曲线图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时,如果两组被试的人数不同,就不能用 ()比较,用()数进行比较 3、在集中趋势的指标中()、()不受极端数值的() 4、当平均数大于中数或()时,曲线向()偏斜 5、当一种变量增加时,另一种变量也随着(增加),说明这两者间有着()关系 6、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之间,()系数()等于零 7、正态分布因其M和()不同而各异,M值大,曲线的集中趋势在横轴上越偏() 8、无论总体分布是否正态,从中抽取许多大样本,其平均数的分布都趋于 ()分布 9、统计检验结果的显著与否是()的,它的科学性表现在说明了()可能有多大 10、显著检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平均数据的差异是否显著地大于()误差 三、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析框架

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析框架 [内容提要] 从一般价值导向看,中国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单向度和等级的特征,是一种强势文化,实质是为强势服务。具体表现是:有等级,无平等;有强势,无弱势;有传统,无创新;有人治,无法治;有礼节,无理性。在现实层面,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权威主义、机会主义、平均主义、血缘主义、功利主义。在宏观的社会效果方面,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有利于强者,不利于弱者;有利于坏人,不利于好人;有利于熟人,不利于生人;有利于个体,不利于整体;有利于现在,不利于将来。中国文化的单向度性和强势性体现在微观的个人人格方面,主要表现为一种双重人格的形成。具体表现是:主子与奴才人格的两极统一、柔弱与残暴人格的两极统一、面子与里子人格的两极统一、自尊与自卑人格的两极统一、内圣与外王人格的两极统一。中国的封建专制等级制度是催生文化不均衡性和强势性的根本原因。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其中体制创新是关键。 关键词:中国文化分析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甘肃靖远人,1964年10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理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问题,曾先后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5本,并获得过10多项科研奖励。 什么是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所指中国文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表现出具有一定稳定性和主导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在现实层面,主要表现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并融合其他文化的一种文化存在。几千年来,在中国人的深层意识里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及精神状态,就是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 中国文化有些什么特点?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从一般的价值导向看,中国文化体现了一种单向度和等级的特征,是一种强势文化,实质是为强势服务。具体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有等级,无平等。无论是在家族层面,还是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中国文化都表现出强烈的等级性。家族的等级性立足于血缘。而社会和国家的等级性是家族等级性的进一步推演。等级性的实质是不同等级的人具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权,尤其是具有不同的剩余分配权。一般而言,等级越高,其所具有的分配权就越大,其享受的待遇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平等,只能是同一等级内部的平等,并没有全社会的平等。所以,有等级就必然无平等。因为平等应当是一个整体范畴,而不是一个局部范畴。 二、有强势,无弱势。中国文化本质是为强势服务的。这也是文化等级性的一个必然结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然都具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但相互间权利与义务是不对称的。对强者而言,是权利大于义务;对弱者而言,是义务大于权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反过来是绝对不行的。有的同志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人本的特点,其实这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民本与人本是本质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人本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范畴,而中国文化所体现的只是民本范畴。民本的目的为了强者,是最终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人本的最终目的是所有人。所以,民本只是一个局部范畴。当然,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精神是非常明显的,但这种现实主义导致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而非人本;因为这种以人为中心只是以少数人为中心,只是以强者为中心,而非以所有人为中心。 三、有传统,无创新。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顽固特点。由于缺乏创新,所以中国文化实质是一种静止的文化,或是一种循环的文化。虽然有局部的变革,但充其量只能算是枝叶的修剪或是对整体的一种修饰。其修饰的结果往往表现为对原有本质的进一步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 姓名:王朝霞 学号:089104440 班级:会计082 任课教师:顾银宽 完成时间:2011年4月22日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Analyses the modern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and trend 摘要:21世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集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于一体的现代市场经济;将呈现出一种以知识经济代替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崭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其目标、信息质量、核算重心以及无形资产产权理论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前景更为可观。本文旨在通过讨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的新转变,对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实际应用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会计财经应用发展变革 所谓新经济,就是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为背景、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为目标、以不断创新为保证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 现代化财务会计,是指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求下,既能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要求,又能在国家各种特定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合理、及时、高效的进行核算。 1.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新经济时代,可能发展成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 2.会计基本前提。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

陈世清:评杨小凯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陈世清:评杨小凯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经济学是否科学,由经济学的方法决定。经济学的方法是科学的,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经济学就不是科学。因此,问题不在于经济学是否科学,而在于我们是否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经济学成为科学的必要前提。科学的方法就是对称的方法,对称的方法整体上就是五度空间架构中时间、空间、层次相对称的方法,就是复杂系统论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方法。 经济学是否科学,由经济学的方法决定。经济学的方法是科学的,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经济学就不是科学。而经济学的方法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内容决定形式,观点决定方法,经济学的定位、定义,决定经济学的方法。杨小凯对经济学的定位仍然属于西方配置经济学,他的经济学定义没有达到经济规律的高度,所以他的经济学方法是分析的而不是综合的,也即西方现代经济学通行的实证方法;他提出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没有超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的范畴,虽然他对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杨小凯:“经济系统是我们迄今知道的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为了对其进行有效分析,我们需要将整个经济系统分解成众多可供操作的子系统。对概念和子系统进行组织的经济分析结构,被称为分析框架。经济学中有很多种分析框架。……分析框架的选择对于概念的含义以及理论的解释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主流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框架包含四个分析层次。在最底层,他们用函数和集合的数学概念来描述经济环境。……在第二个层次中,他们用数学规划来描述个体的自利行为。……在第三个层次中,更为复杂的数学工具,诸如拓扑学中的不动点原理,则被用来描述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上面这三个层次的分析被称作实证分析。当经济学家进行实证分析时,他们不问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或者什么应该去做,因为他们不关心价值判断。……在经济分析的第四个层次上,经济学家提出的问题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竞争性市场上,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均衡)对全社会是否有利?’这个层次上的分析被称为福利或规范分析。最近,经济学在多个方面都遇到了挑战。但是,它们对经济分析的层级结构都不构成严重挑战。”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100 N f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四、其他统计图表 条形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统计项目数值大小的图形,主要是用来比较性质相似的间断型资料。 圆形图:是用于表示间断型资料比例的图形。圆形的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各部分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自考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统计学运用于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所产生的一个应用 统计学分支,它的任务就是向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提供分析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数量规律性的统计分析工具。它是为培养和检验考生的教育与心理统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测量学等课程的前提。 该课程的特点:(一)逻辑分析性强;(二)概念和公式运用多;(三)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量化地分析、认识教育和心理现象和规律。因此在考生自学及自考命题过程中,应充分地重视本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使自学应考者理解掌握教育与心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与基本原理,培养其描述统计分析能力和推断统计能力,并能用来解决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研究方面的实际问题。考生应该懂得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以便能独立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直至科学决策。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从总体上把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与心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按照要求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分析处理;能够运用统计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来解决教育、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和区别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采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一门课程,因此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有相对密切的联系。统计学是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具备一些统计学上的预备知识对于学习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这门课程是必要的。当然,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在内容上会更注重统计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应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课程是一种方法性课程,它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工具,而教育学和心理学则为这种方法的学习提供了一种载体,在应用中不断得到理论和方法的完善。 考生在学习本课程应该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全面了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以便在具体的应用中选择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二是要注意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数据统计处理的应用条件和操作过程。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教材的重点是2~8章,介绍教育学与心理学中常采用的数据统计处理方法,第1章是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要求对此有相关的了解;第9~14章是知识的进一步深入,不要求掌握。

读《财务会计理论》有感.

读《财务会计理论》有感 “在任何思想领域中,都需要一种理论结构,以统一推理它的基本逻辑或体系,会计也不例外。理论结构中为一定的假定范围内的有关概念和程序提供依据,会计师们对经济进行鉴定、登记、分类和汇总。使之成为合乎陈报和解释经济信息时采用的方式或方法。” ——潘序伦这是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查阅相关资料偶然间看到的,觉得特别适合我这种对会计有所了解但又不全面的学生看,就摘录了下来并作为我的读书笔记的引言。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只要你读了这书,你就会发现他跟你所说的并不是教你如何如何做账,而是跟你一起探讨会计理论。对于我而已,虽然已经大三了,并且或多或少学了些会计实务方面专业知识,但是却还没有认认真真的学习或者是去思考财务会计活动是如何影响经济体制有效运作的,这也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所了解到的关于财务会计及其报告的环境。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将其大体的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一,以现行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即理想状态下的会计环境;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内部信息)和道德风险(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问题,即理想投资决策和雇佣合同借款条约;四,会计反映充分披露和“可靠的”净收益。 首先我想用一句话来说明下,为什么我觉得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财务会计及其报告所面临的环境是很负责和具有挑战性的,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的产品是信息——一种非常有用而且重要的商品。”信息之所以会那么复杂,其原因之一是每个人对信息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而言,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不同的,类如,投资者汇能因为资产以市场价值评估有利于帮组他预测公司的前景,而对这种评估持积极态度,而另一些投资者则可能持消极的态度,同样的,由于管理然预案的工资在部分程度上是受到报告利润来衡量的,可是市场价值不受管理人员控制,因此他们对这种评估也会持消极态度。原因之二,在于他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投资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经济活动。这种复杂的运作和影响,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专业的会计人员要来系统的了解信息的产生,运作,影响以及解决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其实该书要点无非是,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清楚地认识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管理人员和整个经济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大大提高财务会计的生存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希望。否则,会计人员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报告环境,这对于不断发展的环境而言只是一种短期策略。 总的来说,这本书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研究会计理论的意义,分别是对会计实务的意义以及提高对会计环境的认识。这样的研究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财务报告中管理当局法律职责的权限,以及会计人员为什么常常会陷于投资者与管理者利益冲突的困境之中。书的写作背景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认为在商业交易中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般认为该经济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的类型有逆向选择即一些人掌握了另外乙烯二所没有的信息,另一种则是道德风险即交易中的一些人不能观察到另外一些人采取的可能影响到各方利益的行为。 书中所讨论的基本点是在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而产生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会计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投资者最终会同时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些重要经济学概念

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1.机会成本是要素可能得到的最大收入。高于机会成本的是经济租。原因是,高于机会成本,要素就不会流到其他地方,所以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只要高于机会成本,就是不必要的。 2.边际生产力理论 ---- 在竞争的条件下,每个要素所获由其边际贡献决定,即由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决定。这正是“欧拉定理”成立的依据,属于新古典分配理论的范畴。 纳什(Nash)的博弈均衡存在性定理。纳什是一个纯数学家,他在1951年给出了纳什博弈均衡的定义,并给出了纳什均衡存在性的证明。纳什均衡存在性是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 [1]从数学原创性及证明的难度来看,这个定理不是太难,只是数学中的不动点定理的应用,但它们成为博弈论的最根本的基础,使得博弈论成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研究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策略选择问题。由于这些原因,纳什凭这篇论文和1950年关于纳什谈判解的论文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现在来说明,尽管纳什均衡存在性定理是一个纯数学定理,当它赋予经济涵义后,它的分析框架也包含这五个组成部份。经济环境:由所有游戏参与者及其经济特征所组成,这里每个游戏者的行动集、信息结构、收益函数等构成了他的经济特征。行为假设:每个游戏参与者知道其他人的经济特征,并将其他人的策略设为给定,决定自己的策略使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游戏规则:游戏的顺序是同时行动。均衡结果:所有游戏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成了均衡策略。评估比较:对纳什均衡解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某种社会最优或按某种标准剔除多余的纳什均衡。纳什的论文在非常一般化的条件下,证明了纳什均衡的存在。由于纳什的均衡存在定理是用数学模型表达的,没有不清楚的地方,不像科斯定理,没有什么争议,为研究经济人的决策互动及其选择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 [1] Nash在1950年的另外一篇论文给出了纳什谈判解的定义,它是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流派 宏观经济学的两大传统:古典传统和凯恩斯传统 按时间先后顺序: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 1.凯恩斯主义强调投资,消费的变动是货币收入变动的主要原因。货币是相对不重要的。在出现流动性陷阱等极端情况下,货币政策失效。 2.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是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变化是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原因。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主义和货币数量论(MV=PY)是一致的,所以又被称为新货币数量论。在V为常数的情况下,M与P,Y联动。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1: (1) 推崇价格机制:信仰价格机制,否认凯恩斯主义提出的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认为非均衡即使在短期存在,获利机会就会产生。理性人采取行动要么满足超额需求,要么消除超额供给,通过价格机制,市场可以迅速而自由地调整以实现出清。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1 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研究内容 ?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基本步骤 ?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方法在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定义与性质 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大致分为理论统计学(theoretical statistics)和应用统计学(appliedstatistics)两部分。前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数理证明,后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范畴,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类似的还有生物统计、社会统计、医学统计、人口统计、经济统计等。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1.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与结果多用数字形式呈现。 2.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 3.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规律性。 4.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总体特征。 (三)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应注意的事项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时,必须要克服畏难情绪。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偏重于应用,只要有中学数学知识就具备了学好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前提。 (2)在学习时要注意重点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使用的条件。 (3)要做一定的练习。 2.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方法时要做到: (1)克服“统计无用”与“统计万能”的思想,注意科研道德。 (2)正确选用统计方法,防止误用和乱用统计。 二、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可依不同的分类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分类一 依据统计方法的功能进行分类,统计学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别,这是由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如图1-1 所示:

高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试卷附答案

某高校成教学院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结业试卷 20XX、X、X 姓名▁▁▁▁▁▁班级▁▁▁▁▁▁学号▁▁▁▁任职单位▁▁▁▁▁▁(说明:以下题目的答案数据一律保留2位小数) 一、4个数据分别为70、60、70、90。填出下表中所缺的统计指标名称、统计学符号、EXCEL函数及计算值。(28分) 注:差异系数以总体标准差为基准。 二、36个学生在一次测验中的得分如下: 606265687071717374757576 767777777879808080808182 828283858586868888888995 请以5分为一组制作简单次数分布表及次数分布多边图。(12分) 三、某年级甲、乙、丙三个班级学生人数分别为50人、55人、55人。期末数学考试各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90分、90分、85分,使用加权平均数求全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指出丙班的权数和权重。(10分) 四、在一次测验中,全班学生的成绩平均分为90分,标准差为4分。得94分的学生,他的标准分数为多少?另一个标准分数为-2 的学生,他的原始分数为多少?(6分) 六、分)

1、标准分数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之和为▁▁▁▁: A、0 B、1 C、2 D、不是一个确定值 2、教育统计学与教育学科其它分支学科相比,其特点之一是通过对教育领域中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 A、发现其变化规律 B、预测其结局 C、描述相关 D、揭示其原因 3、在统计学书籍中,小写希腊字母一般用来表示▁▁▁▁。 A、集中量数 B、总体参数 C、 差异量数 D、样本统计量 4、下面哪一句话是错误的? A、称名数据即类别数据 B、计数数据是根据称名数据统计出来的 C、比率数据必然是等距数据 D、称名数据是测量水平最高的数据 5、在▁▁▁▁时,中数肯定与某一个原始数据的值相等。 A、原始数据按升序排列 B、原始数据为连续数据 C、原始数据个数为奇数 D、原始数据为顺序数据 6、相关系数的量纲单位▁▁▁▁。 A、与原始数据单位一致 B、无测度单位 C、是原始数据单位的平方 D、以占原始数据总和的百分比来表示 7、在统计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指标是▁▁▁▁。 A、平均数 B、标准分数 C、Z检验 D、相关系数 8、方差属于▁▁▁▁。 A、集中量数 B、差异量数 C、相关系数 D、总体参数 9、使用加权方法计算出来的平均数总是▁▁▁▁不使用加权方法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A、等于 B、大于 C、大于或等于 D、上述答案都不对 10、两极差▁▁▁▁。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总是非负数 D、总是非零数 11、对几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通常使用▁▁▁▁。 A、Z检验B、F检验C、t检验D、Χ2 检验 12、全距为零,意味着全体数据▁▁▁▁。 A、全部相等B全部为零、C、的中数为零D、的平均数为零 13、扇形图又称为▁▁▁▁。 A、象形图 B、圆形图 C、曲线图 D、统计地图 14、几何平均数为零时,▁▁▁▁。 A、变化率为0 B、增长率为0 C、原始数据均为0 D、缺乏实际意义 15、教育统计学包括▁▁▁▁等分支。 A、描述统计B、推断统计C、教育评价D、教育测量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 1、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1) 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2) 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以及(3) 理论创新。 研究平台: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从讨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着手的。它们为个人作为消费者和厂商如何作出选择给出了基本的理论,并且为更深入地研究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来说,个人的均衡选择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为了研究清楚个人的选择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个人选择在不受他人影响时是如何作出决策的。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标准的消费者理论与厂商理论就是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这些理论模型中,经济人被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中。这样,每人都把价格作为参数给定,个人选择不受他人选择影响,并且每个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于是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制度安排假设及没有消费外在性假设,可使得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先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选择的影响。厂商理论也是从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是如何做出权衡取舍开始的。 刚开始学现代经济学的人往往会对这种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认为这种简单情况离现实太远,理论中的假设和现实太不相吻合,从而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什么用。其实,这样的批评表明这些人对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没有什么理解。这种将问题简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平台。这就像物理学科一样,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先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着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一般和更复杂的情况。标准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先研究最简单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以此建立一个研究个人选择的基本研究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人们可以考虑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个人效用或利润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从而个人的均衡结果是他人选择的函数。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理论就是在更一般情况下---厂商间相互影响下---所给出的理论。为了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决策这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同时也发展出博弈论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之上,属于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论则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中大多数学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论这个平台上展开的,用市场一般均衡来分析市场和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 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又是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优性及唯一性。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不仅导致了资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